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阅读走进课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论文,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偏见,认为阅读只是语文教学的事,在数学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仅注意数式的演算步骤,而忽略对数学语言的理解。然而,随着现代科技日益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社会越来越数学化,仅具备语文阅读能力是不够的。近年来,阅读理解题成了考试中的新题型,具有很强的选拔功能,很多学生解题能力不强,学习过分依赖老师,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阅读能力差导致的。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充分利用阅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数学阅读的特殊性
许多学生自学能力差,认为数学阅读很难,许多老师也认为阅读教学很难把握,这是由数学阅读的特殊性决定的。
(一)数学是一门语言。“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语言具有简洁、无歧义的特点,但数学符号往往内涵丰富,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尤其是符号语言和图式语言跟自然语言差别很大。而在阅读中语意转换频繁,要求灵活,这就给数学阅读带来一定难度。阅读过程是一个内部言语的转化过程,是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数学阅读常要求灵活转化阅读内容,如把一个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或不那么抽象的内容;把用符号语言或图式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文字语言的形式;把文字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符号或图式语言;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定义或定理等。
(二)数学材料的呈现主要是归纳和演绎,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加之数学语言的抽象性,使数学阅读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阅读过程中,记忆、理解、抽象、综合、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都需要充分调动才能达到好的阅读效果。
(三)数学阅读要求读写结合,认真细致。数学阅读应是一种主动式阅读,要求手脑结合,要求在适当的地方,通过思维或推演主动预测或概括下文将要给出的结论,而不是直接去阅读结论。
二、让数学阅读走进课堂
叶圣陶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要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
(一)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去。有些教师常在布置作业时才让学生打开课本,学生也只有在作业中碰到问题时才翻开数学课本,缺乏数学阅读的习惯。这种状况减少了学生与数学教材接触的机会,有时代替了学生的思考,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特点及其掌握数学术语的水平,是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重视数学阅读对丰富数学语言体系,提高数学语言水平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重视数学阅读,亦有助于数学语言水平的提高和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符合现代教育思想,有助于个别化学习。
(二)数学教师应掌握一定的阅读指导策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阅读往往需付出艰苦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很少有学生会把读数学书当做一件快乐的事。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和兴趣,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循序渐进,使学生从愿读转变到会读,最后上升为乐读。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如果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阅读兴趣。例如,“乘方运算法则”教学时,先让学生练习,选择:?
2.探究有效的阅读方法
(1)对于不同的阅读内容,提出相应不同的阅读要求和采用有效的阅读策略。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
教师应编好导读提纲,引导和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例如:新知识是怎样引进的?与旧知识有什么联系?新知识解决什么问题?概念是如何得来的?实际背景是什么?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易混淆概念的辨析,能举出正反例,定理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推导的总体思路是什么?是否还有其他的推导方法?条件是否可以减弱?结论是否可以推广?等等。
(2)主动阅读,手脑并用。阅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数学阅读要求一种主动阅读,要求学生主动地去探索结论,而不是接受现成的结论。思维的目的不是去印证而是去发现,如数学证明的阅读,看完定理内容之后,不马上看证明,而是先分析条件与结论,试着去证明,若证明出来了,对照课本,比较修正;若证不出来,适当参考课本,再尝试证明。读写结合,手脑并用,能促使思维展开,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途径,通过书写能加快加强记忆,通过纸笔演算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3)进行归纳小结。阅读完一章一节后,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要理清脉络,对所学过的内容进行比较和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便于信息的检索和提取。
(4)增强理解,提高速度。数学阅读的核心目标在于理解,包括通过联想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对知识系统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善于捕捉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能否根据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语义转换和语句分析,是阅读理解的关键,也是阅读能力水平的标志。
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从而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首先要分析阅读速度慢的原因,纠正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如出声阅读、默念等;其次要养成阅读的习惯,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调动思维的能量。
3.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除了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精心组织问题、选择阅读指导方法外,还有几个问题需特别注意。
(1)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控制阅读进程。时间太长,影响教学进度,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思考,阅读也就会流于形式。
(2)及时反馈阅读信息。教师可采用提问、练习、互相讨论等方式加强信息交流,检查阅读效果,随时发现问题,使指导更具针对性。
(3)要鼓励学生主动地阅读。课内读,更要课外读,不仅读课本,还要学会选择参考读物。指导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把读书心得上升为数学小论文。
(4)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阅读习惯安排阅读。一开始,低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较弱,可采用讲读结合的方式,设置较详细的导读提纲,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相对较强,可适当减少导读提纲,减少讲读。
(5)要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