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基于现象的教学”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马小雯 苏春景
(鲁东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摘要 :近年来芬兰大热的“现象教学”是从现实问题出发的一种跨学科教学,它在促进学生知识水平发展的同时,还发展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人际能力和创新能力。芬兰现象教学的成功,离不开当地的观念、高质量的师资以及灵活的教学空间条件,这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值得借鉴之处。
关键词: 现象教学;芬兰;基础教育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学生核心素养,思考如何使学生习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学生在将来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将学科知识看做一个整体,也就是要具备融合知识的能力。而传统的分科教学注重知识的独立性,易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离,无法满足知识融合的需要。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融合知识的能力以便面对新时代的挑战,芬兰政府于2016 年8 月开始在全国实施新的《基础教育国家核心课程大纲》,在中小学原有课程体系中加入“基于现象的教学”,简称现象教学。现象教学从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真实问题和情景入手,通过跨学科的合作教学方式使学生获取知识并发展各方面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与传统的分科教学不同,是以塑造实用型人才为指向,更有利于学生学科知识的融合。
芬兰政府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其基础教育被誉为“世界基础教育的高地”,中小学生经常在PISA 测试 ①中成绩名列前茅。为借鉴芬兰教改的经验,本文将从现象教学的基本内涵及特点出发,分析现象教学成功实施的原因,从而获得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奶牛乳房炎是降低奶牛泌乳量、损害乳质,危害奶牛养殖、制约奶牛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仅会影响奶牛泌乳量,诱发其他疾病,造成消费性饲养,而且重度乳房炎还会造成奶牛丧失泌乳能力,从而使部分奶牛被迫淘汰。奶牛乳房炎除了疾病引起的经济损失,也给人类健康及公共卫生造成巨大危害[1-2]。临床上,对于奶牛乳房炎的预防措施主要是采取乳头消毒,而当前市场上乳头药浴的主流产品为聚维酮碘等碘制剂消毒剂,但长期应用含碘消毒剂,不仅对奶牛存在一定应激性,损害乳品质,同时也存在残留问题,对食品安全也有一定影响[3]。
一、现象教学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一)基本内涵
“基于现象的教学”(Phenomenon-based Learning,以下简称PBL),又称为“主题教学”,是事先确定一些主题和任务目标,围绕这些主题将相近的学科知识重新编排,形成融合多门学科的课程模块,让学生在合作和探究的过程中实现任务目标,并以这样的课程模块为载体进行跨学科教学。[1]事先确定的主题通常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以便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参与感。“基于现象的教学”特别重视合作学习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其基本流程为:教师提供几种生活、社会现象或历史场景,与学生共同选定一个感兴趣的主题后,师生一起研商一个具体的教学计划。这个计划包括研习内容、涉及学科、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所需课时费用等,并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块,由至少一名教师与全体学生相互配合,在一定课时段(少则几周,多则一两个月)完成,是一种探究性教学活动。[2]
如何实现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指导原则,其通过对要素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改革不合理的制度障碍,激发经济主体活力,以实现“供需再平衡、资源再配置”,实现高质量发展。因此,为破解突破关键技术的难题,应当从供给端的关键要素入手,着力解决创新制度供给、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营造等问题,实现要素的有效供给,实现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具体分析来看就需要从制度层面、资金层面和人才层面等全方位着手,实现中国经济发展质的飞跃。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芬兰现象教学的理论核心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学习”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新知识,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主动地建构对知识意义的理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在现象教学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扮演了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在教师构建的真实世界的现象或话题下,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问题解决和调查研究等手段,基于自身经验不断建构对新知识意义的理解。
2013年6月《电子招标投标办法》及技术规范施行,2017年《“互联网+”招标采购行动方案(2017—2019年)》出炉,国家吹响了加速推进“互联网+”招标采购的号角,指明了电子化招标采购的发展方向。电子招投标借助互联网实时、快捷的优势,打破地域和时空的限制,降低了投标供应商的投标成本,能促使供应商积极参与到竞争中来。同时,采用电子招投标方式进行采购,所有的操作流程都可以完整的保留,相关材料不能更改替换,大大提高了招标采购的透明度,方便监督部门实时在线监控招标投标的全过程,及时处理投诉、举报等。
(二)现象教学的理论依据
