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研究论文_刘永富

地质灾害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研究论文_刘永富

云南省有色地质局三0八队 云南昆明650217

摘要:边坡稳定性研究作为地质灾害治理的重要技术因素,在研究地质灾害治理措施,评价地质灾害治理成效以及治理工程安全性等方面提供关键的数据技术支持。现阶段,边坡稳定性研究已成为地质灾害治理课题的重点研究项目,必须充分认识到边坡稳定性研究在地质灾害滑坡治理过程中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分析地质灾害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地质灾害滑坡治理措施,为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提供新的实践思路。

关键词:地质灾害;边坡稳定;技术分析;治理

工程施工安全和工程施工质量一直以来都是工程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边坡稳定性作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核心技术点,在确保地质灾害治理施工安全和质量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重视造成工程施工滑坡的影响因素,结合地质灾害治理实践工作经验,制定科学有效的边坡稳定应对方案,从而提高地质灾害滑坡治理的技术水平,有效控制地质灾害滑坡事故发生率。

1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影响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1.1地理因素

边坡作为路基防护的基础性工程,在地质灾害工程安全治理中起到重要作用。在地质灾害中的地质结构、地层、岩体、岩层结构等地理性因素均会对边坡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由于不同地质地层、岩性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形变造成地质结构性破坏,在地层、岩性的力学、化学、物理特性发生持续性变化时,会影响边坡的稳定性,最终导致边坡滑坡现象产生。同时,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施过程中,开挖作业会造成坑壁边坡岩体发生结构性改变,坑边出现空洞,导致岩体结构性变形、错位等,这种岩体持续性结构改变通常以1-3cm/月的速度,持续2-3个月,在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必须综合分析地应力并做出准确判断,否则极易发生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边坡滑坡灾害。

1.2外界环境因素

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外界环境因素主要有水体长期影响边坡岩体,导致岩体力学、化学、物理特性发生持续性改变,造成边坡稳定性下降,在地震活动频发区域边坡土体结构、地质结构也会发生结构性变化,导致边坡结构性应力快速增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边坡稳定性下降,从而造成滑坡安全事故。外界环境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结构面导致滑坡

由于边坡岩体内部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边坡岩体出现分裂、破碎的内部结构,而形状各异的结构面会破坏岩体内部正常稳定的结构,从而导致边坡岩体内部结构的稳定性下降,同时由于破坏边坡岩体的内部结构,岩体剪切力难以维持正常稳定的内部结构,因此,经过岩体内部结构的持续性改变最终引发地质岩体滑坡事故。

(2)边坡浸水导致滑坡

长期受到雨水、地下水等水体浸润的影响,边坡岩体内部极易出现浸水现象,尤其是在降雨季节大量雨水或地下水会浸润导边坡岩体里,使边坡岩体结构松散,破坏边坡岩体正常稳定的内部结构,导致边坡滑坡灾害发生。

(3)地震导致滑坡

位于地震高发区域的边坡岩体很容易受到地震影响,造成边坡岩体的结构性破坏,同时地震引发的地质机构变化也会对边坡结构面产生影响,破坏其内部结构的稳定性,一旦发生地震时其巨大冲击力也很容易导致边坡岩体出现滑坡。

1.3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也是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发生边坡滑坡的重要原因,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施开展前,地质勘探技术人员未综合、全面、仔细地考察地质灾害现场状况,没有充分调研分析边坡地质特点,导致地质灾害治理施工前期的技术数据与实际状况不符,很容易引起施工设计人员出现施工设计方案误差,导致地质灾害治理存在较大的滑坡安全隐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在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由于滑坡安全防护意识较弱,对于一些岩体稳定性不高的边坡区域,施工技术人员没有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滑坡防护措施对开挖基坑进行安全防护,导致在开挖基坑过程中边坡内部发生严重的结构性变化,从而降低边坡岩体的稳定性。另外,在实施工程排水和岩体爆破过程中,施工技术人员没有按照规范要求,对边坡进行安全稳定性防护,使地质灾害治理中的边坡安全稳定性存在极大施工风险隐患。

