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发展畜牧业的现状分析及区域战略选择_畜牧业论文

吉林省开发畜牧业的条件分析与区域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吉林省论文,畜牧业论文,条件论文,区域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吉林省开发畜牧业的条件分析

1.1 劳动力资源丰富

吉林省1999年有农业人口1,484.2万人,适龄劳动人口为739.2万人,而当年乡村劳动力是 627.4万人,净剩余劳动力人口约为112万人;如以经验值适龄劳动人口有30%剩余,约为222 万人;如按发达国家(以日本为例)农业人口人均耕地1.2ha计算,吉林省剩余劳动力约为405 万人。可见,吉林省剩余劳动力和潜在剩余劳动力数值都很大,这样就为畜牧业开发提供了 丰富的人力资源,因为我国目前的畜牧业基本上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1.2 历史基础和科教优势

吉林省畜牧业历史悠久,建国后曾出现过许多优良的畜禽品种,如“东北细毛羊”、“吉 林马”、“草原红牛”等,家庭饲养也达到了一定水平,这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当的经 验。同时吉林省的农业大学、农科院、农业研究所、畜牧科研单位都较多,全省有科研机构 415个,其中农业科研机构25个。大专院校42所,其中农业大专院校5所。有相当一批被列为 全国重点,在同领域中占有突出位置。大专院校已通过国家“211工程”预审的有4所。全省 每10万人中,大学和高中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分别居全国的第4位和第5位。农村每万人中拥有 农 业技术人员12.62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倍多。

1.3 饲料粮种植业的供给潜力分析

吉林省的饲料粮供给主要由玉米构成。玉米主产区是长春、四平、松原和辽源4个市。它们 位于松辽平原腹地,土质肥沃,光热水资源丰富,是世界三大“玉米带”之一。

目前全省玉米平均亩产425kg,中部地区多在500kg左右,单位面积增产潜力大。如果加大 物质和科技投入,大面积平均单产可达650kg。吉林省玉米增产潜力包括下列四个方面[1]: 第一,良种的增产潜力。农业发达国家良种的贡献率一般都在25%左右。按目前吉林省玉米 产量180亿kg水平计算,5年内将良种贡献率提高到25%,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即可增 产玉米45亿kg。第二,中低产田潜力。吉林省中低产田面积占耕地的60%左右,主要分布在 西部半干旱地区,约2,000万亩左右,其中粮食面积1,950万亩,占全省36.7%,这一地区 是吉林省粮食主产区,也是今后的重点开发区,但多年以来玉米生产水平一直低于全省平均 水平,是全省粮食年际间波动最大的地区。如果改造中低产田,使平均亩产增加50kg,即可 增产玉米20亿kg。第三,物质投入的增产潜力。从吉林省化肥投入结构与区域化肥投入分析 看,物质投入的边际产量仍处于上升阶段,在现有条件下每增加1标吨化肥的投入就可增产 粮食3,000—5,000kg。从区域看,吉林省西部地区投入水平比较低,物质投入的增产潜力 很大。第四,荒地资源开发的增产潜力。据调查,吉林全省尚有400万亩宜农荒地开垦。这 些荒地相当一部分集中在松原和白城两地。在确保稳定的生态建设的前提下,给予适当开发 ,玉米增产尚有较大的潜力。

表1 我国人口数及构成

Tab.1 The population number and constitution of China

年份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年底总人口/万人114,333

117,171 119,850 122,389 124,810

市镇总人口/万人 30,19132,372

34,301

35,950

37,942

乡村总人口/万人 84,14284,799

85,549

86,439

86,868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表2 吉林省人口数及构成

Tab.2 Population number and constitution of Jilin province

年份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总人口数/万人

2,440.2 2,474.0 2,515.6 2,579.1 2,603.2

市镇人口数/万人 1,888.1 2,060.2 2,197.1 2,257.1 2,283.6

乡村人口数/万人552.1 413.9 318.5 322.0 319.7

资料来源:吉林省统计年鉴。

1.4 区域市场条件分析

1.4.1 人口因素

从区域市场构成要素来看,人作为消费者是区域市场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因为它构成了市 场供需关系的需求方。所以人口的增加势必首先带来对商品需求量的增加,这其中当然包括 畜产品在内。而且从目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习惯来看,畜产品仍是人们的主要消费 品。

