(南充市顺庆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四川 南充 637100)
【摘要】目的:调查和分析不同文化程度人群对AIDS防治知识的认知状况,为进一步开展艾滋病教育和宣传工作提供资料支持。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入院治疗的患者200例作为调查对象,以问卷的形式展开调查,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回收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对问卷知识点的理解存在差异,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认知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P<0.01)结论:学历和文化层次的高低影响人们对艾滋病的认知,在宣传和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过程中要因人而异,根据文化层次和程度的不同开展宣传和教育工作,才能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文化程度;艾滋病;健康教育;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9-0355-02
前言
艾滋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致死性传染病,由于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致使免疫系统遭到破坏,不是单一的疾病而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1]。艾滋病病毒的感染者没有防治的意识,无保护性行为或者共同使用针具注射吸毒都可传染给他人,艾滋病毒的感染多数由于人们的防治意识淡薄,由行为因素所导致的疾病,因此针对不同文化程度和对艾滋病毒认知程度不同的人群采取相应的教育和宣传工作,是取得良好的健康教育效果的保证[2]。本次研究以问卷的形式展开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对艾滋防治知识认知状况的调查,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回收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为进一步加强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和完善防治措施提供有利的资料和数据,取得比较满意的结果。具体报告如下:
1.研究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入院就诊患者200例作为调查研究对象,男性108例,女性92例,年龄在20~3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7.36±5.1)岁,其中没有接受教育25例,小学教育30例,初中及中专程度45例,大专学历80例,本科及以上学历20例。所有调查对象均自愿参与问卷调查,无阅读障碍都能独立完成问卷。通过对五组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进行调查发现,所有研究对象的职业类别和组间的文化程度等各项资料对比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案
1.2.1调查方式 本次以网络问卷形式和纸质问卷两种形式进行调查研究。研究人员提前准备好问卷的内容和问题,以纸质版的形式打印出来形成问卷,通过抽样选取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或通过网站设计相同的问题发放问卷。及时收集有效的数据,最后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及总结。
1.2.2调查内容 调查者要根据不同教育文化程度、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以及不同收入的人群特点进行问卷的设计,查阅相关的文献来借鉴和辅助设计问卷的内容。问卷围绕艾滋病病毒的性质、传播方式、防治知识以及预防措施等内容设计问卷,同时并要保证问卷的保密性和真实性。用评分标准来衡量调查对象的认知程度,问卷的答案有四级评分,分别是不了解0分,基本了解1分,相当了解2分,完全了解3分,最后各问题相加得出的数据就是就是该调查对象获得的总分。
1.3 统计学方法
各项记录的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总数据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网上和纸质问卷形式共发放200份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192份,问卷回收有效率达96%。
结果表明不同文化程度的组别对艾滋病知识认知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学历和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掌握艾滋病知识的程度越深,文化程度和认知水平是正比关系。不同文化程度的群体对相关艾滋病的具体内容和知识的认知程度也不同,其中对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和防治知识评分数值较高,认知程度较高,而对艾滋病的性质和采取预防措施不同组别评分数值较低,说明对该部分内容的知识掌握程度较浅。因此,实施防治艾滋病的措施以及进行健康教育的宣传需要根据文化程度的不同来制定解决方案。
3.讨论
知识改变命运。健康教育是预防艾滋病最有效的“疫苗”[3]。文化程度的高低对艾滋病的防治知识认知有密切的关联,学历越高,文化程度越高,对艾滋病的防治知识的认知和了解越深,他们对使用安全套或者阻断母婴传播等知识的掌握较深[4]。而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认知率还有待提高,比如他们会认为和艾滋病人礼节性握手、一起吃饭或者一起游泳等在日常生活中的接触可能感染上艾滋病毒,产生恐惧感,不敢近距离接触艾滋病感染者[5]。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宣传,才能达到良好的艾滋病防治效果。以调查和分析的数据为依据,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有效防止艾滋病的传播,结合工作实践,笔者认为重点针对文化程度较低人群,加强艾滋病基本性质及预防措施的宣传教育,且由于近几年学生感染HIV出现增多态势,占比扩大,令人痛心,加之在学校开展宣传教育易组织和集中、成本低、效果明显,进入校园对初中(初二及以上)、高中学生开设健康教育课为主,大、中专学生则采取形式多样、有趣生动的宣传教育方式(但如何进行,哪种方法更好还有待进一步探讨),让青年学生在进入社会前懂得艾滋病防治知识,防止高危行为(如无套性行为、注射吸毒等)在校园内及出社会后的发生,这对预防艾滋病传播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红梅.我国东北四城市一般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态度的调查[D].南方医科大学,2014,25(10):156-168.
[2]郭慧玲.2010-2012年职业体检人群丙肝、梅毒、艾滋病的感染情况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13,20(11):267-280.
[3]姜影.北京市石景山区艾滋病防治综合管理模式探讨[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5,35(13):349-357.
[4]许振慧,周建军,宿飞,何丽华.上海市黄浦区1990—2013年艾滋病、淋病和梅毒疫情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15,20(10):149-153.
[5]梁森,张社芹,岳磊.濮阳市艾滋病患者相关知识知晓率及膳食模式调查[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5,35(02):162-180.
论文作者:彭鸿斌,冯耀辉,杨澜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3月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5
标签:艾滋病论文; 问卷论文; 文化程度论文; 认知论文; 人群论文; 程度论文; 知识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3月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