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海南岛西部土地沙漠化与气候变化关联度的研究

近20年来海南岛西部土地沙漠化与气候变化关联度的研究

林培松[1]2004年在《近20年来海南岛西部土地沙漠化与气候变化关联度的研究》文中认为海南岛西部是我国唯一的热带稀树干草原沙漠化地区,是热带沙漠化土地类型、沙漠化过程十分典型的区域。本研究以RS与GIS为支持,在研究区土地沙漠化现状野外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土地沙漠化分类原则、监测对象和遥感图像的分辨率,建立了海南岛西部沙漠化土地分类分级指标体系和相应的沙漠化土地解译标志。参考其他研究资料,利用Arc/View软件对海南岛西部1986年、2003年TM遥感图像进行解译,获得海南岛西部土地沙漠化的两期矢量数据,并运用Arc/View地理分析程序对解译结果进行空间分析和数据处理。根据分析与处理的结果,对海南岛西部近20年来沙漠化土地面积扩缩、各类沙漠化土地程度等级升降及其空间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综合评价了海南岛西部近20年来土地沙漠化情况和沙漠化发展的态势。同时,运用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近20年来海南岛西部气候变化特征、气温降水组合关系、气候异常等进行分析,探讨了研究区气候变化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研究表明:近20年来,海南岛西部沙漠化土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程度也发生了多等级的变化。沙漠化土地呈整体面积缩小、程度降低而局部沙化加重升级的变化趋势,总体上表现为正在逆转的态势;按照气温降水组合关系,可将海南岛西部气候划分出不同的冷暖干湿期。海南岛西部80年代为暖干期,90年代为暖湿期,近20年来海南岛西部气候呈增温增湿的变化趋势,并多次出现气候异常年份。 最后,本研究运用数理统计和灰色系统分析等方法,对近20年土地沙漠化的时空变化与气候变化进行因子分析和关联度分析,初步探讨各气候因子和沙漠化的关系。从分析结果来看,海南岛西部各气候因子和沙漠化之间的关联度有所不同,各气候因子和沙漠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具有良性循环性质的反馈机制,增温增湿的气候变化趋势对沙漠化土地整体上的缩小逆转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佚名[2]2006年在《社会、经济地理》文中认为F1272006032345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分析=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yof Yangtze economic zone/刘伟∥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2).—131~135基于SPSS12.0统计分析

蔡承智[3]2004年在《我国农作制特征及县域实证分析》文中提出本研究结合对国内外农作制的比较,探讨了我国现代农作制涵义及体系结构。从气候、地缘、种养制度特征等角度,对农作制类型进行了逐级划分。以农作制类型及体系理论为指导,分别对我国农作制总体特征、主要类型区域农作制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选择叁个典型县(市)进行了县域农作制实证分析。 通过对我国农作制总体特征分析指出:生产投入不断增加但种植效益逐渐下降,进一步提高作物单产越来越困难,重点必须转向依靠基础设施如水利建设来提高农田生产力及作物总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农村经济落后、劳动力素质低;发展方向主要为:优化区域布局,推进技术进步及现代化进程,大力发展农村副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提高产品质量、强化市场管理,保护资源、治理环境,改善农村社会经济条件。 对主要类型区域农作制特征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表明:东部沿海地区的主要问题是入世关税及绿色壁垒影响、农产品技术含量低且市场狭窄、农业产业化程度及比较效益低、耕地资源递减且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中部平原地区的主要问题是黄淮海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旱灾害并存、东北平原农业生产呈徘徊态势、农业效益及产业化水平低、农民增产难增收;西北(半)干旱区的主要问题是过度开垦放牧造成严重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及不合理利用带来严重的水生态问题、种植业的高产追求加剧区域干旱:丘陵山区的主要问题是坡地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现代化尤其机械化水平低、农村基础设施如交通条件差、农民贫困:青藏高原主要是生态环境及农村社会经济条件较差、生产投入及现代化水平较低。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区域农作制发展方向;东部地区重点是发展农产品加工贸易,中部地区重点是加快农业的产业化进程,西北地区重点是生态环境治理,丘陵山区重点是开发特色产业和发展农村副业。 对贵州省正安县、河北省藁城市、北京市顺义区进行的县域农作制实证分析表明:交通落后是制约南方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农作制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及农村副业;平原粮食主产区重点是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华北平原必须走节水农作制可持续发展道路;城郊农作制表现出明显的多功能性,既生产功能(提供农产品)、生态功能(改善环境)、社会功能(旅游观光),应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及储藏,提高产品质量、完善市场机制。 运用“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开发的AEZ模型,计算了我国41个农作制亚区的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大豆、油菜的生产潜力,结果表明这6大作物总生产潜力可达7.14亿吨,能够确保我国2030年6.2亿吨的粮食需求。其中单产最大潜力主要分布为:水稻在江淮江汉平原、南玲丘陵,小麦在秦巴山区、汾渭谷地,玉米在黄淮平原南阳盆地、江淮江汉平原,马铃薯在秦巴山区、汾渭谷地,大豆在鲁西平原鲁中丘陵、黄淮平原南阳盆地,油菜在秦巴山区、长白山温和区。分析不同因子对作物产量的贡献差异,提出了我国未来粮食安全对策,即:兴修水利保证农田灌溉、开发作物良种高产潜力、保障耕地及粮田面积、提高种植效益和种粮积极性、依靠科技进步减缓资源环境压力。

参考文献:

[1]. 近20年来海南岛西部土地沙漠化与气候变化关联度的研究[D]. 林培松. 华南师范大学. 2004

[2]. 社会、经济地理[J]. 佚名. 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 2006

[3]. 我国农作制特征及县域实证分析[D]. 蔡承智. 中国农业大学. 2004

标签:;  ;  ;  ;  

近20年来海南岛西部土地沙漠化与气候变化关联度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