从表1和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全国还是吉林省,人口均处于绝对的增长趋势,这就 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消费源”。

1.4.2 收入因素

从动态发展的观点来看,在收入较低时(≤300),居民消费以粮食为主,但当收入水平处 于由低向高的发展阶段时(300<收入≤800),粮食消费将逐步下降,畜产品消费则会急 剧上升,当收入达到富裕水平时(〉800),粮食消费逐步稳定,而畜产品需求仍会进一步 扩张[2]。表3和表4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和吉林省城乡居民收入的发展趋势。从表 中我们看到目前全国和吉林省居民的收入水平基本处于第二阶段上,由前面的理论我们不难 得出,收入的增加也会带来畜产品消费需求的增加。

1.4.3 消费增长潜力分析

按照生活水平标准,我们可以将人们的生活划分为温饱、小康和富裕三个层次。而我们知 道收入是衡量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并且与生活水平呈显著的正比例关系。因此,人们 消 费结构随着收入提高的变化趋势也将在其生活水平不断高级化(温饱→小康→富裕)的过程中 得到体现。目前,我国居民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按美元计算已达到了600—1,000元,这 标志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正处于由温饱向小康的发展阶段。按目前的发展速度,预计到2030年 时可达到现在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其畜产品消费量大体相当于与我国饮食习惯相似的日本 和我国台湾省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消费水平。1990年台湾人均口粮消费为124.5kg,猪肉为3 6kg,牛羊肉为2.7kg,禽肉为23kg,蛋类为12kg,奶类为14kg。1992年日本人均口粮为120k g,肉类为27kg(没有包括与肉类有较强替代关系的水产品),蛋类为20kg,奶类为69kg。综 合二者水平,我们可预计到2030年时,我国畜产品人均消费水平将达到猪肉35kg,牛羊肉5k g,禽肉20kg,蛋类20kg,奶类15kg的水平(注:1998年我国居民畜产品人均消费情况:猪肉为26.3kg,牛羊肉为4.5kg,禽肉为9.3kg,

蛋类为10.7kg,奶类为6.4kg。)

,如果再考虑到新增人口的压力,其消费需求 将会更大。

表3 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

Tab.3 Per capita income of urban and rural households in china

份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510.2

2,026.63,496.2

4,838.95,425.1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 686.3

784.0

1,221.0

1,926.12,162.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表4 吉林省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

Tab.4 Per capita income of urban and rural households in Jilin province

份 1990

1992 1994 19961998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242.8 1,637.02,561.1

3,805.5

4,206.6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803.5

807.4

1,271.6

2,125.6

2,383.6

全省人均收入/元1,143.4

1,498.2

2,397.8 3,595.83,982.8

资料来源:吉林省统计年鉴。

1.4.4 国际市场潜力分析

1.4.4.1 总体国外市场潜力分析。加入WTO给我国的畜牧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就畜产品 出口而言,我国仍具有一定的优势。一是目前国内畜产品生产与需求已基本达到平衡,且局 部 地区供过于求,这给畜产品出口提供了基础;二是我国肉类生产价格除禽肉外,均低于国 际市场,猪、牛、羊肉按加入WTO后减让基期平均水平计算,还分别低57%、84%、54%,且劳 动力后备资源丰富是畜产品出口的最大优势。入世后,多边关税减让、非关税措施的取消和 长期的最惠国待遇等大大改善了出口环境,这给我国已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畜产品出口赢得 更多的机会。入世后,我国可运用WTO的有关条款及争端解决机制,客观、公正、合理地解 决畜 产品贸易争端问题,有利于我国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1.4.4.2 东北亚地区市场潜力分析。吉林省地处于东北亚经济区的“心脏”。因此,研究 东北亚地区的市场潜力更有其现实意义。

