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对供销社领办的两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个案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民论文,专业论文,小康社会论文,两家论文,供销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我国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指出在农村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近些年来在农村中涌现出来的大批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经成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改善农产品品质、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就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组织载体。以全国供销社系统领办的农民合作组织为例,2001年全国供销总社系统共兴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6448个,带动农户1076万户,助农增收37亿元,户均增收在300元以上(注:段树军:《专业社助农增收》,载于《中国经济日报》2002年1月5日)。
一、引言
(一)基本假设。
本分析报告建立在以下基本假设之上:(1)分散经营的小规模农户是弱势群体,面对WTO的挑战,必须提高其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2)农村专业合作社是广大小规模经济农户自己的组织,它最代表农户的利益;(3)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种创新组织制度形式,合作社的组织效益主要体现在:降低农户生产经营者的交易成本,通过实现规模经济、提高产品信誉来提高农户的市场竞争力,保护农户的基本生存地位。
(二)主要发现。
本项研究报告的主要发现是:
1、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创建得益于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合作社的发起人对于农户经营方式的变化,以及市场环境改变的一种积极的反应与应对,合作社的最终建立则依赖于企业家的正确领导,广大农民的积极响应与认可,以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2、供销社牵头兴办的农村专业合作社使供销社和农户社员双方共同受益。供销社通过组建专业社,找到了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农户社员通过加入合作社,使家庭经营收入水平和经营素质均得到快速提升。
3、农村专业合作社向社员提供了生产经营中所需要的各种系列服务,包括:(1)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为社员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2)组织供应社员所需的生产资料;(3)收购和销售社员生产的产品,向社员提供有关经济、技术信息;(4)打造合作社品牌效应。合作社不仅通过集体购买或销售降低了农户的生产经营成本,而且实现了规模经济,提高了农户社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在市场服务体系发育不良的制度环境下,入社社员的生产经营活动对农村专业合作社有较大的依赖性,合作社是社员生产经营活动的信息源,生产资料的供应源,以及农产品的销售源。
5、农村专业合作社具有较强的社会功效,主要体现在:(1)加速本地产业的专业化发展进程;(2)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传播与应用,提高农产品品质;(3)增加就业机会;(4)促进政府职能转变;(5)加速小康社会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6、农村专业合作社建立起了社员(代表)大会制度—理事会—经理负责制的治理架构,并且在理事会的人员构成上,非常注重农户代表的主体地位。但是,合作社的决策控制权基本掌握在由供销社和农民大户代表组成的理事会(或管委会)中,普通社员参与合作社决策主要体现在知情权上。
