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学政治考试改革与素质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麻璐琦[1](2021)在《反思性教学法在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反思性教学法是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以相关教学理论为基础,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全方位的反思,在不断反思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改进,逐渐优化教学效果,继而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反思性教学法作为教育界积极倡导的教师发展理论,是推动中学政治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理念等素养不断提升的重要途径。由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呼唤、教育改革进程的加快、教学效果优化的亟需等背景,将反思性教学法应用于教学实践来促进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有助于形成“反思性教学”与“反思促成长”的良好氛围,帮助政治教师实现“经验型”到“专家型”的蜕变。本文阐述了反思性教学法的特征及其与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关系,将马克思的认识论、陶行知的“求真精神”、熊川武的反思性教学过程理论、埃拜的反思性教学模型等作为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支撑。选取信阳市S中学的全体政治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对中学政治教师应用反思性教学法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出该方法在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部分政治教师专业知识不够系统,反思动力薄弱;部分政治教师专业技能不够娴熟,反思形式单一;部分政治教师专业理念更新不够,反思内容陈旧。反思性教学法在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部分中学政治教师不重视反思性教学法,专业发展意识薄弱;部分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结合中学政治课的学科特点提出了反思性教学法在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对策,主要包括:中学政治教师增强专业发展意识,积极尝试与践行反思性教学法;营造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鼓励反思性教学法的应用;中学政治教师应用反思性教学法的实践探讨。
林星霓[2](2021)在《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7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要构建活动型的学科课程,注重培育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并建议开展辨析式教学。教师通过确立辨析主题、创设辨析情境来设置问题,引领学生在活动中比较、鉴别、分析观点。在辨析式教学课堂中能够促使学生深化课堂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凸显积极价值的引领。为此,本文就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本文围绕主题设计了四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高中思政课辨析式教学的理论概述,包括辨析式教学的相关概念界定、辨析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和高中思政课辨析式教学运用的意义。第二部分是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现状调查及分析。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新课标的发布,高中辨析式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调查结果显示,在高中思政课辨析式教学的实际运用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辨析空间不够开放、辨析的内容较浅显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应试教育、教师、学生等多重原因交织影响所致。第三部分是高中思政课辨析式教学的运用原则及对策。基于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政课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政课运用的四大原则和三大类有效对策。第四部分是高中思政课辨析式教学的实际运用。以2019年部编版新教材的相关教学内容为例,展示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具体运用。
张雪颖[3](2021)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实效性提升的对策研究 ——以九年级下册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业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学生认知本领和学科素养的重要手段。研究如何提升作业设计的实效性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当代先进教育理论为依据,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实效性提升的理论基础、实践意义、现实状况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实效性提升的对策。本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实效性提升的理论基础,并从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自身能力的整体提升三个方面论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实效性提升的实践意义。第二部分指出了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在作业目标、作业形式、作业内容、作业容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第三部分提出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实效性提升的对策。本论文认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实效性提升的主要对策是:第一,要完善作业目标,重塑作业观念;第二,要创新作业形式,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第三,要精选作业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第四,要调控作业总量,减轻学生负担。
何雨[4](2021)在《中国故事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基础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但由于面临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发展形势,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出现一系列新矛盾和新问题,迫切需要得到有效地解决,同时,高中时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高中生今后的价值导向和人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多元社会思潮的发展对部分高中生思想产生一定影响,面临着价值选择和价值困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讲好中国故事”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时期应该如何培养青少年等相关问题,而将中国故事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能够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在围绕一定主题的情节和人物的配合下增加教育内容的可感性、情境性。在方法上用讲故事的方式深化评论性、理论性的表达,通过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与政治语言的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符合高中生的成长规律,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感染力。讲好中国故事也是一种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的完美结合,能够有效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率,也能引领广大青少年学生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和教育保障。