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研究中的假设解构:一种方法论视角的考察_现代管理理论论文

管理学研究中的假设解构:方法论视角下的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法论论文,管理学论文,视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管理学发展即将进入百年之际,如何反思并改进管理学科的研究水平正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课题。管理学还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其合法性仍然不断受到置疑①,这种合法性往往体现着一门学科的理论价值和知识水平。要想深入理解管理学的研究价值和相关知识意蕴,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意识到并反思科学理论建构过程特别是“方法论”的内容[1]。科学学科的方法论不在于它的手段或技术,而是它的证明逻辑(logic of justification);其真正作用,不在于具体的收集资料或分析资料的方法,而在于如何证明研究者自己的观点或命题,用什么逻辑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命题[2]。区别于研究程序中运用的工具和技术的方法,方法论对现实做出假设,是研究者进行研究的一系列复杂的、本体的和认识论的假设的集合,代表其思想系统形式的信条。鉴于此,“假设”为学科的理论建构和实务运用提供了一个出发点或基础,在整个学科方法论中居于核心。也就是说,任何一种管理理论的创建与应用,都必须以一定的假设为前提,尽管有些假设是外在显现的,有些假设是内在隐含的。如果没有这些假设,所有的管理理论都将失去存在的逻辑基础[3]。从目前管理学理论体系和研究过程来看,很多假设、假说不仅缺少稳定性,而且内容层次都极为模糊,这使得管理学理论研究基础非常薄弱,很难经得起推敲和考证,导致经常存在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紧张关系。

鉴于此,本文认为管理学理论研究的不完善性,不应归罪于理论内容本身,多数情况下是由于管理学研究所依循的假设模糊所致。基于此,本文从讨论一般假设的概念和层次入手,基于方法论视角对管理学研究假设的复杂性做出深入考察,进而对改善管理学研究假设的有效性问题进行探讨。

1 假设的概念体系与层次划分

“假设”的概念主要来源于西方,在西文中,含有“假设”意思的单词有assumption、postulation和hypothesis。一般而言,assumption多指前提性的、逻辑性的假设,中文译为“假定”比较确切。postulation也指“假定”,常运用于数学中,主要指带有公理性质的假定。这种假定更多没有经过证明。hypothesis是指“以已有事实材料和科学理论为依据而对未知事实或规律所提出的一种推测性说明”,一般译为“假说”。假说经过一定程序证明之后就形成了具体的理论观点,换句话说,假说就是被证实或证伪之前的理论观点。从广义而言,假设并不是单一概念,而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体系,有必要分层次深入理解。

迄今,有关假设层次和分类的问题,学界观点不一:胡宗山[4]从3个角度对假设作了划分:①从假设的性质及与理论的关系来看,假设可分为逻辑性假设和观点性假设。逻辑性假设是指用哲学或逻辑方法推导的、适用于普遍的人类行为,并对学科研究具有启发性的假设,它们无须或无法证明。观点性假设则是指关于某门学科或理论的具体命题、具体观点的假设。②从假设在学科中的地位和功能角度,可分为公理性假设和一般假设。公理性假设是指某门学科或理论对研究对象所进行的最基本的判断,可称之为基础假设或原初假设,类似于“第一原理”或数学中的公理。公理性假设可以不证自明,是学科存在并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标志。一般假设是与公理性假设相对而言的,它是指那些以公理性假设为起点演化而来的、对具体情况所进行的事实的或逻辑性的判断。③以上两大类假设交叉组合,就形成了公理性逻辑假设、公理性观点假设、一般性逻辑假设和一般性观点假设。但在社会科学中运用最多的还是一般性观点假设,它可分为核心假设和外围假设。核心假设是理论体系中的主导性假设,它描述的是中心的变量关系,如泰罗科学管理的核心假设是劳资对立,因此泰罗曾把自己的理论看作是“心理革命”。外围假设则是围绕核心假设或服务于核心假设的一些待证明命题,如管理体制有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改进企业绩效有利于缓和劳资对立等假设就属于外围假设。

