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名人图书馆”发展概况_图书馆论文

我国“名人图书馆”发展概况_图书馆论文

中国“名人图书馆”的发展概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图书馆论文,名人论文,发展概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25X(1999)06—0071—02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学东渐浪潮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化界,出现了“图书馆”这一新兴的文化机构。其逐步替代了有几千年历史的“藏书楼”。从此图书不再只为私家所有,而成为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也从藏书楼的文献收藏,个人观赏,发展到公众利用,拥有了社会教育功能。名人图书馆在国外极其风行,如在美国从罗斯福起的历任总统均有以名字命名的图书馆,现在更有人倡议以第一夫人命名建立图书馆以志纪念。在我国,它迄始于本世纪初,一度兴盛于20、30年代,40年代趋于平淡,近年来又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1 名人图书馆的发展轨迹

20世纪的100年间, 名人图书馆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本世纪初到1949年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名人图书馆从无到有,从沿海到内地,一般多系私家创办,规模有限,影响力也小。在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是上海圣约翰大学罗氏图书馆。1904年该大学思颜堂落成,因此堂建筑费用系纽约罗氏兄弟所捐,因此命名为“罗氏图书馆”(Low Library,St.John's University)。另一个较前者更有影响的则是于1918年11月4日在上海成立的“松坡图书馆”。 它是为了纪念首举义旗、反抗帝制的蔡锷将军而建立的。1922年9月, “松坡图书馆”迁址北京北海公园快雪堂,举行正式的成立仪式。推该馆的倡议者、蔡锷的老师梁启超为馆长,蹇季常为筹备主任。以后由于经费等诸多原因,馆舍面积几经缩减,勉强维持27年,1949年并入北京图书馆。

这一时期的名人图书馆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1)体现纪念意义的名人图书馆。在这一时期, 许多图书馆均拥有一个相同冠名——“中山”,是为了纪念伟大的民主革命者孙中山。据记载,30年代市县设立民众教育馆,它所属的图书馆都命名为“中山图书室”。冯玉祥在河南开封创办豫声图书馆时,曾亲自为河南“中山图书馆”书写一幅匾额。若干中山图书馆甚至沿袭至今,如“广东中山图书馆”、“湖南中山图书馆”以及“中山市图书馆”等。还有爱国人士史量才遇刺身亡后,由李公朴主持的商务印书馆申报流通图书馆,更名为“量才图书馆”;抗战期间,陕西蒲城建造了以辛亥革命先驱井勿幕先生命名的“井勿幕图书馆”;1930年,复旦大学为纪念中国合作运动创造者薛仙舟,将新馆命名为“仙舟图书馆”;同年9月, 由蔡元培发起筹建的中国科学社上海科学图书馆命名为“明复图书馆”,用以纪念胡明复为图书馆筹备过程中的贡献;1937年,革命圣地延安,在毛泽东等大力倡议下,以纪念鲁迅逝世而建立了“鲁迅图书馆”。今天,该馆作为陕西省的一家图书馆仍在继续发扬光大;40年代,为纪念好学不倦的关向应,延安还成立了“向应图书馆”;陕西米脂还有“杜斌丞图书馆”。

(2)以主要集资者命名的名人图书馆。这一时期,不少企业家、知识分子从造福于社会角度出发,独资或集资创办民间图书馆。如,1927年暨南大学集资兴建图书馆,校董事郑洪年个人独资5000元。馆落成时,命名为“暨南大学洪年图书馆”;1929年,广东商人冯平山出资12万元加上其70寿诞的全部礼品作为香港大学图书馆新馆的建筑费。人们为了颂扬他对图书馆事业的赞助,特将该馆命名为“冯平山图书馆”;30年代初,宁波人叶鸿英捐资创办了“鸿英图书馆”,该馆以收藏社会科学、历史图书为核心,尽量收集近代史资料,以后成为著名的近代史图书馆;湖南人岳宏群联合70余位湖南同乡,共同出资、捐书在蔡锷家乡湖南邵阳创办图书馆。虽然是集资,但仍以蔡锷的字“松坡”为名,这也是第二个“松坡图书馆”。

第二阶段,从1949年至改革开放以前,这是名人图书馆发展的低潮期。共和国成立后,名人图书馆一般并入各级公共图书馆。如前文提到的“北海松坡图书馆”归入北京图书馆;湖南邵阳“松坡图书馆”的图书、设备由邵阳市图书馆接收;在上海,“明复图书馆”在与中华化工学会图书馆合并后,1958年并入上海图书馆;“鸿英图书馆”1953年与新建的新闻图书馆合并改名“上海报刊图书馆”,以后又并入上海图书馆等。

在港台地区,60、70年代正是名人图书馆发展很快的时期。一些知名度颇高的学者、作家在逝世后,通常就在他工作的地方建立以其名字命名的图书馆。如胡适、林语堂、王云立、台静农、傅斯年、郭廷以、钱穆等均有他们的图书馆。这些名人图书馆常每年定期开展学术活动。如在台北阳明山的“林语堂图书馆”,在1997年林语堂诞生103 年的时候,组织研讨会,讨论林语堂的图书馆藏书特色。