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与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A市某高中教师和高一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等方法进行中国故事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发现该校在中国故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中国故事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仍存在教育深度不足、教育形式单一、内容针对性弱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学校方面原因是教师和学生产生思想隔阂和缺乏具有时效性的中国故事资源库;教师方面原因是教学话语过于刻板、题材内容开发不足和“第二课堂”实践有限;学生方面原因是缺乏中国故事精神的理解和升华、主体能动性不足和错误社会思潮的干扰。基于问题和原因的分析,本文提出中国故事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有效性建议,培养中国故事思想政治教育者;创建优质的中国故事资源库;拓展第二课堂教育形式;优化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环节;扩大传承中国故事的学习平台,从这五个方面创新中国故事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闫佳伟[5](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提出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周易初[6](202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①由此,我国必须加强对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建设,重视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能否具备良好的问题意识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高中阶段处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塑造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时期。加之高中思想政治课因其课程本身的思辨性特点,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充分发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所谓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是指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政治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相关原则指导下,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这一思维的动态实践过程中,养成问题思维、培养问题意识。通过教育实践以及访谈调查得知,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存在着下列问题:部分高中政治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多关注知识性问题,对学生提出问题缺乏深层次引导;部分高中生习惯于对知识的简单识记,其思考仅局限于教师所提之问,不善于主动思考和发现问题。就其原因而言,主要是: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能力不够强,表现为部分教师自身问题意识较为欠缺,问题引导能力较为薄弱;学生对自身问题意识的培养不够重视,表现在部分学生没有足够认识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加之学生能力的欠缺制约对自身问题意识的有效培养;以及现有评价体系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关注不够,表现为评价目的功利化现象、评价内容片面化现象比较突出,以及部分教师教学评价素养不足。为了更好的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系统把握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后,结合教学实际,提炼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三大原则:学生自主性原则是根本;教师引导性原则是关键:评价激励性原则是保障。并在此原则指导下,提出如下对策:重视学生在问题意识培养中的主体作用,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是前提条件、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是有效途径、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是必要之举、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是价值旨归;发挥教师在问题意识培养中的引导作用:主要包括转变应试教育观念、合理运用教学方法以及重视激励性评价;借助评价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提供保障:拓展多元的教学评价主体、注重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制定科学的教学评价标准等。
周晓娜[7](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学生思辨力的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将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实践能力。目前看来,课堂未能真正有效地使学生深刻掌握学科知识和有效提高学生社会参与能力。思辨力是学生学习的关键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力,有助于帮助学生在开放的思维和独立的思考中深刻掌握学科知识,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从而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但是在陈旧的教学理念和落后的教学方式的影响下,学生对学习过于被动,缺乏独立思考和深入分析,未能掌握高效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上重视传授理论知识,没有设计提问、讨论等课堂活动,忽视了对学生思辨力的培养。因此,在全面了解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学生思辨力培养现状的基础上,多角度分析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学生思辨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有效培养学生思辨力的方法。本文以探究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学生思辨力的培养方法为中心,在界定思辨力内涵的基础上,阐明学生思辨力的培养价值。通过实证调查的方式,了解到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学生思辨力的培养存在学生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认识不够、教师没有突破传统教学观念的藩篱、未能营造良好的思辨氛围等问题,并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从学生转变传统思维方式、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和多元教学评价、家校共建思辨氛围等角度入手提出培养学生思辨力的方法,以期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力提供实际借鉴。
王德志[8](2020)在《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研究 ——以2015-2019年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也经历了几次变革。学业水平考试作为选拔性考试,考试的形式、命题方向和试题质量一直受到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密切关注。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命制依据《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道德与法治》的要求,以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为内容,结合当年度重大时事政治热点为载体,综合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综合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因此,什么样的试题能够兼备选拔功能和教育学业水平评价功能,一直是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不断突破的难题。