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高中历史专题教学实施的思考&以曲州市2010年重点高中历史课程评价活动为例_三民主义论文

关于新课程下高中历史实施主题教学的思考——以衢州市2010年重点高中历史优质课评比活动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衢州市论文,高中历史论文,为例论文,新课程论文,优质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行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的编写以模块为基本框架,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以中外合编为体例。这种模块框架,打破了历史学科传统的通史体系,每一模块所蕴含的主题都指向一定的教育目标,教材内容都以一个鲜明的特定主题为核心组织展开,进而组成一个个主题学习单元,主题就是模块的“灵魂”。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采取主题教学,是课改所向、大势所趋。但笔者在听课调研中发现,教师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教材编写体系的这种变化,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实施主题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有理解上的偏差,更有教学实践上的偏离。因此,列举模块专题下偏离主题教学的现象、分析偏离主题教学的原因和探讨主题教学的实施策略,对于提升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正确理解“主题教学”的含义

“主题教学”就是要以鲜明的教学主题来统领全部教学内容,实施课堂教学。正如写文章必须要具备中心思想来反映作者的写作意图一样,一节课也需要有中心思想来明确教学目标,这节课的中心思想就是教学主题。合理的“教学主题”能够帮助教师实现课堂教学中各知识点的统整,提高课堂教学的思想内涵、增强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在这一过程中,确定“教学主题”至关重要,它是教师构思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和根本意图,是教学目标最主要的体现,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灵魂”。

齐健教授在《走进高中历史教学现场》一书中从不同角度对主题教学进行了表述:

从教学目的上说,开展主题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求学生围绕教学主题运用多种学习资源展开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从教学内容上说,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设计主题以及相关的教学资料,从而摆脱传统书本内容的束缚,使得教师设计、组织的主题内容成为教与学的内容中心。从教学方式上说,主题式教学是指教师确定一个或多个教学的主题,学生围绕老师设计的结构化主题而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

可见,根据特定的“教学主题”进行主题教学是必需的,方法也是多样的,体现的是一节教材范围内知识内容的主题整合教学思路。

二、“主题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设计时的定题不准

为进一步推动新课程下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在衢州市2010年重点高中历史优质课评比活动中,本人增设了“理论测试”这一比赛环节,并以20%的比例记入总分。“理论测试”主要是结合课堂教学设计进行设问,重在考查选手教学设计的思想理论依据,以此测试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论素养,了解老师对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学主题的把握。其中第一问是:您为自己的参评课题所确定的主题(或灵魂)是什么?请简述理由。您是如何围绕本课的主题(或灵魂)进行教学设计的?评卷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多位参赛选手缺乏对参评课主题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如参评课题是必修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老师把该课的教学主题确定为: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理由: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的功绩中影响最大的;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孙中山先生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通过三民主义的进步与发展,体现孙中山的爱国与不屈的精神。这个教学主题的确定明显是不符合该模块主题的,背离了“20世纪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这一专题精神。还有的老师把教学主题表述成了三维目标或主要内容。如将选修三《巴黎和会》的主题表述为:列强在和会上的各自意图;帝国主义在处置德国问题上的争夺和在中国山东问题上的勾结;和会上签订《凡尔赛和约》等。

2.课堂教学中的主题偏离

纵观十一节参赛课的课堂教学,主题偏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无主题。无主题即主题缺失,整堂课只是历史知识的解释和堆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仅停留在知识点的落实上,“照本宣科”,没有对各知识要点进行整合和链接,更没有挖掘历史背景和提升思想内涵。学生最后获得的只是孤立的知识,单一的技能,而不是一种在主题统摄之下的结构化的知识框架。 第二,偏主题。偏主题就是偏离模块主题,甚至走向反面。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必修一“辛亥革命”的影响时,突出强调其消极影响,如“国家长期动荡、列强借机制造分裂、经济发展受到干扰、社会矛盾激化”等。我们并不否认辛亥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花这么多的时间来分析辛亥革命的消极影响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误的解读:辛亥革命虽然给中国社会带来一些新的变化,但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消极影响远远超过其积极影响。这显然不符合必修一模块主题教学的要求。课程标准设计必修一的目的是“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作为揭开20世纪之巨变序幕的辛亥革命,其意义不仅仅是赶跑了清朝皇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它还为中国人民创建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新的起点。因此本课应侧重于让学生感受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艰难的历程。

第三,多主题。多主题即主题交叉、模糊。如有位老师在上必修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一课时,将教学内容大体分为三块:一是概括孙中山一生的革命大事(重点突出辛亥革命);二是阐述和剖析新旧三民主义(包括理论和实践);三是分析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教师似乎想把与辛亥革命相关的人物、事件、思想、精神在这一节课中全都灌输给学生,这显然是不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按照课程标准的设计,辛亥革命涉及的相关人物、事件、思想分别列在三个不同的模块中。“辛亥革命”作为重大政治事件在必修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重点学习,“三民主义”作为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安排在必修三中学习,“孙中山”作为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历史人物则列在选修四“亚洲觉醒的先驱”中重点讲述。该教师没有注意理解课程标准的体系和模块主题的变化,仍然按传统教学大纲的旧思路来处理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导致一堂课中反复出现模块主题的交叉和模糊。

