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历史分期和时代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史论文,思想政治论文,时代特征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显得更加突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应真正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但目前对它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研究较多的是它的原理部分,即它的理论基础、研究对象、运动规律、地位作用、方针原则、方式方法、教育内容、对象分析、领导管理等,而对它的历史发展、时代特征、历史作用研究得相对较少,这对于一门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本文拟就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历史分期和时代特征进行探讨,期望对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研究更加深入、全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历史分期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历史分期问题,目前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最常见的有三种。第一种是完全以党史为线索,以党史的历史分期为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分期。如: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抗日战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解放战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此类推。第二种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然属性、自身发展的规律为历史分期,并结合党史的历史分期进行命名。如: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创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1—1927.7);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8—1937 ); 解放战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1945—1949);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开端(1949—195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1957—1966),以此类推。第三种是以党的重要历史文献的出台时间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然属性进行历史分期,如毛锡学、李其然同志主编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历史分期就是这样:(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成时期(1921年—1929年12月28日),1929年12月28日,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召开,这是党的历史上一次重要会议,古田会议决议——《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是思想政治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他们就以这个重要会议和重要文献的诞生时间为历史分期。(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逐步成熟时期,从古田会议开始到1944年4月11日, 以谭政在西北局高干会议上作的《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为标志。谭政《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史上的一篇重要历史文献,以此作为第二阶段的历史分期。(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时期,从1944年4 月起到1954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草案)》的颁布为止。(四)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曲折进行并遭到严重破坏的时期, 从1954年起到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止。(五)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时期,时间是从1976年10月起,到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四届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为止。毛锡学、李其然二同志的书当时就写到这个时间,以后怎么分期没有提出意见。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历史分期也是学术上的一种见解。
上面所列的三种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历史分期,基本上反映了这一学术领域里的研究动态。本人结合以上三种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历史分期,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第一种看法,完全以党史的历史分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历史分期尽管有一定道理,但是不可取的。说有道理,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条重要战线,要配合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为中心任务服务。这一历史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完成了,要向下一个历史时期转移了,党的中心任务也会随之改变,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任务也会随之改变。这样看,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历史分期同党史的历史分期紧密相联、不可分离,因而,这种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为什么不可取呢?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有相对独立性的,它自身从产生到形成、到成熟有它自己发展的规律,这就是它的自然属性。按照党史分期就丢掉了它的自然属性,故是不可取的。也就是说,党史不能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史。尤其是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已作为一门学科存在,要对它的自然属性进行研究,它有自己内在的矛盾运动,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有自己的运动规律,不可能用别的什么学科来代替它。因此,用党史的历史分期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历史分期是不可取的。第三种看法,即以思想政治教育史中的重要文献和重要会议作为历史分期的界限,虽然也有一定道理,但仍然是不可取的。它的长处是照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史的自然属性,它的不足是没有照顾到思想政治教育史同党史的密切联系这一大特点,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同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紧密相联系的。再者,以某一重要文献和重大会议为历史分期的界限,也缺乏科学性;因为,在某一个历史时期内,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献和重要会议很多,都十分重要,究竟以哪一篇或哪一些会议为历史分期点呢?按照这样的分法,可能跨越了党史分期的两个时期,有的时间跨越还更长,这样的分期就显得很勉强。比如在一个时期内,就跨越了新旧两个社会,如毛锡学、李其然同志主编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历史分期的第三个阶段,从党的七大(1945年4 月)直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草案)》颁布(1 954年4月15日),就跨越了新旧两个不同社会制度的社会。这样的历史分期还有一点不足是分期不很明显,时间上也很零碎,分期的时间要写到某年某月某日(因为有些会议召开是几天的时间)。总之,以思想政治教育史上的某一文献或某一会议为历史分期点也是不够理想的。本人认为,第二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分期比较可取,它是一种把党史的历史分期同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然属性相结合的一种方法,相对来讲是比较科学的。如,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创时期,简称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创时期(1921年——1927年7月);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时期,简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时期(1927年8 月——1937年6月),以此类推。但是到了成熟时期、 发展时期以后怎么办呢? 就自然地回到党史上的名称上来。如, 解放战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若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时期自然属性很明显,再加上自然属性特征,如“文化大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沉痛教训等。这样,随社会的历史发展而延续下去,十分自然,又很科学。
二、思想政治教育史的时代特征
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有助于总结和发现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经验和规律,更好地发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有利于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的矛盾运动,使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和走向成熟。
