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琰[1]2000年在《稀土元素对土壤氮磷形态分布转化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无植株土壤培养实验,分析测定了不同浓度稀土与尿素并施后土壤矿质氮、铵态氮、硝态氮及pH值。结果表明,当稀土施用量在10mg/kg以上时,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尿素水解并减弱水解后铵态氮的硝化作用,减少氮素的气态损失以及硝态氮的淋失,从而利于土壤对尿素水解后氮的固持。 利用Langmuir等温吸附曲线探讨稀土对土壤磷吸附性能的影响,发现稀土的施入能减少土壤对磷的吸附量,土壤磷吸附能力减弱。 采用根袋法进行玉米盆栽实验,以探索稀土元素对根际土壤氮、磷形态分布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稀土元素可使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效氮、磷含量明显降低,并且随稀土元素施入量增加,根际有效氮、磷富集效应明显减弱。高浓度稀土可明显抑制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机氮矿化和脲酶活性。这些结果势必影响稀土元素对苗期玉米的氮磷吸收。
丁士明[2]2002年在《稀土对土壤矿质营养及根际矿质离子迁移、吸收的影响》文中指出稀土农用是我国近二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前沿科学。稀土农用效果已被许多试验结果所证实,但对其增产、提质的作用机理目前仍不清楚。同时,随着稀土施用量的增加和施用面积的逐年扩大,将有更多的稀土元素进入环境,参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因此对于稀土农用的安全性评价,成为目前稀土研究的重点之一。本研究以油菜和水稻为供试材料,通过土壤培养试验和根际模拟试验并结合室内分析研究稀土对土壤矿质营养的作用及对根际矿质离子迁移、吸收的影响,以期从根——土系统出发,为稀土农用增产机理和环境风险性评价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初步结果如下:1.在旱培条件下,低浓度稀土处理提高土壤有效氮含量,高浓度降低其含量,稀土处理的无效应值为505mg/kg(以ReO计),其机制主要与稀土抑制土壤硝化作用有关;在淹水培养条件下,无论低浓度或高浓度稀土处理均降低土壤NH_4~+-N和水解氮含量,其机制主要与稀土抑制土壤氨化作用有关。两种培养条件下,稀土处理浓度与土壤交换态稀土含量成正比,与有效磷含量、土壤pH成反比,对土壤交换态盐基离子含量无显著影响,但通过置换作用增加了水溶态离子,尤其是Ca~(2+)、Mg~(2+)离子的含量;第二周稀土处理增加交换态Zn含量,对交换态Fe有降低作用,旱培条件下增加交换态Mn含量,淹水条件下对其有降低作用;第八周稀土处理均提高交换态Fe、Mn、Zn含量,其机制主要与稀土降低土壤pH有关。2.根际培养条件下,第三周低浓度稀土处理显著提高油菜和水稻的生物量(以干物重计),对油菜的作用效果优于水稻,第八周作用趋缓或不明显。无论短期或长期内,高浓度稀土处理均显著地降低油菜和水稻的生物量(以干物重计),且对水稻生长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3.无论是在第三周或第八周,低浓度稀土处理均促进了油菜和水稻对氮、磷、钾和钙的吸收,且短期内作用效果更明显,同时高浓度稀土处理均显著地抑制两种作物对氮、磷、钾和钙的吸收。稀土处理对油菜和水稻根系内微量元素Fe、Mn、Cu和Zn含量存在不同的影响,对油菜主要表现降低作用,仅提高铜的含量,对水稻则主要以增加为主,只有前期对锌含量有降低作用。4.外源稀土促进了根系对稀土元素的吸收,植物体内稀土含量与稀土处理浓度和土壤交换态稀土含量成正相关,其中土壤交换态稀土含量与植物稀土含量相关性更显著,表明土壤交换态稀土可作为有效态成分被作物 吸收。5 因不同处理及旱作和淹水条件的差异,作物根际离子的迁移方式有较大 不同。油菜对照和低浓度稀土处理距根表 3mm以内离子(主要指 Ca》、 NO。W等在土壤溶液中浓度较大的离子)迁移以扩散方式为主,3mm 以外的区域则以质流方式为主。油菜高浓度稀土处理和水稻根表都出现 离子的较大累积,根际离子(同上)的迁移以质流方式为主。无论水稻 或油菜,根际HZPO4、1山“\均以扩散方式进行迁移,且根际磷的动态符 合CCo刁巾*x分布。总体看来,低浓度稀土处理促进了根际养分离子 的迁移,而高浓度处理则抑制根际养分离子的迁移,这与不同处理植株 对养分的吸收规律较为一致。6.低浓度稀土处理对根际环境的影响与无稀土处理相似,根际PH均上升, 但高浓度稀土处理根际叩出现降低,油菜根际下降幅度较大,缺磷胁迫 是导致高浓度稀土处理油菜根际酸化的主要原因。7 稀土处理使油菜根际交换态Fe、Mn、Zn累积的趋势增强,第八周高浓 度稀土处理根际Fe、Mn、Zn的累积量远高于对照和低浓度稀土处理, 原因主要与根际pH的降低有关。水稻根际交换态Fe、Mn、Zn的迁移 因元素和生长时期的不同而异,高浓度稀土处理根际变化与对照和低浓 度稀上处理有很大不同。8 不同作物稀土的根际化学行为不同,同一作物稀土的根际化学行为则较 为相似。随稀土处理浓度的加大,油菜根际稀土的累积越来越明显,表 明稀土处理进一步抑制了稀土离子向油菜根表的迁移,水稻则相反,稀 土处理使根际稀土的亏缺趋势越来越强,因而促进了稀土离子向水稻根 表的迁移。不同作物根系影响的距离也不等,旱作油菜根际稀土离子的 变化主要分布在距根表Zmm的距离内,而水稻则达到6mm。