入世后,中国冷冻猪肉产品出口俄罗斯市场为主的格局不会有改变。同时日本将成为最具 有吸引力的出口市场,日本因养猪成本优势的丧失,成为亚洲最大的猪肉进口国,并主要从 中国台湾省进口,其次是丹麦和美国。但是1997年中国台湾省暴发口蹄疫病,日本停止从台 湾省进口猪肉,台湾省的养猪生产和出口均呈现萎缩。中国具有邻近日本的地理区位优势和 比较成本优势,只要在疫病方面增强竞争能力,就有可能抓住这一机遇。

从肉鸡出口来看,日本仍是我国冷冻肉鸡出口最大、最成熟的市场(1998年出口量达到了21 .83万t,出口金额为3,905万美元)。尽管1998年一些日本人认为中国采用禁用的消毒剂而 联合抵制进口中国肉鸡,但预计经日本有关方面调查澄清后,中国出口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同时,韩国有可能成为中国肉鸡出口的又一个目标市场。据Agro Europe报道,随着经济的 复苏,韩国禽肉进口量增加,1999年1—11月,进口41万t,比1998年增长了4倍多[3]。中国 有邻近的地理优势和由文化渊源导致的消费习惯类似,因而韩国禽肉市场的发展为中国扩大 禽肉出口提供了有利的机会。

吉林省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以及图们江地区的大力开发将使其在21世纪的东北 亚经济区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 吉林省畜牧业开发的战略选择——积极推进产业化进程

2.1 借鉴“德大模式”,培育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千家万户,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搞好服务” 的综合功能,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牛鼻子”[4],因此,必须把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农业产 业化的关键环节来抓。在这方面,“吉林德大公司”的龙型经济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经 验,它不仅成功地发展了畜牧业,而且对地方经济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其构成和功能见图1

)(注:丁四保.我国经济区域及其发展的理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1998.62.)。

吉林德大公司的经营之所以构成了“龙”型经济有下列因素是必须重视的。对龙头企业的 建设,首先,必须“起点高”、“规模大”、“系列化”。所谓“起点高”就是要科技含量 高,科技含量愈高,加工增值效应愈大;“规模大”就是要“龙”头企业上规模,企业规模 大小对畜产品加工、转化升值及产品的销售有着直接的密切的关系;“系列化”就是要围绕 主导产品进行系列开发,形成产品“多元化”。德大公司的设备是经过长期的考察,并进行 多次对比之后,选定的世界最先进的设备。因此加工出的产品质量高,竞争力强,才能打入 国内并跻身于国际市场;德大公司规模宏大,三期改造使饲料和肉鸡加工的生产能力翻了一 番 ,达到年产36万t饲料和年屠宰加工5,200万只肉鸡的能力。现在看无论是企业自身的调解 能力,还是与竞争对手的抗衡能力,都是小企业所无法比拟的。

2.2 促进商品生产基地的形成

稳定的商品生产基地是畜牧业产业化的基本条件。建设商品生产基地,必须发挥资源优势 ,形成主导产品,开发“名、优、特”,突出特色,提质增效。吉林省现有的畜禽商品生产 基地已初具规模,建成了23个商品牛基地县,15个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9个商品羊基地县 和15个商品肉鸡基地县。这些基地县的畜禽饲养量占全省饲养量的60%—80%,为吉林省畜牧 业产业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些基地的建设今后应趋向于提高水平、提高科技含量和生产 能力、提高连接农户的能力,加大建设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同时在巩固完善原有基地的基 础上,适时地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基地,从而形成更为合理的基地布局。商品生产基地应 做到高起点、高品位、高效益,配套成龙,形成合力,发挥规模效益。目前,由于我国畜产 品仍主要以农户分散生产为主,因此,在产业化过程中,应注意增强基地连接农户的功能, 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积极引导扶持周边区域的农户,围绕一种或几种主导产品,扩大规模 经营,发展专业村、专业户,实现多乡一业,多村一品,集中连片的区域化、专业化、规模 化格局,从而稳定畜禽产品生产。