陈璋[5]根据假设条件在理论假说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将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假设条件分为以下3类:①初始条件 主要是指那些决定理论假说核心思想(即大前提)并能够量化的关系和概念的条件,是假说思想的核心和起源,是研究者“自由创造”和猜想(先验)的结果,是整个假设条件的核心部分;②限界条件 主要是指实证研究中,有关明确确立所研究变量各自变动及其相互关系变动范围的限制性假设,这类条件完全是根据初始条件思想的需要而提出的,具有明显的便利性和虚假性;③辅助条件 主要是指那些为了保证某种数学分析方法在假说演绎推理中的逻辑严密性而设立的有关假设条件。一般说来,辅助条件与限界条件是有一定联系的,只是辅助条件一般与应用的具体数学方法直接相关。

以上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研究假设进行了分类,但是不难发现,各种分类之间虽然语义有所差别但仍然存在着交叉和重合。笔者认为,学界对于假设条件的层次划分应视具体学科而论,不同学科因其研究对象的复杂程度以及研究方法和理论的成熟度等方面存在差异,研究中要求的假设层次也应区别对待,因此,我们将区别于以上学者,依循方法论的视角,将管理学研究中的假设做出重新分类和探讨。

2 管理学研究中的假设考察:基于方法论的视角

要从方法论视角探讨管理学研究假设,必须首先明确方法论的内涵和体系。有的学者认为方法论属于哲学反思的性质,是关于科学体系、形式和方式原理的学说[6];有的学者侧重于从学科发展认识方法论,认为管理研究方法论是关于管理方法本质、作用、适用范围以及相互关系的研究[7];还有的学者意指方法论特别是管理研究方法论是涉及问题阐述、文献综述、假设提出、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等一系列环节的规范[8]。以上观点反映出“方法论”本身就具有层次体系,在使用中存在不同的所指。依此类推,笔者认为管理假设并不单指方法论层次上的假设,还包括与具体研究联系在一起的为使管理学研究工作更加富有效率和更科学的各种假设。本文按照方法论层次在综合管理研究文献成果的基础上,将管理学研究中的假设分为哲学思考、学科建构和操作研究3个层次(见图1)。

图1 基于方法论视角的管理学研究假设多层次解构

2.1 哲学思考层次的管理学研究假设

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管理学在哲学思考层次上主要关注:管理学的认识和知识本身在价值上是否(或能否)是无涉(value-free)的或中性的,这就是所谓的“价值中立”问题。其延伸出2种假设争议。

(1)建构主义假设 具体包括:事实无法脱离理论,管理知识是理论驱动型的,建构主义者把管理研究看成一个雕塑的过程,研究者在接近一个问题的时候,总是预先带有一个关于该问题性质的观念或者说是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管理研究者从来就不是客观的或价值中立的,不能完全独立于研究主题;研究主体和客体的分离是不可行的,理论和实践的分离同样是不可行的。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本质上是相互联系的,理论存在于实践之前也存在于实践之后;管理研究产生于在共同持有的假设的基础上产生对话、交流的学术团体之间等。

(2)实在主义假设 具体包括:所研究的管理现象独立于我们接受的理论、概念框架和范式而存在,并同时具有一定的特性;任何一种管理理论要么正确要么错误;最好的管理理论是最接近真理的;管理理论的正确性能够解释其预测的有效性(也是预测有效性的唯一解释),等等。

建构主义假设和实在主义假设的分歧在管理学中体现在对管理学学科属性“科学和人文”,即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不同看法上。在这种哲学语境影响下,管理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既具有科学的属性,又兼具人文学科的特质,因而在方法论问题上就存在着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之争[10]。科学主义认为管理学的研究完全可以采用自然科学的一套方法,追求以事实为实证基础的客观自然的因果定律;人文主义则主张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描述理解,不要轻易得出超出情景的定律[11]。哲学层次的假设分歧还会对学科建构甚至操作研究等微观层次的具体假设产生深远影响。