陈秀华[3]2007年在《丛枝菌根真菌对重金属、稀土元素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工矿企业的发展,土壤金属污染问题越来越来严重。由于重金属在环境中只存在价态的转化,而不能被微生物降解,因而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也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丛枝菌根(AM)是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形成的共生体,地球上90%的有花植物都具有丛枝菌根。丛枝菌根具有促进植物吸收营养、增强植物抗逆性等重要作用。本论文以AM真菌为研究对象,以紫云英和玉米为宿主植物,研究了G.intraradices侵染紫云英根部皮层细胞的动态过程及在不同侵染时期菌丝酶活性变化;研究了磷矿粉修饰的铜污染土壤中接种AM真菌和解磷细菌对紫云英生长的影响;研究了几种AM真菌在重金属铜或稀土元素镧污染土壤中对紫云英生长、元素吸收及其机理的影响;以玉米为宿主植物研究了镉锌污染土壤中接种AM真菌对玉米生长及吸收镉锌的影响。探讨了AM真菌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可能性。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AM真菌菌丝碱性磷酸酶、琥珀酸脱氢酶活性与宿主植物生长直接相关,是影响宿主植物生长的关键酶类。菌丝酶活性越高,菌根对宿主植物的促生长效应越明显。本研究表明AM真菌侵染率,菌丝碱性磷酸酶、琥珀酸脱氢酶活性与AM真菌侵染时间有明显的相关性,G intraradices侵染紫云英6周菌丝酶活性最高,侵染9周菌丝酶活性下降,侵染率随侵染时间持续上升。解磷细菌PJ07具有很强的分解无机磷矿粉的能力,铜污染土壤接种AM真菌或解磷细菌PJ07都显著促进了磷矿粉修饰土壤中紫云英对磷的吸收,混合接种比单独接种效果更明显,对紫云英生长的促进作用也最显著。接种AM真菌对铜污染土壤pH值和土壤中铜的形态有一定影响,接种降低了盆栽土壤pH值,提高了土壤中有效态铜的含量。接种G.intraradices显著促进了紫云英对铜的吸收,但抑制了铜从地下部分向地上部分的转运,增加了铜在地下部分的积累;接种G.intraradices还显著促进了紫云英对P、K的吸收,提高了紫云英的生物量和对铜的提取量。接种AM真菌显著改善了稀土元素镧污染土壤中紫云英对P,K,Fe,Cu等营养元素的吸收,接种Gig.margarita和接种G.intraradices显著降低了高浓度镧污染土壤中紫云英地上地下部分镧浓度,降低了镧对植物的毒害,但接种显著提高了紫云英生物量和对镧的吸收量。镉污染土壤中接种G.mosseae降低了玉米地上部分镉浓度;高浓度锌污染土壤接种G.mosseae降低了玉米地上部分锌浓度,对玉米地下部分锌浓度没有显著影响,但接种显著增加了玉米地下部分生物量,使更多的锌积累在地下部分,降低了锌对植物的毒害作用,加强了锌在土壤中的固定作用,对锌污染土壤植物固定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在重金属铜镉锌或稀土元素镧污染土壤中接种合适的菌根真菌可以降低污染元素对植物体的毒害,增加污染元素提取量或污染元素在植物体地下部分的积累量,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生物修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任天婧[4]2017年在《南方花岗岩侵蚀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团聚体中重金属、稀土元素分布特征》文中研究表明历史上,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下,长汀县成为我国南方红壤区严重水土流失的典型代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汀县开始重视水土流失治理,做了大量植被恢复工作,使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由于该区域属粗晶花岗岩发育区,其风化壳富含稀土元素。