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盐《积累论》再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置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置盐信雄著作《积累论》出版以来已有47年。正如其名所示,《积累论》的主题正在于揭示经济中积累过程的特征。因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采取的一种特殊生产关系,从这一特殊性出发,资本主义制度特有的现象呈现出来。《积累论》的目标正是试图从资本主义制度的特殊性角度,说明生产及就业的决定、经济周期与增长、利润率与实际工资率的决定等无论哪个经济学家都会研究的现象。《积累论》出版迄今约有半个世纪,其间,种种新的经济现象产生了,经济理论也发生了变化。在当下再度探讨《积累论》的目的有以下两点。 (1)在考虑现代经济社会问题的基础上,《积累论》提出的主要观点究竟是什么。 (2)置盐的《积累论》是对当代主流经济学的严厉批判,然而如何从置盐《积累论》的思想出发,评价现在引人注目的主流经济学批判的经济学(Heterogeneous Economics),特别是卡莱茨基派的模型。 以下,我希望能针对这些问题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 置盐《积累论》提出的问题 置盐信雄的《积累论》共有4章,第一章“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构造”,第二章“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大再生产”,第三章“资本主义制度的积累与危机”,以及第四章“资本主义制度积累的倾向规律”。其主要观点大概可以被总结为以下4个论点: (1)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性; (2)不均衡及其积累性; (3)利润与投资的主导性; (4)资本主义制度的长期规律。 1.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性 为了使特定的生产关系能够正常发挥功能,人类的生产力不得不事先具备某种特定的性质和水准。只要人类社会还要存续下去,生产力的发展,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废弃及向新的生产关系的转移就是必然的。置盐的《积累论》也涉足了这一马克思的基本命题,并进一步举出使这一主张成立的下面两个根据: (1)生产力即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的发展,对确实保证人类的存续是绝对必要的; (2)特定的生产关系能够固着于生产力的唯一特定性质、水准下,并发挥功能。 前者认为,无论多高生产力水平对人类的存续而言也是不充分的,(因此)主张(生产力的)发展和持续是绝对必要的。从迄今为止资本主义制度的生产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在空间范围和时间长度上不断扩大的历史来看,这一条件在经验上是妥当的吧。在《积累论》中,置盐并非是从人类本性对利润、便利和快活永无止境的追求中得出这一根据的,而是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自身自然地引起了不可逆的变化这一客观事实。只要在生产活动引起作为对象的自然“不可逆的变化”中,生产活动的效率没有上升,(人类)就无法有效地驾驭自然。若这一理解是正确的,要提高人类的生产力就不是回归到“小则美”这样相称的技术,或是改变“吾唯足知”,而是进一步推进全球的自然变革活动。生产力停留在固定层面就将成为人类存续的威胁。因此,这一主张是否妥当该是极其重要的吧。 后者主张,资本主义经济使生产力超越一定水准,第一次使其能够发挥功能,若生产力超过某一水准并继续提高,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安定和停止的现象,并危及人类的存续。置盐主张的就是,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力已经接近了这一上限(水准),或者说已经跨过了这一水准。这一主张的现实性在本书出版后的半个世纪内进一步增加了,这一点只要看到二氧化碳引起的全球变暖与核电事故的严峻性就很明确了。尤其是,虽然各国固有的生产力水准中,有主要发达国家这样高的(生产力)水准,也有发展中国家这样低的水准,但不管存在怎样的差别,只要某些发达国家的生产力超过了一定阈值,环境问题就将在地球上所有的国家愈演愈烈,这一事态是很清楚的。尽管这是一个紧急的课题,但国际社会尚未找到解决困境的良策。这里,《积累论》在第四章的4项“资本主义制度改革”的“b.人类存续的现实方向”中论述了向新的社会形态转型的必要性。