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医学院松山医院 山东青岛 266071)
【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检验引起误差的常见因素,并就原因进行分析和提出解决对策,为提升临床血常规检验水平提供保障。方法:以5000名健康老年人体检者为研究对象,以外周静脉方式采集血液标本进行血常规检验,并就检验结果展开误差因素统计与分析。结果:从5000份受检血液样本统计中发现,有500份血液标本存在误差,误差率为10%。对诱发血常规检验误差因素进行归纳发现,主要有受检者自身因素、血液标本保存不合理、采集时间不当,送检时间过长,以及抽血量不足两毫升或多于两毫升。检验人员自身在血液标本管理中的操作不当、不规范也是重要因素。结论:血常规检验作为临床诊治常用的检验方法,应该加强检验责任意识培养,规范检验操作方法,完善血液标本的管理、保存、送检时间,对影响血常规检验的不利因素进行规避,提升血常规检验准确性水平。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误差;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8-0182-02
血常规检验是临床疾病诊治最基础的化验检查项目之一,主要是对血液标本中白血病、红细胞、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等指标进行检测与分析,为疾病临床诊治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在临床检验过程中,血常规检验结果也存在一定的误差,而造成误差的因素也具有多样性。本次研究将选取2016年3月至2016年12月参加我院健康体检的65岁老年人为对象,采用外周静脉血液采集方式来制成检验标本,并就检验结果进行统计,来归纳影响血常规检验的误差因素,通过分析这些原因,提出改进解决建议,为提升临床血常规检验水平提供参考指导意见。现将检验过程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6年12月来院参加健康体检的5000名老年人受检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人数2724名,约占54.48%;女性2276名,约占45.52%。年龄区间为65~76岁,平均年龄为68.82±3.45岁。从受检者各项检测指标来看,均无异常,各身体器官、组织未见病变,均为健康体质。在进行体检之前,对所有受检者进行说明,明确本次研究的方法及目标,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来协助对本次研究工作的支持。
1.2 方法
对5000名老年人受检者均采用外周静脉采集血液方式,采集量为2mL,制成标本,并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验,以统计检验结果。所有受检者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对所有可能引发血液标本检验误差的受检者,进行了二次采集血液;所有受检者在采集时间上为空腹状态,二次检验的受检者,对其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可能误差因素;对血常规检验过程进行明确,细化各个检验环节,并对采集方式、血液样本、送检时间、检验人员等信息进行记录。
2.结果
从5000份老年人受检者采集的血液样本统计中,发现有500份血液样本可能存在误差,误差率达到10%。再对500名受检者进行二次血液样本采集,就相关检测人员,以及检测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分析,来梳理造成血常规检验误差的可能因素。比如受检者自身因素,对血液采集时间设置不合理,血液样本在存放中方法不当;送检时间过长,检验人员自身检验方法不规范等等,这些都将影响血常规检验准确率,造成检验误差。细化来看,本研究所得到的检验误差因素分析表如下。
表1 500份血常规检验误差因素分析表
3.讨论
在临床检验诊疗中,血常规检验是最常见的血液检验方法,其主要目标在于对受检者的血液状况进行分析,了解血液中红细胞、白血病、血小板等指标的情况,并从中来分析受检者的身体机能,以更好的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判断依据。血常规检验结果往往是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信息,一旦出现检验误差,将可能引发后期诊疗方法。因此,从对血常规检验误差原因分析视角,来减少血常规检验误差率,对于提升临床诊疗水平意义最大。
本次研究所选择的受检者样本5000份,并对其血常规状况进行了检验和分析。从检验结果来看,有500份血液样本存在检验误差,误差率为10%。借助于二次样本采集,并对血常规检验误差标本进行对比分析,细化到血常规检验的具体各个检验环节,来归纳可能导致检验误差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其因素主要有:受检者自身条件因素;血液标本采集时间不当;血液标本存放不合理;血液标本送检时间过长;抽血量不足两毫升或多于两毫升。从问题原因的根源来看,造成血常规检验结果误差的因素,与检验人员自身责任心有关,特别是对样本检验方法不规范,血液采集时间、保存方法不当,可能存在样本送检时间过长,以及因检验操作不规范而带来的诸多影响。
从受检者自身因素分析来看,有24份血液样本存在误差,误差因素与受检者自身条件有关,占比为4.8%。研究分析显示,受检者自身因素表现为多样性,一方面与受检者在检验前摄入食物,可能引发检验结果中某些化学成分的变化,进而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比如人体本身在情绪过于紧张、人体经过剧烈运动后,其机体血液状态具有不同变化,而此时如果进行血常规检验,可能导致检验结果误差。当然,对于临床检验技术本身,由于临床药物对人体血液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可能对人体血液血常规检验指标带来影响,甚至一些药物可能会诱发血液中的某些物质反应,从而严重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误差,不利于伊始对受检者的诊疗结果进行准确判断。在本次研究中发现,24名受检者中有4名女性自身内分泌状态处于失衡,血常规检验结果出现较为明显的误差。
在检验人员自身因素分析中发现,由于检验人员是血常规血液采集、保存、送检、检验等环节的主要参与者,其操作方法的规范性,将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在500份存在检验误差的样本分析中发现,有398份样本的误差与检验人员有关,占比达到79.6%。在对这些误差因素进行归类分析中,由于血液样本采集时间不合理,对于血液中红细胞、白血病、血小板等指标的波动性影响较大;同时,血液样本在保存时,由于温度影响可能干扰检验结果。比如在4℃与室温下两种不同条件,对血液标本在进行检验时其结果存在误差,特别是红细胞、白血病、血小板等计数指标差异性明显。对于送检时间的规范,如果送检时间过长,可能诱发血液样本自身成分的变化,也将直接影响检验结果。
抗凝剂是血常规检验中所需要用到的重要试剂,本次研究所采用的为一次性真空管,抗凝剂浓度正好为2ml血的两倍。但由于在体检中抽血量不合格,或多或少都将对血常规样本检验结果带来误差影响。在本次研究中,有52例存在抽血量不合格问题,占比为10.4%。可见,针对上述因素在改进检验措施上,着重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作为受检者血常规检验基本知识的宣教,特别是在空腹保持,检验前要保持15min以上的休息。二是加强对检验人员操作规范性培训,特别是从保障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上,要严格按照操作步骤,细化血常规检验规程,认真做好血常规检验相关医疗物品的管理,确保血液样本采集合理、规范;同时,医护人员要对血液样本的采集、保存、送检环节进行规范,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确保血液样本检验前各项注射器、试管的管理规范性、清洁性。三是做好抗凝剂管理,明确抗凝剂使用的统一浓度标准,以及严格按照抗凝剂指标来准确抽取相应剂量的血液,避免抽血量过多或过少带来的误差因素。
论文作者:李丽华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
标签:误差论文; 血液论文; 血常规论文; 样本论文; 因素论文; 标本论文; 时间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