2.2 学科建构层次的管理学研究假设

学科建构层次的假设更多体现了管理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学科特质,是管理学理论体系建构的最直接来源,也最能突出管理学的学科价值。但是,从现有文献来看,管理学研究对这一层次的假设一直缺少系统的梳理,常常在建构管理理论时采取隐晦的不言自明的处理方式,导致管理理论体系缺少牢固基础,笔者认为,管理学在学科建构层次上存在以下一些较为重要的研究假设。

(1)管理学适用度假设:普适性与准确性 管理学研究者在建构理论时可能经常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在普适性假设与准确性假设之间做出取舍。这实际上是哲学层面假设的最直接体现。其暗含着,组织对管理和管理学需要到什么程度,管理学对于现实世界有多大的适用度。普适性(universality of management)意味着管理活动在任何组织及环境中都存在,而管理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所有组织改良[12]。同时,管理理论具有很强的时空背景依赖性,其普适性是比较低的,所以要想发展出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又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多数情况下,在这2种假设之间存在着一个内在的冲突,准确性、预测性的力量可以在总体的较低层次上获得,但这可能意味着推广性、普适性的牺牲[13],因而,只能给出部分的解释,理论化的准确的预测性力量也是有限的。

(2)组织系统性质假设: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 管理学中组织的系统假设来源于巴纳德[14]的“协作系统”的观点,此后又借鉴了物理科学复杂系统理论。在系统观看来,组织成为一组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的多种要素的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不过,在管理理论建构中,对组织系统性质假设隐含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2种冲突。封闭系统意味着组织不受或不考虑环境影响,不与所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开放系统则强调与它所处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管理学中的系统控制常隐含封闭系统假设;而利益相关者理论则持有开放系统假设,将包括顾客、供应商、政府机构等外部各种因素纳入理论体系中。基于封闭系统假设的管理理论有过于抽象的不足,而立足开放系统假设的管理理论虽然能直面现实复杂性,但强于描述,在解释和应用力度上要薄弱一些。

(3)环境性质假设:环境稳定与环境变动 环境不确定性既是管理实践者需要面对的,也是管理学研究者建构理论所必须考虑的。并非所有环境都是相同的。从环境不确定性来看,主要存在稳定性和变动性2种隐含假设。管理学中,科学管理理论、管理过程理论等理论是建构于组织环境构成要素不经常变化、新技术突破较少、外部压力较低等稳定环境假设下,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15,16]、企业成长理论[17]等则引入了动态环境假设。不过,多数管理理论仍然对其所隐含着环境性质假设并未指明。

(4)企业性质假设:异质性与同质性 经济学中明确地把企业性质假设作为理论建构和创新的出发点,新古典经济理论的企业同质化为一组“生产函数”,科斯等交易成本经济理论视企业为交易成本节约的机制,契约经济理论将企业视为契约安排。很明显,经济理论总是采取与市场比较的同质化假设(homogeneity)倾向来考察企业。管理学作为学科最大贡献就是能够从企业的生产功能[18]、价值创造功能[19]等异质化假设(heterogeneity)出发研究管理活动。但是,在实际管理理论建构过程中总是受到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影响,在异质化假设和同质化假设之间摇摆。也即是说,管理学学科还很少能像经济学那样发展出基于企业异质化假设的分析工具。