本书并未具体讨论转型后的社会具有怎样的具体形态。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内解决这一问题(转型)是可能的吗?有必要进一步地向新的社会转型吗?本书的立场很明确,更具体地展示新社会的基本构造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2.不均衡及其积累性 资本主义经济是商品生产的支配性阶级社会。不存在一元地统领社会全体生产的主体,单个的企业在不确实的预测与谋取私利的导引下部分地承担(社会生产的)决定。因此,在各个领域都必然存在不均衡。然而现在的经济学者却从未有人对这一不均衡的发生提出异议。问题在于,是否可以认为这一不均衡能够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顺利地解消。以新古典派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虽然将均衡状态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但这并非否定不均衡会发生,他们大概是认为(这一不均衡)是能有市场机制迅速解消的,仅仅是一时的搅乱吧。 不均衡一旦产生,并不会由于市场机制而迅速复归于均衡,而是逐渐增加、扩大。这既是哈罗德强烈主张的命题,也是置盐《积累论》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动力学时最重视的基本命题。 这一基本命题抓住了资本主义经济重要的特色,在这层意义上,笔者认为,哈罗德的这一研究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在凯恩斯的“一般理论”以后取得的少数成果之一。(置盐信雄,1967:200) 尽管哈罗德的著作《走向动态经济学》(Towards a Dynamic Economics)发表以来现在已经过了65年,这一不安定性命题仍然具有最高级的重要性。在萨缪尔森等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解中,凯恩斯理论是不景气时期的经济学,而20世纪60年代高速成长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克服了有效需求的问题。据此,如果政府能有效地调节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就能脱离不景气,因此资源能够得到完全利用,这一均衡状态就是新古典派经济学的世界。然而,就像众所周知的那样,这一信念被20世纪70年代以后卷土重来的不景气问题动摇了。对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克服了不均衡与不安定性的确信,不断遭到现实的否定。美国的“大安定”(Great Moderation)就是典型的例子。21世纪初的美国经济学界广泛确信,格林斯潘的金融政策已经解消了不均衡,使长期的安定成长达成了。 过去20年间经济活动最为显著的特征可以说是宏观经济的不安定性大大减少了。在最近的论文中,Olivier Blanchard和John Simon(2001)向我们展示了,实际产出量(通过标准差测量)的四个半期成长率约半数的分散度,以及四个半期通胀率的约2/3的分散度得到了减少。有几名论者将这一产出和通胀率变动率的同时显著下降称作“大安定”(The Great Moderation)。我们也能观察到,这一产出和通胀率变动的减少在其他的主要发达国家也是同样的。只是,过去10年间一连遭遇特殊的经济困难的日本是一个例外。(Bernanke,2012:145) 此外,在2003年的美国经济学会(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的会长演讲中,罗伯特·卢卡斯叙述道: 作为对世界大危机的一个理性反应,1940年,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明确的学问领域登场了。当时,这一名称意味着不要再重复这样悲惨的经济状态,能够实现这一期待的知识和实践的一大体系。我希望在这次演讲中主张的是,在当初的意义下,宏观经济学已经完全成功了。也就是说,预防不景气的中心问题在实际的目的层面上被解决了,这是真的,经过了数十年(的努力)被解决了。(Lucas,2003:1-14) 主流经济学的这一乐观的确信,随后就被次贷危机与2008年的雷曼破产事件以及世界(各地)同时遭遇的严重不景气证明是一个错误。资本主义制度没有能够成功消灭经济周期。 无论怎么否定,只要是在资本主义经济下,不均衡的发生及持续就不可避免。这是仅仅从不均衡的消解及均衡化这样的静态层面,来理解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导致的。