据芬兰新教育改革发布的现象教学计划要求,各中小学每一学年需包含至少一次的跨学科学习模块,可以以现象课程(即专门的现象教学课)或现象教学活动的形式展开。现象教学在低年级学段涉及的学科知识较为简单,可以由一名全科教师完成;随着年级的升高,现象教学的内容更加复杂,在一个特定的主题中往往涉及多种学科知识,且学科知识更具专业性,因此往往需要多位学科教师共同完成。
以主题为“欧洲地理”的一堂现象教学课为例,教师预先自主设计并编制了一个包含相应主线任务的完整课程模块,这个课程模块包括若干课时,将分5周左右完成。教师以欧洲旅行为主题,将学生随机分成几个小组,并分配给每个小组同量的虚拟货币作为旅行经费,让学生设计一个包括交通方式、食宿和考察所到国家的地理风貌及人文景观的旅行计划。完成这项方案需要组内成员的相互合作,确认各个国家在地图上的位置和实际距离,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搜索食宿价格、交通工具的价格、各国家的天气状况、地理风貌和人文景观等信息。且最终完成的旅行计划中,预计需要的总费用不能超过教师给定的虚拟货币总额。在这一现象教学课程模块中,共涉及历史、地理、数学、语言、文学、生物等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现了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其具体内容如图1 所示。课时结束后将以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各小组学生的表现进行全面评价。
二、芬兰现象教学的特点
为了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提高教师准入门槛,要求教师拥有更高的学历水平,才能保证教师的教学研究以及学科融合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其次,对于已经入职的教师,应加强其职后培训,敦促其不断提升自身学识与能力。教师自身也不应仅仅把眼光放在自己所授学科之内,而应改变一贯的教学思维与教学手段,主动了解其他学科知识,在提升自身知能的同时,也可以做到在课堂上融会贯通,以便更好地促使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最后,在高校师范生培养阶段,就可以加入针对跨学科教学的训练,培养师范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以便日后进入教师队伍时能灵活运用跨学科教学手段。
(一)重视知识整体性与合作学习
现象教学重视学科知识的融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强调小组成员之间通过合作学习,利用不同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横贯能力”。所谓“横贯能力”,指贯穿于不同学科和领域所需的通用能力,通过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从而满足学生适应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多种要求。芬兰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生应具备的七种横贯能力:思考与学习能力;互动与表达能力;自我照顾、日常生活技能与保护自身安全能力;多元识读能力;数位能力;工作生活能力与创业精神;参与、影响并为可持续性未来负责的能力。[4]
2.儿童社会活动中心教学论。儿童社会活动中心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20 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约翰·杜威。杜威在彻底批判赫尔巴特传统教学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反对坚持一切从儿童出发的“极端儿童中心理论”和坚持一切从课程出发的传统教学理论,认为二者均割裂了儿童与课程之间的联系。[3]他强调采用联系的、整体的、变化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课程,认为“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3]创造出了“社会活动中心”的课程模式。社会活动中心教学论强调以儿童自身的社会活动为教学中心,来设计课程内容和组织教学活动。现象教学便是以学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情境为教学内容,体现了现象教学重视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的特点。
图1 “欧洲旅行”课时涉及学科知识示意图
现象教学通过结合多种学科知识,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从实际情境出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以及自主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既锻炼了人际交往的能力,也发展了沟通交流的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今后踏入社会奠定了基础。
中药材的种类繁多,且每种中药材又含有多种化学成分,是我国药用领域的一大优势,但重金属的污染又限制中药材的推广应用[28]。中药材里重金属的脱除方法研究相对于其他学科,发展得不是很快,目前主要以吸附法和萃取法为主。超临界CO2络合萃取法是中药材中较为常用的方法,虽然其灵敏度和准确性高,但由于其络合剂的选用十分严格,仪器设备价格高,所以还未在工厂里大批量中投入使用。
(二)高质量的师资保障
芬兰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高等院校对师范生的培养十分严格,教师准入机制比较完善。小学教师素质极高,集全科型、自主性以及研究型于一体,即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为“现象式教学”提供了师资保障。[5]
第二,认为在PBL 课程中学生应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使PBL 课程结构显得无组织性。但是,现象课程的开展首先要由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以及发展的需要,选择教学内容与材料、设置好教学环境。教师负责整个现象课程的逻辑展开,在这一环节中不可或缺,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自主性是指芬兰小学教师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方面具备极高的自主权。芬兰小学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的全科性往往承受比国内教师更多的工作量,但他们却很少出现职业倦怠。