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汝城县井坡乡卫生院 湖南郴州 424107
【摘 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高血压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86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42例,观察组48例。所有患者均服用常规降压药物,观察组则辅助以中药汤剂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后SUA、尿素氮(BUN)、肌酐(SCR)的前后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数据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中医治疗的疗效更加明显。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8.09%,显著低于观察组的95.45%,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症型的主要特点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血瘀症和阴虚症在病例中出现的比例最高。中医治疗高血压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疗效确切,降低患者血压和血尿酸显著。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尿酸血症;中医证型
高尿酸血症(HUA)是指在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两次空腹血尿酸水平男性高于420μmol/L,女性高于360μmol/L,即称为高尿酸血症。高血压长久控制不佳,造成的结构破坏难以逆转,就会逐渐出现肾功能损害,肾功能不全甚至慢性肾衰竭,其最后严重的阶段为尿毒症。良好的血压控制有利于减少患者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伤,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1]。目前,多个流行病学研究证实,血尿酸是高血压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尿酸水平每增高59.5μmol/L,高血压发病相对危险增高25%。临床研究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合并高尿酸血症,而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只有30%合并高尿酸血症,提示高尿酸血症与原发性高血压有因果关系。为探讨中医治疗高血压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疗效,特做以下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8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42例,观察组44例。根据中医症型分布,肝火亢盛型(19)、阳虚阳亢型(27)、阴阳两虚(23)、痰湿壅盛型(55)。对照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59岁,平均(65.8±6.7)岁;对照组男25例,女19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61岁,平均(67.8±5.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民族、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1.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3]体检项目中长期高血压(≥140/90mm/Hg)2.血尿酸(SUA)高于420umol/L,实验开始前1个月内所有对象均未使用过影响血尿酸排泄的药物。
1.2.2中医诊断标准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头昏头痛,失眠,记忆力衰退为主要症状,伴有腰膝酸软,唇甲紫钳,耳鸣;舌体胖大,暗或有瘀斑瘀点等,分为肝火亢盛型、阳虚阳亢型、阴阳两虚、痰湿壅盛型。
1.3入选标准: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②患者表示知情本次研究所有研究项目,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1.4排除标准①合并有严重心、肝、肾等器官疾病,外周血管疾病或其他严重的躯体性疾病②Takayasu病、肌纤维发育不良症、颈动脉瘤和颈动脉扭曲等。
1.5治疗方法 对所有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治疗方案、药物作用,并辅助情绪护理和饮食指导,密切关注患者用药治疗后的反应及病情发展。所有患者均常规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30mg/d降压。观察组:基础处方:丹参、何首乌、桑寄生、威灵仙30g,熟地黄、夜交藤15g、郁金、石菖蒲、杜仲12g,白蒺藜、知母、黄柏9g。中医强调个性化治疗,进行临床辩证后采取相关措施。①失眠者加用柏子仁,②眩晕者加天麻③腰膝酸软加怀牛膝。中药煎煮时加500ml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熬至药液150ml,每剂煎2次,药液充分混合后分两次服用。
1.6观察指标①治疗前、治疗后1周血液中SUA、尿素氮(BUN)、肌酐(SCR)含量②临床疗效。显效:血压、BUN均恢复正常,失眠、眩晕、腰腹酸痛等症状完全消失;有效:疗程结束后血压、BUN均有所改善,失眠、眩晕、腰腹酸痛等症状消失或减轻。无效:疗程结束后血压、BUN、失眠、腰腹酸痛等无好转甚至加重。
1.7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 ±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治疗后1周血液中SUA、尿素氮(BUN)、肌酐(SCR)含量 治疗前后SUA、尿素氮(BUN)、肌酐(SCR)的前后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数据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中医治疗的疗效更加明显。
3.讨论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血中“痰浊”的病理实质多表现为现代医学中的高血脂症,“瘀”的实质则包含粥样硬化斑块、高凝血症及高脂血症等解剖生理学的变化,在治疗中一般以化痰祛瘀等为主。中医学认为本病多与“瘀血”“痰浊”有关,可将其归属于“眩晕”“头痛”范畴[4]。有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是引起内中膜厚度增加的重要因素,血压升高与其他危险因素共同作用则加重对血管内中膜的损害。高血压可导致其他脏器并发症: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左心室肥厚、脑卒中。病程进展缓慢,少部分渐发展成肾衰竭,多数肾功能常年轻度损害和尿常规异常,常伴随恶性高血压其他脏器损害,如头痛、嗜睡、抽搐、昏迷、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心脏扩大,心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症型的主要特点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血瘀症和阴虚症在病例中出现的比例最高。中医治疗高血压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疗效确切,降低患者血压和血尿酸显著。
参考文献:
[1] 张纪科.中医治疗高血压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2014(14).
[2] 张翠芹.何艳文等,耳穴贴合配合中医护理对糖尿病肾病血透患者并发症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8);2186-2187
[3]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20
[4] 梁艳玲.中西医结合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系统评价[J].湖南中医杂志,2015,31(1):128-130.
论文作者:袁小爱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1
标签:高血压论文; 中医论文; 血症论文; 患者论文; 疗效论文; 原发性论文; 差异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