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行“三治”社会治理模式的几点思考论文

关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行“三治”社会治理模式的几点思考论文

关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行“三治”社会治理模式的几点思考

文/吴晟 吴国栋

一、推行“自治、法治、德治”建设的现实依据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党的十九大更加鲜明的提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可以看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逐步走向现代化,发展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目标更加坚定,社会治理体系逐步走向了成熟。这为我们乡镇推进“三治”社会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子宫肌瘤属于妇科中病发率较高的肿瘤之一,其属于良性肿瘤范畴,在育龄女性中发病率高达40%[1]。糖尿病作为代谢紊乱性疾病,具有病程时间长,不易治愈,并发症较多等特征。子宫肌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在实施手术治疗时均存在血糖波动现象,且手术刺激及麻醉刺激均与血糖波动具有重要关联,若贸然予以手术治疗,风险性较大。在患者接受治疗期间对其血糖水平进行有效控制,对提升非患者后续手术耐受性,保障手术顺利进行,促进其机体及早康复具有重要意义[2]。该研究中2017年3月—2018年3月主要探讨控制血糖护理在子宫肌瘤合并糖尿病患者95例中的应用价值,现将报道如下。

二、推行“三治”社会治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推行“三治”社会治理模式的必然性

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我们深感单靠行政、法律或教育手段无法取得很好效果,经常出现“说服教育太软不奏效、法律手段太硬增仇恨、行政措施太远够不着”的问题,社会治理的短板被无限放大。如何树立优良的社会风气,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是发展所需,也是民心所向,更是考验着基层党委政府的治理能力。

(二)山丹县陈户镇基本情况

甘肃省山丹县陈户镇,全镇总面积358.22 平方千米,总人口2.2 万人,属典型的缓坡灌溉农业区,干旱型内陆气候,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092 元。无论是产业结构调整,还是经济文化发展都相对落后,尤其是在推进“三治”工作方面没有实践经验,但是我们可以在充分借鉴“桐乡”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健全完善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治理体系,努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走出一条符合陈户特色的“三治”模式,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陈户镇推行“三治”社会治理模式情况及案例

自全县推行“三治融合”的社会治理模式以来,我镇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准确把握“三治融合”建设总要求,深入推动“三治融合”建设具体实践,不断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一是建立“三团”队伍,搭建“三治”平台。我们先以留守人员较多的村为试点,明确人员组成、成员产生、主要任务、工作流程,成立文化理事会、红白理事会、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理事会等8 个队伍,积极参议村级矛盾纠纷调解、集体经济发展、“四德”评选、低保评定、服务群众等事项。二是积极总结经验,健全运行机制。在一年的实践中,我们边总结边学习,从中找差距补不足,通过召开“三治”工作推进会及座谈会,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出台《陈户镇实施“三治”工作细则》,将村级共管共享与“三治”工作结合起来,明确责任清单,理清工作思路,逐步形成了完善的运行机制。现在全镇16 个行政村都成立了“三治”工作室,构建了稳定的“三团”队伍,镇村社参与人数达到200 多人,百姓参政团处理事务60 多件,道德评判团参与评优树德活动30 多场次,百事服务团帮办实事1300 多件,初步形成了“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良好局面。三是结合工作实际,强力推进落实。制度确定后,落实就是关键,通过培育“三治融合”主体、构建“三治融合”体系,逐步提升社会治理内生动力,推动“三治”工作协商共治、协调发展。例如,2015 年陈户村社员在新疆务工期间,因劳务工资纠纷与本村老板产生分歧,迟迟未能了解,陈户村充分发挥“三团”的作用,通过召开议事会议,以“百姓参政团”的名义与当事人沟通,通过多次协调,在强大的舆论压力及道德谴责下,“百姓参政团”解决了常年未理清的工资纠纷。

三、推行“三治”模式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坚持党建引领,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贯穿“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始终,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和政治功能。一是要坚持党委领导和政府指导,在整体推进的过程中起到把准脉络、找准病症、旁敲侧击的作用,实践证明党支部作用发挥越好的村社,“三治”作用越能充分体现,老百姓和村干部的“双向获得感”也越强。二是既要切合实际,又要大胆创新探索,不断加强法治党组织建设,全面推进“党建+社会治理”模式,鼓励乡贤达人、地方精英扮演关键角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新调节方式、制度管理,为推动“三治”工作增添动力。三是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村干部依法办事是确保乡村治理步入法制化轨道的首要因素,一方面必须加强和提升自身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处理村级事务要严格按制度办事,让广大村民感受到公平和正义;另一方面提高自身修养,加强自我学习,传递社会正能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提高群众的满意度。