近30年来,因稀土矿的大规模开采,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问题及环境污染问题。但过去仅关注该区域的水土流失治理及其植被与土壤养分的恢复状况等,而对土壤重金属、稀土等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较少,更少涉及土壤团聚体内的稀土、重金属影响特征。土壤团聚体是成工作用与外界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不同粒级团聚体对重金属、稀土等元素的束缚能力及生物有效性都存在较大差异,查明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土壤团聚体的稀土、重金属特征,可为水土流失治理出现的新问题提供依据。因此本研究选取福建省长汀县稀土矿区周边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六个样地来油坑(未治理地)、来油坑治理地(5a)、龙颈(10a)、游坊(15a)、八十里河(30a)、露湖(80a)),对土壤、植被进行实地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ICP-MS测定,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团聚体进行测定,在对土壤团聚体中稀土、重金属元素含量及形态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研究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土壤中稀土和重金属含量、形态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不同粒级团聚体中富集、负载量的变化规律,用以揭示植被恢复对团聚体中稀土、重金属的迁移阻控。研究主要结论:(1)Cr、Ni、Cu、Zn、Cd、Pb 的含量范围分别为 7.67~15.64mg/kg、5.02~10.83 mg/kg、4.82~15.02 mg/kg、66.63~96.40 mg/kg、0.31~0.54 mg/kg、54.45~149.78 mg/kg。与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相比,除Cd其余均未超标。Cd含量明显超出福建省背景值(最高值是5.7倍),超出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最高值是1.8倍)。Pb超过福建省背景值(最高值是4倍)。土壤重金属元素随植被恢复时间增加而减少。(2)在0~20cm 土层各重金属元素形态分布均表现为:残渣态>交换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在20~40cm 土层形态分布表现为:残渣态>交换态>有机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在两个土层中均是残渣态含量最大,碳酸盐结合态最少。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交换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向有机结合态转变的趋势。(3)两个土层重金属富集特点均是随团聚体粒级增加而减少,且均是随植恢复时间增加而富集增加。0~20cm 土层中各元素富集整体大于20~40cm 土层,但均是Zn富集最小。两个土层中重金属均负载于较大粒级的团聚体中。(4)稀土元素进入土壤后,绝大部分残留在土壤表层(0~20cm),各个恢复年限阶段土壤中稀土含量除游坊(15a)外,均低于废弃矿治理地稀土含量(655.69mg/kg),但都高于福建省土壤背景值(223.47 mg/kg)以及全国土壤背景值(187.60mg/kg)。整体上稀土元素含量均表现为:Ce>Y>La>Nd>Sc>Dy>Gd>Yb>Er>Sm>Pr>Ho>Tb>Tm>Eu。稀土元素主要与含水率、粉粒、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显著相关。(5)各样地土壤中各稀土均以残渣态为主,土壤中不同形态稀土含量大小为:残渣态>交换态>有机物结合态>铁-猛氧化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土壤理化性质及稀土总量主要与稀土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有机结合态、残渣态相关性显著相关。(6)总体上稀土元素在各样地均表现出随粒级增加富集系数减少,随植被恢复年限增加,富集系数也整体呈增加的趋势。稀土元素表现出比重金属更明显的更易吸附于<0.25mm粒级团聚体中。且轻稀土与重稀土在空间分异上受到团聚体粒级的分配制约。稀土元素主要负载于0.5~1mm、1~2mm、2~5mm、>5mm粒级团聚体,其质量分数分别为16.75%~21.68%,16.24%~22.29%,15.61%~29.38%,15.44%~33.92。