2地质灾害治理施工中的滑坡治理措施

2.1做好施工前期勘察工作

为保证在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边坡稳定安全,确保地质灾害治理成效,在工程施工前期应组织相关施工技术人员全面勘察、调研地质灾害现状情况,充分分析研究地质灾害治理的施工可行性,综合调研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工程施工因素,同时结合施工技术难度和地质灾害治理目标,制定科学的地质灾害治理安全施工防护措施,为安全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

2.2地质灾害治理中滑坡治理方法

在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不仅要做好施工前期滑坡治理勘察工作,还应选择相对合理的施工方法,根据前期完整的地质灾害现场勘察信息数据和治理施工设计图纸,按照施工技术要求采取一定的施工安全防护措施,通过设置挡土墙、截水沟、抗滑结构等提高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的边坡稳定性,防止滑坡区域进一步扩大。

2.2.1桩间板工程

在地质灾害滑坡治理施工过程中,桩间板施工是确保地质稳定的基础性工程,必须结合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实际状况,设计合理的桩间板高度以及桩间板厚度,并根据现场施工情况设计桩间挡土板的地下埋入深度,使桩间板位于施工地桩正中间,桩间板板身采用C30混凝土材料,桩间板的横向、竖向受拉主筋均采用螺纹钢材料,并注意结合滑坡治理工程施工状况规划合理的桩间板间距。

2.2.2连接梁工程

为承担边坡岩体上部挡土墙的重力,结合地质灾害滑坡治理状况规划合理的连接梁厚、连接梁宽,确保挡土墙、冠梁顶面相互连接,同时确保连接梁身混凝土强度符合地质灾害滑坡治理技术要求。施工技术人员应按照滑坡治理工程施工技术标准,安装加固钢筋主体,并严格按照混凝土浇筑规范进行连接梁混凝土施工,同时做好混凝土维护工作,使混凝土强度达到连接梁施工要求,并确保连接梁模型板表面平整干净,防止产生爆模、人工剃平等现象。

2.2.3挡土墙工程

施工技术人员必须在滑坡治理工程设计图纸基础上,根据实际施工状况确定开挖范围和基脚大样尺寸,并在开挖地基后修筑挡土墙。挡土墙工程主要采用分层错缝的方式实施修筑,在挡土墙修筑过程中各分层高度必须尽量一致,而墙趾台阶和挡土墙基底处的砂浆水灰比应满足挡土墙施工要求,通缝不能呈现垂直状。同时,对正在凝固状态的挡土层做好防护措施,使挡土材料表面平整干净,并根据挡土墙工程实际施工情况,设计合理的挡土材料厚度,以满足挡土墙施工技术要求。

2.2.4抗滑桩工程

通常在地质灾害浅层和中厚层滑坡治理中,为防止边坡岩体下滑趋势进一步扩大,在滑坡区域下部置入形状各异的抗滑桩体,同时根据滑坡灾害现场实际情况,选择相对合理的桩身材料,如钢管桩、土桩、钢筋水泥土桩、石桩等,并根据滑坡治理现场施工布局特点,采用相互间隔、相互连接、相互交错等抗滑桩施工方式,起到稳固滑坡面的作用。

3结语

边坡稳定性作为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要点,在提高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施工技术人员在施工治理前必须全面掌握诱发地质灾害滑坡的原因,并结合滑坡现场勘察结果制定科学的滑坡治理方案,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滑坡进行防护处理,为安全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晓慧.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探析[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9):55-56.

[2]王浩,王晓东,泮俊.超高路堑边坡治理工程案例研究Ⅱ:治理对策及其过程控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7,36(5):1152-1161.

[3]徐炳华.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边坡稳固及滑坡治理方法[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12):113.

论文作者:刘永富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3

标签:;  ;  ;  ;  ;  ;  ;  ;  

地质灾害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研究论文_刘永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