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缺失与精神文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生代论文,农民工论文,缺失论文,闲暇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注农民工闲暇生活,对于加速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促进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推进和谐中国的建设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长期以来,进城农民工由于处在产业的边缘、城乡的边缘和体制的边缘,难以被城市所认同接纳,其休闲文化权益受到忽视,得不到有效保障。随着农民工由传统一代向新生一代发生着代际的转换,新生代农民工同样也产生了现代文明意义上的闲暇生活缺失问题。
一、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缺失的主要特征
1、单调化
虽然城市里的娱乐项目丰富,但新生代农民工却涉足不多,他们的闲暇生活是贫乏和单调的,多是消遣娱乐型和闲呆型方式,社交型和提高型方式几乎没有。属于消遣娱乐型的活动有看电视或听广播、和家人朋友聊天、逛街,搓麻将、打牌下棋等;属于闲呆型的即休息、什么也不干。根据调查,在一周的时间里,农民工工作之余的闲暇活动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和家人或朋友长时间聊天(半小时以上)占68.7%、睡觉或什么也不干的占52.6%、打牌下棋或打麻将占46.0%、逛街或去公园占34.3%,而参加属于发展型活动的如参加体育活动、唱歌跳舞等的分别只有10%左右。
2、庸俗化
新生代农民工闲暇方式的文化层次不高。新生代农民工对于自身相关的或者是消遣娱乐的信息比较关心,而对其他一些提高自身素质的科技教育、经济发展的信息的关注度却偏低。调查显示,他们与家人或朋友聊天主要谈论的内容排在前六位的是身边和周围发生的事(24.4%)、生活琐事(21.0%)、子女教育问题(17.8%)、闲谈、没有具体内容(16.0%)、经济、商品信息(11.7%)、国家大事与政府政策措施(8.7%);长年累月地重复着贫乏、单调的生活,加之又缺乏健康文化生活的引导,使得相当一部分农民工的闲暇生活呈庸俗化倾向。在针对休息时打牌耍钱,炸金花或扳陀子的问卷选项中,偶尔或者经常玩的高达63.3%,不玩的仅占36.7%。另外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是身强力壮的小伙子,还得常常忍受性压抑的困扰,为此,有超过20%的农民工以看黄色录像、书刊或脱衣舞表演的方式来打发时间。
3、问题化
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的缺失,在引发许多严重心理问题的同时,也会导致一部分农民工选择与社会断裂的态度和行为来显示自己的存在,主要有:第一,被动接受。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在心理上存在比较普遍的歧视心理和歧视行为,如一些城市居民故意欺负、刁难、作弄农民工。面对城市居民的歧视,新生代农民工大多采取忍让的态度,但是其心里会产生严重的不平衡感,导致对政府、社会的对立情绪。第二,消极反抗。新生代农民工逐步地被边缘化,导致他们产生对城市对立的群体性情绪。如有的农民工采取偷偷摸摸破坏工具、机器来发泄心中的不满,以此来表达作为城市边缘人的一种消极无言的反抗。第三,暴力或犯罪。新生代农民工身在异乡,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心理压力,加上难以排解的性压抑,极易导致心理扭曲和变态,引发盗窃、抢劫,性骚扰、强奸等违法犯罪行为。
二、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缺失的原因分析
1、城乡文化差异造成新生代农民工闲暇文化的缺陷
从文化角度而言,任何人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碰撞摩擦,是农民工的“边缘文化”与城市居民主流文化的差异与冲突,是以中国农村为代表的传统乡土文化与以城市为代表的现代都市文化在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人格追求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与冲突。农民工满怀着希望和追求来到城市,由于其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尽管已经离开了农村,却又不能立即融入城市,从而成为一批徘徊在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边缘人”。从一个重义轻利、崇尚节俭、安分守己、人情味浓的“熟人社会”文化生态圈,进入了一个注重规则、消费盛行、竞争强烈、人情淡漠的“陌生人社会”文化场域,这样的一种文化反差与冲突,加剧了农民工的闲暇价值观冲突,难以从都市文明的休闲文化中体验快乐和幸福感。
2、主流闲暇价值观对新生代农民工闲暇教育引导的缺位
