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人才流失及其对策_人才流失论文

社会科学人才流失及其对策_人才流失论文

社会科学人才的流失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科学论文,对策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0—2987(1999)01—0074—77

近几年来,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队伍不够稳定,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这种状况不仅与改革开放的现代化事业不相适应,而且对我们振兴中华、跻身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伟业将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一、当前社科人才流失状况

从时间划分上看,社科人才的流失是从8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在此之前,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社科队伍比较稳定。当时社会上基本形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社会科学领域一时人才济济,盛况空前。广大社科工作者为经济体制改革出谋划策,为政治体制改革奔走呼号,为振兴民族文化伏案著述,带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严肃认真而又愉快地从事科学研究,他们的劳动成果得到社会的认可。十年过去后,我们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以及社会上对人才标准主认识上的转换,社会科学逐渐被冷落了,社科工作者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失落感,工作热情减退,精神状态欠佳,这种情况延续到了今天,时间已经不短了。

从年龄分段上看,流失最多的是处于而立与不惑阶段的研究人员。从事社科研究工作的人,从20岁到60岁不等,但中间年龄段的人才流失最多。刚刚进入研究领域的青年学生,有一定的工作热情,但是还缺乏社会阅历和社会关系,一时不愿轻易进行调动。五十来岁的研究者大多有了一些学术成就和一定的社会地位,而且年龄条件也不允许他们轻易流动,所以相对来说安心一些。而三四十岁的人年富力强,有一定的学术水准,又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社会联系,他们的优势在于既可以从政,又可以经商,退而求其次时还可以回过头来再搞一些研究,正是因为他们可供选择的领域和机会较多,因而流失的概率最高。

从学历层次上看,研究生学历以下的社科研究人员更容易流失。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专业人才,大都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再创造的良好条件,在学有所长学研适路的科研单位出成果相对容易一些,而且多数研究生走上岗位以后迅速成为各科研教学单位的骨干,这一部分人轻易不愿丢弃现有的岗位,从事社科研究的意志不会轻易动摇。而一些大学或大专毕业的科研人员,自认为无论搞科研还是从政经商,知识结构方面大多处于与社会其他各界优秀人才同等的起跑线上,于是在社科研究领域中工资待遇不丰,而政界、商界权力金钱方面的诱惑又非常强烈的情况下,毅然舍科研而图他就,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从专业结构上看,文史哲领域以外的人更易流失。文学、哲学、历史是传统学科,有很深的内涵和很厚的基础,从事文史哲研究的人,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学术研究成果,而且形成较为稳定的思维方式,不太容易转移到其他行业中去。而社科领域的其它学科,如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等,因其学科新、联系广、实用性强的优势,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更加现实的作用。这些新兴学科的研究人员,更容易与社会发生联系,更容易转移到其他领域中去。

二、社科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

社会科学人才流失,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可供研究分析。

从客观方面讲,认识不到位是一个重要原因。不少人只重视自然科学,不重视社会科学,认为社会科学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无足轻重,最多是为政策敲敲边鼓,为社会点缀点缀。这是一种对社会科学发展极其有害的认识,它抹煞了社会科学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指导作用,是实用主义的具体表现。应该说,社会科学是人类文明成果结晶的主要方面,是人类社会各种知识的综合体现。社会科学总结反映了漫长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对人类的各种社会形态都有很强的指导性。在历史上,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其封建统治的主导思想;宋明理学的兴盛对封建社会中晚期的社会发展的态势起着很大的作用;中国近代史上,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个人类社会科学的最优秀成果,将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20年前,如是没有广大社科研究人员在全国范围内发起并参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也就没有后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确路线的出台,没有社会各界的解放思想,没有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和各个领域的巨大建设成就。所以,当前进行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社会科学建设仍然是相当重要的,是不可缺少的。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引导全社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艰巨任务,是社科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正确的舆论、优秀的作品必然是建立在社会科学研究和发现的最新精品基础上产生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应该齐头并进、同步发展,否则便会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恶性循环,对今后发展是十分有害的。对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目前存在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不加区别把社会科学研究全面推向市场的倾向,挫伤了社科工作者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他们从事科研工作的信心,促成他们由消极等待转变为积极出走。这些人认为地方社科研究机构不定什么时候就要撤消,及早抽身方为上策。应当看到,社会科学的发展与自然科学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必须区别同异,区分对待,一概将社会科学推向市场的想法是不可取的。对于基础性较强的社科研究领域,如文学、史学、哲学等领域,虽然也可以搞点普及性研究,求得一定的社会效应,但总体上说,还是要靠政府的政策扶持,靠社会各界的资助,古今中外皆然。而对于应用性较强的社科研究,如行政、法律、经济、社会等,则不妨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引导其在市场经济中发展壮大。现在有些单位不加区别,一样对待,致使一些人在出书难、卖书难、科研经费少、生活条件差的状况下违心改行,另谋出路。