根据《积累论》的理解,不均衡的扩大有如下3个根据: ①资本主义制度是采取商品形态的剥削社会; ②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被剥削,而仅靠他们的消费需求是不能解决(商品价值的)实现问题的; ③虽然对(商品价值的)实现问题的解决而言,资本家进行的积累需求是不可或缺的,但他们不得不以私人利润为目的采取无政府行为。 这三个根据中,②和③是由①派生出来的,①则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因此,《积累论》主张,不均衡的积累是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中产生的。 我们已经知道,价格机制是市场调节功能之一。然而,价格机制不会解消不均衡,也不会使不均衡的积累性消失。所谓价格机制,是指价格迅速变动以反映供给状况,然而即便价格反映了供给的不均衡,也不会消除这一不均衡。不均衡残留了这样的形式,即利润率从正常值的乖离,或者设备开工率从正常值的乖离,从而实际工资率从正常值的乖离①。供给过剩这种不均衡,无论是在价格调整下利润率下降,还是由于数量调整(低开工率)收益恶化,形态虽然不同但都是不均衡。t期的不均衡是否会在t+1期倾向于解消,是由t期的供给状态如何影响下一次的供给状态决定的。从上述②③两个要因出发,积累需求的主导性有进一步扩大不均衡的作用。主流经济学静态地理解市场机制,因而是不充分的。 3.利润与投资的主导性 《积累论》以资本家的积累需要为轴,论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变动。因为利润是多数资本家无政府的、私人的决定的目的,积累需求的决定也是以利润率为基准的。这是不均衡得以积累的要因。因此,置盐理论将利润率问题置于中心位置。 (置盐)从以下的两个角度讨论了利润的存在与决定。其一是利润存在的社会条件,这是马克思剥削理论的精致的数学化工作,它预定将在另稿中得到详述。剩余劳动的存在是利润存在的条件,在其后,为数众多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证上深化了这一“马克思的基本定理”。其二是利润率是怎样决定的,这种实证理论的利润率,实际上,它表现为卡莱茨基等人的剑桥方程式。以g代表资本积累率,h代表政府财政赤字率,x代表贸易顺差率,资本家的私人储蓄率为,则税后利润可以表示为: 将这一等式从右到左,即给定资本家的私人储蓄率,我们能够得出资本积累率、政府财政赤字率、贸易顺差率的大小决定税后利润率。置盐的《积累论》及其后的《现代资本主义分析的课题》第二章中的“增长的界限”以这一公式为轴,进行了详细的分析②。 公式(1)是以资本家家计计入储蓄,而劳动者家计全额计入消费为前提的。当然,劳动者也会进行储蓄,如果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可以得到修正后的公式: 在这里,是劳动者的私人储蓄率,为税后劳动分配率③。帕西涅第(Luigi L.Pasinetti)证明,如果劳动者和资本家一样受到利润分配的影响,在满足一定的条件后,即使考虑到劳动者家计的储蓄部分,公式(2)最终也将回归公式(1)。在这个“一定的条件中”,假定资本家和劳动者家计的收益率相等、两者的资产等比例增大是很重要的,但不得不认为这一假定的成立是困难的。若是这一条件本来就不成立,或者收益率相等的假定虽然成立但等比例条件不能满足,出现了这样不均衡的过程的话,用公式(2)代替公式(1)进一步推进议论是合理的(浅田统一郎、间宫阳介,1984:209-226)。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世界经济中,资本积累的低迷、通过扩大财政赤字促进经济繁荣的界限、通过对外贸易摩擦确保外国市场的界限渐渐明了了。此时被引入的放松监管、劳动力市场弹性化等新自由主义政策,虽说有再度提高资本积累率的意图,但主要目的还是通过压缩劳动收入份额确保利润率。即使公式(2)右边各项持续低迷,也要通过降低工资收入份额提高利润率。然而(虽说都是为了提高利润率)提高公式(2)右边各项与降低左边第二项有重大差异。先不论长期、短期内,右边各项的高积累率、财政政策、出口相关政策都有接受资本、劳动两侧(要求)的余地,即高积累、财政政策、出口增大的直接效果是国内劳资间可能达成双赢关系。然而,降低左边第二项的劳动收入份额将会明确导致劳资对立。 理解资本主义运动的主要动因在于积累需求,而决定这一积累需求的要因是利润率。进而,利润率与设备开工率存在联动。④众所周知,一般而言,生产技术、利润率和实际工资率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下一期的资本积累率的决定依存于利润率,而当期资本积累率决定同期利润率则意味着,在生产技术一定的条件下,与资本积累率的运动联动,实际工资率的动向也会得以决定(见图1)。 图1 资本积累率、利润率与实际工资率的联动 只要生产率一定,就必然出现经济上升周期内资本积累率增大、利润率上升、实际工资率下降,而在经济衰退周期中资本积累率下降、利润率下降、实际工资率上升。我们认为,有必要进一步讨论这一逻辑和置盐晚年论述的竞争和利润率的关系⑤。 4.