当前,主流闲暇文化价值观对农民工需求理解上的一种误区是,农民问题主要是生活保障问题,在基本的生活需要还未解决时,谈不上休闲等享受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与生理和安全需求层次不同的是,人的闲暇需求,特别是社交型、发展型的闲暇需求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需求。因此,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闲暇生活,是其生命有机体的各种构成要素均衡协调发展的需要,是其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是其思想道德观念和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和进步的需要。因此,当前的主流闲暇价值观念,造成了社会对农民工闲暇教育引导的缺位,忽略了让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和享受高质量闲暇生活的条件创造,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公共休闲文化资源的占有与享受缺失,从而使他们失去了更多通过闲暇生活改善和提高其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的机会。
3、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对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保障的缺失
根据调查,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对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保障的缺失,主要体现在载体建设和教育实施两个方面。一方面,从载体建设上而言,城市的公共生活空间和文化设施、休闲场所都在不断拓展与丰富,但林立在城市中的咖啡屋、酒吧、网吧、各种休闲会所等,大多是为城市居民准备和设置的,城市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只是暂时的栖居地,他们不仅在身份上是户籍意义上的“外来人口”,更是一个在文化意义上的“异质群体”,往往无法融入城市的精神文化生活之中。另一方面,从教育实施上而言,社区教育作为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也多是针对城市社区居民而开展,很多社区并没有针对暂时栖居在本社区的农民工这一群体进行相关的闲暇教育,并没有提供针对农民工的相关闲暇场所和闲暇设施,以帮助其形成正确的闲暇态度、闲暇价值观及恰当的闲暇行为习惯。
三、精神文明建设与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的重构
(一)以传播媒介为载体开展面向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的精神文明建设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不能从闲暇中自然产生,而是需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传播范围广、受众面大、时效性强,因而成为实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如前所述,现实生活中农民工闲暇时间的利用、闲暇生活的质量并不令人满意。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树立正确的闲暇价值观,可以帮助他们提高闲暇生活的质量,最大限度的发展个性。利用传媒,既能消除社会各界对农民工需求的理解上存在偏差,消除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误解与歧视等,也能通过宣传教育让农民工认识到自身的完整性,以自我发展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物质所得与精神生活,从而学会休闲、学会生活,提高其对闲暇生活的自我规划、自我决断和自我评价能力。
(二)以休闲资源配置为手段开展面向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的精神文明建设
农民工的物质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不可能有很多钱投入到满足其休闲、文化需求的领域,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可以为建设一些农民工“欲而能”的休闲场所、设施,雇佣农民工的企业、单位要将农民工休闲文化生活消费的费用计入生产成本,农民工居住场所的面积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达到一定人数必须配备一台电视机,政府要对雇佣企业、单位进行法规和制度上的监督和制约,等等;在资金投入上,场所和设施建设以政府投资为主,同时,充分发挥社会、个人的积极性,构建多元化的资金筹措和投融资机制,推进城市闲暇文化工程的建设。
(三)以社区建设为依托开展面向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的精神文明建设
社区是开展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明建设的最基层单位。一方面,社区管理组织要在充分考察农民工文化娱乐需求的前提下,为其提供一些适当的文化娱乐场所,比如图书室、影视室、棋牌室等;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比如经常开办舞会、定期举办知识讲座、组织旅游活动等。另一方面,立足社区对暂住在本社区的农民工开展培训工作,所培训的内容不应仅包括技能培训,还应包括法律、卫生、城市生活知识、休闲文化知识等,通过培养他们的法治观念、学习精神、开放心态、责任意识等,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提高适应城市生活的就业能力、工作水平和文明意识,提升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的科学化、文明化、合理化和健康化程度,克服其闲暇生活和闲暇文化的单调化、庸俗化和问题化趋势。
(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