从主观方面讲,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有些社科研究人员并不具备应有的社会责任感。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就会导致缺乏高度的事业心。如果西汉的司马迁不立志“究夭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就完不成不朽名著《史记》。马克思一生研究资本,自己却时有拮据。恩格斯不立志解放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也就不会舍弃富裕生活去研究革命理论。我们国内的许多前辈也曾甘心情愿守着清贫寂寞,为传播弘扬创造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当代社会科学研究者应当立志掌握人类最优秀的精神文明成果,努力献身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大业。不论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还是社会科学研究,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相对其它行业来说,社会回报却要少一些,这也是社科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多彩,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果仅仅为了取得职称、工资和名利,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把社科研究纯粹做为谋生手段而粗制滥造,又如何能留下科研精品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更好地服务?二是有些社科研究人员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手段还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要求。现在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思维观念都会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社科工作者如果从思维方式到研究手段还处在传统的樊篱中,比如封闭式书斋式研究,从理论到理论的探索,一味追求学术价值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等,就无法适应时代对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要求。在今天这个大变革时代,知识产业大发展时代,协作强化时代,重效益时代,抱着陈腐观念用老眼光看问题是不行了,必须尽快改变陈旧的思维方式,改善研究手段和提高研究能力,力求适应时代的要求,做出更大的成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个道理人人皆知,理论必须走在时代的前列,否则就失去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社科工作者应该努力探索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法和途径,不要一味怨天忧人,孤芳自赏,自叹怀才不遇,那样只会在社会淘汰和自我淘汰的双重打击中失落感更强,不平衡感更强。

三、关于社科人才流失问题的对策

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扭转社会科学人才流失较为严重的局面,亟需党和政府,亟需全社会以及全体社科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1、大力宣传社会科学的重要性。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光辉思想,1988年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生产力的三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者缺一不可,而人的因素在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社会科学担负着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责,担负着转移社会风气的重任,担负着培养志趣、陶冶情操的使命,是人类提高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主要渠道,自然也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来有学者对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本投资进行的研究成果表明,“人力资本投资主要是指对人的一系列教育与培训,包括对人的素质的提高、品格的造就、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意志的磨炼、身体的保健等许多方面。”(安应民、高新才;《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本投资》,《光明日报》1988.8.16.)一系列培养教育工程的完成必需依靠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努力。进一步讲,科学技术活动提供给人类的不仅仅是知识,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内涵,包含着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的文化价值观念,它们构成了科技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精神因素。这就要求社会科学工作者与自然科学工作者协同作战,忽略一方偏重一方的做法均属短期行为,必然会阻碍我们的事业发展。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都应号召全社会克服那种不把社会科学当做生产力且多方贬低或排斥的错误观点,还社会科学应有的社会地位,创造有利于社会科学研究的环境,使社科研究领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

2、在资金扶持上向社会科学领域进行一定倾斜。

自然科学的发明创造不仅要有理论基础的支撑,还要有实验基地的经验;社会科学的研究不仅要有理论知识,而且要有社会实践的锻炼。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拿山西省社科院近年的科研费用来说,每年人头经费只有三四百元,科研人员必要的学术交流活动无法正常进行,在很大程度限制了社科工作者深入社会调查研究,社科成果在象牙塔中旋转的局面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社会科学的研究,中短期内或许并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即便是长期说来经济效益的回收也非常缓慢。然而优秀社科成果产生的影响是难以用具体数字来计算的。正因为其研究成果不能与经济效益直接挂勾的特殊性,使得一些领导或部门有短视行为,对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或者视而不见,或者支持力度不够,从而挫伤了社科研究者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了社科研究成果的质量。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当努力把握社科研究的规律,积极支持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在国家和地方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依然应该保证对社会科学领域的物质支持,重视社科研究人员的福利待遇,使大多数人都能安心搞研究。高精尖的社科成果来源于大量研究成果的积累,没有一定数量的研究,质量就很难保证,这是马克思主义从量变到质变规律的内在要求。

3、作为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顺应潮流,紧跟时代, 在思维方式、研究手段上有一个大的转变,力争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社科成果。

科研工作者要走出书斋,投入社会,发现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找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关键,为党和政府排忧解难,为加深加快精神、物质两个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要打破封闭分离式的研究和单兵作战的习惯,发展多渠道、多学科的协作攻关,共同研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重要课题。同时还要注意把高深的学术价值和显而易见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尽可能地有机结合,主动解决工作上和生活中的困难,在研究中引用自然科学的先进理论和技术,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成果质量,力争用高质量、多层次的学术精品占领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社会科学需要相当长时期的积累,这与自然科学研究有一定区别。研究者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怨天忧人不行,依靠外援也不行,关键还在于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业务水平,向社会展示高质量的学术精品。如果研究的课题紧扣时代脉博,在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工作中都能有所突破,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自然会克服失落、不满一类的消极情绪。相反,如果仅仅限于编编写写,不求创新,没有建树,那也就失去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社科工作者也就很难从自身工作中体验到成就感。

4、不拘一格吸收人才,振兴社会科学研究队伍。

就吸收人才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广泛吸收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生。这些人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又有一定的研究实践,特别是已经形成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能够较快地进入研究角色。二是让研究单位新分配的大学生到社会上锻炼,可通过挂职、协作等方式补上社会大学的必修课。三是起用社会上崭露头角的各界社科研究人员,将这些人及时对路地吸纳充实到社会科学研究单位中来。

标签:;  ;  

社会科学人才流失及其对策_人才流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