7、供销社领办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存在着内、外部制度环境不健全等问题。专业合作社制度安排的核心问题是产权关系,仍没有理顺,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1)领办专业社的供销基层社与其供销社母体的产权关系还没有彻底界定清楚;(2)供销社创办者与入社农民没有在产权关系上结成利益共同体。农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最大制度环境障碍是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中没有农村专业合作社的一席之地,在工商登记中无法给予单独的法人登记。这两方面的问题只能通过加速合作社内部的产权制度改革并同时加快合作社的立法工作来解决。
(三)基本推论。
1、以市场为导向的广大小农有联合起来的意愿,特别是在生产规模初具专业化水平、进一步发展面临较大障碍时。
2、合作社是弱势群体的组织,但是合作社的创立与发展必须依托于外部的“强势集团”的推动力量。这个所谓的“强势集团”是相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小农而言,它是由那些热心于合作事业的企业家、农村专业大户、非政府组织等社会精英组成。
3、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是发起人实现自身利益与农户利益双赢策略的结果。
4、在合作社发展缺乏完善的制度环境的条件下,地方政府为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和具体优惠政策,对于促进合作社的发展非常重要。
5、满足广大分散小规模农户需要、代表农户利益的规范的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需要一个磨合过程,难以一步到位,特别是在合作社的发起人不是农民身份的情况下。
二、调查资料来源
本分析报告所依赖的资料主要来自对河北省滦南县养猪专业合作社和北京房山区张坊柿子专业合作社的问卷调查及相关的实地调查。
(一)专业社社员调查问卷。
选取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北京房山区张坊磨盘柿子专业合作社和从事养殖业生产的河北滦南县养猪专业合作社作为样本调查点,不仅是由于这两家合作社所从事的行业在当前中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具有较大的代表性,而且代表着目前中国供销社系统农村专业合作总社的发展水平。调查问卷由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合作指导部设计,笔者提出了修改意见,最终由供销总社定稿。
此次调查的样本总量为60份,有效问卷59份,其中张坊30份,滦南29份。调查样本社员平均年龄45.1岁,家庭平均规模3.7人(表1),其中,近75%的社员年龄主要集中在36~55岁,并几乎全部由男性(占样本量的98%以上)构成。家庭规模以3~4口的两代核心家庭为主体。样本社员的生产经营以自我经营为主,占样本总量的98%,只有1户农户雇人经营;并且80%以上的样本社员生产规模分别集中在100~200棵果树或100~200头生猪之间。样本社员的年龄分布、经营规模和方式等基本代表了当前农村初具专业生产规模的农户家庭经营的典型情况。
(二)实地调查
张坊专业社的调查包括与合作社领导人的座谈,以及对合作社社员集中地的三合庄、千河口两个村的四户社员(其中一户为女社员)的人户访谈。滦南专业社的调查包括由河北省供销社、唐山市供销社、滦南县县政府、县供销社以及滦南专业社等各有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滦南专业社领导人的访谈,以及对两名合作社理事及其妇女家属的访谈。
表1 样本社员个人及家庭基本情况
三、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
(一)建立合作社的动议和合作社的创立。
滦南、张坊两家合作社的创建动议均来自于合作社的发起人——供销社对于农户经营方式的变化以及市场环境改变的一种积极的反应与应对。其基本动机是为实现保护农民利益的同时,谋求供销合作社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一条可行之路。而合作社的最终建立则依赖于广大农民的积极响应与认可,以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滦南县地处环京津经济圈。滦南县供销社下属供销冷冻制品有限公司,长期以经营冷冻海产品为主业,随着本县海洋捕捞业的逐渐萎缩,供销冷冻公司为求得生存,开始把眼光转向本县日益壮大起来的养猪产业,开展收购农户生猪贩运到北京的业务。他们凭借自身较强的经营实力较顺利地打开了首都市场,并很快取得了出色的经营业绩,为实现快速扩张,他们急需建立起稳定的货源基地。