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韩国贸易的建立与发展_国民生产总值论文

论韩国贸易的建立与发展_国民生产总值论文

论韩国的贸易立国及其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韩国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韩国原是一个资源匮乏、经济技术落后的国家。但是,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经济技术发展实现了腾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跃而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并开始向发达国家迈进。这种“江汉奇迹”离不开机遇,也离不开韩国的各项政策措施。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贸易立国”就是其经济腾飞的钥匙。

一、贸易立国的由来及其发展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到60年代初,韩国经济发展缓慢,社会生产的主要目标就是保护和促进消费品工业,提高消费品的自给率,维持国内低水平的消费需求。这一时期,韩国资金不足、产品短缺,几乎谈不上出口,整个经济处于贫穷落后状态。如何摆脱这种局面,走出困境,韩国选择了贸易立国的道路。

贸易立国是1961年朴正熙上台后韩国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提出的。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发展加工出口工业,实现国民经济的自立。贸易立国的实质是实施“出口导向型”外贸发展战略,经济发展的侧重点从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市场。

贸易立国被提出后,韩国的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以空前的速度大幅度增长。1963~1972年,韩国的出口额增长了18倍以上,工业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占80%以上,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9%。六七十年代,在韩国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中,相对于进口的增长速度,出口贸易得到了更为快速的发展。这既是进口替代战略阶段的内向型企业通过工业的发展转化为出口企业的具体反映,也是出口导向型经济中加工贸易型工业形态“以进养出”的结果。1964年11月30日韩国的出口额首次突破1亿美元,韩国政府把这一天定为“出口日”,后来改为“贸易日”。1971年突破10亿美元大关,1977年超过100亿美元,1980年达到175亿美元,1995年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31年出口额增长了1000倍,这在世界上是花费时间最短的。从1964年以后,年均出口增长25.1%也创下了世界纪录。出口对象国也从1964年的41个国家增加到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出口商品品种也从142个增加到7723个。难怪韩国经济界说,60年代至70年代末是“出口立国”,70年代至90年代是“出口兴国”,从现在至2000年实现出口2000亿美元目标是“出口富国”阶段。

二、贸易立国与调整产业结构

顺应形势,抓住机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出口,是韩国贸易立国方针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韩国在60年代初期果断地变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引进外资、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并按照国际分工和产业技术的发展规模,瞄准先进工业国调整产业结构的时机适时加以利用。这就打破了产业结构内向循环的封闭模式,同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形成联动机制。韩国60年代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迅速发展。70年代加快了重化学工业发展,资金密集型产品出口开始大增。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改善,劳动密集型产品呈现相对减少的趋势,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兴起。这都是及时准确捕捉并积极利用各个时期国际产业结构变动机遇的结果。不论从长期发展战略考虑,还是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角度出发,韩国不是被动地让产业结构适应于市场需求的变化,而是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影响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从根本上提高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出口的进一步增长。

(一)抓住美、日等发达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正处在战后发展的“黄金时代”,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美、日等发达国家调整产品结构,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国际市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的需求又不断增长。韩国及时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韩国在头两个五年计划期间(1962~1971年)首先发展轻纺工业,依靠外国资金、技术和设备,雇佣本国廉价的劳动力,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和半成品,进行加工和装配,然后把成品销往国外。这样做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工业基础和廉价的劳动力等优势,而且投资少、生产周期短、见效快,从而有利于克服资金匮乏、技术落后、市场狭小等不利因素,还可以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由于韩国优先发展了轻纺工业,培植了出口“拳头”产品。1967年以后,纺织品一直成为韩国出口的重要商品,从而根本上改变了战后到60年代初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出口商品结构。

(二)抓住美、日等发达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重化工业的机会,推行重化工业,实现产业升级,从而提高出口产品档次和竞争能力。

70年代,一批劳动力价格更为便宜的新国家和地区进入了出口加工行列,成为了韩国的有力竞争对手。同时,美、日等发达国家为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和保护环境,将重化工业中的某些部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韩国又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机遇,1973年宣布了“重化工业宣言”。把钢铁、造船、有色金属、电子、石油化工、水泥、汽车、机械工业作为“战略产业”,实现产业升级,从劳动密集型工业向资本密集型工业过渡,从而实现更高级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化。

重化工业的发展使韩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973年韩国的重化工业产品出口额只有8.3亿美元,而到1981年则增加到99.6亿美元,9年间增长12倍多。

(三)抓住美、日等发达国家转让技术和改造传统工业的机会,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实现出口产品结构的进一步升级。

8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的国际分工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国家的贸易保护壁垒越来越高。发达国家为降低成本,把电子工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的装配工序、低层次产品和过时技术等转移到海外。韩国又抓住机遇,利用发达国家转移的高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在继续发展钢铁、造船等以熟练劳动力和大规模设备为基础的劳动、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的同时,加强了生产半导体、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设备、工业机器人等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从而,实现出口产品结构的进进一步升级。截至1995年年底,韩国的电子产品出口额已高达400多亿美元。

三、贸易立国与政策措施保障

韩国的贸易立国方针之所以得到顺利推行,是与其适时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做保障分不开的。

