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民建地基基础施工技术工艺的相关分析论文_张彦彪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工民建项目数量明显增多,基础施工作为施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成为从业人员的关注重点。本文首先指出地基基础施工的技术工艺要点,然后介绍了软土地基的稳定验算和处理方法,最后结合桩基础施工案例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工民建;地基基础;施工技术;工艺要点

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地基基础作为底部构造,是建筑荷载传递的重要部分,关系到上层建筑的安全性、稳定性。施工期间,一方面要将地基沉降量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另一方面要保证施工操作简单;如果地基土处于不良状态,还要进行加固处理。以下结合实践,探讨了地基基础的施工技术工艺。

1.工民建地基基础施工的技术工艺要点

1.1 合理选型

地基基础主要承受建筑物的竖向荷载,如果地基能有效承受荷载,可以采用突出基础;如果地基比较软弱,且建筑物层数多,可以采用筏形基础;如果土质良好、地下水位低,以粘土和亚粘土为主,可以采用挖孔桩基础。以软土地基为例,主要是由淤泥质土、湿陷性黄土构成,应该分析分布范围、土质特征,为处理提供科学依据。计算数据时,要以建筑结构的荷载量为准,假设荷载平均分布,得到平均荷载位;然后和地基本身的承载力比较,若容许承载力是平均荷载位的4倍以上,优先采用独立基础;若容许承载力是平均荷载位的2倍以内,优先采用筏形基础;若容许承载力是平均荷载位的2-4倍,优先采用沉井基础、桩基础。

1.2 加固处理

针对地基基础进行加固处理,技术要点如下:①下层是淤泥质土,上层土层较薄时,施工要避免扰动淤泥质土。②冲填土和建筑垃圾的均匀性好、密实度高,可以作为持力层使用;有机质含量高,或伴有腐蚀性肥料,未经处理不能作为持力层。③制定加固处理方案时,应该综合分析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建筑结构、技术工艺、材料供应等,从经济性、可行性两个方面进行评估,从而选择最佳方案。④地基处理后,进行性能检测,要求变形量满足规范要求,并开展沉降量监测,保证土层的刚度和强度。

1.3 钢筋连接

在转换层中,钢筋的种类和数量多,不同位置的钢筋,其受力情况也不同[1]。施工技术要点如下:①大梁主筋是主要的受力单元,钢筋连接要采用可靠方案,且不会损害钢筋,例如冷挤压连接。②柱钢筋、剪力墙竖向分布筋,连接时宜采用电渣压力焊接。③主梁内的腰筋、箍筋,连续梁内的主筋、板钢筋,连接时采用闪光焊接。④其他受力筋的连接,采用绑扎法即可,例如架立筋、连续梁箍筋。

1.4 土方回填

基础回填时,首先填土20cm,整平后按照一定方向夯击,采用分层夯击法;其中基槽、地坪部位,按照先四周、后中间的顺序施工。辅助利用小型机具进行夯击,每层压实至少3遍,夯击机具要均匀分布,不能留下间隙,保证上层土体、下层土体良好结合。

2.软土地基的稳定验算和处理方法

软土地基属于不良地质的常见类型,特点是变形程度大、压缩稳定时间长,依据JTG D30-2004规程[2],判定标准见下表1。

2.1 稳定验算

软土地基的稳定验算方法较多,以有效固结应力法为例,基于快剪、固结快剪指标下,要求安全系数F值≥1.2,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Si代表地基土内第i个条块滑体的抗剪力,不考虑固结作用;ΔSi代表考虑路基土的固结作用,强度提高后的抗剪力;i、j代表土条底部滑裂面处于地基土内或路堤填料内的编号;PT代表土条在滑弧切线方向的下滑力总和;αi代表第i个条块滑裂面中点处的切线和水平方向夹角;Ui代表地基固结度,由水平向固结度、竖向固结度两部分组成;φqi、Cqi、φqi代表第i土条滑裂面处于地基内时,滑裂面所在土层的快剪内摩擦角、快剪内聚力、固结快剪内摩擦角;Li代表第i条土块滑裂面的滑弧长度。

2.2 处理方法

第一,碾压夯实法。碾压夯实能提高地基基础的强度、稳定性,为后续施工打下坚实基础。具体施工中,要结合现场地基土体的性质,确定碾压遍数、夯实强度,合理选择机械设备,常见如振动夯实法、机械碾压法,防止建筑结构出现不均匀沉降。

第二,分层填土法。软土层的承载力低、含水量大,难以满足基础的承载强度需求。采用分层填土法,主要是使用强度高、稳定性强的材料,替换原来的地基土体。如此施工,能避免地基出现缝隙、孔洞等问题,提高地基土体的密实度,以满足基础承载力要求[3]。

