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塌方是隧道施工中最普遍、最常见、最为严重的安全问题,在施工中,应根据超前地质预报和现场实际揭露的围岩状况,相应制定塌方预防措施和采取的施工方案,减少隧道施工塌方的发生几率。但在施工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如:不良的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隧道设计考虑不周、施工方法、措施不当等),导致隧道在开挖时施工中出现塌方现象,因此,在出现塌方后需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处治措施,尽量控制塌方发展,减小施工难度和经济损失,保证隧道施工安全性,提高施工质量。
关键词:隧道施工;塌方;预防;处治措施
1隧道塌方典型形态
1.1开挖掌子面岩层条件差,掌子面塌方
隧道穿越软弱地层、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时,掌子面自稳能力较差,实际揭露与空气接触,加快围岩软化,支护不及时易引发掌子面失稳,导致开挖掌子面或掌子面拱顶塌方,塌方物质堆积在开挖作业面,造成掌子面施工设备损坏、施工受阻、甚至人员伤亡。
1.2开挖区段地层偏压,侧边墙岩土挤出
隧道穿越岩溶发育地区、横断面软硬不均的地层或小角度穿越陡倾含软弱夹层的地层时,围岩存在地层偏压,造成局部应力释放,常规设计支护强度、锁脚锚杆作用不足,导致侧墙挤出破坏,侧墙挤出如不及时控制,容易发展形成拱顶坍塌。
1.3岩土遇水强度劣化,浅埋段整体坍塌
隧道穿越土质地层、浅埋段施工时,受地表水影响,隧道上方土体物理力学强度降低,隧道开挖过程中,上覆土体沿破裂角滑移,全部形成荷载作用在支护结构上,支护结构地基承载能力不足时,隧道上覆土体与支护结构整体塌。
1.4支护结构施作不及时,拱顶掉块坍塌
缓倾层状地层或破碎岩体其岩石强度较高,但围岩层间粘结力差,开挖爆破控制不当易出现超挖,不支护、支护不及时或初期支护与围岩脱空时,支护结构与围岩没有密贴,不能共同工作,围岩长时间处于临空状态,导致局部破碎岩体脱离母岩掉落,从而引发大规模坍塌。已施作好的初期支护,也会在冲击荷载作用下被砸坏。
1.5支护结构承载能力不足,支护结构失稳塌方
在软弱松散地层中,上台阶初期支护已施作完成或部分施作完成的区段,初期支护承载能力不足或与围岩不密贴,支护结构不能有效限制围岩应力释放,围岩与支护结构变形持续增加,结构失稳破坏后导致塌方。
2.隧道施工中塌方预防措施
2.1隧道设计时预防
一是在选址勘察阶段,对隧址位置进行实地钻探,根据钻孔取出的渣样分析,通过试验手段,运用科学手段,结合以往的施工经验,判断隧址的地质状况是预防塌方的重要措施。只有确定隧道围岩的性质和级别,在设计时才可以做到有据可依,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隧道施工岩层支护方案,这样不但能预防塌方发生,避免施工资源浪费,同时可充分满足岩层支护强度要求,确保隧道结构稳定。二是在具体设计阶段,一方面要科学、合理选择线路,特别是隧道洞口位置的选择,应尽可能地避开异常或者不良地质区段。在这些区段隧道施工塌方几率高,区段岩体工程性质直接决定着施工难度,因此,线路选择必须合理;另一方面,根据现场揭露的围岩情况,动态设计的理念,选取合适支护参数,加强支护参数确保顺利通过。隧道岩层级别需做到基本无误,在施工中适时修正,对支护参数进行改进,以便对隧道进行动态化设计,有效预防塌方发生。
2.2隧道施工时的预防
科学、安全、可靠的施工方法是预防隧道塌方的关键。在隧道施工期间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塌方预防:(1)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有:地质调查法、物探法、超前钻探法、超前导洞法、TSP法、TRT法等,根据隧道勘察和设计有关资料,结合现场实际围岩情况,对隧道掌子面前方的围岩情况进行及时有效预报,同时对资料进行复核,以便准确、动态地掌握围岩情况,避免出现塌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超前预支护,依照隧道施工现场围岩性质和级别,对易破碎、塌方风险大的区段进行超前支护处理,以强化围岩自我稳定力,预防出现塌方。