三、“主题教学”的课堂实施策略

1.准确定题——基于模块主题确定教学主题

高中历史每一模块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主题是模块的“灵魂”。模块教学下,每一节课教学主题的确定都必须完全服从于实现模块学习目标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切实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基于模块专题来确定正确的教学主题。基本的流程可以是:

如《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一课,它属于必修三模块,反映的是人类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和相关人物,探讨思想文化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提升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作为“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主题)之一的三民主义,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基于这一标准,“孙中山顺应世界潮流,与时俱进地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对中国革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等都是本课不错的主题。如前文所述,把本课主题确定为“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是不符合课程标准所确定的必修三模块的主题的;重点阐释辛亥革命也是不正确的。教师应清晰地认识到:每一课时的教学主题的确定必须依据模块整体的主题目标。

2.精当选材——选择有效的拓展材料服务教学主题

现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共确定了三个必修模块,包含25个专题。每个专题都围绕某个涵盖面广、聚合能力强的主题展开。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往往需要教师围绕主题进行必要的拓展,使历史教学内容都能够串联组合起来,成为有迁移力量的知识群,形成宏观、思辨和开放式的大历史。如有位老师在上《美国1787年宪法》时,确定的主题是:“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美国1787年宪法”。而她所选择的两段拓展材料中,一段以视频“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件”导入,提出问题:“如果禁止携带武器,美国每年死亡的人数会急剧下降,但美国宪法却规定携带武器神圣不可侵犯!让我们一起来追溯一下这部宪法”。另一段是一则马萨诸塞州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材料“查尔默斯与理查德的爱情”。这两则拓展材料都突出强调了美国1787年宪法的神圣性,偏离了课堂教学的主题,与“制约权力、平衡利益”不甚相干。课堂教学主题是一堂课的灵魂,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一堂质量较高的历史课,应该是教学内容“拓展”与教学主题“聚拢”的和谐统一体。教师应该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围绕总体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扬弃,有意识地将有助于主题教学的知识、思维、情感等纳入到开放的教学目标中,有关的教学细节紧紧围绕教学主题来安排,每一项教学内容都明确而集中地体现和服务于教学的主题,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3.升华主题——建构整体课堂,升华教学主题

在目前的教学设计中,存在的最大最普遍的问题依然是只注重个体的史实,而不能高度凸显主题的意义。很多教师不能站在用主题构建整体课堂的高度去审视这个问题,而是一个一个知识点“就事论事”地学习教材内容。虽然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及学生历史学习价值的实现等都离不开基本的历史知识,但从三维目标的落实来看,用具有共同主题的内容构成一个教学就显得更为重要。如在内容的选择上,整体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都致力于共同说明某方面的问题;就期待的学习效果而言,在学完某节课(某单元)后,应对一节课(一单元)有清晰而全面(非分散、孤立的)的把握,围绕特定主题组织、整合相关教学内容,加强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沟通,在学科课程的背景下实现教学内容的综合化。如有位参赛教师在上选修四《一代雄狮拿破仑》时,紧紧扣住“拿破仑是一代雄狮”这一主题,攫取拿破仑不同时期的奋斗历程,通过分析材料、归纳知识和课堂讨论等形式分析拿破仑作为“雄狮”在不同时期的性格特征。

在课堂教学的最后部分,老师通过这样的设计和建构来升华教学主题:

1821年5月5日,这位一度叱咤风云的盖世英雄,便在这个荒凉的孤岛上走到了人生的尽头,留给后人太多的评论。纵观拿破仑的一生,你最欣赏他哪方面的表现?(学生发言)最后我们来看看拿破仑对自己的评价:“我有时是狮子,有时是狐狸,进行统治的秘密在于要知道什么时候应当是前者,什么时候应当是后者。”然后老师总结陈词,亮明自己的观点:“拿破仑不仅具有狮子的勇敢与威严,还富有狐狸的灵活与多变,老师认为拿破仑就是一只有着狐狸般聪明的狮子!”

纵观这一节课,教师在主题的指引下,与学生一起建构了拿破仑作为“雄狮”一生的发展脉络,而脉络的构建,结构的完整又升华了鲜明的教学主题。

总之,实施主题教学对于提升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合理的教学“主题”的确立,决定了教学目标设置的方向性、教学程序设计的科学性、教学材料选择的合理性、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教学主题”是“纲”,“纲”举,教学目标、教学程序设计、教学材料选择等“目”就能合理、科学地“张”。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让历史以“树”的形象站立在学生面前:主干突出、枝繁叶茂。放眼望去,历史的丛林,生机盎然。

标签:;  ;  ;  ;  ;  ;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专题教学实施的思考&以曲州市2010年重点高中历史课程评价活动为例_三民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