资本主义制度的长期法则 马克思认为利润率的下降倾向和相对剩余劳动(失业)的积累是资本主义的长期倾向性规律,对此十分重视。这一倾向绝非是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即使资本主义成功解决了有效需求不足问题,这一避不开的问题仍将存在。在这层意义上,马克思认为,利润率的低下与失业的积累性增大,资本主义的积累正是带有上述困难的结构性问题。众所周知,包括置盐在内,围绕这一长期法则的成立妥当性产生过许多争论,但我们现在不探讨这一点。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马克思的资本主义长期积累路径,与从劳动时间均衡条件导出的新古典派最佳均衡增长路径,这两种路径完全是不同的。 置盐《积累论》对资本主义长期运动的理解是怎样的呢?置盐在《积累论》第二章和第四章中提示了“顺利的扩大再生产路径”和“均衡积累路径”这两个概念。所谓“顺利的扩大再生产路径”是指,在一定技术与资本存量条件下,每期资本主义经济达成并持续资本设备正常运作及产品市场供需均衡的路径。这一路径上不存在独立的投资需求,为满足上述的均衡条件,投资需求将由内生决定。此外,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这一路径中必要的劳动投入也由内生决定。假定正常产出系数为σ,储蓄率为s,在顺利的扩大再生产路径中,生产、资本、投资必然以所有sσ的比率增大⑥。现在假定实际工资率为R,就业系数为l,工资收入全部用于消费,资本收入完全不用于消费,经济全体的储蓄率为s,有s=1-Rl,存在与实际工资率增大对应的另一条顺利的扩大再生产路径。假定无论哪一条路径都不存在产品销路问题⑦,且在资本设备的正常操作上保持一致。这样,路径中利润率r为r=σ(1-Rl),积累需求以sσ的比率(保障增长率)逐渐增大。 然而,如此大的实际投资需求是无法保证的。如果在保持实际工资率一定的情况下,产生了促进保证增长率⑧上升的投资需求,资本的开工率必然上升。此外,如果保持资本的开工率不变,生产品市场的过剩需求导致的价格上升、实际工资率的低下就不可避免。无论如何利润率会上升。结果,下期的投资需求进一步增大。置盐认为,因为资本开工率与利润率间存在一定关系,向上方乖离的过程中,开工率和利润率共同上升,实际工资率逐渐下降。如果积累需求向保证增长率下方乖离,会产生与向上乖离方向相反的积累运动,即产生利润率下降、设备开工率下降、实际工资率增大这些众所周知的不安定性。顺利的扩大再生产路径(保证增长路径)正是这一经济变动的轴心,这也是《积累论》第三章“资本主义制度的积累与危机”中展开的要点。 如果除了产品销售和资本设备正常开工(的假设)以外,资本家还将他们正常考虑下的期待利润率(要求利润率)的实现,添加到“顺利的扩大再生产路径”的条件中,实际工资率就不能过高。如果期待利润率为,则实际工资率将成为。如果固定这一路径上的增长率为,期待利润率越高,实际工资率越低,增长率越高,劳动需求也以更大的比率逐渐增大⑨。 那么,无论从怎样的长期观点来看,这样的“顺利的扩大再生产路径”都不具有持续性。如果给定劳动供给的增长率为n,若>n,这一路径会撞上劳动供给的天花板,不具备持续性。而在<n的情况下则相反,劳动市场上的失业会不断积累。很快,失业率就将超过社会的容忍界限继续上升,顺利的扩大再生产路径不具备持续性。产品市场的均衡、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转、期待利润率的实现,满足资本家这3个均衡条件的可持续路径假若被现实的路径(偶然地)达到了,只要=n不成立,这一现实路径就不可持续。现实的路径不可能抵达(满足三个条件的)可持续路径,它只能以其为轴,不断进行经济周期的循环,但这不意味着经济周期的轴本身是任意的。在顺利的扩大再生产路径中,还存在与劳动市场不矛盾的路径——均衡积累路径。如果我们考虑技术进步,将劳动生产率的上升率定为α,均衡积累率就为n+α。这与哈罗德所谓的自然增长率相对应。也就是说,在种种顺利的扩大再生产路径中,只有与哈罗德自然增长率并存的路径是可持续的。 在此,我们首先应该留意的是,哈罗德的自然增长率,从而置盐的均衡增长率并非完全雇佣路径。现实的路径常常是不均衡的,而不均衡具有(自我)扩大的性质。顺利的扩大再生产路径之一的均衡增长路径,是以现实的路径为变动基轴的路径。向上乖离的不均衡不会顺利地回归均衡状态,而是导致累积性乖离。资本主义不得不反复循环这一变动,在长期达到均衡积累路径。这种路径与满足每期劳动市场均衡的新古典派最优增长路径是截然不同的。 其次需要留意的地方是,均衡积累路径的存在是否能够保障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可持续性。置盐的《积累论》给出的回答是否定的。理由之一,如果技术进步的形态不能满足特定的条件,均衡积累路径自身就不会存在。对生产资料部门和消费资料部门的两部门经济的分析显示,虽然均衡积累路径可以存在于同步提高两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哈罗德中性技术进步下,但无法存在于生产资料部门的资本集约度低于消费资料部门的情况下。