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师队伍论文,中小学论文,高素质论文,人事制度改革论文,努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的形势下,我们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经验交流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交流总结近年来各地在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方面的做法和经验,研究和部署当前几项重点工作,进一步推动和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把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作为当前基础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去年6日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都从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高度,对完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近年来,各地在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投入很大的精力,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教师队伍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整体素质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有了较大改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培训正逐步走向制度化、法制化。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各地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稳步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的改革,在实践中积累了有益的经验,涌现出一批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的单位和地区。
但总的来看,目前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改革进展还很不平衡,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不能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需要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和教育工作的全局,进一步加深对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推进和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是促进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基础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奠基工程,也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和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规模和质量关系到整个教育的水平,关系到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基础教育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小学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针对新形势下基础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对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01年6月,国务院又专门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制定了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面临困难和问题的治本之策,作出了调整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重大决策,同时,突出地强调了抓住关键环节,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各地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建立和完善“以县为主”的新体制,多年来影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教育投入有较大增加,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有明显好转,解决中小学危房步伐加快,整个基础教育事业呈现出积极发展的良好态势。
新的形势,新的要求,对现行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应当说,我们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从总量上已基本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但整体素质和质量水平还不能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及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教学能力亟待提高;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城乡分布、学段分布与学科结构不尽合理,难以适应基础教育发展和教学改革对教师队伍的要求。尤其是随着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教师管理权限上划到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高中教育的发展,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愈来愈迫切,这一切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目前的中小学人事体制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学校用人和校长选拔任用方式单一,还没有普遍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改革要求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合理流动的用人机制。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基础教育要优先发展;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要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改革学校人事制度。我们召开全国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经验交流会,就是要推动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证和促进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要充分认识到推进和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是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必然趋势。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企业、政府机构和科研卫生文化等部门的用人观念和制度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体制对人力资源的配置功能将不可避免地渗透和影响中小学人力资源的配置和队伍的流动。过去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中小学人事管理相对封闭的特征将逐渐减弱或消失,代之而来的是中小学教师与社会劳动力市场的双向流动和选择。包括中小学在内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迫切需要加快改革的步伐。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人才的流动将进一步加快,稳定中小学教师队伍面临着新的课题。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改革的步伐迈得越慢,受到的冲击就会越大。
2000年6月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中组部、人事部分别下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了事业单位的改革思路和改革目标:要打破事业单位用人上的终身制,建立起以聘用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改革事业单位领导的委任制,在选拔任用中引入竞争机制,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建立公开招聘制度。建立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实现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与合理配置。坚持以内部消化为主的原则,实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未聘人员安置制度,加强政策引导,鼓励面向基层、农村和企业,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2001年,中小学教职工1153万,占全国事业单位人员三分之一左右,中小学的人事制度改革在事业单位改革全局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各地必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整体要求,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努力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中小学人事管理制度。
第三,要充分认识到推进和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是各地教育改革实践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展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为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全国各地都进一步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加大了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工作力度。据了解,目前已经有一半的省份以省政府名义下发文件并召开会议,或省级教育部门会同组织、人事、财政、编制、劳动与社会保障等部门共同下发指导性意见,推进和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同时,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许多地方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过去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队伍不稳”的状况,学校用人效益逐步提高。
各地在改革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以实行教师聘任制(全员聘用制)和校长负责制为主线,以改革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为重点,以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竞争激励机制为目标的改革共识和基本经验。
各地的改革实践还证明,只有打破用人上的职务终身制和人才单位所有制,工资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教职工积极性,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努力建设一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水平、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和效益的提高。
