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劳动教育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魏冰娥
(重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331)
摘 要: 孔子劳动教育思想是孔子成德成人之教的重要组成,其内容主要有:以文行合一兼顾体力与脑力劳动教育;勤劳是成仁尽孝的内在德性;自谦“学而知之”,高扬勤奋好学精神。它对劳动教育的现实启示是:文行合一培育健全劳动者;以“以劳治身”等营造勤劳勤奋之社会风尚;在劳动教育中践行道德养成。
关键词: 孔子;劳动教育;文行合一;勤劳;学而知之
孔子是思想家,也是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成德成人之教,在孔子的成德成人之教中,劳动教育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这既可从孔子主张结合体力与脑力劳动教育的相关论述中得到说明,也可从他对勤劳与仁孝关系的阐发中得以证明,还可从其自谦“学而知之”,提倡勤奋好学精神里一一窥见。挖掘孔子成德成人之教中的劳动教育思想,既是实现传统教育思想自新的理论需要,也是新时代教育“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的现实考量,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培养道德高尚、智力发达、体魄健壮、审美高雅、辛勤劳动的中国式新人才。
一、文行合一:兼顾体力与脑力劳动教育
孔子认为教育应包括“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四教。对此,邢昺的解释是:“文,谓先王之遗文。行,谓德行,在心为德,施之为行。中心无隐谓之忠,人言不欺谓之信。此四者有形质,故可举以教也。”(《十三经注疏·述而第七》)文即先圣遗留的文献,泛指古代文献;行即心德实施的行为;忠即心中无隐;信即不欺。刘宝楠进一步指出:“文,谓诗书礼乐,凡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皆文之教也。行,谓躬行也。中以尽心曰忠,恒有诸己曰信。人必忠信,而后可致知力行,故曰忠信之人,可以学礼。此四者,皆教成人之法。”(《论语正义·述而第六》)从刘氏阐释看,文即诗书礼乐等六经,学文即从事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等脑力活动;行即亲身践行;忠即尽心;信即坚守自身;文、行、忠、信即成人路径。合起来看,学文、践行、忠信是孔子之教的主要内容,忠信是学文与践行的意志保证与德性要求,四者共同促成主体成人。显然,从学文内容(六经)与形式(览、问、思、辨)看,学文多重脑力劳动教育;从践行实质看,践行即参与包括道德践行在内的社会实践,比如践行仁礼、农业生产、社会治理、生活技能培养等。参与实践即参与劳动,因为“劳动本身就是实践,‘劳动’与‘实践’通常是通用的,我们可以把劳动看成实践”。[2]但与学文相比,践行显然更依赖体力,内含体力劳动教育。综上,孔子四教既包括学文等脑力劳动教育,也包含践行等体力劳动教育及忠信等德性养成教育,其目的在于成人。
当然,脑力劳动教育、体力劳动教育与德性养成教育三者相互依赖,互相渗透,共生发展。脑力劳动必伴体力消耗,德行实施需要体脑配合,体力劳动有赖脑力提供智力支持以及德性引导。一句话,体力劳动教育与脑力劳动教育是孔子之教中重要且必要的成人之法。由此,孔子强调教育应“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颜渊》)博文即广泛涉猎文献,并在其中充分地接受脑力劳动教育,充盈且提升人的智力;约礼即以礼规约人的行为,并在其中合乎规则地接受体力劳动教育,健实且发展人的体能,二者共同成就一个德智体美兼具的成人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讲,孔子的成人之教折射出“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2]的劳动教育理念,从而自然而然地将德养培育、智力发展、体能锻炼、审美教育融入劳动教育之中。
与践行相比,“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论语·述而》)学文相对容易,践行稍显困难。孔子自认学习古代文献知识,并未落后于他人;但践行圣人之道却尚未完全做到。换言之,在孔子的成人之教里,实施脑力劳动教育比践行体力劳动教育更加容易。因而,在主张行文合一的教育主旨之下,孔子指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先行后文旨在优先推进包含体力劳动教育在内的践行教育,而后再展开重在脑力劳动教育的学文活动,彰显原始儒家行本文末、知行合一、先难后易的成人之教旨趣。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国情和世界科技发展情况而制定的一项战略政策,它对我国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是基于国内各高校机械创新设计教学平台而设立的,它在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化,工程创新意识的提升、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促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实施意义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与要求高度吻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方向、是目标,学科竞赛是方法、是途径。