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性和系统性风险_银行论文

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性和系统性风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周期性论文,体系论文,风险论文,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7-2008年的金融危机重新引起了人们对金融系统顺周期性的关注和讨论,监管部门和学术界普遍认为顺周期性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实际上,在历次金融危机中,顺周期性都扮演了重要角色,金融机构的顺周期行为所积聚的总体风险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我们可以将银行债务中由金融中介所持有的债权看做是非核心债务,它反映了金融中介之间借贷的活跃程度、杠杆和期限错配。在信贷快速增长的经济繁荣时期,银行资产负债的增长会大大超过零售存款的增长,其原因是非核心债务,即金融中介自身之间借贷的快速增长。本文将通过分析银行系统非核心债务的变化,对比中美两国银行系统的非核心债务,在此基础上考察银行系统的顺周期性与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论证银行系统非核心债务的增长是资产负债快速扩张的结果,并导致金融中介之间借贷的增长和交叉风险暴露的增加,从而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管理顺周期的系统性风险应采取逆周期的方式,以抑制银行系统的顺周期性,本文提出了几种抑制银行系统顺周期性的方法。

一、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

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可以定义为在金融周期中,金融风险通过金融系统内部以及金融系统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正反馈)而被放大,加剧了宏观经济周期的波动性,并且造成金融系统的不稳定。羊群效应、金融机构的外部性和金融系统的“合成谬误”①都是形成顺周期性的重要原因(周小川,2011)。顺周期性是金融系统固有的特性(Borio et al.,2001)。在经济周期中,金融机构面临相似的风险,也常常会做出相似的反应,同质化的行为又强化了市场波动的效应,从而使得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成为系统性风险的驱动器。历次金融危机都提供了很多关于金融机构具有顺周期聚集倾向的例证。这种顺周期性表现在资产方面即为对特定行业或者企业的风险暴露的聚集,表现在负债方面则是对特定融资工具的依赖性的聚集。具体来看,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机构的聚集倾向和羊群行为。像企业和家庭一样,金融企业也有很强的聚集倾向。在经济上行期,基于价格测量的资产价值上升,而基于价格测量的风险下降(Victoria,2009),金融机构扩张其资产负债,提高杠杆比率以提升自己的经营业绩,过度承担了风险,进一步刺激了实体经济增长。在经济下行期,基于价格测量的资产价值下降,而基于价格测量的风险上升,金融机构又会变得过度风险厌恶,廉价出售资产,收缩信贷规模,进一步加剧了实体经济的衰退。

2.顺周期的行业惯例。金融行业的一些惯例也具有顺周期性,例如,使用VaR方法作为测量和管理风险的工具,所测量的是在一定置信水平和一定持有期内,某一金融工具或组合在未来资产价格波动下所面临的最大损失,其测量结果强化了市场短期趋势,而低估了过度损失事件的概率和可能产生的结果(BIS,2008)。在衍生品交易和担保融资交易中,与抵押保证金要求有关的市场惯例也具有顺周期性,当金融市场进入衰退时期时,对特定类别资产或者契约的抵押要求上升,这反过来会加速去杠杆化和资产抛售,从而加速资产价格的下降。此外,过度依赖信用评级技术也会加剧顺周期性。

3.某些监管政策和市场准则强化了金融行业的顺周期性。如银行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朱元倩,2010),风险敏感的监管资本要求会影响银行体系的信贷行为,从而放大宏观经济周期,加剧经济波动。在经济周期的繁荣期,基于价格测量的风险下降,风险敏感性的资本要求刺激银行进一步扩大信贷规模;而在经济周期的衰退期,基于价格测量的风险上升,风险敏感性的资本要求增加,促使银行收缩信贷规模以满足监管要求。内部评级法也具有顺周期效应,在经济上行期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下降,下行期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上升。评估资产价值时采用按市值计算的会计准则,在经济周期的繁荣期加剧了资产价格的上涨,也对非理性繁荣产生了刺激作用,在金融危机期间又加剧了资产价格下降,促使危机的恶化。这些监管政策和市场准则都是以审慎性、透明性或者以提高风险敏感性的目的来引入和使用的,然而,却产生了非预期的后果,在经济的繁荣期和衰退期都加剧了金融机构的同质化行为,刺激了金融系统本来就有的顺周期倾向。