(5)文化背景假设:文化无差异或文化有差异 管理理论建构中的处理文化背景假设总是个棘手的问题,因为,研究者必须要考虑管理思想对文化背景的依赖性有多深[20]。文化无差异意味着管理对文化背景依赖性弱,管理理论是与文化完全无关的知识;文化差异大则暗指文化背景必须嵌入管理思想,甚至文化因素就被认为是管理思想。按照文献[21]的观点,管理理论知识和模型有3类:与情境无关的模型、“嵌入情境”模型(将文化情境作为自变量或调节变量进入管理模型)和针对具体情境的模型(缺少跨文化比较)。不同模型对于管理学的贡献以及进入学科何种层次是不同的。特别是对于跨文化管理或比较管理而言,至今需要考虑的是分离出组织文化、国别文化、各种亚文化对管理的影响程度,这将关系到管理理论的适用边界和效度等问题。

(6)管理客体假设:人性假设 对管理客体的人性假设是现有管理文献讨论最多的,这和管理活动与人关系最为密切有关。很多管理学者如孔茨、麦格雷戈等都指出,在每一个管理决定或行动背后都隐藏着关于人的本性和行为的假设。迄今为止,管理学存在多种人性假设:①以古典管理理论和麦格雷戈“X理论”为代表的“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人是由经济诱因来引发工作动机的,其目的在于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②由梅奥等人际关系学者提出的“社会人”假设,认为人工作的主要动机是社会需要,因此人们必须从工作的社会关系中去寻求工作的意义。③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和麦格雷戈的“Y理论”为代表的“自我实现人”假设,认为人的需要有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最终目的是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④沙因等人提出并在以后成为权变管理理论基础的“复杂人”假设,认为每个人有不同的需求和不同的能力,人的工作动机不但是复杂的,而且变动性很大;人可以依自己的动机、能力及工作性质对不同的管理方式做出不同的反应。此外,还有“决策人”、“文化人”等假设。不过,令人困惑的是,尽管人性假设如此重要,但多数管理理论在建构过程中并没有深刻阐述其背后的人性假设基础。

(7)管理主体假设:完全理性与有限理性 在对管理主体即管理者的认识上存在着完全理性(perfect rationality)和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2种主要假设。完全理性承袭古典经济学观点,认为决策者在管理决策中问题既定、目标明确、能够列举所有方案、能够评估后果、能够进行最优选择。在SIMON[22]看来,由于信息不完全、决策者个人能力有限以及价值偏好等因素,多数决策都是有限理性的,只能达到“满意”原则。有限理性对人类行为特别是管理行为认识更为深刻,不过目前管理学中的多数内容还是以完全理性假设建构的,即使在管理者角色理论以及战略规划、组织变革等复杂管理决策理论中,仍然没有见到有限理性的影子,有限理性假设在某种程度上仅是作为一种思想启发而存在于管理学理论体系之中,很难看到理性在其中的影响。

(8)组织形态假设:常态企业与特殊组织 管理学理论对于其组织形态载体的预设基础往往是常态企业。这种常态企业度过了创业期、内在结构基本形成、生产、战略、人事、控制、财务等各职能体系相对完善,成为一般管理学意义上的企业。但是管理学中所预设的常态企业显然仅仅是现实组织世界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特殊组织为管理学核心理论所忽视,如巨型企业、企业集团、非营利组织、创业型组织、虚拟企业等,这些特殊组织或非常复杂、或仅具有部分职能、或边界模糊,而对这些特殊组织形态的管理学整体理论体系的适用程度和应用边界还缺少系统的深入探讨。

(9)时间演进假设:短暂经营(静态)与永续经营(动态) 这是一个关于时间方面的管理学隐含假设。管理学主要探讨的是组织的目标和途径。一般而言,管理学理论都会假定企业能够长期稳健经营,会或希望将永续经营下去的动态发展作为一个目标,能够处理好眼前生存与未来发展的关系。永续经营的假设不是说管理理论研究要以一个无限期时间跨度来开展分析,而是假定企业的目标是永续经营的,它会永远存在下去。在这个基础上去假定、推测和研究企业的行为,引申出一般意义上的管理理论和原理。然而,很多企业并不把增长放在首位,或者由于环境激烈变化其只能将生存置于首位,或者目的仅仅是短暂经营(企业成型后出售),它的行为就难以用通常的管理理论来预期,那么这些相对静态的管理行为是否应该成为一般性的管理理论研究的对象,这一点仍然没有在管理学界形成共识。