两者相辅相称、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最终实现共赢,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因此,孔子认为自己只是“学而知之”者,而“非生而知之者”。在他看来,人依其禀赋可划分为“生而知之”(圣)、“学而知之”(贤)、“困而学之”(次贤或中人)、“困而不学”(愚民)四类,“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划分四类人的标准即是否勤奋好学以及勤奋好学的程度。“若生而自有知识者,此明是上智圣人,故云上也。云学而云云者,谓上贤也,上贤既不生知,资学以满分,故次生知者也。谓中贤以下也,本不好学,特以已有所用,于理困愤不通,故愤而学之,此只次前上贤人也。谓下愚也,既不好学,而困又不学,此是下愚之民也,故云民斯为下矣。”(《论语义疏》)“生而知之”者不学而能,“学而知之”者勤学而上,“困而学之”者愤学向上,“因而不学”者不学废下。孔子“生而知之”却自谦“学而知之”,实“恐学者自恃聪质,将懈于学,故但以学知自承,且以劝勉人也”(《论语正义·述而第七》)。换言之,孔子以学为乐,自称“学知”,将博学归于勤奋,以勤学划分四类人,论述勤学三层级,鼓励人们勤学奋斗,在全社会营造勤奋好学精神的劳动教育氛围。
二、勤劳是成仁尽孝的内在德性: 培育勤劳社会风尚
成人成德是孔子之教的终极目标。在孔子的成人成德之教中,仁德是成人的最高德目,孝德是仁德之本,而勤劳则是成仁尽孝的内在要求,即勤劳是成就仁孝的逻辑前提。由此,孔子认定接受劳动教育,在劳动教育中养成勤劳品质是成仁尽孝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榆阳区虽然几十年来在生态建设、水土保持方面取得巨大成效,但整体上的生态系统依然是很脆弱的。因此,在搞好自身生态建设的同时,寻找一条可以让农民稳定收入、持续发展的生态产业化道路,对整个榆林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2)拉丁舞对男大学生上肢协调性、反应灵敏和快速变向移动重心能力的提升更为明显,标准舞则更有助于提升男大学生移动灵敏能力。
仁者爱人是孔子仁德的内涵之一,而“劳之”则是实现爱人之仁的重要途径:“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对此,孔安国的回答是:“言人有所爱,必欲劳来之。有所忠,必欲教诲之。”(《十三经注疏·宪问第十四》)仁爱一个人就是鼓励其勤劳上进。反过来说,“爱而勿劳,禽犊之爱也。”(《论语集注·卷七》)因此,“爱子至才是,欲其成就,则劝勉之,如慈父之教子,督责备至。”(《论语注》)仁爱的对象广泛,“爱不但父之爱子,兄之爱弟,士爱友,君爱臣民,师爱弟子,亦有如此者。忠不但臣之忠君,子亦有尽忠于父处,士亦有尽忠于友处,凡为人谋亦有尽其忠处,但不必贯忠爱而一之也。”(《四书蒙引》)爱人即爱子、父、兄、弟、友、百姓、君、臣等一切人,并劝勉其勤劳向上。
不仅如此,爱人之仁还要求施爱者,尤其是执政者“以劳治身”。“樊迟问仁:‘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樊迟身为官吏,应以百姓利益为先,要为实现百姓利益率先劳苦,再领功名,而不能“先食后事”或“食而不事”。执政者“治身者,先难后获。以此之谓治身之与治民,所先后者不同焉矣。”(《论语正义·雍也第六》)做到“先劳苦而后得功,此所以为仁”。(《十三经注疏·雍也第六》)执政者“以劳治身”有利于勤劳无怨的社会风尚建构:“凡是以劳苦之事役使人,自家须一面与它做,方可率得它。如劝课农桑等事,也须是自家不惮勤劳,亲履畎亩,广录作‘循行阡陌’。与他勾当,方得。”(《朱子语类·论语二十五》)执政者率先吃苦劳作,百姓随之亲身耕耘,专心农作,社会呈现勤劳景象,仁爱得以实现。“以劳治身”又称“无倦”:“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雍也》)因为“子张少仁,无诚心爱民,则必倦而不尽心,故告之以此”。(《论语集注·卷六》)执政者在自己的岗位上始终如一地坚持勤政为民、没有懈怠,则为仁爱人民。
以勤劳尽孝体现在:一,劳而不怨:“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劳而不怨,即“父母使己以劳辱之事,己当尽力服其勤,不得怨父母也”。(《十三经注疏·里仁第四》)孝道就是子女尽力勤劳地侍奉父母,完成父母意愿。二,敬养父母、侍奉父母需以恭敬之心为父母效劳:“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子游侍养父母爱有余而敬不足,这不符合孝道,人畜有别,侍养父母不是饲养犬马。以恭敬之心侍养父母即和颜悦色地为父母效劳:“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不厌其烦地让父母先享用美味酒食,外出一定告知父母外出方向等是和颜悦色地孝敬父母的具体要求。总之,尽孝是子女以恭敬之心、以勤劳之行持之以恒的付出。合起来看,“劳之”“以劳治身”“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劳而无怨”“敬养”等是教育大众以勤劳践行仁孝,化成社会劳动之风。