二、银行体系非核心债务的顺周期性和系统性风险

(一)银行的非核心债务与系统性风险

图1描述了一个包含有两家银行的简化的金融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银行都吸收存款人的存款,借给最终借款人,它们也可以相互持有债务。假设在某个经济繁荣时期,两家银行的资产都增长了一倍,但是零售存款的规模保持不变,则银行部门以零售存款形式存在的负债比例必然下降。换言之,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资产的快速扩张主要反映在银行间交叉债务的增长。这个简单的例子展示了银行资产负债的增长伴随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增长,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

图1 金融系统借贷关系

银行体系资产的顺周期增长和银行间交叉风险暴露增长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等式描述。这里引入核心债务的概念,将其定义为银行对非金融中介债权人的债务,零售存款就是典型的核心债务。任何其他金融中介所持有的某个银行的债权对于该银行都是非核心债务。在这个定义下,可以将n个银行的总核心债务(total core liabilities,简写为TCL)表示为:

(二)中美银行体系非核心债务比较

广义货币供应量等于加上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和其他存款,可视为银行系统的零售存款债务,即可视为银行系统的核心债务。而回购协议(repos)和金融商业票据(cps)是由其他金融机构持有的银行部门的债务,可以视为银行系统的非核心债务。回购协议和商业票据规模与的比例可以反映银行系统非核心债务与核心债务的比例,也能够反映银行资产负债的顺周期性和系统性风险。

图2和图3是美国和中国银行体系非核心债务和核心债务比例的变化情况。从图2可以明显看出,20个世纪90年代早期,美国银行系统回购协议和金融商业票据与的比例约为1∶4左右,此后,这一比例快速增加,到2007年8月,达到了4∶5,到金融危机开始之后,才急速下降。这说明在危机出现之前的繁荣时期,金融中介之间的借贷更加活跃,交叉风险暴露增加,系统性风险也在不断积累。我国银行系统非核心债务与核心债务的比例尽管也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见图3),但要远远低于美国,最高时期还不到1∶5。这说明我国金融系统中金融中介之间的借贷关系远不如美国金融系统活跃,由银行系统的顺周期性所积累的系统性风险也远低于美国。

数据来源:http://www.federalreserve.gov/econresdata/releases/statisticsdata.htm。

图2 美国银行体系回购协议和金融商业票据与的比例

图3 中国银行体系回购协议和金融商业票据与的比例

数据来源:http://www.pbc.gov.cn/publish/diaochatongjisi/133/index.html。

非核心债务的增长常常伴随着债务期限的缩短。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链中银行吸收存款,向借款人发放贷款,持有借款人的抵押资产。在这样的一个系统中,银行业的所有债务都是核心债务。然而,大量使用非核心债务财会拉长金融系统的中介链,如图4所示。在图4的业务链中,抵押资产被放入抵押池中,以此为基础资产发行抵押支持证券(MBS)。抵押支持证券可能又被资产支持证券(ABS)的发行人所持有,ABS的发行人将MBS放入资产池,形成另一种证券,如抵押债务契约(CDOs),一些金融机构证券公司可以持有CDOs以获得收益,但是需要通过与大型商业银行之间的短期回购协议为这些资产融资。反过来,商业银行也需要通过发行短期债务为其向证券公司提供的贷款进行融资,如金融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基金通常是这种短期票据的购买者,由于家庭存款人会持有这些基金份额,所以最终由货币市场基金完成这个循环。