2.3 培育畜产品市场的措施

2.3.1 在市场培育上,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各种经营方式一起上,在完善和规范各类畜禽 交易市场的同时,注意培育大型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如可在西部半农半牧区的洮南市和长 岭县,分别培育细毛羊和肉羊专业批发市场;在中部农区的德惠市、梨树和农安县分别培育 肉牛、生猪和大鹅专业批发市场;在东部山区半山区的白山市培育绒山羊专业批发市场, 在延吉市培育肉犬专业批发市场。特别是在商品量多,基础条件好的大市场应积极开辟网上 交易,逐步实行期货贸易,提高现代化交易水平。

2.3.2 在市场开拓上,实施多元启动战略,依靠优质产品、主导产品、特色产品、名牌产 品 和降低成本占领市场;依靠扩大内需,扩大出口、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扩展市 场;依靠行政引导和信息服务进入市场。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快发展中介组织 ,壮大经纪人队伍。此外,为了提高市场开发能力,积极加快微机网络建设,采取现代化 手段,及时向生产者和龙头企业发布市场信息和生产预测情况,提高信息服务水平。

2.3.3 在市场定位上,实现多元化,做到“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大力开展对不同 国 家、地区、层次市场的预测和研究,采取不同的对策,并敢于到发达国家闯市场。具体而言 ,国际市场可在巩固俄罗斯、朝鲜、日本、韩国等东北亚国家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中东 地区、东北亚和欧洲等国际市场。国内市场在继续以京、津、沪、大连、沈阳等大中城市为 重点的同时,积极开辟香港市场,增加占有份额。

2.4 畜牧业产业化对省区保障体系的要求

2.4.1 资金保障

发展畜牧业产业化需要大量的资金做保证。资金能否落实,关系到产业化发展的进程。多 渠道筹措资金,增加资金投入,是确保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是要增加投资 总量,地方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努力增加农业投入,金融部门也要配合畜牧业建设努力增加 农业信贷规模,保证规模和资金同步到位。二是吸收农民投资入股,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和农 村集体把闲散资金更多地投入到产业化建设上来,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和农村集体在产业化建 设 中的主体作用,特别要鼓励和扶持规模经营农户、专业大户、个体工商户兴办畜牧业产业化 项目,发挥其示范和带动作用。农村信用社要大力吸收存款,努力增加信贷投入。龙头企业 要加强管理,挖掘内部潜力,增加自我投入水平。三是吸收国内大城市、大集团的资金,利 用各种媒介和渠道,宣传吉林,扩大交流,调整完善有关政策,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吸引省 外资金,特别是加强与国内大城市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大财团合资合作兴办龙头企业和基 地建设,把更多的省外资金用于吉林省畜牧业产业化建设上来。四是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 广泛地招商引资,包括外商直接投资,对世行贷款、外国政府贷款、亚行贷款、日本海外协 会基金等多安排一些用于产业化项目建设。五是集中财力办大事,避免贪大求全,集中资金 重点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六是积极探索建立吉林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几基金,鼓励和扶 持具备条件的大中型龙头集团企业发行股票,上市融资。

2.4.2 技术保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畜牧业产业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畜 牧业产业化必须注重科技,突出科技创新。为此,必须努力构造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 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进程,推进科研体制创新,增强科技供给能力。要集中科研经费、科研 力量,重点搞好生物技术工程、集约饲养技术及畜产品深加工技术、动物保护技术等科研开 发。坚持实行科研首席专家制,集中优势,协作攻关。积极鼓励扶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进 入生产第一线,兴办科技先导型产业。尽快形成产、学、研有机结合的科技创新机制,搞好 推广组织形式创新,提高应用转化能力,把行之有效的常规牧业组装配套推广,以提高经济 效益。同时通过兴办各类技术服务实体、民办科技组织、培养科技能人、发展科技示范区等 多种形式推广应用技术,实施“绿色证书”工程,重点培养畜禽饲养专业户,提高农民的整 体科学文化素质。

