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在现实学校教育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学困生”,这显然与素质教育的初衷不符。当前,学困生的转化是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问题,也是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所谓学困生是指智力水平正常,没有感官障碍,学习成绩却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学生。
一、“学困生”形成原因分析
1.教材变化的影响。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不仅信息量大,而且难度与深广度也明显加大,由描述向推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由讲述向探究发展,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大幅度提高。
2.教法不当。当前升学考试竞争激烈,知识本位、智力第一的教育思想仍支配着教学,教师教法单一,观念陈旧,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法的指导,教育方法失当,教学节奏过快,教师要求偏高,缺乏耐心,学生学业负担过重。
3.学习目标不明确。大多数学困生认为升学无望,读书无用,无心学习;把学习当成是一种负担,读书是碍于家长的要求,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自控能力差,上课不愿听讲,不能坚持学习,作业照抄,贪玩,经不起诱惑;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心理上敏感脆弱;学习方法和策略不当,课上听课、课下完成作业了事。
4.社会不良影响。网吧、游戏厅、大量的不良影视作品、各种家庭因素等对学生有不良影响;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可能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
二、“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1.教师要有责任心、爱心和耐心
中学生面临精神饥饿和心理断乳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向师性”十分强烈,教师的教育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师的爱心才能使他们脱困。要有耐心,不要轻易放弃一个学生。
当学生在心理上能接受教师的教育时,教师要不适时机地补缺补差。首先,教师从事新课程教学之前,一定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真正领悟新课程理念的实质,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系统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结构;其次,教师要掌握学困生的知识结构,知道他们缺什么、需要什么;第三,教师要掌握科学的补缺补差方法,有效地完善学困生的知识结构。
在彻底转变教学理念的前提下,教师要尽快改进教学方法。首先要认真钻研新教材,以新课程理念进行备课、授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备课时,教师应该考虑到“学困生”的认知能力与接受能力,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适合学困生的特点;在课堂上,教师要特别关注“学困生”的听课状态,尽量多给他们提供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鼓励“学困生”主动发言、主动参与讨论,即使出现错误也不要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进行批评,因为“学困生”的自尊心非常脆弱。另外,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尽可能采取适应大多数学生的方式和方法,决不能只注重优秀学生而盲目开快车;布置作业时,要注意分出层次,让“学困生”巩固基础建立自信心,让中等生能跳一跳够得着,让学习优秀的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批改作业时,“学困生”的作业要优先面批面改,及时指正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把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课外辅导时,尽量从基础知识讲起,语言要通俗易懂,并及时配合一定的练习加以巩固。
2.班主任用爱心呼唤理性,树立自信心
班主任要积极参加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对待每一个学生要真正做到公平公正,不特殊优待照顾优等生,更不要歧视、瞧不起“学困生”。相反,班主任应该时时以新课程理念为准则,建立和完善班级管理措施,与科任教师一起承担起“学困生”转化工作的重任,以尽快消灭“学困生”现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班主任应善于用“显微镜”、“放大镜”去发现、夸大甚至不厌其烦地美化学困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能力,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潜力,努力学习,争取进步,从而消除自卑的心理障碍,迈出前进的步伐。要给学困生提供展示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人性深处最渴望的是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认可”,学困生更是如此,他们渴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赞扬、鼓励。老师应充分理解他们这种愿望和心情,帮助他们分析和寻找学习困难的真正原因,为他们制定适宜的目标,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一点一点进步、一点一点成功。
此外,要让学困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除了班主任的个别教育外,还要依靠科任老师的力量、班集体的力量。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形成健康积极的集体舆论,使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当他们体会到自己也是班集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时,就会消除孤独感,产生自豪感,自觉向好的方面转化。
3.加强家校联系,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又每天和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起,所以学生的内心思想、生活习惯等方方面面,学生家长最清楚,而这些又是教师教育学生所必需的。许多家长由于种种原因,不会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不具有对孩子进行课程辅导的能力,有些家长甚至还过分溺爱孩子。教育从来就不是单方面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共同配合,老师要想办法协调好“学困生”与家长的关系,形成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要借助家校教育的合力,加强“学困生”思想品质、良好习惯的培养,并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动态,以保证“学困生”转化工作善始善终、彻底成功。
论文作者:赵浚 党文成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10月总第17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4
标签:学困生论文; 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作业论文; 自己的论文; 家长论文; 孩子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10月总第17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