王书转[5]2016年在《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微量元素化学特性及有效性研究》文中提出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有效性研究已成为农业和环境科学领域关注的焦点。施肥是微量元素进入土壤的一个重要途径,明确和揭示施肥与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之间的关系可为农业生产实践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本文研究了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形态、分布特征及其变化情况,分析了影响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因素,探讨了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变化产生的机制,所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长期种植作物和施肥均降低了土壤pH值和碳酸钙含量,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2015年苜蓿连作耕层土壤pH值降低最多,较裸地相比降低了0.44个pH单位。粮豆轮作系统中耕层土壤碳酸钙含量较2002年相比降低了48%。苜蓿连作耕层土壤有机质积累显著,与裸地相比增加了134.9%。施肥增加了土壤有效磷含量,粮豆轮作系统中氮磷有机肥配施0-15cm和15-30cm土壤有效磷含量和不施肥相比分别提高了34.3倍和11.69倍。连续施肥条件下土壤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均大于1。施用有机肥增加了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其中粮豆轮作系统中氮磷有机肥配施耕层土壤增加较多,较不施肥相比增加了107.14%。(2)作物种植和施肥均增加了土壤有效铜、铁含量。施肥可提高土壤有效锰含量。苜蓿、小麦连作以及施用有机肥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效锌含量。与2002年相比,2015年耕层土壤有效铜、锰含量增加量最大的分别是小麦连作系统中单施有机肥0.69 mg kg-1、粮豆轮作系统中氮磷有机肥配施58.91%。苜蓿连作耕层土壤有效锌、铁含量较2002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95倍和2.05倍。(3)土壤中微量元素的主要存在形态是矿物态,锰的氧化物结合态所占比例也较大。2015年和2002年相比,铜、锌、铁的形态分布变化不大,而锰的形态分布变化较大,表现为矿物态和交换态锰的占比有所提高,碳酸盐结合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锰的占比有所降低。(4)长期种植作物和施肥对土壤锌、铜的活化作用很小,但交换态锰和铁的含量都有所增加。2015年苜蓿连作耕层土壤交换态锰增加最显著,较裸地相比增加了8.03倍。粮豆轮作系统中氮磷有机肥配施耕层土壤交换态铁增加较多,较不施肥相比增加了84.36%。各形态铜、锌含量随作物种植和施肥年限的增加而增加,但矿物态铜仅在施用化肥时有所增加。小麦连作系统中单施有机肥耕层土壤碳酸盐结合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铜增加较多,较2002年相比分别增加了2.01mgkg-1、1.7mgkg-1、3.54mgkg-1。苜蓿连作耕层土壤氧化物结合态锌增加较多,较2002年相比增加了94.26%。作物种植仅降低了碳酸盐结合态锰含量。苜蓿连作0-15cm和15-30cm土壤碳酸盐结合态锰含量降低较多,较2002年相比分别降低了59.95mgkg-1和35.65mgkg-1。小麦连作系统中15-30cm土壤有机结合态锰增加显著,较裸地相比增加了2.63倍。小麦连作系统土壤各形态铁都有所增加。不施肥情况下,小麦连作系统中0-15cm和15-30cm土壤碳酸盐结合态铁较2002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14.52%和183.69%、有机结合态铁分别增加了1.08倍和3.3倍。施肥大都降低了土壤各形态锰和铁的含量。