在经营中他们发现养殖户生产规模扩大后,出现了品种老化、资金短缺、防疫手段滞后以及生产资料供应跟不上等一系列的新问题,核心问题是一家一户的农户个体经营难以应对WTO的挑战,引进符合国际标准的环保绿色型的优质种猪。而这直接威胁到广大养殖户的生存。县供销社抓住这一市场机会,牵头组织冷冻公司有关人员经过多次下乡调查和反复讨论,1999年9月确立了利用自身的设备、市场渠道以及经营骨干的经营优势,改革冷冻公司旧体制,牵头创办全县农民养猪合作社的发展思路。随即抽调了三十多人组成了下乡宣传调查组,在全县各乡镇对生猪养殖情况进行全面考察,同时向广大养猪户宣传合作社的意义。宣传调查组采取向各村养殖户发放宣传材料,请养殖大户参观县种猪繁育场,以及在县电视台播放录像等多种形式,使养猪户对合作社组织的性质,对县供销社系统的实力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最终使广大养殖户懂得专业合作社是为社员服务,是社员自有、自管、自享的组织。在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后,合作社筹备小组确定了养猪户的入社标准:养殖规模在50头以上、自愿交纳100元身份股(投资股数额不限)的农户,即可申请加入合作社。滦南合作社于2000年4月召开第一次社员代表大会后正式挂牌成立。
张坊磨盘柿子合作社的建立则是在本地柿子主业发展受到市场较大冲击、在区政府及区联社的倡议下,开始着手兴办的。磨盘柿的种植在张坊镇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张坊所属的房山区是全国磨盘柿的最大产地,种植面积在10万亩左右。2001年国家林业总局把房山区确定为全国优质磨盘柿生产基地。在计划经济时代,张坊基层供销合作社一直负责全镇的柿子收购工作。改革开放以来,供销社的主渠道地位被打破,在卖方市场环境下,柿子销售逐步形成多主体、多渠道的经营方式,这一局面持续了10年。1998年,柿子市场发生根本性变化,随着买方市场格局的形成,柿子销售遇到了空前的卖难问题,春节临近,农民的柿子销售仍还没有一个着落。房山区委、区政府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帮助农民推销产品,其中点名要求基层供销社承担重任。在此背景下,地处房山柿子主产区的张坊基层社在帮助农民销售柿子的过程中开始思索组建合作社。一方面,它能够帮助柿农解决卖难问题,另一方面它也为基层社未来的发展展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张坊基层社在十余年的改革中,基本采取的是利用原有的设备、场地优势进行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的方式,由于市场竞争环境日趋严峻,这种经营方式日益显示出乏力的态势,承包和租赁的经营收入逐年下滑,道路越走越窄。基层社要求得生存,必须寻找新的发展途径。组织农民发展合作社,为基层供销社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本着互惠互利的基本原则,张坊基层供销社在全镇10个柿子产区村中,避开交通便利、柿子质量上乘的村庄,选取了两个最偏远的、交通条件不好、农户收入水平低但群众基础好(供销社主任曾在其中的一个村作过供销点营业员)、群众易于认同、接受的经济弱村作为基地,通过走村串户宣传合作社能够帮助农民增收的好处,把两个村的24户专业大户都发动起来加入合作社。
专业社社员问卷统计结果也显示,80%的社员加入合作社是想增加产品的销售收入,其余20%的社员是希望通过加入合作社使自己的产品有一个稳定的销售渠道。因此,合作社顺应了农民渴望提高收入的愿望,从而得到了农民的响应与认可。按照两社问卷调查的结果,近95%的社员仅交纳身份股金,只有5%的社员同时还在合作社购买投资股。
从两个合作社的发展历程看,合作社建立并正式获得工商登记资格,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获得合法地位,都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张坊合作社于1998年7月挂牌成立,直到2001年8月才正式在当地工商局登记注册,取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企业性质为股份制(合作),企业责任形式为有限责任。企业办理工商登记的一切手续均由上级业务部门房山农产品产销协会协助办理。
(二)合作社的规模扩张。
两个专业社的发展历史均很短,但是经营业绩突出,专业社社员的问卷统计表明,100%的社员认为加入合作社后,收入水平有所提高。合作社的经济效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当地农民加入合作社,使两个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规模都取得了快速的扩张。