下面,就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进行分述。
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创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刚刚建立,还处在幼年阶段,面对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的领导机关和全体党员的热情很高,在工人中开办夜校,成立工人俱乐部,传播马列主义,宣传党的主张,提高工人的革命觉悟,掀起了轰轰烈烈工运高潮,使工人的阶级觉悟有了较大的提高。
在这一时期,以毛泽东、彭湃等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也在农民中广泛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他们利用国共合作的形势,先后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举办了六届讲习,为革命培养了大批农民运动骨干。毛泽东还于1927年春到湖南湘潭等5县作了详细调查, 写下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著名的历史文献。贯穿此文当中的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之一。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还普及到黄埔军校中去,在军校中建立起政治部,对学生进行“为什么要革命”、注意军民关系、要救国卫民、严守纪律等内容的教育,每周组织一次政治演讲。以后,在黄埔军校学员东征中也进行了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
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特点是在北伐军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北伐军中建立党代表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围绕着革命军要把中国各阶层人民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剥削压迫下解放出来,各阶层人民要团结起来,严守革命纪律等内容进行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之,这一时期,在工人运动、农民运动以及革命军中做了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初步的经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初创的阶段。
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和土地革命的艰难时期,革命进入低潮,共产党人奋起武装反抗,革命斗争异常曲折。由于这一时期各种复杂因素的出现,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跃起来,共产党在红军中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并在党和红军的思想和组织建设方面,在指导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进行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在起义军中建立共产党对部队的领导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在军、师两级设立党代表,团、营、连三级设立政治辅导员。在著名的“三湾改编”中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大力开展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部队内部,实行官兵一律平等的原则,加强了军民关系,严明了部队纪律,著名的“三大纪律”和“六项注意”就是这时候提出的。1929年12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福建省上杭县的古田召开了红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这个决议案成为建设共产党、建设红军的伟大纲领,解决了如何把一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的人民军队的根本问题。古田会议是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还应特别指出的是,在1930年6月, 红军第四军政治部制定了《红军第四军各级政治部工作纲领》,这是一部政治工作准则。这个纲领表明我党在军队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朝着规范化迈进了一步。这年冬,党中央又制定了《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的第一个正式条例。条例指出:红军的战斗力,不仅靠军事技术,最主要的靠它的政治觉悟和政治影响。政治工作的任务,是“实施无产阶级的阶级教育”。《红军第四军各级政治部工作纲领》和《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表明了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形成。
综上所述,这一时期,党中央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和制定了一系列思想政治工作的条例,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准则、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到了应有地位,这些标志着党的政治教育工作从初创时期进入到形成时期。
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熟时期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并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随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和军事上的成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在继承土地革命时期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得到创新和发展,走向了成熟。
这一时期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出台了许多重要历史文献。例如,1937年8月1日,《关于新阶段的部队政治工作的决定》,论述了抗日新阶段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抗日新阶段部队政治工作的三大基本任务,为抗战初期人民军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另外,周恩来《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作》一文的发表,对军队思想政治工作从理论上又作了全面的论述,并提出了“革命政治工作是一切革命军队的生命线和灵魂”的著名论断。1937年10月25日,毛泽东在《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中,对红军政治工作的历史经验作了科学概括,明确而完整地提出了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从理论上高度概括了我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在此期间的另一篇重要文献是1944年4 月11日, 谭政代表陕甘宁留守兵团政治部在西北局高干会议上作的《关于军队政治工作的报告》,这个报告经毛泽东亲自修改,最后经中共中央扩大的书记处会议通过,是一篇很重要的历史文献。报告规定了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的科学含义。
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另一战线是抗日根据地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抗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抗日根据地,党在群众中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动员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保证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迅速开辟。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了。由于坚持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先后为党培养了20多万名政治性强,懂理论、懂军事的优秀指挥员,被誉为革命熔炉,驰名全国,闻名世界。
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是延安整风运动。延安整风运动不仅是一次伟大的马列主义学习运动、共产党内部的整风运动,同时也是一次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运动。特别是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献,这个讲话提出了文艺界思想政治工作的许多重大问题,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面的一些重要观点,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特点是系统化、制度化和理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有了一定的深度、广度,提出了一系列方针和原则、途径和方法,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丰富和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向了成熟。
解放战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政治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美国依仗其在战争中增长起来的经济和军事势力,妄图称霸世界。在中国,“扶蒋反共”,企图把中国变成美国的殖民地。在“扶蒋反共”政策的鼓励下,国民党反动派积极准备内战、抢夺胜利果实。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的战略任务是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独立、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政治形势的变化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适应形势的发展,在广大军民中不断开展形势教育、毛泽东军事思想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纪律教育等,树立我军必胜、蒋军必败的信心,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围绕这一主题,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立功运动、团结互助运动、新式整军运动、三大民主运动等,这些工作加强了共产党的建设和对军队的领导,加强了军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另一重要方面是第二条战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即共产党在国统区对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少数民族及其他爱国民主人士进行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使爱国民主运动不断发展,统一战线不断扩大。