(10)研究分界假设:多学科与跨学科 管理学研究在处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上存在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和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2种研究分界假设[20]。多学科假设意味着管理学理论只需兼收并蓄各学科知识即可,如管理学涉及工程的,只需借鉴工程学科知识;涉及社会的,借鉴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知识,此时强调管理学研究的包容性。跨学科假设强调管理学必须有自己的方式整合其他各学科知识,譬如,对“人”研究,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都研究人,但他们对人的视角各有不同:经济学立足于“经济人”、“理性人”假设;社会学研究的是阶层下的“人”;人类学研究的是民族人种的“人”;心理学侧重更具特质的“人”,但在涉及企业(组织)中的“人”,尤其是管理者时,管理学学科的地位就应凸现出来,即管理学能够整合其他学科知识最终体现管理学自身的“核心知识”[9],此时强调管理学研究的整合性。对多学科假设和跨学科假设的平衡将影响到管理学的知识拓展持续进步,也会影响到管理学本身的学科价值。

2.3 操作研究层次的管理学研究假设

操作研究层次的管理学研究假设是一般所指的隶属于研究设计下的狭义的假设概念。在管理研究设计中,一般的研究过程(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都包括提出问题、确定关键变量、形成假设、收集相关信息或数据、检验假设、形成(修正)理论、提出新问题等环节[23],形成具体假设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假设的好坏,对于管理研究质量和水平具有决定性作用,对于数据的利用具有指导性作用。一项管理研究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假设的潜在价值。

王学军[24]认为,假设是指“科学研究上对客观事物的假定的说明”,“假设要根据事实提出,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就成为理论”。孙健敏[25]认为,“当一个命题是用来做实证检验的,这个命题就变成了假设;凡是没有经过科学验证的观点和命题都属于假设”。罗珉[26]则提出,“假设是对某种行为、现象或事件做出的一种合理的、尝试性的并有待检验的解释。假设是表明研究者对于研究结果的一种设想,是对研究问题中变量问关系的一种预期。研究者提出假设后并不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预期正确,接下来收集数据和事实,验证结果可能支持假设也可能不支持假设,无论支持还是不支持,研究工作都是有意义的。”国外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假设的定义:ROBBINS[12]认为,对于2个或多个变量间的关系所作的试探性解释称之为假设。除非被实证研究所证实,否则假设就只能是试验性的解释。MASON等[27]认为,假设是表明2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一个或一组陈述句;SEKARAN[28]认为,假设是从逻辑上推测的2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以一种可检验的陈述句形式表达出来。

上述有关操作研究层次的假设定义尽管存在表述上的不同,但多数学者对于假设的理解还是基于“开展具体研究时提出的有待检验的命题”这一要义的,因此,操作研究层次的管理假设亦是需要检验的命题。和哲学思考层次、学科建构层次的管理假设有时可以自行设定无需证明不同,操作研究层次的管理学研究假设必须通过严谨的数据和方法进行证实或证伪,在被验证与证明之后,假设中的变量关系被确证,命题得以成立,进而才能产生管理理论的形态。