粮豆轮作系统中单施磷肥耕层土壤有机结合态锰增加显著,较不施肥相比增加了8.2倍。(5)长期作物种植和施肥条件下土壤ph值与有效铜、锰、锌、铁之间显著负相关,有效磷、胡敏酸、富里酸与之相反;土壤有机质、还原性物质总量与有效铜显著负相关,与有效锰、锌、铁则相反;土壤水分与有效铜、锌呈正相关,而与有效锰、铁呈负相关。与dtpa-cu、mn、zn、fe含量之间直接通径系数最高的分别为土壤水分0.781、胡敏酸0.652、有机质0.895、有机质0.83。与dtpa-cu、mn、fe含量之间直接负作用较高的分别为还原性物质总量-0.509、富里酸-0.595、碳酸钙-0.501。(6)长期作物种植和施肥条件下交换态铜、锰、铁与有效量间呈正相关,且对有效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也最高,分别为0.829、0.445和0.122,故交换态是土壤有效量的直接和主要来源。碳酸盐结合态铜与有效铜呈正相关,且与交换态铜间接通径系数最大0.479,表明它可以通过向交换态铜的转化而增加土壤中有效铜的含量。矿物态铜与有效铜直接通径系数较高0.571,可视矿物态铜为土壤有效铜来源的储备库。碳酸盐结合态、有机结合态与有效锰、锌、铁的相关系数、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表明这两种形态是土壤有效量的来源。氧化物结合态锌与有效锌显著正相关,也是土壤锌的有效来源。(7)长期施用微肥增加了土壤有机质、还原性物质总量。2015年施用铜肥表层土壤有机质和还原性物质总量增加最多,较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25%和24.74%。施用微肥后土壤碳酸钙、有效磷、胡敏酸、富里酸含量大都有所降低。施用铜肥0-15cm、15-30cm土壤碳酸钙含量降低最显著,较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32.35%、41.25%。施用锌肥表层土壤有效磷含量降低最多,降低了55%。施用微肥后胡敏酸和富里酸比值均小于1。施用锰肥表层土壤胡敏酸含量降低最多,降幅为77.87%。施用锌肥亚表层土壤富里酸含量增幅最大,增加了2.27倍。长期施用微肥后,土壤铜、锌的全量及有效量增加显著,表层积聚现象明显。2015年表层土壤全铜、全锌含量较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131.82%和108.71%;有效铜、锌含量较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6.03倍和6.97倍。全锰、有效锰含量并没有明显增加。2015年和2001年相比,全锰含量增加幅度小于12%;2015年30-45cm土层有效锰含量和对照相比增幅最大26.54%,其它土层增幅均小于6%。施用微肥后土壤交换态铜、锌占全量的比例增加显著,不同形态锰占全量的比例变化不明显。土壤各形态铜、锰、锌含量随施肥年限增加而增加,尤其是表层土壤,矿物态锰则相反。表层土壤氧化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铜增幅较大,较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23.46倍和16.35倍。各土壤性质与有效铜、锰、锌间相关性不显著,但对微量元素形态有所影响:胡敏酸与除交换态铜之外的其它形态铜以及有机结合态锰都显著负相关;富里酸与氧化物结合态锌显著正相关。有效铜与碳酸盐结合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铜显著正相关;交换态铜载荷在第二主成分里最大,这四种形态是土壤有效铜的来源。有效锰与交换态锰显著正相关;第一主成分里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锰的载荷较大,这三种形态与土壤有效锰关系密切。有效锌与交换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锌显著正相关,对有效锌贡献较大。(8)施用微肥与土壤微量元素有效量之间存在以下相互作用关系:锌抑制铜,但铜不抑制锌;锰利于铜,而铜抑制锰;锌抑制锰,但锰不抑制锌;锰肥有利于土壤中有效铁含量的增加。
吴晶, 冯秀娟[6]2012年在《稀土元素对植物的生物有效性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稀土元素对增强植物的抗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以及改善农作物的品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就稀土元素对植物的生物有效性进行综述,重点阐述了稀土元素在植物中的含量及分布,稀土对种子萌发、根系发育、养份吸收、抗逆性、作物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并从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角度解释了稀土的植物生物有效性的作用机制。