也就是说,虽然置盐《积累论》的主要观点是,技术进步对资本主义经济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但这不意味着什么样的技术进步都是好的,(好的技术进步)必须具有特定的性质。理由之二,生产力不可逆转的上升趋势与资本主义制度势不两立。为了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生产力必须高于某一下限,又不得不低于某一上限。这一点之前已经论述过了。 有一种评价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由于市场机制功能,在长期需要遵循劳动市场的均衡这一制约,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和置盐的长期理论同新古典派是相同的。这种评价是不正确的。在置盐《积累论》的动态模型中,对生产和雇佣的有效需求并非只有短期的影响,而且在长期中,这一有效需求的短期影响也在继续。不仅在短期,而且在长期,有效需求也是决定生产水平及其变化的重要因素,后凯恩斯派主张的这一点对马克思和置盐《积累论》来说都是共同的。不如说这三者与新古典派是不同的。 二 置盐理论与卡莱茨基派模型 在上文中,我们从4个视角整理了置盐《积累论》的主要内容。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后凯恩斯派,他们的中心是最近批判派经济学中备受瞩目的卡莱茨基主义。 后凯恩斯派理论的特征是什么?将有效需求的变化置于决定生产水平和国民收入的基轴,这一点上马克思、凯恩斯、后凯恩斯派和置盐是相同的。除去真实周期论(Real Business Cycle)等一部分特殊的新古典派,有效需求的变化带来短期变动(这一点是公认的)。见解的分歧在于,是否应当认为有效需求会给资本主义长期的生产水平和变动带来恒久影响。对此,拉沃(Marc Lavoie)认为,后凯恩斯派的回答是肯定的,而马克思与新古典派对此的回答是否定的,他将之视为马克思派和后凯恩斯派重要的差异。然而,这一主张真的妥当吗? 1.标准的后凯恩斯派模型 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有效需求都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决定因素,我们该如何评价这一后凯恩斯派的模型呢?让我们考察经常以标准卡莱茨基模型注目的拉沃的模型吧(Lavoie,2010:132-156)。假定利润份额为m,资本开工率为u,(生产能力利用率)资本能力生产比率(正常资本系数)为v,则利润率r可以写作: r=mu/v (3) 这既是利润率的定义式,(同时,)当给定生产能力利用率u与资本家得到的利润份额m时,它表现了利润率依存并决定于设备开工率。储蓄函数和投资函数如下式: 在公式(4)中,我们假定利润收入的一定比率用于储蓄,而工资收入全额用于消费。投资函数公式(5)虽然具有后凯恩斯派模型的特征,当期的积累需要仍依存于当期设备开工率和成本加成率(Bhaduri and Marglin,1990;Kurz,1990;Lavoie,2010)。在公式(3)~(5)中加入表示产品市场供求均衡式,我们可以得到下列均衡的设备开工率和均衡积累率: 虽然开工率的调整达成了供求不均衡,但使之安定的条件是公式(6)的分母取正值,即: 2.与卡莱茨基派模型相关的争论 针对卡莱茨基的这一模型,有如下的批判。 (1)若假定了经验上合适的参数,对投资函数开工率的反应系数并没有短期凯恩斯安定条件给出的那样小。因此,通常的安定性得不到满足。这种批判的代表人物为达勒瑞(Dallery,2007)、斯科特(Skott,2008)。 (2)在标准卡莱茨基模型的长期均衡中,开工率对正常开工率的偏离、增长率对自然增长率的偏离产生的长期均衡的条件得不到满足。这种批判的代表为库茨(1986)、康米特里(Committeri,1986、1987)、奥尔巴哈(Auerbach)和斯科特(1988)。 围绕这一批判,异端经济学的论者们的争论还在继续(Setterfield,2010)。根据拉沃(2010),争论的要点如下。针对第一种批判,(他们认为)同时考察价格调整和产量调整时,就算不满足凯恩斯安定条件,也有可能满足卡莱茨基的安定条件。具体而言,(应该)考虑到开工率和利润份额两方面会受过剩需求影响而变动。 这样,即便第一项不满足正的安定条件,只要第二项的负值足够大,将之抵消,卡莱茨基派的模型就是安定的。 针对第二种批判,有几个模型试图做出解释。杜梅尼尔(Dumenil)和列维(1999)是其中之一,他们展示了通过导入金融政策的效果,恢复到正常开工率是可能的。具体而言,将投资函数定义为: 假定这一函数除了开工率外,还依存于实际利息率i。当实际开工率超过正常开工率的情况下物价将会上升,这被认为将导致实际利息率下降。这种情况下,即便假设单靠开工率的调整无法满足安定性,利息率的安定化作用也可能会使体系安定,在均衡状态中开工率与正常开工率一致。 