到目前为止,滦南专业社共吸收养猪专业户141户入社,占全县养猪大户的58.3%,吸纳社员股金30.4万元。专业合作社为社员服务的规模达到15万头,占全县总出栏量的33%,为社员直接推销生猪12万头,占全县商品猪的25%,平均每头商品猪为社员增收40余元。为扩大合作社的经营范围,从2002年7月起,合作社还开始吸收十余名农民经纪人加入合作社,帮助合作社的生产社员推销产品。同时,合作社已经筹划扩大种猪场规模的发展战略。
张坊专业社的社员规模由原来的24户迅速扩展到现在的600户,社员分布由原来的集中在两个村扩展到周围的四个村,专业社2001年销售柿子约200万公斤,占全镇柿子总销量的一半以上,销售收入4年累计达到了788万元,而建社之初的1998年销售收入只有47万元。鉴于自身的经营能力和潜在发展实力,合作社已经决定在近期内不再发展新社员,控制合作社的社员规模,以避免承担较大的市场风险。此外,专业社积极着手建立纸箱厂,降低社员产品的包装成本。
四、合作社的治理结构
滦南专业社和张坊专业社在合作社的组织结构上均建立了“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社务管理委员会)—合作社经理负责制”的决策机制。合作社的实际决策层在理事会(滦南专业社)或社务管理委员会(张坊专业社)。为保障农民的基本利益,两个专业社的决策层在人员组成上都坚持农民代表占多数的基本原则。
滦南专业社理事会有7名成员,其中供销社人员3名,农民代表4名,他们由社员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合作社成立三年来,已经先后召开了6次理事会会议。
张坊专业社社务管理委员会由7名成员组成,其中农民代表5名,基层供销社人员2名。他们由建社之初的24名社员选举产生。
理事会会议是合作社制定重大决策的场所,一般根据合作社生产季节特点召开会议。以张坊专业社为例,每年至少召开3次社务管委会会议,春季会布置剪枝、打药等生产技术;秋季会统计柿子产量,通报市场信息,安排销售计划;冬季(年底)会总结一年经营情况,确定分红方案,制定下年发展计划。此外还根据合作社的需要不定期召开若干次会议。合作社的决策过程是,会前合作社经理根据社员提出的要求以及自身掌握的信息提出会议讨论的议题及初步方案,而后交社务会讨论决定。农民社员代表参政的意识非常强,在实地调查中,当问及某偏远山村担任某村书记的农民代表是否每次都参加社务会时,他回答道,“我不去,他们怎么开会?”事实上,合作社的一些重大决策就是由社员理事提议,最后获得通过的。如建立合作社农资服务部,为社员提供生产资料供应的统一服务就是由深受假农药之害的社员理事提出,管委会讨论通过的。
社员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
1、100%的社员认为其了解合作社的章程和合作社的经营状况,并且一致回答他们是从社员代表大会了解到情况的。
2、100%的社员指出合作社社长是通过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100%的社员知道合作社的场地是租用供销社的;近100%的社员了解专业社的产品的营销方式和销售途径。
3、对于专业社经营风险的承担,54%的社员认为应当由他们自己共同承担,其中,滦南社员100%选择了此答案,张坊社员中只有10%选择此答案;还有44%的社员认为应找政府解决,他们全部集中在张坊的社员中,占其样本量的87%;另有个别社员认为应当由社长承担,仅占总样本的7%。在与张坊社员的入户访谈中,社员们对“找政府解决”的解释是,如果合作社出现亏损,政府不应袖手旁观,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帮助合作社渡过难关,但是如果政府也没有好的办法,最终亏损是由社员来承担,不可能让政府直接补偿合作社的亏损。也有的社员指出,如果亏损,村里的书记(社员大户)也要帮助普通社员想办法解决一部分。因此,张坊专业社社员对地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
4、对于合作社的盈余分配,近60%的社员认为应当全部用于扩大再生产,其中张坊专业社社员选择该项的比例达到了77%,滦南专业社的比例也有40%;有31%的社员认为应按照章程规定留出一部分积累,这些社员主要来自滦南专业社,占该社样本总量的52%;此外还有10%的少量社员认为应当全部分给社员。
为什么选择“全部用于扩大再生产”的社员比例如此高,在张坊专业社的实地调查中发现主要原因是合作社的盈利水平很低,即便是将全部盈余分给社员,其数额也是微不足道的。以张坊专业社为例,2001年的合作社纯利润只有6933元,平均每个社员户只有11.55元。滦南专业社与张坊专业社类似,人均17元。鉴于合作社经济实力很弱,经社员代表大会决定,滦南专业社已经决定三年内红利全部用于扩股。多数社员认为现在应当是合作社发展的“积累阶段”。
五、合作社的组织功能
(一)合作社的主要业务。