相反的,多数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极具创造性,并且热爱这项工作,这便与他们拥有的高度课程设计自主权有关:同一所学校同一个年级同一个科目的不同教师,可以按实际需要自由选择不同的教材和教学方法,这样即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也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创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脑卒中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主要以出血性损伤、脑组织缺血为主要临床特征,具有较高的发生率、致残率、致死率,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明显加重了患者、家属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1-2]。临床有研究显示,当前脑卒中成为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第一死亡原因,死亡率远高于欧美国家,甚至比印度、泰国等部分发展中国家还高,及早的分析、评估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助于及早的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最大限度降低脑卒中并发症发生率[3-4]。鉴于上述研究背景,选定2015年5月—2018年5月本地区40岁以上的常年居住居民2 000 例研究,做出如下报道:
舞蹈节目的民间文化元素与公共文化服务实践 ……………………………………………………………………… 廖智享(3/67)
最后,研究型是指芬兰小学教师不仅要有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还要具备教育科研能力,这样才能依据不同现象创设情境和问题,解答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而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和能力的习得。这种以研究为基础的职前教师培养模式为芬兰现象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7]在芬兰,教师准入制度门槛极高,小学教师必须受到高等教育,需具备硕士及以上学位,且接受过至少五年的教育学专业课学习、教学法学习和教学实践。这就让芬兰教师不同于一般的传统教师,而是成为独特的“研究型”教师,他们能灵活运用自己特有的研究能力和方法,去搜集整理授课资料,去设计适合自己风格和班级特色的教案,用逻辑性思维去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同时运用硕士期间养成的科研能力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灵活的教学空间
芬兰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为学校提供的丰富教育资源,使芬兰中小学现象教学的开展拥有较好的空间支持和基础设施保障。据在芬兰中小学做过跟踪研究的学者介绍,在芬兰现象教学中,师生不在一间固定的教室内学习,他们的教室可以是学校的厨房、手工房、木工房、车间、音乐教室、语言教室,也可以是当地的森林、博物馆、社区,甚至可以和当地的教育机构合作,比如去建筑学校Arkki,亦或邀请芬兰的职业启蒙教育公司Me & My City 来学校授课。[5]在当地政府与社会机构的支持下,“教室”不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封闭空间,开放的空间、社区甚至大自然都可以作为教室,这种灵活的教学场地不仅满足了现象教学的空间需求,而且成为学生日后面对实际问题的“演习场”。
以埃斯波拉赫蒂中学一堂主题为“欧洲难民”的现象课程为例,历史教师为主导,在与其他学科教师的配合下带领学生到当地博物馆参观,邀请媒体人士为学生讲解难民现状,甚至组织部分学生去难民问题严重的德国进行实地考察。[6]在这堂课中,教师无需特殊申请即可自由带领学生外出上课,博物馆、传媒公司乃至其他国家,都成为现象课堂的一部分。
三、现象教学的误读
自现象教学实施以来,全球学者对芬兰这一新教改举措的讨论如火如荼,但也出现了几种对现象教学误读。
第一,认为PBL 课程的出现将取代原有的学科教学。如果说学科课程体系是学校课程的根基,那么现象教学课程就是衍生出的枝干,是学校课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2016 年11 月14 日,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其官网中指出:为了应对未来的挑战,芬兰将开展现象教学,但分科教学不会废除。[8]也就是说,芬兰的现象教学不是取代传统的学科教学,而是在原有学科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加入现象课程,更加强调所学知识的现实性、强调跨学科知识的融合。
首先,全科型是指芬兰小学教师通常具备多种学科教学能力,无论在本科还是硕士阶段都有面向师范生的跨学科教学的实践课程,这是他们入职后顺利开展现象教学的基础。小学阶段的现象教学不要求将知识按照学科划分,而是强调透过现象体现融合性知识,多由一名全科教师负责。例如,在以“天气”为主题的低年级现象教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将地理、物理、化学、经济、政治等多种学科知识融入“天气”课堂中,从教室外的天气引申至本地区、本国家乃至世界主要城市的天气状况及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这种融合性课堂只有全科型教师才能胜任。
第三,认为只有特定的学生才有能力接受现象课程的学习。据Tatyana Zhukov[9]的研究,来自不同背景(尤其是因贫困而造成知识、情感及社会性困难)的学生,更容易在现象教学中获益。在现象教学中,教师决定与学生的背景知识(包括个人经历)相联系的项目主题,学生依据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经验参与创造和评估主题活动,更容易获得参与感和满足感,从而高效地获取新的知识能力。
四、现象教学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一)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
以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University of Jyväskylä)为例,在2014 年发布的教师教育专业学士及硕士课程表(表1)[10]中可以看出该校依据芬兰《基础教育国家核心课程大纲》的要求,在培养学士学位的教师教育课程中将学术性课程、研究性课程、科学及社会学与专业实习相结合;在硕士学位学习阶段,则在原有多学科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加入跨学科的主题教学学习,以使师范生明确不同学科的特点、拥有跨学科审视现象的能力为培养目标[10],培养师范学生的现象教学技能。
现象教学能够在芬兰成功开展,离不开当地重视知识整体性与合作学习的文化传统、高质量的师资及灵活教学空间的条件,这也是其独到的特点。