拉沃展示的另一个模型是基于杜特(Dutt,1990)和卡瑟蒂(Cassetti,2006)的考察。它假定正常利润率与正常开工率自身的变动是内生的,具体而言: 在恒常均衡中,开工率与正常开工率、利润率与正常利润率一致。 这种研究旨在积极地展示有效需求不仅在短期,而且在长期也影响产出量与增长率。同时,该研究也探讨了两种悖论成立的可能性,即储蓄率低下导致资本积累率上升的储蓄悖论(the Paradox of Thrift),边际利润的低下导致利润率上升的成本悖论(the Paradox of Costs)。研究认为是垄断企业的(垄断)加价导致消费的低迷,进一步带来经济停滞,旨在以理论模型积极地提示所谓的施泰因德(J.Steindl)命题。有效需求只在短期(对经济)有影响,在长期支配劳动市场的是均衡状态,这一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先不用说,假定长短期都均衡的极端新古典派模型中,无论储蓄悖论还是成本悖论在长期都不成立。 3.标准的置盐模型 作为上述标准卡莱茨基派模型的对照,让我们记下置盐的模型吧。虽然《积累论》的理论模型描述的是两部门经济,但是为了与前面(卡莱茨基派)的模型一致,我们将其做如下记述。 利润率与储蓄函数是相同的。 差异在于投资函数与生产决定态度。作为实际开工率对其正常水准偏离的反应,投资函数以前期的资本积累率为基准,决定下一期的资本积累率。 设备开工率是利润率的增函数。 这一生产决定意味着,并不是有需要资本家就会进行生产,他们还要求一定的利润。即使在企业不具价格支配力的竞争市场中,产品市场中的过剩需求也会导致价格上升。通过临界条件中经营的企业的扩张,与存量资本对应,产出量(宏观开工率)将上升,由此公式(16)可以成立。内生变量的运动由公式(3)(4)(15)(16)中产品市场的供求均衡和五个式子决定。通过简单的计算就能知道,因为当期的资本积累率由前期决定,供求均衡的开工率由下式决定: 存在以均衡积累率为轴的不安定运动。成本加成率m由公式(17)决定,实际工资率R的运动则由m=1-Rl决定。以上是一部门的标准置盐模型,让我们看一看储蓄率变化对动态路径的影响。由公式(3)(4),短期均衡开工率为: 储蓄率的低下和成本加成率的减少通过作用于有效需求,提高了均衡开工率。虽然由公式(18),实现了正常开工率的均衡积累率(保证增长率)为: 但若资本家的储蓄率及成本加成率m减少,均衡积累率将下降。从而,与均衡积累率相关的储蓄悖论将不会产生。然而,由于实际的增长路径并非,而是以其为轴不安定地运动着,因此这一基准路径并不能保证储蓄悖论不产生。正如我们所见,若资本家的储蓄率及成本加成率m降低,短期的均衡开工率上升,从而提高下期的积累率。这样向上的积累运动的加强,反而抑制了向下的积累运动。由此,即使在置盐的动态路径中,所谓的储蓄悖论也成立⑩。 以拉沃为代表的后凯恩斯派认为,马克思派经济学虽然赞同有效需求在短期能左右生产及国民收入,但认为置于劳动市场制约下的长期中,有效需求并不发挥作用,他们批判马克思派和新古典派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然而)我们已经指出了置盐《积累论》的长期与新古典派长期均衡概念的差异。进一步地,通过我们看到的置盐的整体动态过程,因为有效需求(在长期)仍在发挥作用,所以(拉沃等后凯恩斯派)的解释是错误的。至于原因,应该在于他们没有区分长期的运动路径和均衡增长路径。 进一步地,我们也有必要注意,置盐把均衡积累路径定义为不与资本家的均衡条件和劳动市场矛盾的可持续路径。很明确的是,劳动市场的问题是资本主义社会长期持续性的条件之一。然而,土地、资源能源和环境的限制等也是条件之一。仅靠维持雇佣(制度)并不能保证人类的存续,土地、能源及环境的限制也是重要的,因此我们应该将它们的最小限制条件考虑进均衡积累路径。应该考虑到比起劳动市场,环境限制更可能成为可持续性的制约,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建立在劳动市场上的均衡也不应该忽视这种种限制条件吧。 4.卡莱茨基派模型的问题点 如何评价标准卡莱茨基派的模型呢?有一个论点是重要的,即凯恩斯强调的有效需求是否不仅停留在短期,而且在长期也有持续的影响力。从凯恩斯储蓄悖论的立场看,消费需求的增大(储蓄的减少)进而总需求的增大刺激生产来看,这是当然的主张。然而,论证这一点的标准卡莱茨基派模型却存在缺陷。 ·长期模型的意义 该如何定义长期这个概念呢?论者不同,长期和短期的定义就存在不同。大体上,似乎以下的区分较为流行。 (1)资本的生产效果:短期着眼于资本积累的需求效果,因此考虑到资本积累增大生产能力这一点的就是长期。 (2)技术变化:短期的分析一般假定技术条件不变,而考虑了技术变化的就是长期。 (3)期待(预期)的实现:短期中,经济主体的预期并不必然实现,而实现了预期的状态就是长期。 拉沃讨论的卡莱茨基派模型大多采用(3)作为长期的定义。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第12章中也论述了长期预期(Long-term Expectation)。