1、为社员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包括引进新技术、新品种,进行技术培训、示范,开展技术交流等。
滦南专业社投资100万元,建立了优质种猪繁育中心,购进美国、荷兰和英国的优质祖代猪和父母代猪,先后向社员供应种猪一千四百余头,2000年为社员培育优质商品猪1万头,在社员户中间全面实现了种猪的优质化和商品猪品种的更新、升级。专业社在社员中广泛推广新的防疫理念,实行“五坚持”:坚持按程序防疫;坚持饲料全进全出;坚持自繁自养;坚持定期消毒;坚持外来人员进场消毒制度。并按照社员登记卡定期发放药品和打预防针,改变了长期以来农户散养无序、随意的防疫行为,做到从源头上预防瘟疫的发生。此外,还组织社员参加技术培训,两年多来,合作社已经先后组织技术培训25次。
张坊专业社成立后,在社员中广泛推广剪枝技术,打破了几百年来从不剪枝的传统粗放管理方式,使柿子的品质明显提高,果实大小均匀,并且不再有大、小年之分。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合作社与有关农资公司联系,引进高效低毒的“绿色”农药推广,以应对入世后市场对绿色食品日渐旺盛的需求。
2、组织供应社员所需的生产资料。滦南专业社和张坊专业社均设有农用资料服务部(中心),向社员提供所需的各种生产资料,社员可以赊账购买生产资料,待产品销售后从销售收入中扣除。这种方式不仅满足了社员的基本要求,而且保证了货源的质量,取得了农民的信任。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00%的社员依靠供销社购买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也有个别社员(占总量3%)同时还通过农业三站购买农用资料,但是无一个社员通过私人店来购买农资。反映出社员对供销社及国家农技体系的信任。
3、收购和销售社员生产的产品,向社员提供有关经济、技术信息。滦南专业社建有生猪销售服务中心,为社员代理育肥猪的销售,专业社先后与北京荷尔美、昆鹏,天津顺利等中外合资公司签订了销售协议,销售价格平均高于当地价0.4元/公斤,合作社按1.4%销售额(每头猪10元)提取管理费。张坊专业社则采取代理制销售和一次性买断相结合的方式。销售市场主要依托基层供销社长期经销柿子中在东北长春等地所建立起的业务关系。合作社购买社员的柿子基本是随行就市。
社员对于生产者与市场消费者连接方式的回答是,42%的社员选择通过合作社的代理销售,51%的社员选择通过合作社的代理销售及一次性买断相结合。其中,滦南专业社社员83%选择的是“代理制”,而张坊专业社社员83%选择的是代理销售与一次性买断兼有。这与实地调查的情况基本一致。
此外,专业社是社员获得生产经营信息的主渠道。问卷的统计结果表明,95%的社员依靠供销社获得市场信息,只有极个别的社员通过书报杂志或亲朋好友收集市场信息,但是没有一个社员是通过上网获得信息。可见,社员的生产经营决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专业社所提供的经济与技术信息。
4、打造合作社的品牌效应。合作社在产品销售中,还特别注重培育自己的产品品牌,张坊专业社的柿子注册了“御贡”牌,并统一商品外包装,并在包装箱上打上合作社的地址与联系电话,这一举措明显扩大了合作社社员产品的影响力,前来合作社洽谈业务的客商大大增多。2001年底合作社的柿子产品被中华果品流通协会评为“中华名果”。房山区政府评定的2000年度“柿树王”、2001年度“柿树管理状元户”也均被张坊专业社社员摘取,大大扩大了合作社的影响力。
(二)合作社的经营效果。
滦南专业社和张坊专业社近几年来均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主要体现在:
1、节省了社员的生产投入成本。仅滦南专业社为社员户保持商品猪纯度而开展的人工授精一项,两年来就为社员节省开支3.4万元。张坊专业社一些社员入社前采用硫酸铜加白灰的自制农药,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污染严重;专业社成立后,在社员中推广复合新型农药,喷药人员由原来的5人降至3人,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并改善了劳动环境。
此外,合作社社员在购买生产资料时可以赊账,节省了社员的流动资金成本。张坊专业社三合口村村级综合服务站平均一年代销专业社预付农资一万余元。
2、扩大社员的生产规模,提高社员的收入。在滦南专业社,社员大户的养殖规模从前几年的50~100头,发展到目前的100~200头,80%的社员户养猪收入占全家收入的60%;40%的社员户养猪收入占全年收入的80%以上。2001年底,专业社共为社员增加收入250万元,平均每户社员累计增收近一万八千元。合作社理事还被县政府评为全县养猪致富示范户。
(三)合作社的社会功效。