本文立足于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的备考实际,以近5年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为研究对象,对试题内容、题型、质量、存在不足和优化策略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以期能够为今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命制提供借鉴,给教师、家长、学生进行学业水平备考提供参考。本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的考试标准和考试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考试评价理论作了相应的阐述,分析了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原则。第二部分分析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内容。通过对比分析试题内容与分值的结构变化,归纳出高分和高频的考点内容。通过对试题取材进行归纳分类,总结试题命制取材方向和范围,为教师和考生积极备考提供参考。第三部分分析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题型。通过对比分析试题题型与分值结构,从横向和纵向上对比了近5年的题型变化和发展趋势;对客观题和主观题题型进行归类,从典型例题中归纳各类题型的特点和相应解题策略。第四部分分析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质量。分别从试题的结构及难度、考点内容和分值、试题的主要特点和试题的效度、信度、区分度作数据分析,以对比试题与考试要求的一致性和评价试题的质量。第五部分在对近5年试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和梳理了试题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对应的试题优化策略。
杨远[9](2020)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江苏政治卷研究 ——以2017-2019年江苏试卷为例》文中提出新课程要求,思想政治课要建立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机制,力求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研究高考政治卷中核心素养的考查状况,能够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强化核心素养培养提供借鉴。本论文以2017-2019年高考江苏政治卷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对三套试卷进行分析研究。在明确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从试卷题型、知识考查、分值、学科任务、评价情境、素养体现、素养考查要求等方面分别对三套试卷进行统计分析,概括得出这三年高考江苏政治卷对核心素养的考查特征,即关注时政热点,强化政治认同;重视探究任务,弘扬科学精神;强调现实冲突,彰显法治意识;引入生活情境,激发公共参与。根据高考江苏政治试卷的分析以及对特征的研究,从试题中总结出高考卷在考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时凸显价值引领作用,能够在基本覆盖学科主要知识点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综合性的考查内容、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试题材料以及开放性的评价标准。但与此同时,试卷中也存在考查学科核心素养的试题结构不均衡,学科任务指向模糊以及设问方式不灵活的问题。自2017年起,江苏省高考命题组正式开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的高考命题摸索阶段,基于这三年高考江苏政治试题在考查内容、情境创设及评分标准中所体现出的特征,针对广大一线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以下三点教学启示,即在教学中要通过构建整合式的课程内容来搭建核心素养的培养基础,创设结构化的教学情境来助推核心素养培养以及设计综合性的教学评价引导核心素养培养。
李星[10](2020)在《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研究》文中认为初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学对于初高中学生来说,是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对于提升思想政治的教育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初中和高中同属于中学阶段,除了少数完全学校外,大多数初中和高中的学校联系不太紧密,教师之间沟通较少,两个阶段的教材设置差别也比较大,学生在两个阶段的心理状态和学习习惯明显不同。上述问题为初高中教学衔接带来了不利影响。通过对部分初中和高中政治教师进行访谈,也对高一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有这样的发现:步入高中生活后,学生们到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以及新的学习阶段,由于高中的教学具有结构复杂、知识的难度大、包含的内容量大、教学节奏紧凑等特点,对于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如果不能够很快适应高中的学习节奏,就会影响学习成绩,造成成绩落后,进而给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这样的情况一方面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初高中政治学科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广造成困扰。在教师教学方面,由于高考和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使得思想政治这门学科在中学阶段处于副科地位,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普遍不高。部分初中和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现状的理解上,以及对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内容和目标的理解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如何积极应对并提出初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衔接问题的对策,激发学生的兴趣,缩短适应期,整合政治学科教材,指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培养政治思维能力,使学生尽快上手,充实自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针对初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衔接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包括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材内容的跨度等等,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措施,包括精准把握两个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将衔接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以及利用校方建立师生之间的联系等以期实现初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学习能力等的衔接,从而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学政治考试改革与素质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学政治考试改革与素质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反思性教学法在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呼唤 |
二、教育改革进程的加快 |
三、教学效果优化的亟需 |
第二节 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一、理论意义 |
二、应用价值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评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
第二章 反思性教学法与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研究梳理 |
第一节 反思性教学法的特征及其与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关系 |
一、反思性教学法的特征 |
二、反思性教学法与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关系 |
第二节 反思性教学法和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理论依据 |
一、马克思的认识论 |
二、陶行知的“求真精神” |
三、熊川武的反思性教学过程理论 |
四、埃拜的反思性教学模型 |
第三章 反思性教学法对于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一节 反思性教学法对于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
一、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
二、学科特点的内在要求 |
三、形势发展的现实要求 |