3 管理学研究中的假设有效性改善

从方法论层次来认识管理学研究假设有助于反思管理学理论。然而,应该注意到假设是具有虚假性的。这种虚假性体现在:①假设的提出是从纷繁复杂的现实管理现象中首先抓住少数关键而易于控制的要素(变量),然后由这些要素抽象简化出一定的相互关系进行描述,研究越具体,被省略的其他要素越多,要素之间的关系假设越简化抽象;②任何管理假设归根到底还是猜想,是人们面对复杂混沌客观世界产生的十分有限的认识;③很多社会科学假设不像自然定律那样恒久不变,它在不断地变化,昨天成立的假设,今天可能就不能成立,甚至可能完全错误[29]。由此,假设条件的确立只是明确地表明了猜想者所关心和思考的要素、所理解的变量的内涵、现实中各种因素影响方式的浓缩或量化、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角度。所有这些方面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而没有认识到的因素或关系是无限的,从这种意义工说,任何理论假设条件都不可能是完全真实或客观的,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虚假性[5]。不过,尽管假设的虚假性是无法避免的,但并不表明我们只能毫无作为,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不断审视反思过去的假设是否已经改变,从而改善管理假设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虚假性。

3.1 哲学思考层次和学科建构层次管理假设的有效性改善:元研究的确立

这2个层次的管理研究假设在管理学体系中类似于拉卡托斯所言的科学的“硬核”与“保护带”,其往往隐含在管理学理论中,是管理学者对研究主题的潜在知识基本假设,也构成了管理学区别于其他学科而成为独立知识体系的支撑。虽然在具体管理研究中,有时不必阐述这些基本假设,但是要想提高管理学理论的科学价值,还是需要不断以批判的态度来审视原来模糊的、变化的、存在不完善的基本假设。“元研究”(meta-research)乃是改善这2个层次基本假设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元”英译为“meta”,是一个古希腊语前缀,意即“之后”和“超越”。在现代知识发展中,元研究意味着更高层次地对整个学科进行整体性的反思,以批判的态度来审视原来学科的性质、结构以及理论体系。元研究伴随着学科危机产生,尤其是当学科长久难以进展的情况下出现的,是一门学科走向成熟的标志。它不是零散的反思而是系统化的自我反省和批判,也是学科本身自我意识清晰化的过程[30]。针对管理学而言,管理学的元研究就是注重探究管理理论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和理论范式进步的规律,它涉及人们以往的管理学立场之间的矛盾,探究管理理论与其研究者及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处理管理学中的有关“真”、“客观性”及“社会现象本性”等一系列关键性的学科问题。笔者认为,利用元研究改善管理学基本假设可以侧重于以下问题。

(1)合理性评价 从合理性来评价管理学基本假设主要是考察假设与背景理论之间的关系。所谓背景理论就是已经得到确认并被普遍接受的科学理论系统,它既可能是根植于管理学,也可能来源于其他学科。如果管理假设能够从已被广泛接受的、具有普遍性的科学理论中获得“自上而下”的支持(或者逻辑地蕴涵了该假设),那么该假设不仅是合理的,也是可接受的;如果假设等价或包容了已有的某些理论,其同样可以接受。例如,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的组织性质假设从物理科学系统理论获得了合理性支持,完全理性与有限理性的管理主体假设从经济学及心理学都获得了合理性支持。倘若与背景理论相悖,就需要进行深入的逻辑性评价。

(2)逻辑性评价 合理性仅仅提供了一个基本支撑,但它不是必要条件。很多管理假设可能向背景理论提出了挑战。在这种情形下,要考察这种冲突到底是新假设的问题还是背景理论的问题。新的管理假设如果在逻辑上(自洽性、一致性、完备性等)都较为可靠,即使修正假设的辅助条件仍然无法成功地消除这种冲突,也不能简单地拒斥该新假设,就需要重新审查背景理论的适用性和合理性了,这种审查某种程度上能够更高层次地认识新假设的创造性和思想性。

(3)思想性/创造性评价 从思想性/创造性评价管理假设的有效性,可以提高管理学理论体系的学科价值。这种思想性/创造性可能是新的管理假设对背景理论的修正或拓展,如管理学的多重人性假设、企业异质性假设都是对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关于人的知识的拓展;也可能是对背景理论的突变和颠覆,此时新假设可能演化为新的理论范式,进而形成库恩的“范式革命”。无论如何,思想性/创造性评价是突出学科特色的重要标准。