在图4所示的长中介链的每一个环节,融资成本都必须低于资产收益水平,因此,随着中介链的加长,就必须使用更短期、成本更低的融资,以支撑中介链。中介链越长,融资期限越短,系统整体的期限错配就越严重,这一中介链就越脆弱,就更容易积聚风险。随着金融系统中介链的拉长,非核心债务和短期债务随经济繁荣时期银行资产快速增长,交叉风险暴露导致了系统性风险的积累。次贷危机就发生在图4所示的金融系统中,在这样的长中介链中,值得关注的是那些在2007-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处于核心位置的机构,如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

图4 复杂金融系统的长中介链

短期债务的快速增长可以看做是银行系统非核心债务增长和系统性风险积聚的写照。对比美国和我国银行系统短期债务的增长情况,从1994年1月到2009年4月,美国稳定增长了2.4倍,但是隔夜回购协议到2008年3月增长了7倍,从2008年初的贝尔斯登危机爆发时才开始崩溃式下降。实际上,使用隔夜回购协议在美国投行中非常普遍,在高峰时期,5家华尔街投资银行每天需要滚动其资产负债表的1/4②。而在我国,从2002年1月到2010年8月增长了4.36倍,金融商业票据规模增长了4.57倍,而隔夜回购规模增长了将近20倍③,说明银行系统的短期债务增长速度远超过了核心债务的增长速度,虽然短期债务快速增长的部分原因可能是我国金融市场起始规模较小,但对于短期债务快速增长导致的风险积聚应给予足够的关注。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金融系统更接近于传统的短中介链系统,而美国则是图4所示的长中介链系统。我国金融系统内部的借贷活动没有美国那样活跃,银行系统的核心债务比例较高,由顺周期性所积累的系统性风险也低于美国金融系统。

三、抑制银行系统顺周期性的方法和工具

上述分析说明银行系统的债务结构能够反映金融周期的阶段性。经济繁荣时期具有三个相互关联的特点:总贷款增长,银行系统非核心债务占总债务比例快速增长,金融中介之间交叉持有债务所导致的系统性风险也快速增长。因此,管理系统性风险应采取逆周期的方式,抑制银行系统的顺周期性。

在2007-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主要针对金融机构个体实施的微观审慎监管显示出了在预测和处理系统性风险方面的不足。在形成这次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全球金融体系积聚了较大的杠杆和流动性错配,使得金融系统对宏观经济和市场环境中的负面变化非常敏感,种下了危机的种子。然而,在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低利率背景下,金融系统的资产负债大幅增长,微观审慎方法难以觉察到风险在金融体系中的积聚。因此,针对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应从宏观角度建立逆周期的防护,抵御在繁荣时期的风险积聚,使得金融机构变得强健,从而能够较少偏离其社会最优水平。

抑制和减缓银行体系顺周期性的主要方法是建立逆周期的缓冲。如果金融系统没有在经济较好的时期建立足够的缓冲,当金融周期变换时,在衰退期会由于大量的去杠杆化导致财务困境的扩散和放大,减少信贷和关键金融服务的供给。因此,抑制顺周期性的宏观审慎工具的目的是在经济繁荣时期减少风险积聚,在衰退时期减少对风险承担和信贷流动的阻碍,从而支持经济活动。如果这些工具能够有效使用,金融系统的强健性就能够在经济周期的繁荣期和衰退期两个阶段都得到强化。原则上,流动性和资本要求都可以用于抑制顺周期的期限错配和杠杆风险积累,此外,还有些工具可以用于缓解银行顺周期的风险承担,如对总贷款规模或者贷款标准(贷款价值比或贷款收入比)等的逆周期限制。

(一)逆周期资本缓冲

处理总体偿付能力风险的最简单方法可能就是在微观审慎资本要求的基础上使用“逆周期附加资本”要求,建立逆周期的附加资本机制,抵消总体风险的顺周期积聚。附加资本随着信贷的上升周期而增加,如要求银行增加股权资本以提高其贷款的边际成本,从而激励银行降低资产负债的增长速度。同样的,附加资本在信贷下降时期会减少,以激励银行保持对实体经济的信贷供给。即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就是要求银行在经济上行期持有更多资本,而在经济下行期降低对银行的资本要求(Borio et al.,2001)。