除去“劳之”“以劳治身”之外,施教者“学而不厌”与“诲人不倦”也是以勤劳来实现仁爱:“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论语·述而》)施教者以“学而不厌”的勤奋精神提升自我,才能教诲受教者,让受教者也得到提升,实现“己欲立而立人”之仁爱。与此同时,受教者在施教者“学而不厌”与“诲人不倦”的习熏之下,践行勤奋并自觉推而广之,最终实现全社会仁恕。
三、自谦“学而知之”,高扬勤奋好学精神
好学、劝学、志于学、乐于学、安于学是孔子之教的重要内容。因而,孔子还高扬勤奋好学精神,彰显劳动教育的崇高价值。高扬勤奋好学精神,首先表现在孔子自谦“学而知之”。孔子博学而被尊称贤圣:“学不厌、教不倦,即是仁圣。”(《论语正义·述而第七》)对此,孔子却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将其博学统归于勤奋好学:“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与“不知老之将至”是勤奋好学的三个层级。刘宝楠以“发愤忘食者,谓好学不厌,乃忘食也。乐以忘忧者,谓乐道不忧贫也。不知老之将至者,言忘身之老,自强不息也”(《论语正义·述而第七》)认为,“发愤忘食”是好学者在获知之前的勤奋状态:废寝忘食,学而不厌,专注于求知,完全忘却寝食;“乐而忘忧”是好学者在获知之后的勤奋状态:安贫乐道,求知之乐远大于物质贫困之苦,从而为坚持勤奋好学提供持续动力;“不知老之将至”是好学者终身勤奋的状态: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倡导一生均应勤奋努力,不因年幼或年长而停止。与乐相对,孔子所忧的是:不“修德”,不“讲学”,不“迁善”,不“改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修德”“讲学”“迁善”“改过”都以“志于学”且好学为前提,只有学习关于德、善、过的知识后,才能更好地修德、行善、改过。从这个意义上讲,孔子所忧的只是不学,所安所乐的正是好学。
需要指出的是,正是因为力主文行合一、体脑相辅,纯体力劳动教育在孔子成人之教中的价值并不太高,甚至被视为“鄙事”。“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论语·子罕》)多即多才多艺,指娴熟包括六艺在内的各种技能,比如稼圃、漆墙、建屋、射箭、驾马等。多能多技主要依靠体力劳动获得,在当时被视为小艺:“太宰,大夫官名也。或吴或宋,未可分也。疑孔子多能于小艺也。”(《论语集解·子罕第九》)君子讲求专固,即有其持之以恒的专长,小人长于多能,无法专固,以此阐明仅依靠体力劳动教育是无法培养出高尚人格的。总之,孔子力倡文行并举,表达其兼顾体力劳动教育与脑力劳动教育的成教之法。
践行之教则一方面通过身体活动促进劳动者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体力劳动“在劳动过程中,成功或失败都可以给劳动者以深刻的心理磨练,从而促使劳动者在心理品质上逐渐成熟”[3]。此外,脑力劳动教育中的学文对劳动者品德情操上的启迪,体力劳动教育中的礼约,对劳动者道德践行的指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分别从意志熏陶与道德践行上促进了劳动者的道德人格养成。
建筑木模板组件中的对拉螺杆、环形钢筋紧箍、“山”形压接件和锁紧螺母一同构成了对直筒结构的胶合面板起紧固作用的紧固组件。该建筑木模板组件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的荷载力传递给胶合面板,胶合面板再将上述的荷载力均匀地传递给对拉螺栓的2个对称锁紧端,使得紧固组件整体受力合理从而提升额定能够承受荷载的大小[2,3]。
与对颜回的称赞相反,孔子苛责宰我懒惰:“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论语·公冶长》)宰我因白天睡觉的行为被孔子视为朽木与粪土,“‘朽木’、‘粪土’,二者以喻人之学道,当轻尺璧而重寸阴。今乃废惰昼寝,虽欲施功教之,亦终无成也。”(《十三经注疏·公冶长第五》)在孔子看来,“宰予昼寝”导致:一教育无法实施,白昼才是实施教功的好时机,长期昼寝自然不能学有所成;二“志气昏惰,教无所施也”(《论语集注·卷三》),也即宰我没能立志向学,教育失去方向与意义。众所周知,孔子之教重在有志于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公正无偏,不论身份、地位、贫富、才智高低,只要立志向学均是可造之材。可见,孔子对宰我的“朽木、粪土”之责实是对其不能专心、认真、努力向学的批评。褒颜回、贬宰我,一正一反突显了孔子主张勤奋好学精神的教育立场。
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t检验;记数资料两组优良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四、现实启示
代表着中国传统劳动教育思想的孔子劳动教育思想应该成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思想源泉之一。这既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站稳脚跟的必要之举,也是传统劳动教育思想实现现代转型的内在要求,可为新时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身心健康、德才兼具、勤奋好学的人才。
