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作者:田锋兴
(民勤县中医院,甘肃,武威,733399)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识码:A
【摘要】目的:出血性中风及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辨证探讨。方法:通过中医药调理缺血性中风及出血性中风恢复期治疗。结论:缺血性中风与出血性中风恢复期中医辨证一般一致。结果:缺血性中风与出血性中风恢复期病理机制相同。
【关键词】中风恢复期/辨证探究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tiation of hemorrhagic stroke and ischemic stroke. Methods: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 and hemorrhagic stroke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clusion: ischemic stroke and hemorrhagic stroke recovery period of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s generally consistent. Results: the ischemic stroke and hemorrhagic stroke recovery period were the same as the pathological mechanism.
[Key words] stroke recovery / dialectical inquiry
脑血管意外在祖国医学属于中风范畴,目前分为出血性与缺血性两种。中风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因此,无论是出血还是缺血,虽在初期其病理变化不一,但有相同的症状,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可出现中经、中络、中脏腑之症状。但是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病理结果和缺血性中风的结果一般都是气虚血瘀、瘀血阻滞,脑脉不通,故治疗时中医治疗均可给予益气活血通络。
一中风发病因素
中风患者一般系老年患者较多,近几年因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起居、生活压力增加中风患者年龄趋于年轻化,有的患者因久坐、久卧、长期上网、熬夜看电视,特别是在夏季天气炎热时农村女性因长期干农活出汗较多,又未能及时补充水分,血液粘稠度增高引起腔隙性脑梗死。中医学方面主要在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与肝、肾、心、脾之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恼怒,饮食不节,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气机壅阻,房劳过度,或外邪侵袭,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隧,蒙蔽清窍,形成上实下虚,阴阳互不维系的危急症候。
二辨证论治
缺血性中风及出血性中风在经过一至二周后进入恢复期,缺血性中风症状不重的患者于二周后可自己行走,但无论缺血性中风及出血性中风在二周后均有不同程度后遗症,故此时为最佳恢复期,无论出血性中风患者是否有无意识恢复此时应尽早给予中药汤剂调理加针灸、康复、理疗、按摩,促进患者康复。我们在临床长期观察,上述中风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后尽早给予中药汤剂调理加康复、理疗、针灸配合治疗后恢复快、后遗症轻;出血性中风患者在病情平稳后二周可给予少量活血止血药物血塞通、血栓通等药物,轻症可将患者一周后可让患者坐起,二周后可搀扶患者下床,有的昏迷患者可待患者意识恢复后进行。从中医角度看,中风初期大多有肝阳暴涨,痰热上壅,血随气逆,溢出脉络而出血,而缺血性中风多以气虚或阴虚,脉络瘀滞为基础。恢复期患者均存在气虚、阴虚、痰阻、湿阻之症。根据其兼症不同,又可分为以下三个证型。此三个证均需活血之品,并注意大便通畅及视病情选用部分虫类之药,加入方中,以搜风通络,促进血肿、瘀血的吸收,获取满意的疗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肝阳上亢、风痰阻络