现阶段主要采取超前锚杆、超前小导管、管棚、开挖工作面及围岩预注浆等方法。(3)及时施作初期支护,目前主要采用新奥法施工,应用岩体力学理论,以维护和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为基点,采用锚杆和喷射混凝土为主要支护手段,及时进行支护,控制围岩的变形和松弛,使围岩成为支护体系的组成部分。目前主要采用:工字钢、格栅钢架、钢架网片、缩脚钢管、缩脚锚杆、纵向连接钢筋、喷射砼等。(4)优先开挖,为充分利用好隧道围岩自承力,减少施工产生的扰动,尽量采取扰动小,且便捷、迅速的施工方法。对易出现塌方区段,应主要控制形变,以免因施工不当导致塌方。(5)动态施工,就是在隧道施工中基于现场监测数据,并结合围岩实际情况,对施工方法、支护参数等进行适时调整,以实现动态性施工。围岩失稳是一个量变过程,进行监测量测收集数据,及时分析数据变化,准确掌握隧道施工中围岩量变的量化值,并通过一定数学方法剖析初期支护变化趋势,同时和相应围岩级别可承受量表范围进行比较,确保在质变前进行针对性补救,避免塌方发生。及时施作仰拱和二衬。
3.隧道施工中塌方的处治措施
3.1小塌方的处治
在隧道施工中出现的小塌方,通常纵向延伸长度、高度均较低,对整个结构稳定性影响比较小,所以在处治上相对简单,但是必须及时,以免塌方进展。具体而言,发生小塌方后先要在保证安全前提下,首先,加固塌体两端洞身,并抓紧对塌方位置初喷,有效封闭塌方面,避免围岩因长时间暴露而发生大形变。其次,根据现场情况采用锚喷联合支护封闭塌穴顶部和侧部,再进行清渣。如塌方形变难以控制,则要加临时支护,例如,钢支撑、套拱等,确保塌方段稳定。临时支撑待灌筑衬砌混凝土达到要求强度后方可拆除。
3.2中大塌方的处治
中大塌方纵向延伸相对较长,且高度较高,严重时会影响至地表,对隧道开挖初期支护稳定性影响很大,从而导致部分支护整体塌落。此类塌方的危害性比较大,在处治中必须确保人员、机械设备的安全。当前,针对隧道施工中的中大塌方有较多处治措施,因而需依照塌方发生机理、围岩情况、严重度及施工等情况,采取合适措施。
(1)当塌腔矢跨比H/B<0.7时,采用WNF法处治。利用围岩暂时稳定状态,边清渣边处理,尽快采用锚喷支护加固未塌地层。即“外层初期支护(简称W)”,然后沿二次衬砌外轮廓施工钢筋混凝土壳体,即“内层初期支护(简称N)”,同时在壳体和锚喷支护之间采用钢架连成整体,沿内层初期支护外轮廓外依次设防水层,1m后的护拱及1m以上的缓冲层,即“防护层(简称F)”。
(2)当塌腔矢跨比H/B≥0.7时,采用WF法处治。利用围岩暂时稳定状态,边清渣边处理,尽快采用锚喷支护加固未塌地层。即“外层初期支护(简称W)”,然后沿二次衬砌外轮廓施作设防水层,1m后的护拱及1m以上的缓冲层,即“防护层(简称F)”。
(3)大型塌方。对于大型塌方,一般不能采用清渣方案,而是采用“注浆+管棚”整体加固方案,设置止浆墙,然后填充注浆。充填后施作管棚,在管棚支护下,采用短进尺、分部开始施工。
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速公路、铁路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在特殊地形道路工程建设中,经常需要进行隧道施工,而塌方是施工中最为严重的问题。隧道施工中发生塌方,不但延误整个道路工程的建设工期,增加工程建设的总成本,还可能导致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施工单位必须重视和加强隧道施工中的塌方预防及处治。
参考文献
[1]李良全,柳志国.谈隧道施工中塌方的预防与处治措施[J].绿色环保建材,2017(12):124-125.
[2]宾红军,杨国忠.铁路隧道施工塌方处理技术[J].云南水力发电,2017,33 (06):2-4.
[3]张莽.公路隧道施工塌方成因分析与控制措施[J].中国建材,2017(11): 102-104.
[4]李增增.公路隧道塌方成因及处理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23):100.
论文作者:陈基武,张剑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6
标签:围岩论文; 隧道论文; 地层论文; 区段论文; 初期论文; 结构论文; 措施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