第三,土壤固结法。土壤具有液化性,如果地基土体的含水量大,会降低基础的承载强度。对此,应该及时排出水分,促使土体自动固结,从而增强基础的稳定性。土壤固结法的应用,要合理选择排水方案,例如暗渠、排水沟等,通过降低地基土体的沉降量,提高土层承载力。

第四,化学处理法。向基础土层加入化学物质,例如碱液、水泥浆、丙烯酸铵等,这些物质和土体发生化学反应,能促使土体粘结起来,改善土层性质。在软土层中加入亲水矿物质、石灰粉,能抑制土体变化,提高土体的强度和承载力。

3.桩基础施工案例分析

3.1 工程概况

以国内某建设项目为例,位于广州萝岗区,东西长度为240m,南北长度为280m。该工程共3层,其中地下1层,地上2层,总建筑面积约21250m2。地质勘探结果显示,场地从上到下分别是第四系填土层、第四系冲洪积层、第四系残积层、燕山期花岗岩。基础施工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桩长设计为28m,单桩承载力为1200kN。施工流程见下图1。

图1:钻孔灌注桩施工流程图

3.2 关键技术工艺

第一,埋设护筒。护筒有两个作用,一是防止孔壁坍塌,控制静水压力,避免发生流砂现象;二是引导钻进方向,固定桩孔位置,有效隔离地表水。对护筒的要求是坚固不漏水,护筒内径要大于钻孔直径。护筒埋设时,要在周围和底部夯实粘土,保证护筒稳定,防止周围土体进入护筒内部;水下作业时,要先打入导向架,然后缓慢埋设护筒,分析土质、流速、标高等要素的影响。

第二,制备泥浆。泥浆具有润滑钻具、冷却钻头、促进排渣的作用,提高钻孔的稳定性。一般情况下,泥浆由水、粘土、添加剂组成,拌制时控制好粘稠度[4]。稠度过小,会降低排渣能力,护壁效果差;稠度过大,会影响钻头的冲击能力,钻进速度缓慢。

第三,钻孔清孔。桩基础属于隐蔽工程,成桩质量会受到孔深、孔形、位置、直径的影响。钻孔时,应该控制钻进速度,动态监测孔位偏差,避免出现卡钻、塌孔等事故。当钻孔深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检查孔位、孔深、孔径,并彻底清理孔底杂物,使用回转钻机、真空吸泥机、抽渣筒等设备。

第四,下放钢筋笼。钢筋笼的制作,要对原材料进行抽样检测,确保满足质量标准。钢筋加工、绑扎、焊接,严格按照规范执行,以分节段加工为例,应该准确计算各段长度,保证搭接长度满足设计要求。加工完成后,经质量验收即可现场安装。下放钢筋笼时,控制保护层的厚度,每间隔2-4m距离,就在截面上设置混凝土垫块;入孔时控制好中轴线,保证竖直缓慢下放;遇到障碍物时可以稍微抬升或者旋转,然后继续下放,不能外力强行压入孔内[5]。

第五,浇筑混凝土。首批混凝土在灌注时,应该将料斗内装满,混凝土顺着导管下放,确保覆盖导管底部,并且冲起孔底的残渣。在浇筑时间上,应该连续作业一次完成;如果要拆除导管,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与此同时,监测混凝土的高度变化,及时提升导管,将导管埋深控制在2-4m。为避免钢筋笼上浮,当混凝土埋设高度超过钢筋笼底部3m,将导管提升至钢筋笼底端以上。

结语:

综上所述,地基基础施工影响建筑整体质量,施工技术工艺要点包括合理选型、加固处理、钢筋连接、土方回填等。针对软土地基,可采用碾压夯实、分层填土、土壤固结、化学处理等方法。文中结合工程案例,介绍了桩基础施工的关键技术工艺,希望为类似工程提供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王文博.工民建地基基础施工技术工艺的相关分析[J].低碳世界,2018,(10):195-196.

[2]李兴可,肖传献.试论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工艺[J].卷宗,2018,(20):247.

[3]李岐婵.研究土建工程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运用[J].建材发展导向(上),2018,(8):185.

[4]刘金波,张寒,张雪婵,等.施工顺序对地基基础质量和安全的影响[J].施工技术,2017,(5):144-149.

[5]齐春雷.现代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技术[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16):1627.

论文作者:张彦彪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4

标签:;  ;  ;  ;  ;  ;  ;  ;  

工民建地基基础施工技术工艺的相关分析论文_张彦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