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发达国家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达国家论文,国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历了19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综合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在这块东方古老土地上所发生的神奇变化,给世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于是便有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中国还是不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地处中国周边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对于这个原本十分清楚的问题纷纷提出质疑。最富代表性的莫过于在中国进行恢复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创始缔约国地位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的谈判中,中国被认定为“发达国家”,条件相当苛刻。经过多方努力,目前的所谓松动也只是“基本上是发达国家,但具有某些发展中国家的特点”。美国人坚持认为,中国应当以发达国家身份复关,不能享受专门为发展中国家制订的优惠政策。
中国究竟还是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的确是一个难以简单地用“是”或“不是”来回答的问题。发展中国家历来就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这些国家历史有长有短、人口有多有少、面积有大有小,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社会制度各不相同,经济发展水平更是有天壤之别。根据《1997 年世界发展报告》提供的 1995 年的数据, 从人均GNP80美元的莫桑比克到8210美元的希腊(共107个国家和地区)都被归入了发展中国家的范畴。而在这个报告中,中国的人均GNP为620美元,处于低收入组(由低向高排列)第42位,是不折不扣的发展中国家。
一、“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的本质特征
“双元经济结构论”最初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阿瑟·刘易斯提出的,后由耶鲁大学的费景汉和拉尼斯等人加以发展,所以也被称为“刘易斯一费一拉尼斯模型”。这一理论被西方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是解释第三世界劳动剩余国家发展过程的“普遍真理”。
刘易斯认为不发达经济分为两个部门,即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现代化部门和农村中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传统部门。现代化部门生产规模大,所使用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较先进,生产动机是牟利,其产品多在市场上销售。传统部门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生产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消费,其产品很少在市场上出售,并且存在着大量的失业人口。发展经济学学者们一致认为,正是这种双元经济结构构成了发展中国家的本质经济特征。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优与劣、先进与落后、发达的城市与贫困的乡村、现代化的工业与传统农业、自动化与手工劳动、高等知识与文盲、文雅与粗俗同时同地存在着。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双元经济结构并非是一种过渡形态,而是要长时期地存在下去。不仅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行消失,在某种程度上还要继续加深。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少数富裕阶层享受着不亚于发达国家百万富翁才能享受的生活,而广大乡村的贫苦农民甚至连最起码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目前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状况是,处于优、高、好一端的事物并不能产生一种力量将劣、低、差一端的水平提高,相反,其基本趋势却是,劣势因素总是把优势因素拉平。
尽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一个普遍的规律,无论是今天的发达国家在其当初谋求发展的阶段(如当年美国东西部的经济差距),还是目前的发达经济(如当前意大利经济中的南北差距),都存在着经济发展的错落状况,但是这种俯拾皆是的双元经济现象却是当今发展中国家所独具的特征。因此,无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水平,只要在其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双元经济结构,那么,这就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坚持认为中国今天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首先就在于当今的中国经济内部,还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双元经济结构。工业与农业之间、城镇与乡村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在经济成长水平、科技发展阶段、国民收入状况、社会进步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着悬殊的差距,而且随着经济发展的进程,这种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日益扩大的趋势。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是世界上自然地理、人口资源、经济社会差异最大的国家之一。从历史的发展沿革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有地区的经济状况绝对地讲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好转。然而,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各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地区间收入的绝对差距不断扩大,欠发达地区发展相对落后,双元经济结构不仅存在,而且愈益深化。
建国伊始,各地区经济不平衡格局以及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便十分明显。全国工业的70%分布在沿海地区,仅有30%分布在内陆地区。“一五”期间,全国各地区人均国民收入总体相对差异系数为65.6%,最富地区(上海)与最穷地区(贵州)人均国民收入之比为7.5倍。 建国以后,这一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1963年—1965年期间,中国地区人均国民收入总体相对差异系数为74.0%,“三五”时期(1966—1970年)上升为81.3%,“四五”时期(1971—1975年)上升为94.0%,“五五”时期(1976—1980年)地区相对差距达到最高点,为98.1%。改革开放以来,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继续存在,从经济增长率来看, 在1979 —1992年期间,GDP年平均增长率最高的省份是广东(13.3%), 最低的是黑龙江(6.0%),二者相差7.3个百分点。1992年以后这一差距进一步拉大,1992年GDP增长率最高的省份是江苏,为26.2%, 最低的省份是黑龙江,为6.5%,二者相差19.7个百分点。1993年GDP增长率最高的省份是浙江,为25.7%,最低的省份仍然是黑龙江,为5.8%, 二者相差竟高达19.9个百分点。同样,最富与最穷地区人均GDP 的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上海与贵州的人均GDP之差,1990年为5785元,1993 年扩大为10468元,1994年超过了13000元。
