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的负面影响、成因及治理对策_信息不对称理论论文

信息不对称的负面影响、成因及治理对策_信息不对称理论论文

信息不对称的负面影响、产生原因及治理办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负面影响论文,不对称论文,原因论文,办法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三位美国经济学家,他们分别是:乔治·阿克尔洛夫、约瑟夫·期蒂格利茨和迈克尔·斯彭斯。他们都在研究信息不对称问题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所谓信息不对称就是市场中的一部分人比另一部分人更多和更清楚地了解有关信息。信息不对称现象是普通存在的,这种现象引起了上述三人的关注。他们的理论“是对传统经济学的重大突破”,这种全新的经济学理论,对中国经济转型中处理市场中假冒伪劣产品以及使人才市场、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等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1 信息不对称对经济秩序负面影响

1.1 造成不公平交易和不公平竞争

在信息不对称的经济中,卖方之间或买方之间是不可能有公平竞争的,卖方可以通过对商品信息拥有的优势,从而损害消费者的利益。首先,卖方可以通过买方对价格信息掌握不完全的情况,对买方封锁价格信息,甚至提供虚假的价格信息,误导消费者上当受骗,从而牟取暴利。其次,卖方可以利用对商品熟悉、了解的信息优势,对所售商品的质量、性能、原料构成、制作方法、用途,或者对劳务的技术服务的质量、规格、技术标准等,进行虚假、失真的宣传,欺骗消费者。

信息不对称还造成不公平竞争。当市场上竞争者众多,每一厂商向市场提供的产品份额较小,并不足以影响整个市场的质量与价格水平时,那么单个厂商的粗制滥造行为可能导致成所有厂商的集体行动,产品质量必将全面滑坡。不仅如此,劣质品的负外部性使得名牌产品深受其害。由于名牌能够带来溢价收入和更高的销售量,一些不法厂商往往生产仿制“名牌”产品。他们并不需要维护“名牌”的质量信誉,生产的产品往往质量低劣,从而构成对真正名牌的严重打击。在不法厂商“假冒”、“仿制”等不正当手段的冲击下,名牌产品就可能被完全挤出市场,名牌企业也可能被彻底搞垮。

1.2 造成劣货驱逐良货和市场缩小

在消费者能辨清真货与假货、优品与次品的情况下,价廉物美或价高质优是完全能够赢得市场的。但在交易者无力分辨真货与假货、优品与次品的情况下,所谓价廉物美或价高质优并不能赢得市场。原因在于:如果真货与假货、优品与次品价格相同,由于真货、优品的生产花费的成本高于假货、次品,因此生产者得到的盈利就会少于假货、次品,甚至毫无盈利。在这种情况下,生产真货、优品显然处于劣势,真货、优品的生产就会减少、甚至消失。因此若无外力约束,在消费者无力辨别真货与假货、优品与次品的市场上,所会出现的便是劣货驱逐良货。

信息不对称还会造成市场缩小。由于在市场交易中,买方为了获取最大化的经济利益或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对某类商品在无力辨别真货与假货、优品与次品的情况下,就会对所有商品采取拒买行为,其结果会使这类商品的交易市场消失。况且,消费者因担心买到假货、次品,而尽可能地减少购买量,从而导致市场的萎缩。

1.3 导致生产劣货的竞争和生产效率的降低

信息不对称会刺激生产者大量生产假货、次品,生产得越早、越远销,获利越大,从而引起生产假货、次品的竞争。这不仅会损害真货、优品的生产者的利益,而且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并且导致经济资源配置的严重扭曲。

信息不对称造成生产下降、生产率降低。信息不对称造成消费者拒买或少买,这必然会使生产者担心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市场,投入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从而造成这些类型的产品供应过少或缺乏供应。产品的研制、生产所需投入越多,而被假冒、仿造的可能性越大,生产者就越不愿生产这类产品,这类产品也就越可能出现供应不足。另外,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内在动力是获取最大化的利润。在信息对称的经济中,市场上消费者的选择会给生产者提高生产效率以正的激励,从而促进企业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但在信息不对称的经济中,消费者的理性选择行为给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提供的是负的激励,从而会损害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1.4 造成需求与供给、消费者与生产者扭曲

