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平崛起应有的战略储备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和平论文,战略储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04)03-0011-03
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中国政府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作出的国家战略选择, 也是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3月14日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指出: “中国的崛起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也不会牺牲任何人。”[1]要做到 这三个“不会”,对于中国国家战略的设计来说具有相当难度。按照传统国际关系理论 ,崛起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快速增长,成长为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至少在一个 地区起主导作用的国家的这样一个发展的历程。由于一国崛起无法回避对某些现实中的 大国特别是霸主国的挑战,享有主导权的现实霸主国也不会主动放弃主导权,因此一国 崛起的过程往往伴随国际社会的动荡与冲突,构成对世界安全的威胁。和平崛起很显然 是要突破这样一种传统的范式,如何突破,至少应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战略储备。
一、和平崛起要求崛起国有更强的自主创新发展能力,而不是靠掠夺别国资源积累财 富、建立发展平台
国家战略的选择首先要考虑本国的利益需求。在和平条件下,在国家没有卷入大规模 战争的形势下,发展是国家的根本利益。1840年以来,中国人都在期待着中华民族的伟 大复兴,期待着中国成为一个富裕、民主、让各国尊重的现代化国家。要想实现这一目 标,不仅仅是要解决中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 提高问题,这是中国国家战略选择的最大需求。解决好13亿人口的发展问题不是一件容 易的事情。13亿人口的规模相当于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尼、巴西、英国、法国、德 国、意大利、加拿大10个国家人口的总和,占世界总人口的1/5还多(注:中国人口12.9 5亿,上述10国人口合计约为12.7亿。根据《新编实用世界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 02年第2版)各国人口数据统计。)。中国的人口密度达到130人/平方公里,是世界平均 人口密度的3.2倍,人均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都非常有限,而且资 源的分布状态也不合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的能源消费大国。 据统计,1980年以来,中国的能源总消耗量每年增长约5%,是世界平均年增长率的近3 倍。2001年中国能源消耗量占世界总量的9.3%,居世界第二位(这还是在中国人均能源 消费和储量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的情况下统计的)。中国的能源储量与未来几十年的 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缺口,而且这个缺口将越来越大。同样,中国在粮食问 题上也存在这样的缺口(注:1994年9月,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发表了 长达141页的《谁来养活中国——来自一个小行星的醒世报告》。报告认为,中国日益 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高速的工业化进程对农田侵蚀非常严重,中国到2030年国内粮食生 产只能满足需求的42.5%,其余的57.5%要靠进口粮食来满足。但是“没有一个国家,或 者没有一组国家可增加其出口潜力去更多地填补中国潜在粮食短缺的一小部分”,加上 世界其他地区也将出现大量的粮食短缺,中国未来的粮食大量短缺将促使世界粮食市场 价格的急速上升,导致穷国的经济衰退和政局不稳,全球各国的安全将得不到保证。) 。这就引起国际社会对中国快速发展的巨大担心,担心中国生产和消费能力的扩展可能 超出世界资源的承载能力,引发世界经济和安全方面的诸多问题。
中国选择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正是要打消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发展的这些疑虑。但这 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还有很大的难度。