(4)可检验性评价 可检验性评价是指假设具有经验蕴涵,能够在观察、实践或经验上加以检验。哲学思考和学科层次的管理假设较为抽象,很多情况下暂时无法得到科学事实的检验,不过,虽然这种可检验性评价是相对的,但随着研究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化,会一步步地验证这些假设。

3.2 操作研究层次的管理假设的有效性改善:五维度设计

如何改善操作研究层次管理假设的有效性?一些学者[25,31,32]探讨过具体研究假设的有效性标准。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结合自身经验,认为改善操作研究层次管理假设的有效性可以从下面几个维度入手。

(1)假设概念明晰化 在具体管理研究过程中,要明晰界定假设中所涉及的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甚至对所采用的可观察指标要进行描述和说明,例如,工作满意度是一个抽象概念,无法直接观察,但可以通过间接指标来体现工作满意度,如工作质量、离职率、缺勤率等。

(2)假设陈述具体化 在概念明晰的基础上,假设中提到的概念关系不能太过笼统、宽泛,使人陷入模棱两可的误区。如果可能分解成更精细的假设,一定要进行分解,决不要满足于普遍性的预测或假设[25]。例如,“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有影响”,这一假设就较为模糊,应该明确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只有具体化才能使假设更具操作性。

(3)假设实证指向化 这一点强调管理假设要有明确的实证指向对象,因为研究对象有层级性质和边界性质,小到团队、个人,大到企业、产业、区域或国家层面。例如,不能在假设中阐述团队,而在具体实证研究中为方便而代以企业;又比如,研究高层管理团队、核心员工等问题,一定要明确研究所采取的划界标准。

(4)技术可行化 验证假设的技术可行化强调2个方面:真实数据的可获取性和研究技术的适宜性。如果研究宏观层次的管理问题,二手统计数据可能就足够了,但若研究微观层次的管理问题,就要考虑一手数据(访谈、问卷等)的真实性和可利用价值。另外,方法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理论的水平,不知道什么方法可以用来检验假设的研究者很难构建出有用的理论来。有时,依靠发展新方法来验证原有假设也能提升研究价值。

(5)理论相关化 任何假设都是现有理论的扩展和继续,不可能离开某种理论体系去孤立地研究某项假设。一项旨在扩展某种理论的假设可能成为该理论和其他理论之间的桥梁,甚至发现新的知识领域,但它的基础都是原有的理论研究成果[26],因此,要增强研究价值,就必须明确假设和已有理论之间的承接关系。

4 结语

本文从方法论3个层次进行的管理学研究假设梳理和假设有效性的改善讨论,旨在强调“假设在科学研究中比结论本身重要”[33]。而与管理学相邻的经济学,从基础的“经济人”、资源稀缺假设到学科的边际递减、完全竞争市场、多重均衡假设,再到具体研究的严谨精细假设,无疑都为经济学的学科价值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显然,管理学整个体系的内在假设并不牢固,管理学科学价值的备受质疑、管理理论的不完善,往往折射出方法论特别是管理研究假设所存在的模糊和内在矛盾等不足。总体而言,管理学还是一个不成熟的学科,就像大多数的学科发展一样,它正在经历着自身发展合法性危机的反思。本文对管理学研究假设的梳理和改进研究仅仅是管理学学科反思和方法论夯实的一个起点,旨在引起管理学界及广大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希望能对管理学的发展和进步有所贡献。

注释:

①作为一门学科的合法性,并非是法理上的合法,而主要指的是该学科的存在基础。具体而言,学科合法性应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有相对独立的研究范畴、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有特定的概念框架,形成或正在形成规范化的知识体系;建立自己专属的方法论;其形成的原理或提出的规律能够经得起验证或论证[9]。

标签:;  ;  ;  ;  ;  ;  ;  ;  ;  ;  ;  

管理研究中的假设解构:一种方法论视角的考察_现代管理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