四、进一步推动“三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党建引领是乡村治理的火车头

我们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发现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深刻。部分镇村干部对“三治”工作的作用缺乏正确认识,没有真正将其作为解决社会治理问题和困难的有效手段,导致实践中的有效做法不多,成效不够明显。二是理论学习不扎实。部分村干部对“三治”工作研究不深入,没有领会“三治”的精神实质,有的仅仅停留在纸上和墙上,还没有真正做到读懂、弄通、做实,对相关文件精神没有吃透,各团职能作用混淆,该用哪个团解决哪个问题思路不清、措施不准。三是团成员识别不准确。各村纳入“三团”队伍的成员摸底不准确,个别成员常年外出务工,不能有效参与村级事务,能够参与的团成员多数系村干部、社长,参与村级事务时缺乏公众说服力和公信力。四是团成员物质保障落实不到位。我镇是典型的劳务大镇,部分团成员在县以外务工,参与村级事务没有报酬,到村开展工作成本高,主动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不够。五是公众社会责任意识不到位。部分民众信仰缺失,对社会缺乏责任感和集体感,道德素养有所下滑。部分团成员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争当“老好人”;村干部争当“太平官”,不愿意得罪人,“三团”作用发挥不够理想。六是公众参与不主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推进,“空心房”拆除、土地确权、农房一体确权登记工作需要革旧迎新,一些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相关政策制定缺少群众的事前参与,执行过程中政策宣传解释跟不上,最终导致群众不理解、不支持。

(二)民主自治是乡村治理的润滑剂

乡镇基层矛盾的产生往往都是因小事、琐事而起,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让法治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意识和行为准则。一是带头遵法。领导干部是法治实践的引领者、示范者,特别是服务一线群众的乡镇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自身做好了,就能以上率下,就能更好地带动人民群众弘扬法治精神。二是组织学法。以“七五”普法、宪法宣传日、送法下乡等系列活动为载体,依托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法治精神,弘扬法治文化,努力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三是带动守法。政府部门带头依法决策、依法行政,规范权利运行和配置,打造“阳光执法”,切实提升司法公信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四是引导用法。不断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点规范化建设,积极推动法律服务向村社延伸,对接公共法律顾问人才,强化法律服务供给,从源头上引导群众走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三)法治建设是乡村治理的压舱石

从实践看,由于政府大包大揽、管的过“宽”。因此,要不断扩大自治权利,培育基层自治力量,激发基层自治活力。一是完善自治制度,推进基层民主。健全完善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自治制度,严格规范“四议两公开”、民主集中制等制度,全面推行村级小微权力监督机制,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二是突出主体地位,动员群众参与。充分调动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泛吸纳乡贤精英、工青妇等组织参与村级事务,按照“自己制定,自己承诺,自己执行”的“三自”模式,实现乡村治理的主体由群众实施,乡村治理的成果由群众共享。三是共享发展机遇,实现互利共享。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聚力推进富民产业,引导更多外出务工人员、企业投资者、高校毕业生回乡创业,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全身症状:大多患者出现头痛(直立位时加重,仰卧位或头胸部以下降低位,即特伦德伦堡定位时,疼痛缓解),还可出现水平复视、听力改变、耳鸣、视力下降、面部麻木、恶心及上肢根性症状[4]。

中国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开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中国将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始终是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动者、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源、各国拓展商机的活力大市场、全球治理改革的积极贡献者。为进一步扩大开放,中国将在激发进口潜力、持续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推动多边和双边合作深入发展方面加大推进力度。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是中国的独唱,而是各国的大合唱。

(四)民风德治是乡村治理的稳压阀

建立镇村社三级道德评议组织,不断健全完善“德治”建设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软实力”。一是以规促德。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到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家规家训中,强化规范约束,发挥明导向、正民心、树新风的积极作用。二是以文养德。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举办“移风易俗进万家”“流动道德讲堂”“我家家风我来画”等文化活动,不断传播正能量,提升精气神。三是以评立德。以“最美”精神为核心,加大对“好婆婆好媳妇”“最美庭院”“优秀村社干部”等先进典型表彰,大力弘扬和宣传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的到的凡人善举,引导群众尊道德、讲道德、守道德。

五、结语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行“三治”社会治理模式的实践中,更要注重探索和创新,不断深化工作理念、拓展工作领域、完善工作机制,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并积极推广适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社会治理、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才能可持续、更有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的报告[DB/OL].新华社,2017-10-27.

[2]梁涛.创新实践载体推进三治融合[N].安康日报,2018-04-10.

[3]盛勇军.创新打造“三治融合”高地[N].农民日报,2018-01-27.

[4]李秋香.党建引民风三治巧融合[N].中国社会报,2018-01-05.

[5]许威.德治,法治,自治语境下的基层社会管理创新[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5,(05).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陈户镇人民政府)

标签:;  ;  ;  ;  ;  ;  ;  ;  ;  

关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行“三治”社会治理模式的几点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