中国要在不妨碍、不威胁、不牺牲任何人的情况下和平地成长为一个现代化的强国, 必须从国家发展的大战略到具体落实的各个层面都有立足国内、独立自主的创新意识和 创新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中国保持稳定、有序、健康的发展。古代中国之所以能够 在强悍的少数民族部落和外国势力的强大攻势下生存而且保持中央大国的地位,关键在 于中国当时拥有世界上发达的技术。这种发达的技术是古代中国在与周边国家的竞争中 保优势、在亚洲通过“朝贡”“册封”的藩属体系而不是用武力方式在东亚建立中国核 心体系的基本保证,同样中国今天的和平崛起也需要具备这样一种能力,一种与传统崛 起方式不同的、立足国内的自主创新发展能力。选择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还必须找到 资源安全解决的合理路径。首先,在适度发展和适度消费的情况下,控制人口,节约资 源,逐步降低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减轻环境负担,同时还要加强对民众的节约能 源意识的教育与指导。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把发展建立在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基础之上, 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用较少的能源创造较多的国民 财富。其次,通过国家的自主创新机制积极开发新能源,增加可再生资源的供应,实行 多样化能源消费结构战略。能源消费结构愈是多元化,承受外部冲击的能力就愈强。目 前,中国能源多样化指数大大低于其他国家,是世界上能源多样化指数最低的国家之一 。中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创新发展空间,应抓住时机,大力开拓发展空间。再次,建 立和加强国家战略资源储备。战略资源储备是一种应对重大国际政治、军事危机的政府 储备,对本国应付紧急情况、避免国际环境因素对国内发展的干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中国战略资源对外依赖度较高,在短时间内不能依靠自主创新解决资源缺口问题 的形势下,走和平崛起道路必须加大国家战略资源储备。最后,积极参与国际资源的开 发,加强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在世界范围内考虑资源的组合和配置,促进国际资源市 场形成一种互利合作的利益格局,从而确保中国能用和平的方式分享到海外资源。
二、和平崛起要求崛起国有更强的军事威慑力,以确保用和平的方式保证国家的主权 利益及需求,保障领土、边界和基本主权不受侵犯,维护国家统一
从理论上来说,国家间矛盾、国际社会存在的问题绝大多数可以通过谈判、协商、妥 协等和平方式解决,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和平方式解决的。在矛盾激化、对 方将武力强加在崛起国头上时,用军事手段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防止国家的分裂 就成为崛起国迫不得已的选择。打消对方动武的念头,才能保证自己在崛起过程中不陷 入战争的泥潭。为了打消对方动武的念头,就必须有足够强大的军事威慑力。西方现实 主义奠基人摩根索在阐述国际社会权均衡(the balance of power)状态时指出:“一个 因素的发展不至于强大到压倒其他因素的发展,但要强大到足以阻止其他因素压倒自己 。”[2]可见,选择和平崛起不仅不意味着放弃强军,相反,对本国的国防能力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要求本国军队要具备一种使对手不敢悍然发动战争的军事威慑能力。
中国目前同美国等西方主要国家在战略力量和常规力量方面存在着巨大差距。中国的 战略核力量数量同美俄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就主要常规武器装备来看,中国不仅同美 国相比差距很大,同日本、印度、韩国等中等军事力量的国家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尽 管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拥有世界上人数最多的军队,但从一国与邻国的兵力比较来看 中国军队在数量上的优势并不明显,正如西方学者分析的那样,美国与自己的近邻加拿 大和墨西哥两国军队在兵力上为6∶1,而中国“即使撇开较远的美国不算,7个主要邻 邦和地区的兵力加在一起,竟比中国兵力多1倍”[3]。不仅如此,在沿海地区的海空战 争模式中,中国军队地面上的数量优势难以发挥,而对手的海空力量远距离、大规模、 高精度的武器投放优势和装备质量优势却可以充分发挥出来。中国的军事力量还不能对 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安全形成有效保护,同时也缺乏足够有效的军事威慑手段。
作为一个陆海兼备的国家,中国特定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国家战略防御的困难程度和中 国和平崛起战略实施的复杂程度。中国是世界上海陆邻国最多的国家,与其他大国相比 ,有着更为复杂的周边环境。中国与15个国家接壤,2万多公里的陆地边境,其中1.9万 公里是少数民族的居住地,而且全国123个陆地边境县几乎都有少数民族聚居。由于边 疆地区居民的宗教习俗、文化传统具有不同于内地居民反而与境外周边国家相似的特点 ,周边国家局势稳定成为边疆民族地区安定的重要保证。中国大陆海岸线长1.8万多公 里,与7个国家相邻,随着海洋权益争夺的日益加剧,沿西太平洋正在构成一条东北-西 南走向的海洋热点线,海上形势十分严峻(注:在中国东南部沿海地区,涉及海洋权益 的矛盾日益加剧,从北向南有:日俄北方领土之争,日韩竹岛(独岛)之争,朝鲜半岛的 军事对峙,中国与朝、韩黄海大陆架之争,中日钓鱼岛之争,台湾海峡的统独之争,中 国南海岛礁和海域权益之争。)