芬兰的小学教师都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不仅具备跨学科教学的能力,且有较高的课程设计与研发能力,这也是他们能够开展现象教学的重要条件之一。芬兰教师能根据课程大纲的要求自己研发课程、编写教材,因而每个班级的教材可能都不一样。但在中国,小学教师队伍中拥有硕士学位的人仅占少数,缺少一定的课程研发能力,并且教师多专注于学科教学,跨学科能力有待提高。推行现象教学需要优秀的全科教师,而我国目前的教师素质显然无法满足这种要求,这也是当前在我国推行现象教学的难题之一。
表1 2014-2017 年教师教育学位课程结构(共300 学分)
(二)强调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现代神经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信息以与自身生活紧密相关的形式呈现时,大脑的学习效果最好。现象教学专注于训练学生应对现实世界的问题,以存在于学生现实生活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的中心,更能引起学生兴趣,保证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我国,基础教育仍看重学生成绩,所传授的知识也仅限于书本。但衡量一个学校、地区或国家教育事业成功与否的标准不应该仅仅依靠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应该包括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因此,学校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应当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注重培养学生应对社会生活的基本素质,应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评价指标。以现象学为基础的学习更能使学生接近现实生活的挑战,也就是更符合核心素养培养的标准。正如芬兰教育家帕斯·萨尔伯格(Pasi Sahlberg)所言,“为什么芬兰教育当局现在坚持所有学校都必须花时间在融合和现象学教学上,而芬兰学生的考试分数在最近的国际考试中一直在下降?答案是,芬兰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学校应该教授年轻人在生活中需要的东西,而不是试图把国家的考试成绩恢复到原来的水平”。[11]
(三)培养跨学科思维与合作意识
在我国,分科课程曾是中小学课程结构的主体。分科课程强调教学的逻辑性和连续性,体现了知识体系的专业性、结构性的特点,有利于学生便捷有效地获取系统知识、培养专业人才。但是,单一的分科课程体系存在一系列问题:重视知识的独立性,忽视知识的融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经验和现实生活的需要,不利于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只重视知识体系的纵向联系,忽视学科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导致了学科分离,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义务教育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尤其在小学低年级,应该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师应在某些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有意识地将知识融合为一个整体,注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以便学生理解。例如,在小学二年级语文《纸船与风筝》一课中,利用轻快的音乐烘托小熊与松鼠成为朋友后的愉快心情、低沉的音乐烘托朋友之间争吵后的难过情绪,同时结合小学生生活中与朋友相处的现实经历,更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此外,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交流合作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必备的技能之一,因此教育者应培养学生沟通、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积极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有意识地体会到通过合作能更高质量、有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意识,从而发展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但要注意给予的合作学习任务既不能太简单,否则合作学习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合作也就没有教育意义;也不能太过复杂,否则学生通过合作后无法完成任务,反而打击学生自信心、降低学习热情。
(四)充分利用社会机构、多样化开发教学资源
芬兰现象教学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当地社会机构的全力支持,各社区团体、社会教育机构不仅为现象课程提供场地,而且提供了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学习资源。我国中小学可以与本地企业、高校或其他社会机构合作,灵活安排学生上课的场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有机会走出校园进行社会实践,从而开阔学生视野,实现能力与素养的全方位发展。教学资源也不仅仅局限于既定的教材或者校内基础设施,学校应善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积极开发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如外聘各领域的专业人员在校内开办讲座,让小学生充分接触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培养全方位兴趣。
企业均是将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最终目标,即使国有企业根据时代发展所提出的全新要求不断对自身进行改革,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仍然存在仅仅重视经济效益与市场地位,对企业内部思想文化建设轻视的现象。同时部分国有企业管理者未在企业内部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严格要求员工,而对自身的要求却相对放宽,导致思想政治工作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使员工出现逆反心理。随着新时期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发展和员工精神方面需求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需要国有企业不断加强其内部思想政治工作,以便化解矛盾,实现国有企业和谐稳定发展。