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至今。改革开放的大潮促使中国的图书馆事业走上了新台阶,图书馆事业发展呈多元化和走向世界的趋势,也必然会使各类型的图书馆并驾齐驱,共同发展。名人图书馆应运而热,堪称是它的大发展期。这一时期名人图书馆命名已不局限于某个政治领域或者是私人筹资个人命名的范围。凡是对中华民族有贡献的人、在文化事业上有突出成就的人,都成为名人图书馆命名对象。80年代,浙江海宁建立了“张元济图书馆”,金华成立了“严济慈图书馆”;安徽芜湖有了“阿英图书室”;在冯友兰的家乡,河南唐河图书馆改称为“友兰书屋”;在叶君健家乡湖北红安,亦有“叶君健图书馆”;1996年在江苏省东台市,建立了以翻译家戈宝权名字命名的“戈宝权图书馆”。同年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落成,以原校长钱学森名字命名为“钱学森图书馆”,钱学森为此作了《图书馆和钱学森》的书面发言。

还有很多前辈,在生前立下遗嘱,如原驻印度大使潘自力就将他的存款捐献给少年时代就读的乡村小学。在他逝世后,学校为了纪念他,就建立了“自力图书馆”。著名儿童文学家陈伯吹生前向卢湾区图书馆捐赠过一部分书籍,以供儿童阅读。生病住院前,他决定将自己的全部藏书捐献给浦东新区。他逝世后,浦东新区已筹备新建“陈伯吹儿童图书馆”,并请社会学家费孝通题写馆名。

以纪念已故领导人而兴建图书馆亦有不少。如在90年代初,广东梅州图书馆为纪念叶剑英而将图书馆更名为“梅州剑英图书馆”。1996年12月26日,在毛泽东的故乡湖南韶山建立了“韶山毛泽东图书馆”,收藏毛泽东著作汉文版本1000多种2000 多册, 少数民族文种和外文版本500多册,以及国内外研究毛泽东和毛泽东著作的文章和著作, 党史文献资料等。1998年周恩来诞生100周年,“周恩来图书馆”2月21日在南京梅园新村办事处旧址旁建立,整个图书馆建筑面积达1280平方米。

中华长河绵绵不息,文化是永存的。在此期间,又一个特色文化风景线出现了,许多海内外华人热衷于捐建图书馆。1981年香港环球航运集团主席包玉刚出资1000万美元,在上海交通大学建造图书馆。这座具有现代化设备的高校图书馆1985年10月落成,1986年6月开放, 并以包玉刚父亲的姓名命名为“包兆龙图书馆”。另外,香港电影界的巨头邵逸夫为全国多所高校捐资兴建图书馆,他曾捐款1000万港币和国家教委合作建造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逸夫楼”;美籍华人张鼎九1988年曾出资在上海崇明兴建“仁勇图书馆”,是以他先父的名字命名的;广东西江大学因系著名爱国人士霍英东捐资建成,由此命名为“西江大学霍英东博士图书馆”,并由霍英东亲自题名。

在海外,知名华人也有不少拥有以他们名字命名的图书馆。如1996年秋,张学良将军将他自1936年以来保存的文史资料及关于他本人的《口述历史》等珍贵资料放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为此该校特地为他设立了一间纪念图书室,取名“毅荻书斋”(张学良号毅庵,“毅荻书斋”是从他和夫人赵一荻的名字中取一字组成)。

2 名人图书馆的价值探讨

名人图书馆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有100多所。它们有的自成一家, 也有的作为高校或市县级公共图书馆的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多元文化内涵,丰富了图书馆领域的人文景观。随着经济发展,文化的繁荣,名人图书馆在世纪末发展状况将更为迅猛,它有着相对永恒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2.1 名人图书馆起到强化学术研究的浓度和纯度的作用, 并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名人图书馆大致可分为三类,一般纪念性意义的、专门纪念的和集藏研究名人史料的。其中尤以第三类为主。此类图书馆以某一名人各种资料为主要收藏对象,这就为人们的专门研究提供了便利。人们可以从其收藏中比较完整、全面、科学地了解被研究者的人生轨迹及当时的历史背景,人文习俗。事实上,此类专门的名人图书馆不仅受到国内读者关注,亦受到国外读者青睐。研究名人,从名人藏书研究图书发展史,学习名人治学方法,亦是一种有效手段。

2.2 名人图书馆可以与公共图书馆起到互补作用。 社会发展需要很多包括图书馆在内的文化设施,单一的公共图书馆已远远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并且现今的图书馆普遍资金短缺、设备落后,而利用社会力量创办的名人图书馆可以作为公共图书馆的补充,若干由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捐资设立的名人图书馆、更有利于文化的双向交流。

2.3 名人图书馆不仅是文化凝聚地,也可成为旅游景点、 教育场所。名人图书馆一般以中小型、专业型为主,不受地区限制。名人效应的文化价值在于教育人,感染人,从而丰富人们文化生活,提高道德情操。

收稿日期:1999—06—08

标签:;  ;  ;  ;  ;  

我国“名人图书馆”发展概况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