1、加速产业的专业化、市场化进程。由于专业社树立起了自身的品牌效应,为当地创造了更多的商机,带动了所在地的生产专业化水平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以张坊专业社为例,近两年来,随着外地商人的大量涌入,柿子销路拓展,全镇柿子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扩大,2001年柿子种植规模及产量均比1998年提高了60%左右。
2、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传播与应用,提高产品品质。这些年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县乡基层“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广大农户的技术支持主要依靠自学以及亲朋邻里间的传播。组建了农村专业合作社后,农村的科技推广又有了一个新的依托。如滦南专业社带动了全县养猪饲养技术的提高和生产的标准化,并加速了种猪的优质化进程。又如张坊专业社打破了当地农民祖祖辈辈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模式,为果树剪枝和使用新品种农药一起抓,新式生产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柿子的品质,并在全镇范围内逐步普及开来。
3、增加就业机会,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滦南专业合作社带动了全县三百余名的闲置妇女为社员户加工猪饲料、养猪。张坊专业社社员户中的妇女、老弱劳动力也越来越多地加入到柿子树的日常管理之中。不仅如此,在合作社以外,合作社的发展还带动了当地包装业、农民经纪人队伍的发展,增加了新的就业机会,有力推进了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4、促进政府职能转变。长期以来,由于在政府与农户之间缺乏有效的第三部门,基层政府在很多情况下不得不做了许多不该做或做不好的事情,结果是导致机构不断膨胀,农民负担加重。专业合作社建立后,成为有效贯彻执行政府有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如产业结构调整、科技推广、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同时及时向政府反馈农村基层的需要和动向,成为政府在农村基层的有力助手。
5、全面提升社员劳动者素质。合作社由社员控制并为社员服务。合作社不仅帮助农民树立新观念,培养现代生产经营意识,而且还是学习民主的大学校,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在增强,“诚信”为本开始深入人心。
社员普遍知道WTO,近60%的社员认为加入WTO会对农户的生产和销售产生影响,其中张坊专业社社员的肯定比例达到了80%以上。在实地调查中遇到的一名柿子大王社员指出,虽然自己有了名气,但是撇开合作社单干,是“伤天害理”的事情。有的社员还指出,个人的名声怎么也没合作社集体的名誉高。不能图一时的占小便宜而损害了个人的商业信誉。
(四)合作社的业务前景展望。
调查问卷显示,大多数社员对合作社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71%的社员认为潜力较大,其中张坊专业社社员较滦南更为乐观,83%的社员认为潜力较大,远远高出滦南59%的比例;近30%的社员认为不容乐观以及说不清,他们主要集中在滦南专业社,两项之和达到了40%以上。
在张坊专业社的实地调查中了解到,专业社正积极筹划与长春供销社果品批发市场联合投资,在东北市场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而专业社社员正积极鼓动专业社建立自己的纸箱包装厂,降低产品的包装成本。滦南专业社也正积极与有关部门协商,准备扩大种猪场的场地,建立更大规模的种猪繁育基地。
六、主要问题
从合作社自身的制度建设看,核心问题是合作社自身的产权关系仍没有理顺。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1)领办专业社的供销基层社与其供销社母体的产权关系还没有彻底厘清。目前两个专业社都在大量使用原供销社的场地、设备等,供销社母体的资产与新办的专业社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明晰。(2)供销社创办者与入社农民没有在产权关系上结成利益共同体。张坊专业社由于外部政策环境的原因,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建议和要求下,将第一批社员股金退给社员,新入社社员没有再吸纳股金,从长远发展看会成为合作社扩大规模的一个障碍,特别是当合作社遇到经营风险时。与之相关联,合作社的决策主要由供销社和农民社员大户控制,普通农户社员在合作社中的决策地位较低。此外,合作社的章程有待完善。以张坊专业社为例,章程中对农民社员没有任何交待。