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凯恩斯认为长期中预期会实现。《通论》第12章中,为了说明第4编“投资诱因”的资本的边界效率,指出除利息率外,企业家的长期预期也是重要的。他论述道,不是长期预期的实现,而是长期预期的状态影响当期的投资需求。凯恩斯在《通论》中触及的预期的重要性有3个,即使用者费用(User Cost)、资本的边际效率和流动性偏好(11)。使用者费用是与企业家生产决定相关的预期,即资本设备是现在使用还是放在将来使用(12)。资本的边际效率是一种预期,它通过企业家的积累需求的决定影响总需求。流动性偏好也是通过资金需求影响利息率的要因。虽然凯恩斯强调了预期的重要性,但他只是将其当作决定当期生产活动水准的要因,而没有论及预期的动态变动和预期的实现。同样,《通论》里讨论经济周期的第22章也只是指出了经济周期是由资本边际效率的循环变动引起的,并未言及经济增长。 区别于短期,考虑长期变动的情况下,最重要的应该是(1)之资本生产能力增大的效果吧。预期有时会偏离现实,有时偶然与现实一致。然而,投资需求确实会增大未来的生产能力。(因此)卡莱茨基派模型的第一个问题在于对长期分析的理论设定不充分。 ·投资函数 另一个问题在于投资函数的假定。上述标准的卡莱茨基派模型与置盐模型的差异正如投资函数(5)和(15)的差异。如投资函数(5)那样,卡莱茨基派模型经常将资本储蓄率定义为开工率和利润率或者成本加成率的函数。在这一假定的基础上,开工率调整作为满足一时安定性(凯恩斯安定条件)的条件是否妥当这一问题虽然得到了指出,即使假设它能够得到满足,也只停留在这一均衡状态,从此不再有任何变化。也就是说,短期均衡即为长期均衡。与此相对,投资函数(15)虽然是哈罗德不安定性的定式化,但开工率的不均衡会影响下期及以后的积累率。对这种不安定的短期变动预示了怎样的长期运动,有必要另行考察。 卡莱茨基本人并未考虑过像公式(5)那样的投资行动。他的投资行动是考虑了投资计划和实施惯性(时滞)的,如下面的定义式: 在此,θ是做出投资决定(投资决意)和投资行动发生的时滞,投资量依存并决定于储蓄S,利润的变化率,生产的变化率。在承认卡莱茨基派模型的意义,并探讨其扩张的情况下,有必要详细地探讨卡莱茨基自身的投资行动。 5.对卡莱茨基派模型的评价 无疑,经济模型是一种分析手法,明确地回应并提示所着手的课题。同时,经济模型也是复杂现实的断片,其妥当性依存于它试图分析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长期的定义也好投资函数的假设也好,完全可以因论者而异。然而,若问题是长期经济是否保持短期经济的特征的话,对长期的定义就一定要妥当。因此对于是否有必要对卡莱茨基派模型的妥当性及卡莱茨基自身的投资行动进行讨论,如前所述,答案是肯定的。 虽说如此,卡莱茨基派模型还是有重要的贡献。例如,它论述了分配和积累行动的现状能够影响产出水准和增长。近年来,有不少关于工资主导型经济和利润主导型经济的研究,它们是以后凯恩斯派,尤其是以卡莱茨基派模型为基础的。 由于置盐模型描述积累需求主导从而是利润主导型经济,只要名义工资率的上升不对资本家的实际投资和开工率函数产生有意义的影响,它就不会对实际工资率产生影响,而只是使物价上升而已。置盐模型给出的含义在于,在通过提高工资刺激总需求并试图由此实现支撑生产和就业的内需型经济的情况下,单靠提高名义量是有极限的。 过去,置盐在他的《凯恩斯经济学》一书中,指出了凯恩斯的总供给函数是生产决定中资本家的利润要求态度,并批判凯恩斯仅仅从总需求的侧面论述了就业的增大,而完全未触及总供给函数的移动也可以实现这一点(新野幸次郎、置盐信雄,1957:177)。在置盐模型中,总供给函数的移动与开工率函数的向下移动同样,在投资行动不变的假定下,将实现更多的生产与就业以及更高的实际工资率。卡莱茨基派模型,或者采纳卡莱茨基派模型的各研究的贡献正在于,他们主张联结短期的不安定性和长期的均衡增长路径的中期经济分析是必要的。 近年,中期模型的研究甚至得到了主流经济学的注目(13)。索洛如下叙述道: 如果考虑了事前被决定(但不一定是固定的)价格和工资,以及若干具有特定目的的动态理论的话,四半期单位的短期宏观经济学会分析得更好吧。10年期的长期宏观经济学应该能较好地处理价格与数量互相调节的增长理论吧。然而,对于5年到10年这样的中期时间幅度,某种混合的过渡模型是必要的。在这一模型中,价格虽然完成一定的使命,但却并非单纯的市场清算性要素,而是可以推进收入支配的经济过程吧。(Solow,2000:157) 如果回到宏观经济学,那么一如既往地,我相信存在时常有效的“真的”宏观动态理论。然而,由于其惊人的复杂,恐怕无论是谁也难以充分地理解它吧。我认为,在短期中,像“凯恩斯主义者”那样的考量是一个较好的近似,它要确实地强于固执于私利的“新古典派”。接下来,如果在很长的过程中,几乎所有令人感兴趣的问题都能在新古典派的框架内得到最佳处理,这时,像凯恩斯主义那样把注意力转向侧面的做法就是不那么重要的绕远路了。然而在5年到10年的时间范围中,有必要寻找一个能够两者兼用的有效混合模型。(Solow,2000:158) 虽然索洛的这一观点有对短期和长期过分乐观评价之嫌,但在宣扬中期模型的必要性上,与主流经济学者们有很大的共通性。