1.结合体力劳动教育(行)与脑力劳动教育(文)培育健全劳动者
本文针对航测法生产大比例尺地形图时数学精度容易超限的现象,提出了把最终成果的精度分解为每个环节的精度,使质量可控。事实证明,只要影像合格、作业规范、检查到位,人为因素产生的误差较小,该方法可行。
孔子注重学文而强调脑力劳动教育的意义,看重践行而突显体力劳动教育的价值,从而倡导一种文行合一、学思结合的体力劳动教育与脑力劳动教育并行的劳动教育理念。显然,博文之教提升了劳动者的智力,拓展了劳动者的知识面,滋养了劳动者的心灵,开阔了劳动者的视野,从而促进劳动者的心性成长与丰富,让其在经典教育中立志启智、丰富内在,保证谦虚淡然地对待顺境以及坚韧强大地面对逆境。简言之,学文有益心理健康。
孔子高扬勤奋好学精神,其次表现在他对颜回好学的褒扬与对宰我懒惰的批评中。孔子在《论语·子罕》或赞美颜回勤奋:“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或表扬颜回上进:“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又在《论语·雍也》中赞赏颜回坚持奋斗:“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以及安贫乐学:“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由此,孔子认定颜回属好学勤奋之人,能够长久地坚持仁义,安贫乐道乐学,应该成为其他学生的治学榜样和勤奋学风的建构者。
换而言之,孔子劳动教育理念对当下劳动教育的启示是:改变弱身体化的现状,改变体脑发展不均衡的现实样态。一方面,中小学国家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创设具身化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自主感知具体的实践操作。比如语文、历史学科中讲授赵州桥等历史工程时,可以凸显工程技术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的现实案例,并让学生设身处地思考没有古代人民的辛勤劳动就不可能有古代工程至今还为人类服务的现实,以增强学生重视身体劳动的意识。另一方面,应当以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的体力劳动践行,让中小学生在职业体验、角色扮演的同时增加对体力劳动的理性理解。例如给学生设计一次体验快递员、服务员等职业的活动,让学生以亲身经历增加对强健体魄、情感道德的体悟,从而在真正意义上由感性认知体力劳动转变为理性认可体力劳动。
2.“以劳治身”等营造勤劳勤奋风尚
无论是力主执政者“以劳治身”还是要求施教者“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抑或劝勉大众“劳之”、勤奋好学,无不表明孔子对勤奋精神的弘扬与勤劳风尚的营造。农业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命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产造就“民生在勤”“业广惟勤”的传统劳动教育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等精神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更新,大多数传统体力劳动逐渐被现代社会丰富多样的脑力劳动所替代,加之资本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似乎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对社会发展越来越不重要了。因此,劳动教育均被学校设置的各种科技技能课程所替代,勤奋精神、勤劳致富教育理念受到一定程度的冷遇。诚然,不能否认的是支撑资本与财富的仍然是辛勤的劳动和不懈的奋斗。“社会财富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对人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4]辛勤劳动、努力奋斗依然是新时代全体国民实现全面小康的主要精神支撑。“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5]“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6]因此,勤奋勤劳依然是新时代应当营造的劳动风尚,只是勤奋勤劳的表现形式必须与时俱进。此外,执政者与施教者的上行下效是新时代劳动风尚营造中可供借鉴的有效方式。比如,以身作则、辛勤劳动的政府工作人员是人民最佳的榜样,学校教师的身教践行能给予学生强有力的示范。
学生往往会在良好环境中受到同化,进而达成理念认同。因此,基础教育中,学校应当与家庭、社区等构建一个良性互动的机制。首先,教师督促自身热爱劳动,倡导家长与社区工作人员能以劳动修身养性,从而给学生起到良好的榜样模范作用,进而同化其具体行为。其次,教师在班级中鼓励并表扬积极劳动的学生,并每个月都评选班级的劳动小明星,从而营造崇尚劳动的氛围。最后,学校与社区积极联系,安排学生和家长一起在社区或学校的宣传栏中张贴一些鼓励劳动的基本做法与小故事,让学生加强亲身体验,实际参与营造勤劳勤奋风尚的过程。
3.在劳动教育中践行道德与养成德性