Basel III针对银行系统的顺周期性提出了0~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要求,要求银行在经济上行时期,信贷增长过快时划拨“逆周期缓冲资本”,主要目的是减少信贷供给的顺周期性,又可以在经济下行时期帮助银行吸收风险损失,这部分资本由普通股和其他能够完全吸收损失的资本构成。

(二)资本留存缓冲

Basel III针对银行系统的顺周期性还提出了建立留存资本缓冲的要求。建立留存资本缓冲的目的是加强银行的公司治理,抑制银行业的过度放贷行为。要求银行持有高于监管最低标准的超额资本,从而有足够的资本应对经济周期的变化。在经济上行期,银行需要建立资本留存缓冲,在经济下行期,银行可以利用留存缓冲,但是随着资本留存缓冲的下降,银行需要减少收益分配、减少股利支付、减少股份回购、减少员工奖金发放,以补充留存资本,避免出现危机期间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而高管和股东却得不到惩罚的现象。

(三)前瞻性拨备

除逆周期资本缓冲之外,对银行的前瞻性拨备要求也有助于抑制顺周期性。原有的银行损失拨备方法采取的是“损失确认方法”,不具有前瞻性,没有考虑预期损失。通过采取更具前瞻性的拨备计提方法,能够抑制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当经济处于上行期时,银行需要增加动态拨备抑制信贷扩张和经济过热;当经济处于下行期时,银行可以减少动态拨备,避免因信贷紧缩导致经济进一步加速衰退。尽管动态拨备和专项拨备随经济周期而变化,但是由于考虑了预期损失,总拨备始终维持在稳定的水平,降低了经济波动。

(四)强化保证金和扣减率

强化保证金和扣减率能够限制杠杆在经济繁荣时期的积聚,降低金融市场的顺周期性,从而缓和市场衰退时期的去杠杆过程对金融系统整体和实体经济的影响。这些工具能够使得保证金标准在经济周期中更加稳定,并且应该考虑市场衰退时期的情况,减少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

(五)其他工具

其他用于抑制顺周期性的工具还有基于价格的工具,以及基于量的工具。基于价格的工具主要用于抵御在信贷和资产价格过度扩张期间的信贷风险积聚,基于量的工具主要是通过对某些审慎性工具增加时变限制或是对信贷需求的限制而进行逆周期调整。这方面应加强对贷款价值比(LTV)、债务收入比、贷款收入比或者是贷款资格标准等的时变限制。

四、小结

本文分析了银行系统非核心债务与系统性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金融系统中介链的拉长使得非核心债务成为经济繁荣时期银行资产负债快速扩张的结果,非核心债务的增长反映了金融中介之间借贷的活跃,交叉风险暴露的增加导致了系统性风险的积累。短期债务的快速增长可以看做是银行系统非核心债务增长和系统性风险积聚的写照,加剧了金融系统的期限错配和脆弱性。针对银行系统的顺周期性,应该从流动性和资本要求等方面,建立逆周期的防护。

注释:

①“合成谬误(Fallacy of Composition)”是指在微观层面看似审慎合理的行为,其总体可能在宏观层面带来系统性风险。假设某银行有期限为1周的客户存款,放贷给另外一家银行,期限为2周,这家银行又将期限为2周的贷款扩展为3周的贷款,如此下去,随着这个借贷链的扩张,用期限为1周的存款为长期资产提供了融资。从金融机构个体看,其行为都是审慎合理的,并没有单个银行出现超过1周的期限错配。但是从金融系统总体来看,存在着较大的期限错配所造成的系统性风险。

②数据来源:http://www.federalreserve.gov/econresdata/releases/statisticsdata.htm。

③数据来源:http://www.pbc.gov.cr/publish/diaochatongjisi/133/index.html。

标签:;  ;  ;  ;  ;  ;  ;  ;  ;  ;  ;  ;  ;  ;  ;  ;  

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性和系统性风险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