。地缘政治的复杂程度决定了中国和平崛起首先要保证 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既包括本土安全,确保本国主权领土完整,不受外来侵犯,也包括 发展安全,维护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利益安全,打破发达国家对世界体系的垄 断和控制。国家战略防御也应从维护本土安全的传统观念转变为以现代高科技信息为主 导的积极防御战略,打破少数大国对中国周边地区制海权、制空权的垄断地位,形成对 本国主权和国家利益的有效保护。“9·11”事件后,美国把亚太地区视为其建立欧亚 大陆新霸权体系的战略支柱和枢纽地域,正在下大力气加以经营。中国即使是选择和平 方式崛起,也不能逃避与像美国这样的现实霸主国之间可能发生的冲突。发展是解决问 题的最好方法,只有自己具备了足够的实力,才会有现实的威慑力,才会使崛起国能走 和平发展道路。
三、和平崛起要求崛起国有更强的国际协调力和影响力来化解国际矛盾与危机,增强 其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主导作用
军事威慑是实现国家利益、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及国家尊严的有效手段,但是国 家战略目标的实现要争取在战略目标与实现手段、战略实施成本与战略收益之间达到平 衡。两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在经历力量和权势的快速增长后,两度选择了用军事帝国主 义的方式来实现德国成为世界强国的梦想,它失败了;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力以 赴地投入到与美国夺世界霸主的军备竞赛中,结果导致了苏联社会主义解体的命运。“ 一个国家是否要争取强国地位必须由它自己来决定,但是是否成功取决于别国什么反应 。”[4]尽管大国意志和权势对世界体系走向有着深刻影响,但是各国社会制度、国家 体制、思想观点、民族信仰及自身利益等的不同,决定了它们在国际关系中的矛盾冲突 十分复杂。有些矛盾在武力胁迫下不仅无效,甚至会适得其反,例如恐怖主义的产生。 相反,国际安全、国家安全的很多问题却可能通过各国的相互协作和协商得到解决。过 去中苏两国存在严重的边界问题,苏联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严重地威胁中国的国家安 全。后来,中苏(俄)两国和中亚各国经过平等协商,通过发展政治和经济关系,基本解 决了边界问题,中国同俄罗斯及中亚各国间不仅彼此没有构成威胁,而且成为睦邻友好 的战略协作伙伴。这一成功的经验证明:国际协调力的加强可以解决某些重大的国家和 国际安全问题,是崛起国实现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的有效途径。
从国土、资源、人口等构成国家综合国力指标来看,中国是一个可以对世界发展有引 导作用的大国,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拥有防御性核武器的国家,但在经济 、科技、军事构成和人均指标方面,中国现在仍不是全球意义的世界大国。中国拥有一 定的国际地位,但国际影响主要在亚洲,在拉美、中东、欧洲、非洲等地区和国际问题 上,中国难以施加实质性的有效影响;中国在军控、裁军、防扩散等国际领域发挥着重 要影响,但中国的现实发展和政策仍然受到一些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的怀疑,在一些国 际问题和地区安全问题上还较为孤立。特别是当前世界政治格局“一超多强”的架构对 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实现有很大的制约作用。美国在许多国际组织中占据主导地位,拥 有遍布全球的盟友和战略利益,美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美国独一无二的军事优 势使其成为世界上惟一能有效进行全球干预的国家。在中国周边,力量对比出现了不同 程度地向西方尤其是向美国倾斜的趋势,美国更是力图在中国的周围建立一个由美国的 伙伴和盟国组成的安全包围圈来“控制”中国,以阻止那些企图脱离西方主导的地区大 国的崛起。要打破这种局面,实现和平崛起国家战略,就必须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协调与 合作,积极参加各种双边、多边以及各种国际组织的合作机制,抓住各种机遇扩大自己 的国际影响力和协调力,在融入国际社会中扩大自己的国际生存和发展空间。
和平崛起是中华文明与社会制度赋予中国的特殊禀赋,和平崛起战略目标的实现体现 了中华民族现实利益和制度属性的独特价值组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西方传统大国 崛起不同的国家发展理念。和平崛起实际上给中国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 在思想方法、路径设计以及各个相关层面进行足够的战略储备。在中国和平崛起的道路 上还会有许多困难和阻力,如何化解这些困难和阻力,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我们去深入思 考和研究。
收稿日期:2004-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