这种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地区差距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存在,而且在同一个省份中也相当明显。从地市级比较看,1992年广东最富的地区(珠海市)与最穷的地区(河源市)人均GDP之比为16.4倍, 地区人均GDP总体相对差异系数高达95.4%。从县区级比较看,1992 年广东最富的地区(珠海市区, 不包括斗门县)与最穷的地区(和平县)人均GDP之比竟为34.3倍。
中国的地区经济差距实质上是城乡之间的差距。从特例来看,1992年中国最富裕地区(珠海市区,不包括斗门县)与最贫困地区(贵州省晴隆县)人均GDP之比为86倍,二者的人均GDP之差,高达28069 元。这种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落差并且同时同地存在的现实,正是双元经济结构在当代中国的深刻映象,反映出中国的发展中国家特性。
二、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目前是不是发展中国家,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是要考察中国目前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再一次重申了中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之所以要再一次重申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第一次将这一科学的论断载入党的章程,就是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清醒地、实事求是地了解中国现实的国情并昭告世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基本的经济特征就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和商品经济不发达。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构成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集中力量发展生产是这一阶段的首要任务。具体说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一个逐步摆脱贫困和不发达,实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变的伟大历史时期。这个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显然,所有这些转变正是一个民族摆脱贫困落后与不发达、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过程,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经历了数千年的封建统治并在一个世纪中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度,要完成这样历史性的转变,绝非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一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三、作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各项社会、经济的人均指标都表明中国目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如上所述,无论是从发展经济学的经典理论,还是从中国当前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均已表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然而,为什么中国总是在某些方面给世人以强烈的印象,被认为是一个发达国家呢?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除了其经济实力在世界上排名第七外,还创造出一系列其它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难以企及的骄人业绩: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尤其是近20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建立起自己相对独立和完整的民族工业体系;中国早在30余年前便掌握了核技术,成功地研制和爆炸了自己的原子弹、氢弹,成功地进行了地下核试验,建造了自己的核电站;中国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造卫星回收和洲际运载火箭等一系列高科技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举世瞩目的黄河小浪底和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成功建造;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以首都北京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化城市的崛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无不给世人以大国、强国、富国的深切感觉。难怪美国人对我们要刮目相看了。应该如何看待这一问题,李鹏同志阐释了这其中的辨证关系:我国目前的综合国力还不强大,但是由于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所以能够集中力量办成几件大事。
以上只是考察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且是为国际上某些人着意渲染的一个方面。而我们还要考察问题的另一个方面:由于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为众多的人口,同时经济和社会发展又极不平衡,因此许多人均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在世界上的排名、甚至在发展中世界的排名都急剧下落;而经济落后地区和大量贫困人口的存在,则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经济成长的另一个侧面。除了中国GNP 总量指标和人均指标所形成的巨大反差外,一系列资源占有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人均指标都清楚地表明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例如依据资源的稀缺性与不可替代的程度,中国最为紧张的资源当推淡水。淡水的充足供给维系着人们的生存和工农业生产的进程。在总量上,中国的淡水资源排在世界第六位,达到2.8 万亿立方米。但一按人口平均下来,其排位便下降到第88位了。无论从按区域面积或人口总量来看淡水资源数量,中国都被列入世界淡水高度缺乏的国家之列。再例如从国际对比来看,中国各类主要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有些指标还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1986年人均耕地是世界人均水平的32.7%,在76个国家中居倒数第8位; 人均森林面积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2%,位居世界第121位; 人均草原面积为世界人均水平的下位。自然资源的匮乏固然是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但毕竟还有自然资源高度匮乏的国家和地区凭借着充裕的资金注入和发达的科学技术克服资源约束、创造经济腾飞奇迹的案例。但是,人力资本的匮乏,国民素质的低下,却是构成一个民族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正是在这个关键的问题上,中国的状况决不令人乐观。根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全国文盲、半文盲绝对人口约1.8亿人, 仅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约为4.2亿,二者占总人口(12岁以上人口)的52.9%, 根据胡鞍钢博士的测算,直到1990年,全国12岁以上人口的平均文化程度也只有5.5年,还不足小学毕业, 这种状况显然与发达国家的概念相去甚远。在现实中,类似的情况数不胜数。结论是明显的,正如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总结的那样:中国从本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到现在,经过四十多年特别是近二十年的发展,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然而总的来说,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中国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