这些重要的改革成果和经验,使我们对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和深化改革增强了信心,为全国推进和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积累了经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改革的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需要对已经积累的经验进行交流和加以总结推广,需要在已有工作基础上不断前进,逐步深化。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扎实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
推进和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行依法治教。通过加快用人和分配制度改革,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建立起符合中小学特点、能够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竞争激励机制,努力创设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和校长队伍建设,有利于教育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要有重点、分阶段推进。当前,要重点抓好几方面工作:一是做好中小学校的定编工作;二是积极推行教师聘任制度;三是改革校长选拔任用制度;四是做好教师队伍人才流动和调整优化工作。这几项工作是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当前工作的重点。抓好这几项工作,就能带动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其他方面,从而全面推动和深化改革。
第一,加强编制管理,为深化用人制度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中小学编制工作是人事制度改革的基础性工作,对确定教师队伍的规模,创设教育发展的条件,评估学校办学效益、用人效益,促进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984年原教育部颁发了《关于中等师范学校和全日制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提出了中小学编制的参考标准,对于促进学校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教育部积极会同中央编办、财政部进行编制标准的调查研究工作。去年上半年,在国务院领导的关心、指导下,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三部门在前一段工作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调研和反复论证,报请中央领导同意并由国务院办公厅于2001年10月转发了《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具有权威性的中小学编制标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地区间社会、经济以及教育事业发展很不平衡,编制确定要在保证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需要的同时,考虑与经济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相适应,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因此,国家标准是一个基本标准,各省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对国家标准进行上下调节。同时,针对一些特殊情况明确提出了八个方面的增编因素,供各地在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时考虑。
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要求,各地要在上半年完成编制核定工作并将结果报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希望各省市教育厅(教委)在省市党委和政府和领导下,按照上述两个文件确定的职责分工,积极会同编制、财政等部门,尽快提出本省市编制实施办法,报省市党委和政府批准;地(市)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会同编制、财政等部门,搞好组织协调;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本省的实施办法,提出本县中小学编制方案。方案经省级人民政府核准后,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到校。
第二,积极推行教师聘任制度,深化中小学用人制度改革。
《教师法》明确规定,中小学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中共中央办公厅《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和中组部、人事部《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等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性文件也明确指出,聘用制是事业单位的基本用人制度。各地近年来在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的过程中,积极探索用人机制的改革,尝试改革中小学原有的用人制度,实行教师聘任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实践证明,推行教师聘任制,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和合同管理,有利于教育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工作效能的提高,有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是推进中小学用人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
当前,深化中学用人制度改革,积极推行教师聘任制要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将推进教师聘任制作为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人员能进不能出、职务能上不能下、待遇能高不能低”,是当前中小学人事制度中存在的主要弊端和突出问题。用人机制不活,已成为当前制约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的“瓶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用人机制的改革,将依法推行教师聘任制作为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和关键,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用人机制。二是将科学设岗与中小学编制核定相结合。当前中小学编制的核定,应与中小学教师岗位的科学设定紧密结合起来。科学设岗是实行聘任制的前提和基础。岗位的设置要从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要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在选人用人方式上积极推行竞争上岗。只有通过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在选人用人上引入竞争机制,才能有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才能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四是建立学校和教师之间的契约关系,实行合同管理。聘任合同是规范聘任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文本。只有通过合同管理方式,实行定期聘任,打破用人上的终身制才成为可能;只有通过合同管理方式,明确聘期内的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和相应待遇,对教师工作业绩的严格考核才成为可能。
各地要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大力推进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度的实施。改变长期以来中小学用人制度存在的教师职务终身制、人员单位所有制,形成优胜劣汰、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形成比奉献、比贡献、比能力的积极向上的良好局面。
各地的实践经验表明,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是实行教师聘任制度的重要保障,也是用人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保障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为前提,建立与聘任制相适应的教师工资分配激励机制。各省市教育部门要主动会同财政和人事部门,继续坚定不移地做好教师工资统一发放工作,保障教师工资不再发生新的拖欠,同时,积极清理历年陈欠,确实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要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采取措施和办法,对在教学、管理等方面做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相对优厚的工资待遇或相应奖励。积极创造条件,对边远、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给予优惠政策,稳定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中小学从教。
第三,改进和完善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积极推行校长聘任制。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提出,要“破除事业单位目前实际存在的干部终身制,全面推行聘用制”。实行校长聘任制,是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后凡出现校长职务空缺或校长任期届满而需要重新确定校长人选时,都要以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作为主要方式。这是新时期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是“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在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有效运用。推行校长聘任制,有利于把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充分走群众路线结合起来;有利于拓宽识人选人视野,在更大范围内择优选拔校长;有利于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激发校长的进取精神;有利于扩大民主,加强群众监督,防止和克服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这项改革对于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积极推进这项改革。已开展这项工作的,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实践,逐步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凡没有开展校长聘任制工作的地方,都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努力创造条件,积极稳妥地推行。各地要因地制宜,积极推动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为形成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促进优秀校长的脱颖而出,从机制上创造条件。
各地要切实加强对校长聘任工作的领导,根据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实际,统筹部署本地校长聘任工作。对聘任工作的重要程序和关键环节要加强指导,认真审查把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做好校长聘任的具体实施工作。要及时总结经验,认真研究校长聘任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这项工作,保证校长聘任工作持续健康地发展。