总之,解放战争时期,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在继承和发扬以往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有不少创新和发展。
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开端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从此, 新中国开始了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围绕着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中心任务,也开始了新的探索。
建国初期,党和国家面临着完成新民主主义改革,恢复和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以及进行抗美援朝等重大任务。为了配合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在思想政治领域里,要以“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思想”为主导,对全党、全国各阶层进行全面的、深入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进行阶级观点和划清敌我界限教育,清除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树立革命的人生观。
从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几年中,为了配合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进行和不断深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批判资产阶级思想,抵制资产阶级的腐蚀,清除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加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品德教育和修养。经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巩固和扩大了社会主义思想阵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无产阶级觉悟和思想道德水平,树立起社会主义的良好风气。
这一时期,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初步经验,其作用和地位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特别应指出的是,1955年,毛泽东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写的一个按语中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这一著名论断,指出了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从而开辟了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天地,使全党全国进一步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从1957年起中共中央开始领导全国人民进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了一些曲折,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对国际共运的有关问题发生了意见分歧;国内也出现了一小股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倾思潮。中共中央虽然注意到了经济建设工作,准备倾注全力抓好经济建设,但由于上述原因,始终没有把经济工作放到中心位置上,而把注意力放在了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政治斗争上面。
这一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许多成功之处,进行的内容也比较多。毛泽东于1957年6月19 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历史文献。文章提出的民主原则,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教育引导的方针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遵循的方针、原则,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极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之后,党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在各个阶层、各条战线上广泛深入地开展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使全国广大工人、农民、解放军、知识分子等的思想政治觉悟普遍得到提高。特别是1963年开展的全国学雷锋和1966年2 月以后学习焦裕禄的活动,是最为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它们家喻户哓,人人皆知,影响了几代人,甚至影响到国外。
“文化大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沉痛教训 1966年5月至 1976年10月, 是我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期,即“十年内乱”。 这一时期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毛泽东晚年决策的失误,在我国造成了一场空前的灾难,使中央和国家各方面工作遭到严重的破坏,受到巨大的损失,使国民经济走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在意识形态领域和思想政治工作战线,他们篡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鼓吹“精神万能”、“精神决定论”、“政治可以冲击一切”、“大批判开路”,大搞形式主义的“假、大、空”等许多违反科学规律的东西;用阶级斗争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为他们推行极左路线的工具,严重败坏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声誉。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入歧途,留下了沉痛的教训。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执行人民的意志,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长达十年之久的灾难。经过两年步履艰难的徘徊后,1978年12月,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这次会议确立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路线。从此,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这时期,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思想政治工作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展了真理标准大讨论,进行了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革命理想和人生观教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教育等等,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特点是,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来势汹汹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和反击,经过三个阶段三个回合的坚决斗争, 到1989 年最终取得了这场斗争的伟大胜利。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和特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主要内容等进行了全面的论述,这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理论的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门科学的确立,也是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点。
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之后 本人认为这应该是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究竟到什么时期为止,本人认为可以到十四大召开。全党、全国对这场政治风波的形成、发生进行了一系列反思,从而在反思中醒悟和奋起。中共中央及时召开了十三届四中全会,调整了中央领导机构,选举了江泽民同志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在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国加强了党的建设和政府各项工作,在思想政治领域,开始了拨乱反正工作,重新确立思想政治工作是生命线的地位和作用。在全党、全国各条战线,特别是在高等学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稳定局势,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搞好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开展学马列、毛泽东著作等活动,遏制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讲话,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决定,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谈话也为我党召开十四大作了理论上的准备。1992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上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分期和时代特征问题,是本人的初步探索和肤浅见解,希望引起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并深入研究这一问题,以推动这门学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