症见火热之体,性急易躁,头昏头胀,血压大多数较高,舌苔黄厚腻,脉弦滑有力。治宜平肝潜阳,祛痰通络,方拟化痰通络方。药选:益母草15克、天麻15克、钩藤12克(后下煎)、牛膝20克、黄芩9克、菊花15克、栀子9克、胆南星6克、丹参15克、夏枯草15克、生杭芍15克、竹茹9克、陈皮10克、半夏8克、生石决明30克(先煎)、杏仁10克。中成药可给予华佗再造丸、通脉胶囊等 。
(2)气虚血瘀、脉络瘀阻
症见中阳素馁、体丰、逸而不劳之人,而面色暗淡、无华、纳呆畏寒、自汗或浮肿,舌淡或舌体不正,苔薄白,脉细弦无力。治宜补气活血疏通筋络,方拟: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30、全当归10、赤芍12克、桃仁9克、红花6克、川芎9克、当归9克、乌梢蛇20克、地龙15克、蜈蚣3条。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中成药可给予消栓通络胶囊、脑心通胶囊。
(3)肝肾阴虚、筋脉失养
经云:“人迈四十,阴气自半”,多为老年人,病程日久,精血暗耗,症见头昏耳鸣,腰膝酸软,虚烦少寐、舌红少苔、脉弦细。治宜滋养肝肾之阴、熄风通络,濡养筋脉,遵照张景岳所云: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笔者认为肾虚,风痰瘀血阻络是中风的主要病机,其本为肾虚,标为痰瘀交阻。治疗当以补肾活血化痰为基本要法。但应掌握权衡标本主次变化,此症方选,拟用滋肾活血养肝通脉汤。方药:首乌20克、熟地15克、石斛15克女贞子15克、龟板30克、鳖甲30克,以大补肾阴;巴戟天、肉苁蓉各15克、补骨脂10克、仙灵脾10克,以填补肾中元阳;丹参15克、郁金9克、远志10克、石菖蒲12克,以理气活血通脉利窍,木瓜20克舒肝和脾,柔筋,地龙20克、水蛭15克活血,祛瘀通络,诸药共奏为滋肾活血养肝通脉,则阴阳和、气血俱生。中成药可给予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等。
三体会
中风病的发生,病机虽较复杂,但概括归纳可分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痰火)、气(气逆)、血(血瘀)六端,此六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错杂多变的病理过程。
中风病位在脑络,便无论何种因素占主导,其基本病理转归将导致瘀血形成,闭阻脑脉而出现中风诸病。故“痰、浊、瘀血”闭阻脑络是卒中的主要病机,“瘀血”为本病的基本病理转归,瘀血在中风恢复期既是治病之因,又是一种病理产物。缺血性中风:为血阻脉络而瘀阻;出血性中风:则为血溢脉外,滞留成瘀。
故无论出血性或缺血性中风、血菀于上,离经之血瘀于脑腑,或因气虚血滞,风痰挟瘀阻滞脉络不能上荣所致,由此“血瘀”是本病的根本病理基础。因此“活血化瘀”是治疗中风病恢复过程中的基本要法之一。
总之,中风病位在脑,脑为髓之海,肾主骨生髓,无论是“肾虚”导致的痰瘀内生,还是痰瘀损失脑髓,其发病后的病理状态者是“肾虚血瘀”。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的探讨与摸索,体会较深;在辨治基础上,筛选部分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具有价值性高、作用大、疗效确切的药物加入方中,如活血理气通络药物的白芍、丹参、郁金、桃仁、红花、地龙、全蝎、川牛膝、水蛭、蜈蚣、地鳖虫;清热泻火凉血的丹皮、栀子、黄芩、大黄、生地;化痰的胆南星、石菖蒲、贝母、;平肝潜阳熄风的生芍、菊花、天麻、钩藤、石决明等药物疗效确切、稳定而卓著。并根据病机与证型的各异为特征,分别采用理气活血、通腑活血、清热化痰活血、益气活血、滋阴活血等治法,在治疗中得宜广泛应用,获取较满意成果。上述患者在中药调理的基础上患肢理疗、按摩、针灸、在家人搀扶下行走康复锻炼亦至关重要。在多年的临床实践观察中,有时康复锻炼比起药物调理还重要,好多患者因年老中风后引起思维、性感的改变,患者不愿意多活动,饮食、起居完全依赖家人,家人有时慢慢失去耐心任由患者自行发展,患者长期卧床最终终身瘫痪在床,对自己及家人造成极大的痛苦及负担。故作为临床一线大夫应积极担负起中风患者恢复期的治疗责任,反复向患者及家属灌输康复理念及重要性,并及时追踪随访,督促患者及家属康复锻炼,将中风后遗症降至最小程度。
论文作者:张艳梅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下)2015年第1卷总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8
标签:患者论文; 缺血性论文; 恢复期论文; 血性论文; 病理论文; 地龙论文; 脉络论文; 《世界复合医学》(下)2015年第1卷总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