2.4.3 社会化服务保障

社会化服务是否健全,是畜牧业产业化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建立健全良种 繁育体系、疾病防治体系、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饲料(草)加工处理服务体系、产品加工、流 通以及信息服务体系等。强化服务功能、服务手段和服务意识,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3 吉林省畜牧业开发的结构优化与区域配置

3.1 结构优化

优化牧业经济结构,必须着眼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全局。针对吉林省农村产业结构存在 着种植业比重大、加工转化滞后,生产效益低等问题,今后可以以发展农村第二产业为突破 口,农村三次产业结构可由现在地55.3∶19.6∶25.1调整到50∶24∶26。农林牧渔各业的结 构优化,应根据吉林省自然地理区域资源特点和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压缩粮食比重,突出畜 牧 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努力增加特产的比重,推行粮食、畜牧、特产并举,三者结构可由现在 的48.7∶39.2∶12.1调整到30∶40∶30。

在畜牧业内部结构优化上针对其存在着加工业产品结构失衡、科研推广手段落后、用地合 理结构遭到破坏等问题,可从以下几点着眼:一是优化畜禽品种结构,加快良种化进程。为 此要建设好畜牧业的“种子工程”,对种畜禽场进行整顿,切实抓好重点场(站)基础设施建 设,提高供种能力,扩大畜禽良种覆盖面。二是优化畜禽群体结构,促进畜牧业生产良性循 环,在稳定发展猪、鸡等食粮型动物的同时,加快发展牛、羊、鹅、兔等食草型动物,逐步 改变以猪为主的肉食消费格局。

3.2 区域配置

要实现吉林省建设畜牧业大省的发展目标,必须从吉林省内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 异出发,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搞好畜牧生产的合理布局,统一规划。

3.2.1 中部农区畜牧业

本区包括长春、四平、辽源市和吉林市的永吉、舒兰两个县(市),共计12个县(市)。这个 区域交通方便,集中了全省全部的高速公路、哈大铁路贯穿本区南北,公路和铁路都可直通 南部港口,此外还拥有全省最大的两个空港——长春港和吉林港。畜牧业资源丰富,人口密 集,既是粮仓又是肉库。今后可依托其丰富的粮食资源,特别是在农安、榆树、公主岭 等粮食生产基地,把中部地区建设成为全省生猪、肉牛、肉鸡、禽蛋、奶类的主产区。

3.2.2 西部半农半牧区畜牧业

本区包括白城、松原两市和四平市的双辽市,共计10个县(市)。本区既有天然草场资源, 草原面积172万ha,是全国著名的羊草草场之一,又有一定的粮食优势(西部人均粮食占有量 为1,465kg,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563kg),这构成了其发展畜牧业的独特条件。西部地区羊 的饲养居全省之首,是本区的优势产业,同时草原上大牲畜品种也比较多,有有许多优良品 种,如“草原红牛”、“东北细毛羊”等,今后该区可以以草场资源转化为重点,使其成为 全省的牛、羊主产区和为农区提供可供育肥的架子牛基地。

3.2.3 东部山区、半山区畜牧业

本区包括延边、白山、通化三个市和吉林市的蛟河、磐石、桦甸三个县(市),共计19个县(

市)。拥有草山、草坡59万ha,林间草地46.7万ha,植物类型多样。大面积的草山、草坡一 直是延边黄牛的饲养基地。今后本区可以草山、草坡和林下草地等资源周围转化重点,搞立 体空间饲养,积极发展延边黄牛、绒山羊、鹿、蜜蜂、犬、兔等特色牧业。

3.2.4 城郊、工矿区畜牧业

本区包括长春、吉林、四平、通化、延吉、白城、白山、辽源、松源等9大城市的市辖区和 周边乡镇。该区域的畜牧业主要为城镇居民服务,因此其发展应把重点放在“菜篮子”工程 建设上,发展肉、蛋、奶等“鲜活、优质、营养、方便”的“菜篮子”产品,把这一区域建 设成为全省大中城市最稳定可靠的肉、蛋、奶等副食品供应基地。

标签:;  ;  ;  ;  ;  

吉林省发展畜牧业的现状分析及区域战略选择_畜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