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数学课堂假懂现象课例研究论文_高向前

中小学数学课堂假懂现象课例研究论文_高向前

高向前(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学校 广东 深圳 518110)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12-186-02

很多数学老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有时候刚提出一个问题,就有学生迫不及待的把答案说出来了,或者是有的学生在校外培训已经提前学过要讲的知识了,这部分学生就觉得自己学会了,课堂上老师讲的都是自己学过的,就不认真听课,课堂上就做其他的事情,我们老师碰到这样的情况都比较头疼,不知道怎么处理学生提前学习的情况,但是这些学生是真的会了吗?是自己觉得会了还是真的会了?我们怎么检测他是不是真的会了?通过自己的不断摸索,我把我的方法分享一下,抛砖引玉。我通过一道例题来说明

五(3)班进行体操比赛,学生可以排成5列或者7列,每次排列都剩余3人,五(3)班人数总不超过50人,请问五(3)班有多少人?

这是我所在的五年级的一道测试题,是在学生学完倍数和因数一章后进行测试的,根据反馈的情况来看,能有一半的学生做对,也有一部分同学只写了37的答案,而且学生普遍反映这道题不难,是送分的。真的是送分题吗?我现在先把学生的答案写上:

5×7=35(人),35+3=38(人)

或者5×7+3=35(人)

课堂评奖的时候,我让一位成绩好的学生给大家讲解他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用5×7?结果这位学生想了半天说不出原因,换另一位同学来讲他说自己不知道怎么做,但是感觉应该把5和7乘一下。再找位同学说:排5列的时候每列都是7人,排7列的时候每列都是5人。但是这位学生说完就有其他学生提出不同意见:题目中没说每列有多少人,怎么知道排5列的时候每列7人,排7列的时候每列5人?这位学生被同学的问题难住了,此时班里陷入了沉静,那些之前说出答案的学生也没了声音,学生们都没想这么深,只知道做题,没有继续往下思考下去。由此可见这些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掌握课堂要学的知识,或者说他们掌握的都是显性知识,而我们老师要教给他们的还有隐形知识,比如思路,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这么想?这种想法哪里错了等等,我觉得这就是个好契机,可以启发学生用一道题来思考为什么这么做?下面是我引导学生的片段:(师代表老师,生代表学生)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把五(3)班排成列的同学看成一个队伍,还剩下几位同学没有排进队伍里面?

生:3人

师:那我们可不可以先不管这三位同学,先求排进队伍里面的学生人数?

生:可以。

师:如果我们求出来排进队伍里面的人数,怎么算出五(3)的总人数?

生:排进队伍的人数+3就是班级的总人数。

师:队伍能拍5列,说明队伍人数和5有什么关系?

生:能整除5,队伍人数是5的倍数。

师:那又能排7列,说明队伍人数和7有什么关系?

生:队伍人数是7的倍数。

师:即使5的倍数,又是7的倍数,你能想到什么?

此时学生恍然大悟:是他们两个共同的倍数(此时学生还没学习公倍数)。

师接着提问:那我们应该怎么算?

学生讨论之后回答:先求出队伍人数:5×7=35(人),再加3求出班级总人数:35+3=38(人),

师:老师注意到既是5的倍数,又是7的倍数,大家用5×7=35(人),那5×7×2=70(人)可以不可以,

生:不可以,那样人数就超过50人了。

这道题讲到这里该结束了,学生也知道了为什么要5×7了,是找5和7共同的倍数,也为下面学习公倍数起到了良好的开端,不过我认为考试都是一直老师出题考学生,那能不能反过来让学生出题考考老师呢?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思考下去,让学生出数学题考老师,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就会更浓厚,更加喜欢数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且现在不断强调对学生“减负”,这道题完全可以改变出很多到题目,如果学生不了解其中的道理,很可能就陷入到重复做题的过程中,所以我继续引导学生找出着一类题目的规律,我认为比重复做同样的题目效果好很多。

师:同学们,这道题你做完了,但是老师可以根据这道题给你改编10道题,你相信吗?

生异口同声:不信。

师:可不可以把题目中的数字换一下?

学生很显然没有这样的经验,都在那里犹豫思考,我提示他们,把题目中的数字换一下?题目要求的是5列,能不能换成其它数量的列数,经过提示后学生明显知道了怎么改编了。

生1:可以改成排6列和7列。

生2:可以改成排5列和6列。

生3:我可以把5列和7列改成5行和7行。

师:换成几列就说明什么?

生:就是求他们共同的倍数。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我们可以通过改数字把这道题改成无数道题。

师:刚才我们是把原来的数字改编一下,老师如果问同学们能不能不改数字把这道题目再改编一下呢?

同学们又陷入了思考。

师:题目中要求的是剩余3人,说明有三人排不进队伍里面,那反过来,队伍里面能不能排不满?

生:可以。

生1:哦,那排不满就说明人数少了。

师:什么人数少了?

生2:队伍的人数少了。

师:队伍的人数少了,说明什么?

生:班级人数排队伍可以剩余几人,还可以缺几人才能排成队伍。

师:那五(3)班排成的队伍能少几人?

生:可以少1人,少2人,少3人,少4人。

师:不能少5人吗?老师觉得可以少5人?

生争先恐后:少5人就是少1行了。队伍就是完整的了。

师:哦,老师明白了。那少1人,应该用35人怎么办?

生:35-1=34(人)。

师:少2人呢?

生:35-2=33(人)。

师:同学们能不能总结一下,排队伍时如果有剩余人数我们该怎么办?缺少几人该怎么办?

生:有剩余人数我们要用队伍人数加起来,缺几人我们用队伍人数要减几人。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好,那老师再来提问最后一个问题,如果把题目中的“五(3)班的人数少于50人”这个条件去掉,那应该怎么做?

生:应该有两个答案,分别是35+3=38(人),35×2+3=73(人)。

师:不能35×3+3=108(人)吗?不能35×4+3=143(人)吗?

生:班级人数不会这么多。

师:同学们考虑的太周全了,我们学习数学要和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同学们今天表现真的太棒了。今天通过一道题学会了一类题,同学们还学会自己出题目,其实数学中有许许多多这样有趣的题目,希望大家以后遇到了能自己改编新的题目来考考同学,考考老师。

这节课效果很好,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那些喜欢提前说出答案的学生听的也很认真,所以我们老师在面对学生抢答的时候不要觉得学生破坏了课堂纪律,我们应该给这些学生值得思考的问题,让他们出题考老师,多想想为什么这么想,为什么这么做。我们的学生才会觉得数学有趣,数学好玩,喜欢上数学。

论文作者:高向前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2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6

标签:;  ;  ;  ;  ;  ;  ;  ;  

中小学数学课堂假懂现象课例研究论文_高向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