在合作社的经营方面,主要面临资金和人才要素短缺。如张坊专业社收购社员柿子无预付资金,销售柿子中所需要的40万元左右的流动资金也是由社员大户无偿提供的。滦南专业社也面临类似问题,合作社试图扩大种猪场规模,但是固定资产投资筹措遇到了困难。随着合作社经营规模的迅速扩张,掌握现代营销和经营管理技术的人力资本缺乏又成为合作社今后发展的一大瓶颈。此外,管理手段落后,缺乏现代化的计算机上网设备和财务分析技术也影响合作社的发展后劲。
农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最大制度环境障碍是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中没有农村专业合作社的一席之地,在工商登记中无法给予单独的法人登记。随着专业社经济实力的增强,与外界业务往来的增多,它的负面影响将逐步加大,会直接影响专业社的银行贷款能力和企业的商誉。以张坊专业社为例,虽然取得了工商注册登记,但是企业的性质归为股份制(合作),股东仅包括供销社方面的职工,注册资本只有3万元,明显偏离了合作社的制度安排,并且如此规模的注册资本也难以建立起企业的商誉。此外,对于从事特种农产品生产的张坊专业社来讲,还面临着农户、合作社双重征收农林特产税的制度障碍问题。
社员对合作社的外部经营环境存在担忧,近80%的社员认为“维护合作社的合法权益是政府扶持合作社的第一重要的途径”,其中张坊合作社选择该项指标的社员比例达到了87%。这可能与农产品特产税双重征收有关。回答改善“注册登记”或“税收”环境的分别占样本10%和15%,远远低于维权的要求。
七、初步建议
由于各国合作运动的历史背景、所处的社会经济制度以及经济发展阶段等都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不应过多地强调完全按照国际合作运动通行的基本原则规范我国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特别是在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发展的初期,我们更应关注广大入社社员加入合作社后是否得到了实惠,经营技术水平以及收入水平是否提高。只要农村专业合作社坚持“社员所有、社员控制并为社员服务”的本质特征,我们就应当大力地加以扶持。因此,应围绕健全、完善组织与制度建设来解决合作社的(潜在)问题。
在合作社内部,当务之急是完善股权结构,坚持社员入社缴纳股金的基本原则,保证农民社员在合作社社员总量和社员个人股金规模的主体地位。只有理顺产权关系,才能实现合作社为社员所控、为社员服务的宗旨。在此基础上,积极鼓励广大社员在参与合作社的重大决策中,培养、树立社员的所有者意识和经营风险意识,不断地向广大社员灌输合作社的价值理念,增强社员对合作社的认同感,增强合作社的凝聚力。
在制度环境建设方面,应当:
1、加速合作社的立法建设。农村专业合作社法人应当作为单独的合作社法人在工商部门进行注册登记,既不同于民法通则中规定的企业、机关和事业法人,也不同于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社团法人。合作社法人的性质应当是介于公益目的的社团法人与营利目的的企业法人之间的中间法人。因为农村专业合作社对内是服务社员,是社员的互助组织,具有公益性;而对外经营则是谋求营利,提高社员收入或改善社员生活条件,与普通营利公司并无差异。
2、将鼓励、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作为政府的一项长期方针,并把农村专业合作社纳入到政府经济发展计划的实施部门系统中。其中最为重要的扶持政策有两项:(1)大力宣传和贯彻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和所得税的有关通知。(2)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资金融通的便利。如对新建立的农村专业社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农业银行和信用社在贷款担保上放宽条件,扩大担保品范围,试行社员大户的个人信誉等级评级等。
总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落实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提出的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的重要载体,只要我们坚持企业家为代表的精英领导、农民参与、政府支持的基本原则,定会推进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加速中国农村的小康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