他们认为必须要在中期中考察的问题是,第一,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欧洲失业率的上升倾向,以及与此对照,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安定;第二,20世纪80年代中期资本份额的稳步上升倾向于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安定,更进一步地,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的经济停滞等。 并非仅有后凯恩斯派认为,作为有效需求支配的短期理论和20年、30年的长期经济变动的联结,中期理论是必要的。在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上,传统的新古典派理论恐怕是不充分的,基于这种自觉,主流经济学也将其作为一个课题。 三 结语 置盐的《积累论》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中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积累过程的特征,即不均衡的产生与不均衡的积累运动。近半个世纪的现实经济发展已经证明了其主张的正确性。然而,还有许多《积累论》未论及的问题残留了下来,这也是事实。这些问题之一即在于,更具体地考察分配、积累模式的现状对经济的影响。单纯从短期或者单纯从长期的现有理论难以充分把握的现象,现在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指出这一方向性方面,卡莱茨基派模型是很有意义的。然而,标准卡莱茨基派模型作为长期动态理论还存在重大缺陷,有必要将其克服。 其他《积累论》尚未充分分析,但对理解现代经济又是不可或缺的问题点(还有很多),也就是说,虽然有必要探讨置盐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我希望下次有机会再完成它。此外,(在本文中)难以触及的,置盐在《积累论》之外的工作也残存了不少,希望各位谅解。 本文原文为日文,原文首发于日本经济理论学会会刊《季刊经济理论》第50卷第4号,第5~15页,感谢日本经济理论学会以及原文作者中谷武教授对本文中文译文的转载许可。 ①《积累论》认为利润率的水准影响资本家的生产决定。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只要有需要,资本家就不会进行与收益无关的生产。 ②最初将这一问题应用于日本经济的是菊本羲治的研究(1981)。 ③劳动者工资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译者注 ④在《积累论》中,资本家的开工率决定被假定为利润率的增函数。因此,设备开工率的状态决定下一期的积累需要,利润率的水准决定下一期的积累率,这两者是等价的。 ⑤有关这一点,请参照置盐信雄(2004),第Ⅲ章。 ⑥原文直译为生产、资本、投资不得不通过所有的s、σ率而增大。——译者注 ⑦即假设产品的价值实现率为1。——译者注 ⑧即资本存量增长率。根据哈罗德,从资本积累率的层面刻画的增长的上限为保证增长率(Warranted Growth Rate);与之对应,从以效率单位测量的劳动力层面刻画的增长的上限为自然增长率,两者一致时,劳动力市场的完全雇佣和资本品市场的供求均同时达成。——译者注 ⑨置盐在《积累论》的顺利的扩大再生产路径中,并未明确考虑资本家的期待利润率。 ⑩此外,因为作为基轴的均衡增长路径下移,在某一时点上由于储蓄率s[,p]及成本加成率m的低下,向下的不均衡运动可能逆转,进入向上的不均衡积累运动。 (11)此处作者所提到的与传统的凯恩斯《通论》三大原理,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的边际回报率递减、流动性偏好不同,并非错用或者误译。——译者注 (12)使用者费用意味着伴随着资本设备的现在使用,需要牺牲的将来利益。它依存于对现在及将来的租金(工资)等要素费用的假定、库存费用、设备效率的变化和折旧年限等。因此,使用者费用影响生产决定,是联结现在与将来的要因。 (13)例如,Blanchard,O.(1997); Solow,R.M.(2000); Beaudry,P.(2005)。标签:有效需求论文; 凯恩斯论文; 劳动经济学论文; 凯恩斯经济学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凯恩斯模型论文; 均衡生产论文; 经济利润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经济学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工资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