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末的精神撞击——当代社会心理解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心理论文,世纪末论文,当代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的中国人在极为短暂的时空内承受着极为强劲的心灵震憾,人们的精神世界在承受着社会发展变化洪流的冲击,原有的堤坝已被反复地冲垮并又得以修复加固,并且在迎接着下一次洪流的到来,人们此时的心情是激动、兴奋、还有忧虑和烦闷。
节奏日益加快的社会,沸沸扬扬数不清的这潮那热,固有的生活秩序被打乱,传统与时代的冲突,确实令不少人心生豪气,又忧虑莫名。
发展中国家谋求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大体上都经历了外来异质文化的输入和对本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改造过程,这一过渡是极其艰难复杂和异常痛苦的,必然伴随着文化的持续冲突和相互抗拒。外来文化从器物层、制度层到观念层,严重冲击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震撼着人们长期构筑成的精神世界。
人们身处新旧价值观并存且相互冲突的复杂环境中,难以依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合理而准确地选择和认同某一社会价值观系统,从而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容易形成相互冲突,矛盾的双重人格乃至多重人格,积极的心理因素与消极的心理因素交织并存,一方面是由于长期低生活水平和精神压抑与近年来对外开放冲击所形成的对改革的高度热情,另一方面是长期大锅饭和平均主义而逐渐养成的依赖心理和惰性心理,以及对改革风险承受能力低下的状态,这种要求改革的高动力同低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共同构成了现阶段的社会心理结构,我们从归国的“洋插队”队员,南下的“外来妹”,都市“洋行”里的白领和从书本中率先接受外来文化的学子这些身处改革浪潮文化夹缝中的边际人身上发现,他们常有一种惊喜交集、悲凉复杂、焦急无奈的心态,现代人的心太乱……
现代的中国人对保持的价值理解最深刻,对渴望稳定的要求最迫切。改革开放带来的是莫大的实惠和福祉,人们从得到的实惠中产生了进行改革的巨大动力,拥护改革支持改革,从实际出发,老百姓追求的是实际利益,实用主义,务实的精神极为强烈。巨大的物质利益冲破了“精神第一”的迷雾,排除了“安贫乐道、重义轻利”的传统价值取向,人们要求富裕,人人思致富,时时念致富,穷不是社会主义的必然,富也不是资本主义的表现。”市场经济使自立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日益深入人心,人们勇于竞争、开拓创业,摒弃了“中庸无为”、均衡保守”、“患均不患寡”的惰性心理。人们要求公平竞争,要求平等,还要求廉洁奉公。由于社会各阶层各领域都存在腐败现象,挥霍浪费,奢侈胡为,人民群众对此是极为痛恨的。腐败现象一方面会导致社会心理失衡,另一方面,人们希望政府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惩治腐败,加强廉政建设,还要求加大力度,既解渴又解恨。
然而,心理失衡,心理变异也随之跳出了“魔匣”,不但侵吞着改革所催生出来的新成果,而且侵蚀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人群中出现了“消化不良”。逆反心理、攀比心理、相对剥夺心理、落差心理、失衡心理、惰性心理、模仿心理、“今不如昔”的怀旧心理、“抱残守缺”的保守心理、“跟着感觉走”的反理性心理,虚荣奢侈,金钱拜物的心理等,不仅反映着一定社会阶层的心态,而且都或多或少地妨碍改革的顺利进行。
据国家教委的一份调查报告证实,1989年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心理疾病患病率达20.23%。北京理工大学对1992 年入校新生进行心理测试,结果发现有34.3%的学生患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于1994年底对全国29个省市近1500名城市居民进行的抽样问卷调查表明,有16.7%的人感觉近一时期以来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或很差。最近北京市的一项心理调查显示,近30%北京人自认为有心理障碍。人们正在逐渐陷入“心病牢狱”。
文化撞击是一个直接原因,由于对外来文化的一知半解,甚至歪曲割裂,生吞活剥地全盘接受,对中国历史和国情缺乏深刻认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核和潜在功能的忽视,以及对被教条主义损害了价值的社会主义怀有种种戒心和偏见,因此难以实现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有效整合,造成人们认知失调和行为失范,引起内心紧张、焦急、烦恼、痛苦,行为出现偏差,越轨和无所适从,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甚至产生各种心理疾病。文化撞击使社会主导价值观动荡不居,导致社会成员的认知失调和行为失范。在急剧的社会变迁时期,许多传统价值观念忽而退出人们的价值观念系统而被遗忘,忽而又半隐半现,处于暧昧地位,忽而又被强化,力图重新获取社会主导地位,人们的心理处于夹缝之中,摇摆不定。
社会分配不公和腐败现象的存在使人们在进行社会比较时产生了认知偏差,从工人、知识分子到个体老板,谁都承认,与过去相比,改革给自己带来莫大实惠,但与别人比,都感到自己得益最少,最吃亏,这是由于打破平均主义而导致利益分配上的不均等,社会各阶层获益上的差距经过社会的比较,加之自我偏爱的心理定势以及盲目攀比,怀旧失落等心理的影响,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在贡献和报酬的天平上,人们往往倾向于给衡量自己的贡献的一端多加砝码;在衡量他人的贡献与报酬的天平上,人们则往往把砝码加在报酬的一端。应该承认目前我国社会上的某些差异确实是不合理的,有些是体制上某些弊端的产物,如分配上的脑体倒挂,再如成功机会的不均等。今天,先赋性的社会地位对人们的成功依然起着重要作用,这些不合理的差距象催化剂一样强化着人们的认知偏差。
此外,造成消极社会心理的原因还包括社会变迁速度加快,生活方式日益更新,由于社会交往扩大和生活节奏加快所形成的高张力、高强度、高频率的刺激,降低了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由于企业、家庭等社会保障系统对个人支持力的弱化,导致个人社会交往关系的退化,加之人们的心理保健意识淡薄,医疗保健水平低,个人的交往观念和个人认识上的偏见,心理疾病、心理障碍使得人们走进了失落的世界。
世界知名心理学家特罗茜·罗尔在谈到人们陷于“心病牢狱”时说:“正因为它是我们自己构筑的,我们就有能力用自己的双手打开枷锁,把自己解放出来。”
现代人需要精神按摩,在大都市的一些医院,在静谧的大学校园,在人流如潮的街头,心理咨询门诊如雨后春笋般地破土而出,心理咨询已成为家庭社会的一股热潮,这是经济日益发达,社会日趋文明的必然产物。
中国人的社会心理的走向是由中国社会发展走向决定的,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走向,就是要把中国改革继续深入下去,把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这一切需要健康的社会心理。为此,改变人的素质滞后,优化人的社会心理是我国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对此我们是满怀信心的,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乐观的生活态度审视自我,调节自我,以消除环境压力的积淀,社会的各方面还要促使人们以主人翁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改革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等各种活动中去,增加奉献意识,增加迈向未来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