在需求与供给方面,在信息不对称的经济中,由于交易者对交易对方资信等的信息缺乏,就往往会减少交易量。其结果是造成一些产品(包括实物产品、资金、劳动、服务等)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另一些产品则又会出现供给过剩。在消费者与生产者方面,对消费者来说,在信息不对称的经济中,却完全可能因为信息的缺乏而买到质次价高的假冒产品、劣质产品。产品价格太低,消费者会担心其为假货、次品而不敢购买;价格太高,消费者也不敢购买。因为价格高的产品可能是真正的优品、真货,但也有可能是假货、次品。这样,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增进自己的利益,在很多情况下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对生产者来说,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生产者的投资、生产、销售决策也会变得无所适从。例如产品到底是争先创优,还是生产假货、劣品,经常使企业家犹豫不定,因为争先创优不一定就能赢得市场和利润。生产者在拓展市场、开发新产品等等方面都往往因为信息不对称而不能做出合理的决策。

2 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

2.1 社会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结果

从社会存在的角度看,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是人们获取信息能力与多种社会因素中最为重要的社会因素。首先,在不同行业的劳动者之间,本行业劳动者所掌握的本行业信息平均多于其他行业的劳动者所了解的本行业信息。不同行业劳动者在不同的信息经域产生不同的信息优势。其次,专业化使个人在其自身的专业领域比其他专业领域的个人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从而导致专业性信息优势。再次,劳动分工愈发展、专业化程度愈高,在每个领域或行业中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之间的信息差别就愈大,社会成员之间的信息分布也就愈不对称。

2.2 搜寻信息要花费成本造成的障碍

要了解某一方面的信息或知识是必须花费成本的,这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经济资源的投入,这就构成了市场交易者搜寻信息的障碍。在市场交易中,许许多多的交易者便不可能具有与交易对方同样多的信息。

2.3 交易者的知识有限性决定的

交易者知识的有限性,最主要是所拥有和能支配的时间资源的有限性。市场交易是由人所形成的,而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人们所从事的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在时间上是具有竞争性和排斥性的,这就造成在市场交易中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生产者或卖方所拥有的信息要多于消费者或买方。

2.4 交易者对信息优势的垄断

在市场交易中,交易者拥有的信息越多越有利。因此信息的优势方为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就会隐藏信息或者向市场提供虚假的信息,这样交易对方就无法获取影响其经济利益的有关信息。

3 信息不对称的治理办法

3.1 重视对信息不对称理论的研究

以信息不对称假设为前提进行的各种微观经济学研究成果,形成了当代最富特色的信息经济学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关系、激动机制、不利选择(或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市场信号和搜寻等基本概念,逐步融入到微观经济学经典教科书的内容中。信息不对称理论表明,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它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需要用非市场手段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3.2 消除信息阻隔,反对信息垄断,增加信息供应

目前,对我国来说,应尽快立法,开放政府信息,消除信息阻隔现象。政府信息是政府部门为履行其职责而产生、获取、利用、传播、保存和负责处置的信息,它是人们全面考察社会情况,从事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学研究等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资源。政府信息的开放程度,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一个国家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但我国政府信息一直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成,该公开没公开,该交流没交流,该保密没保密。因此,必须制定法规,取消一切不必要的限制,全面开放政府信息,建立交流和监督机制。

3.3 开展打假、治劣活动,打击制造虚假信息的不法行为

目前中国经济中存在的许多虚假问题都可以追溯到信息不对称,这些信息不对称是市场体系中的缺陷,依靠市场自身不能予以解决,必须要有政府干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市场监督。如对各种广告进行严格审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强制实行“标签”制度,严格“信号显示”;建立信息机制,提供信息服务;对虚假信息的发布要追究领导和法律的责任等。

标签:;  ;  ;  

信息不对称的负面影响、成因及治理对策_信息不对称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