(一)法律保证贸易立国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韩国都制订了相应的对外贸易法规,使对外贸易活动有法可依。目前,涉及到进出口管理方而的主要法规有:《对外贸易法》、《关税法》、《外汇管理法》、《出口检验法》、《出口保险法》等。此外,还制订了《药检法》、《工业品质量管理法》、《汽车管理法》等特别法。

《对外贸易法》是管理进出口的基本法,1986年制定。为了贯彻好《对外贸易法》还颁布了《对外贸易法施行令》。

(二)建立官民结合的对外贸易管理体制

建立由政府机关领导,民间经贸机构协调,私人企业直接参加的对外贸易管理体制,也是韩国贸易立国方针得到顺利推行的重要保证。

首先,政府的极积干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政府不仅在每个重要时期都制定外贸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而且从组织上予以配合,保证实施。例如,60年代政府把扩大出口作为政治经济活动的重心,除总统亲自抓出口外,还建立了出口的决策和执行系统。从1965年开始,每月召开一次由总统主持 ,各有关部门和大企业代表参加的全国贸易促进会议,专门了解有关出口情况,研究和解决有关问题。与此同时,民间的促进贸易机构也纷纷成立,如韩国贸易协会、大韩贸易振兴公社、商事促裁协会等。它们作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纽带,调查海外市场行情,寻找贸易机会,协调企业关系。此外,韩国还实行了严格的贸易管理制度,包括进出口注册制度,奖惩制度,“贸易日”已成为政府奖励出口企业的一种手段和象征,企业已将“贸易日”得到的奖励作为评价经营成果的最高荣誉。

(三)组建综合贸易商社

韩国政府吸收日本的经验推广综合商社制,扶植自己的大型贸易企业。1975年4月,商工部公布了《关于选定综合贸易商社的条件》,11月,指定三星物产为第一家综合贸易商社,接着又指定大宇实业、双龙、国际商事、韩一合纤、高丽贸易、晓星物产、乐喜金星商事、鲜京、三和、锦湖实业、现代综合商事、栗山实业等为综合贸易商社。被选为综合贸易商社的大公司可以得到金融、税收、进出口等方面的许多优惠。综合贸易商社以其庞大的组织系统和雄厚的财力,实现了开发、进口、加工出口、情报收集以及金融、保险、运输、仓储等垂直一体化的外贸运营体系。因而商社在对外贸易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要,现在韩国的出口贸易中近一半是由综合贸易商社承担的。

(四)建立出口工业区和自由出口贸易区

1962年,韩国建立了蔚山工业区,此后又建立了汉城出口工业区、仁川出口工业区、龟尾电子工业区等,积极吸引外国私人直接投资。1964年韩国公布了《出口工业区建设法》。1969年10月成立了出口自由区,设立促进委员会。1970年1月1日政府颁布了《出口自由区设置法》。自从这一法律颁布以来,韩国又设立了马山出口自由区和里里出口自由区。出口自由区在韩国的对外经济关系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韩国的经济发展和出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推进贸易自由化进程

韩国不断地开放市场,推进贸易自由化进程。70年代末、80年代初,韩国约有30%的进口商品受到限制,到1983年时对进口商品的限制剩下20%。1985年10月,实行“进口自由化计划”后,连续3年陆续向604种商品开放市场,到1988年时可自由进口商品的比重已增至95.4%,1990年时达到97%,1996年7月解除28种农、牧、渔业产品的进口禁令。最近的一项促进贸易自由化计划规定,韩国将在1996~2000年期间,再逐步开放48个商业部门,其中包括32个商业服务部门,12个生产制造部门和4个农业及渔业生产部门。这样,到本世纪末韩国的1148个商业部门中将有1116个向外商开放。

(六)建立全球性行销网络

仅韩国的贸易商社就在海外设立了2400多个分社,形成了遍布全球的行销网络。每年还有数千名推销员活跃在世界各地,从事市场调查、广告宣传和商品推销活动。韩国在对外贸易中采取灵活多样的销售策略和行之有效的促销手段。对美国、西欧等贸易顺差国开放市场,增大进口;对日本、澳大利亚等贸易逆差国控制市场,增大出口;对东南亚、中东、南美等地区,采取扩大投资和技术转让等办法,促进机器设备等商品的出口;80年代中期以后,对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则采取了更加灵活的贸易方式,使韩国的海外市场更加多元,外贸额逐年增加。

四、贸易立国与经济发展

韩国的经济起飞是从60年代初提出贸易立国方针后开始的。对外贸易的长期稳定发展,大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1995年韩国的对外贸易额增长速度高达30%。1962年韩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仅有23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87美元。197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53美元,1984年为2044美元,1991年为6316美元,1993年达7670美元,30年增长32倍多。据世界银行1995年年底发表的数据,从1985年到1994年韩国的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达8.2%,仅次于泰国,居世界第二。1994年韩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为8.4%,依靠出口取得的经济增长速度为4.4%,经济增长的一半以上是靠出口取得的。出口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高达23%。1995年韩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又增至9.3%,增幅已居亚洲四小龙之首。

标签:;  ;  ;  ;  

论韩国贸易的建立与发展_国民生产总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