孔子将勤劳视为主体践行并养成仁孝的前提条件,表明劳动是践行道德与养成德性的重要方式。勤劳教育践行道德与养成德性表现在:其一,劳动本身即产生道德。根据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原理,道德发生需要具备劳动、社会关系以及人的社会意识三条件,“劳动活动创造了道德主体……劳动不是指动物本能的反应,而是指人类自觉地制造工具、把工具作用于对象、创造财富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的活动。因此,劳动是在人的自觉意识支配下进行的。”[7]劳动中使用的劳动工具、作用的劳动对象、满足的需要、达到的目的等都是劳动者主观意志与主体能动性的体现,劳动者因此成就其主体包括道德主体,进而进行道德选择,践行道德行为,养成道德德性。这其中,劳动教育成为引导主体做出合乎道德的价值判断、选择、行为及德性培育的主要力量。其二,勤劳的“勤”与勤奋的“奋”表明孔子劳动教育本身已经蕴含着德性培育。“勤”指长久地、尽力地多做,而多做与坚持正是德性养成的必要条件,如诚实品德需要主体在伦理生活中反复践行诚实行为方可养成。“奋”即没有停息的奋进,主体在奋进不息的劳动实践中自然较易形成自强不息等上进品性。
当下基础教育界中,核心素养培育已成为热门话题,而目前更多的研究指明核心素养的落地以品德为导向。既然劳动教育可以落地德性的培育、人格的挺立,这就规定了基础教育中应当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第一,可以让教师与家长给学生讲述“居里夫人提炼镭”“闻鸡起舞”等历史故事,让学生逐步认识劳动可以修身养性。第二,在中小学中组织劳动能够培养德性的辨论或引入儿童哲学课,帮助学生在理论意义与自我感知中内化劳动,养成德性的内在逻辑。第三,给学生设立学校小岗位负责制,让学生在岗位的轮换与负责中,以社会环境模拟实践劳动,内化德行。
教育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孔子劳动教育思想虽生于传统社会,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在塑造主体人格、成就德性、推行道德践行等成人成德之教和包括勤劳社会氛围在内的社会礼文的营造上是极具价值的,理当为新时代的劳动精神弘扬与中国式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9-10.
[2] 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11):13.
[3] 张童明,丁玲.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再思考[J].教育研究,2018,(7):15.
[4] 张彦.论财富的创造与分配[J].哲学研究,2011(2):10.
[5] 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40.
[7] 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35.
Thought of Labor Education on Confucius and Its Enlightenment on Reality
WEI Bing’e
(Marxism College,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Abstract: The thought of labor education on Confucius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Confuciu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education, which includes unity both manual labor education and mental labor education, cultivation on benevolence and piety by hardworking, raising diligence by Confucius’ modesty, praising Yanhui, criticizing Zaiwo. The reality enlightenment on Confucius’ thought of labor education is cultivating wholesome laborer, constructing industrious fashion, practising moral, cultivating virtue.
Key words: confucius, labor education, unity both text and behaviour, diligence, knowledge by learning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儒家人格养成的理论构成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9XZX01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魏冰娥,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后,重庆市公民道德与社会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伦理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