第二节 反思性教学法对于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性 |
一、“立德树人”的价值理念提供了根本遵循 |
二、教学评价体系的改进提供了发展依据 |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撑 |
第四章 反思性教学法在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中学政治教师应用反思性教学法现状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情况 |
一、调查问卷的研究目的 |
二、调查问卷的基本内容 |
三、调查问卷的发放 |
第二节 反思性教学法应用于中学政治课现状的调查分析 |
一、中学政治教师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二、中学政治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反思性教学法在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部分政治教师专业知识不够系统,反思动力薄弱 |
二、部分政治教师专业技能不够娴熟,反思形式单一 |
三、部分政治教师专业理念更新不够,反思内容陈旧 |
第四节 反思性教学法在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原因分析 |
一、部分中学政治教师不重视反思性教学法,专业发展意识薄弱 |
二、部分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政治教师专业发展 |
第五章 反思性教学法在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对策 |
第一节 中学政治教师增强专业发展意识,积极尝试与践行反思性教学法 |
一、夯实专业知识,提高反思性教学系统性 |
二、增强专业技能,促进反思性教学主动性 |
三、更新专业理念,注重反思性教学多样性 |
四、审视教学实践,增加反思性教学互动性 |
第二节 营造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鼓励反思性教学法的应用 |
一、优化校园风气,积极提倡反思性教学法 |
二、创设良好环境,科学推进反思性教学法 |
第三节 中学政治教师应用反思性教学法的实践探讨 |
一、中学政治教师应用反思性教学法的三大环节 |
二、中学政治教师应用反思性教学法的具体要求与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学政治教师应用反思性教学法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B 反思性教学法应用于中学政治课现状调查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2)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二)研究述评 |
1.现有研究所取得的成绩 |
2.现有研究存在不足之处 |
3.研究展望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一)研究的方法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高中思政课辨析式教学的理论概述 |
一、辨析式教学的相关概念界定 |
(一)辨析 |
(二)辨析式教学 |
(三)高中思政课辨析式教学 |
二、高中思政课辨析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三)价值澄清理论 |
(四)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法 |
三、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运用的意义 |
(一)有利于高中生素质教育的推动 |
(二)有利于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 |
(三)有利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
(四)有利于实现积极价值的有效引领 |
第二章 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运用现状调查 |
(一)调查范围及对象 |
(二)调查方式及内容 |
(三)调查结果 |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存在问题 |
1.辨析活动开展较少 |
2.辨析空间不够开放 |
3.学生参与度不理想 |
4.辨析内容比较浅显 |
5.辨析评价不全面 |
(二)原因分析 |
1.应试教育的影响 |
2.教师方面的影响 |
(1)部分教师运用辨析式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
(2)部分教师对辨析式教学的认知明显不足 |
(3)部分教师对辨析式教学的设计不太科学 |
(4)教师对学生辨析活动的引导不合理 |
3.学生方面的影响 |
(1)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 |
(2)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误 |
第三章 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原则和对策 |
一、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原则 |
(一)坚持过程性与结论性相结合的原则 |
(二)坚持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
(三)坚持导向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 |
(四)坚持思想内涵与辨析形式相结合的原则 |
二、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对策 |
(一)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加大素质教育实施力度 |
1.坚持正确的教育评价导向 |
2.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 |
3.力促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
(二)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升辨析式教学技能 |
1.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增强辨析式教学实施意识 |
(1)树立思想政治新课程理念 |
(2)拓宽辨析式教学的学习渠道 |
(3)提高开展辨析式教学的积极性 |
2.优化辨析主题和情境,创设良好的辨析前提 |
(1)依据学科内容,优化辨析主题的确立 |
(2)基于学生生活,优化冲突情境的创设 |
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合理引导辨析活动 |
(1)创设足够的辨析空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
(2)掌控辨析活动全过程,适时引导巧妙点拨 |
4.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完善辨析学习评价 |
(1)重视辨析过程,评价内容多维度 |
(2)关注辨析结论,强化积极价值引领 |
(三)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
1.纠正错误学习方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
2.持续加强日常训练,提升综合素质能力 |
第四章 高中思政课辨析式教学的运用案例 |
案例一 |
案例二 |
案例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教师问卷 |
B.学生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实效性提升的对策研究 ——以九年级下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
1.创新之处 |
2.不足之处 |
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实效性提升的理论基础及实践意义 |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实效性提升的理论基础 |
1.最近发展区理论 |
2.建构主义理论 |
3.多元智能理论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实效性提升的实践意义 |
1.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 |
2.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
3.有利于教师自身能力的整体提升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的现状分析 |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现存的普遍性问题 |
1.作业目标较为单一,作业观念有失偏颇 |
2.作业形式设计不当,作业设计能力有待提升 |
3.作业内容缺乏温度,忽视学情 |
4.作业容量失控,学生负担加重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现行中考制度因素的影响 |
2.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因素的影响 |
3.教师“作业观”因素的影响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实效性提升的对策 |
(一)完善作业目标,重塑作业观念 |
1.自觉端正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和作业观 |