第四,建立合理流动机制,抓住机遇调整优化教师队伍。
要针对教师队伍整体优化和调整的需要,建立促进人员合理流动的导向机制,引导教师进行合理有序流动。当前,全国不少地区教师队伍存在结构性失衡问题,一是学段分布与学科结构不合理,高中和部分地区初中教师缺乏,外语、体育、美术、计算机等专业教师短缺;二是城乡分布失衡,总体上城市教师超编,农村和边远地区缺少优秀合格的教师;三是人员构成上不合理,农村代课教师还占有相当的数量;四是初中和高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学历尚未达到合格标准。中小学定编工作为调整优化教职工队伍提供了机遇,要结合定编工作,采取措施调整和改善教师队伍结构,积极解决教师队伍存在的上述问题。一些省市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对小学阶段性超编的教师,要下决心通过调整岗位、进修培训等方式,减少富余人员,提高素质水平;要通过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拓宽教师来源渠道,从非师范毕业生和社会上招收高素质人员,增加补充高中和初中阶段的教师以及外语、音乐、美术、计算机等专业教师;要通过定编工作,坚决辞退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逐步清退代课人员;要精简、压缩非教学人员,清理各类“在编不在岗”人员;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提高学历尚未达标的初中和高中教师的学历水平,对其中确实难以达到学历要求的人员,要坚决调整到其他岗位。
各地要建立和完善教师交流制度,运用政策导向,引导超编学校教师调整充实到缺编学校任教,城市超编教师调整到农村和边远地区任教。要有计划地开展“城镇支援农村、近郊支援边远、强校支援弱校”的工作,定期将城市和强校的骨干教师和中青年教师交流到农村和薄弱学校任教,从整体上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切实解决农村和贫困地区合格教师短缺和素质不高的问题,促进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积极稳妥地做好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工作。
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势在必行,意义重大。同时,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需要认真精心组织,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在这里我要强调以下几点:
1.转变观念,统一认识,打下良好思想基础。
推进和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转变观念,统一认识是基础和前提。教育主管部门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包括教师在内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开放性和流动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和思想准备,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配置人才资源,积极推进人事管理的法制化和科学化,努力形成一个能进能出、能上能下、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
广大教职工要转变“铁饭碗”、“铁交椅”、终身制等思想观念,要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活动力,善于适应岗位变化。要根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努力改善知识结构,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改革教学方式,加强教育教学研究,适应课程教材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2.加强调研,做好基础工作。
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需要认真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当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尽快完成对核定中小学教师队伍编制工作的调研工作。要摸清教师队伍的现状,包括数量、结构、分布以及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情况。要结合生源变化和在校生的数量及分布情况,分析研究教师队伍的需求和调整方向,为本地区确定编制实施办法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编制机构管理、用人制度、干部选拔任用、工资分配、人才流动、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工作,同时,又与教育领域里其他各项改革、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等紧密相关。要搞好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需要加强对与教师队伍建设密切相关的各项改革措施的了解和调整研究,特别要认真调查研究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和新的要求。
各地要总结本地区改革的情况,调查研究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加强改革的针对性,在原有改革的基础上有重点地推进改革。要加强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理论研究,对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要积极深入探讨,进行理论创新,为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3.因地制宜,从各地实际出发推进和深化改革。
在宏观上来讲,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总的原则与要求是一致的,但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差距较大,改革的基础和外部条件不同,各地要按照本地区的实际,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稳步推进。要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改革。
要根据自身具备的条件,包括工作基础和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来安排改革的各项工作。不能方法简单,操之过急。要避免那种将改革仅仅理解为“改革就是要一部分人下岗”的片面认识。对已具有较好的改革基础的地区或学校,要鼓励他们抓住机遇,勇于探索,进一步深化用人制度改革,真正建立起“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升能降、待遇能高能低”的竞争激励机制。
4.加强领导,精心实施,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积极稳妥推进改革。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要高度重视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事实表明,哪里的领导班子思想重视,态度积极,哪里改革就比较深入,效果就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同志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一定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把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统筹规划,缜密实施。领导班子要有专人分工负责。要从本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全局出发,针对教职工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切实地提出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意见或实施方案,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本省(区)的改革工作。
地(市)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省里的改革意见和实施方案,组织各县(市)进行改革;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处在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第一线,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实施好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工作。
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到广大中小学教职工的切身利益,特别是各地开展实施定编工作后,教师队伍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一部分教师可能要调整到其他岗位、其他行业或农村边远地区。对此,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和议论,处理不好,会影响工作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此,要事先充分考虑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特别是对那些在改革中因编制或岗位减少而调整岗位、在聘任制中落聘或转岗分流的人员,要做好引导和稳定工作。要落实好“中小学教职工分流可参照机关工作人员的分流政策执行”的规定。要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做好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方针政策的解释工作。要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参与研究讨论改革方案等多种途径征求教职工意见,让广大教职工理解、支持改革,共同做好改革中的各项工作。要及时协调、处理改革中出现的人事争议,依法保护学校和教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对一些可能影响改革全局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加以引导,防止出现偏差和失误。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确保安定团结。改革中不仅要保证学校的正常秩序,而且要通过改革激发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省市教育厅(教委)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与组织、人事、编制、财政、劳动与社会保障等部门协调配合,主动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加强对本地区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把握好改革的方向,掌握好工作的节奏,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要认真研究,及时总结,促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同志们,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经验交流会,进一步增强我们努力做好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责任感,认真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精心组织,既积极又稳妥地推进和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迎接党的十六大的胜利召开!
标签: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论文; 教师编制论文; 人事制度论文; 农村教师论文; 事业单位编制论文; 事业单位工资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聘任制论文; 行政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