陈茂林[7]2006年在《城市污泥中重金属形态及生物可利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城市污水处理率的迅速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副产品污泥的处置及其环境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污泥的土地利用已成为污泥处置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污泥中的重金属元素是制约污泥土地利用的主要障碍,因此我们开展研究,以期为城市污泥合理的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参考。主要开展的研究如下:不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和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污泥中重金属元素的形态与生物可利用性;pH对污泥中重金属形态分布的影响;重金属化学可提取性与生物可利用性之间的关系等。 选取了9种国内有代表性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进行实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土壤相比,城市污泥总体呈高有机质、高氮磷、低K、高营养,具有很好的农用价值,Zn和Cu是最主要的重金属污染物。(2)重金属的形态分布规律:Cu、Cd、Cr和Pb主要分布在残渣态和氧化态,其酸溶/交换态和还原态含量较低;Zn、Ni和B分布受污水处理厂污泥性质影响较大,各态均有较高分布,酸溶/交换态一般高于10%,有效态含量高,生物可利用性和植物毒性较大,最值得关注。(3)当前流行的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对重金属的去处作用甚微,污水处理过程中重金属元素沉积到污泥中没有显著的差异。建议对污水处理过程作适当的改进,将污水中重金属元素主要沉积于初沉池的污泥中,降低二沉池污泥的重金属含量。建议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污水处理厂污泥品质调查,为污泥的合理农用提供科学依据。(4)pH明显影响污泥中重金属元素的形态分布,酸性污泥(S5样品)中各重金属元素酸溶/交换态百分比明显高于其它污泥。低pH值可以降低样品对金属的吸附率,促进重金属的释放,相反,高pH值可抑制样品中重金属的释放,促进重金属的沉淀。当污泥的pH值达到8.5的时候,所有污泥中的重金属含量都非常低,几乎都要接近零。(5)小麦幼苗不同组织对于相同的元素富集能力不同,根系富集的重金属的含量高于茎叶的含量。在所研究的四种提取剂中,Mehlich 3提取的污泥中重金属的含量与小麦幼苗根系富集的重金属的含量呈现很好的相关性,可作为污泥中重金属元素潜在生物有效性评价的最佳化学提取剂。
参考文献:
[1]. 稀土元素对土壤氮磷形态分布转化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D]. 刘琰. 首都师范大学. 2000
[2]. 稀土对土壤矿质营养及根际矿质离子迁移、吸收的影响[D]. 丁士明. 安徽农业大学. 2002
[3]. 丛枝菌根真菌对重金属、稀土元素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研究[D]. 陈秀华. 华中农业大学. 2007
[4]. 南方花岗岩侵蚀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团聚体中重金属、稀土元素分布特征[D]. 任天婧. 福建师范大学. 2017
[5]. 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微量元素化学特性及有效性研究[D]. 王书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6
[6]. 稀土元素对植物的生物有效性研究进展[J]. 吴晶, 冯秀娟.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2
[7]. 城市污泥中重金属形态及生物可利用性研究[D]. 陈茂林. 河海大学. 2006
标签:自然地理学和测绘学论文; 农业基础科学论文; 农艺学论文; 稀土金属论文; 稀土论文; 重金属论文; 土壤重金属污染论文; 有效磷论文; 生物转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