(五)现象教学的应用应循序渐进
各国对基础教育的探讨是一个相互学习和借鉴的过程,如果不考虑对方的文化传承特点,盲目借鉴任何教育政策和措施,很可能会造成失败的结果。芬兰最新一次的课程改革正式将现象教学纳入中小学课堂中,不是“妙手偶得”,而是因为对现象教学理论的研讨长期根植于芬兰课程改革进程中,并且拥有当地历史悠久的文化融合观念,以及高质量的教师教育体系做支撑。在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教育政策时,都应当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与文化传统,创新出适合自己的教育模式与理念,循序渐进地开展课程改革。
注:
连刀锋的轨迹都看不清楚,这便意味着,自己连最基本的防守都做不到,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很可能在接下来的交锋中,毫无察觉地被对方扯碎,而自己却只能后知后觉。
①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The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 岁学生进行的国际评估计划,目的是为了测试学生们是否掌握全面参与社会的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 江露露.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石的芬兰教育生态系统——兼谈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12-2016)[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6(7):6.
[2] 黄建海.芬兰推行“现象教学”有哪些教改启迪?[N].南方教育时报,2016-12-16(02).
[3] 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9.
[4] 蔡瑜琢,王岩,滕珺.芬兰废除分科教学?假的![N].中国教师报,2016-11-23(03).
[5] 文丹.芬兰为何能实施“基于现象的教学”?[J].上海教育,2018(06):66-67.
[6] Reijo Laukkanen.Finish Strategy for high-level education for all[C].N.C.Soguel&P.Jaccard.Governance and Performance of Education Systems.2008:305-324.
[7] 王烨捷.芬兰教师来沪示范“现象教学法”[DB/OL].中国青年报,http://news.cyol.com/yuanchuang/2018-01/15/content_16868523.htm,2018(01).
[8] 刘勇.芬兰“现象教学”探赜索隐[J].教育科学论坛,2017(13):53-55.
[9] Tatyana Zhukov.Phenomenon-Based Learning:What is PBL?[DB/OL].https://teach.noodle.com/phenomenon -based-learning-what-is-pbl,2015(06).
[10]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2014-2017——Department Of Teacher Education[EB/OL].https: //www.jyu.fi/edupsy/fi/laitokset/okl/en/curriculum/curriculum2014/view,2014.
[11] Pasi Sahlberg.Finland’s school reforms won’t scrap subjects altogether[DB/OL].The Conversation. https://theconversation.com/finlands-school-reforms-wontscrap-subjects- altogether-39328,2015(04).
The Enlightenment of Finland“Phenomenon-based Learning”to China’s Basic Education
Ma Xiaowen Su Chunjing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Ludong University, Yantai 264025,China)
Abstract: The Phenomenon-based Learning, which is popular in Finland in recent years, is a kind of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based on practical problems. It not onl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nowledge level, but also develops their cooperative, interpersonal and innovative abilities. The success of this teaching method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local concept, high-quality teachers and flexible teaching space conditions, which is also worthy of reference 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in China.
Keywords: Phenomenon-based learning; Finland; Basic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 G53/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4735(2019)06-0064-07
收稿日期: 2019-07-25
作者简介: 马小雯(1994—),女,山东招远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苏春景(1963—),男,山东临清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责任编辑 邵 文)
标签:现象教学论文; 芬兰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鲁东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