2.根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课程标准制定作业目标 |
3.按照作业的高低难度系数对作业目标进行分层布置 |
(二)创新作业形式,提升作业设计能力 |
1.丰富作业形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 |
2.根据作业内容设计与之相匹配的作业形式 |
3.作业形式应追求创新性和实践性 |
(三)精选作业内容,贴近生活实际 |
1.作业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 |
2.依照学情分层布置作业内容 |
3.依照“循序渐进”原则设计作业内容 |
(四)调控作业总量,减轻学生负担 |
1.各学科教师应利用好集体协商机制,科学调控作业总量 |
2.将课后作业精炼化,杜绝布置机械重复的作业 |
3.依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作业,调控作业频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的教师访谈纲要 |
附录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现状调查 |
致谢 |
(4)中国故事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情况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中国故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述 |
第一节 中国故事的概念界定 |
一、中国故事的含义 |
二、中国故事的类型 |
第二节 中国故事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 |
三、多元智力理论 |
四、建构主义理论 |
第三节 中国故事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
一、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 |
二、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 |
三、更加符合高中生现阶段的成长规律 |
第三章 中国故事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一节 调查设计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方法 |
第二节 中国故事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分析 |
一、中国故事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情况调查 |
二、高中生对中国故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满意度调查 |
第三节 中国故事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一、教育深度不足 |
二、教育形式单一 |
三、内容针对性弱 |
第四节 中国故事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学校方面的原因 |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
三、学生方面的原因 |
第四章 中国故事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
第一节 提高教师驾驭中国故事的能力 |
一、转变教师教育思想认知 |
二、营造中国故事教育氛围 |
三、改变僵化的教育话语 |
第二节 创建优质的中国故事资源库 |
一、深挖具有价值导向的红色故事 |
二、整合突出民族意识的传统故事 |
三、把控彰显时代特色的民生故事 |
第三节 优化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环节 |
一、导入环节情景化 |
二、讲授环节议题化 |
三、评价环节扩展化 |
第四节 拓宽第二课堂教育形式 |
一、丰富重大节日专题故事活动 |
二、创办中国故事校园宣讲活动 |
三、开展思想政治社会实践活动 |
第五节 扩大传承中国故事的学习平台 |
一、选取榜样示范作用的典型故事 |
二、利用线上新渠道开拓教育方式 |
三、发挥校内媒体优势传播正能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调查问卷 |
附录 B 调查问卷 |
致谢 |
(5)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立德树人 |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
三、研究问题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立德树人 |
(二)落实机制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
(一)强化制度建设 |
(二)强化师资培育 |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访谈法 |
(三) 实践观察法 |
四、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
(一) 研究重难点 |
(二) 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相关概述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相关概念 |
(一) 问题与问题意识 |
(二) 学生的问题意识 |
(三)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 |
(四)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相关理论 |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
(二) 中华传统教育思想的吸收 |
(三) 国外相关理论的借鉴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
(一) 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实施 |
(二) 有利于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 |
(三)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与创新精神 |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高中政治教师在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中引导不够 |
(二) 高中生在政治课学习中问题意识培养相对被动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能力不够强 |
(二) 学生对自身问题意识的培养不够重视 |
(三) 现有评价体系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关注不够 |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原则及策略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原则 |
(一) 学生自主性原则 |
(二) 教师引导性原则 |
(三) 评价激励性原则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
(一) 重视学生在问题意识培养中的主体作用 |
(二) 发挥教师在问题意识培养中的引导作用 |
(三) 借助评价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提供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研究访谈提纲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学生思辨力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
1. 问题提出 |
2.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1. 国外有关思辨力的研究现状 |
2. 国内有关思辨力的研究现状 |
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三) 研究方法 |
1. 文献研究法 |
2. 问卷调查法 |
3. 访谈法 |
4. 观察法 |
(四) 创新及不足之处 |
1. 创新之处 |
2. 不足之处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学生思辨力培养基本概述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1. 思辨力 |
2. 批判性思维 |
3.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思辨力 |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学生思辨力的培养原则 |
1. 主体性原则 |
2. 科学性原则 |
3. 实践性原则 |
(三)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学生思辨力培养的理论依据和思想资源 |
1. 理论依据 |
2. 思想资源 |
(四)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培养学生思辨力的培养价值 |
1. 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
2. 有利于落实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
3.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学生思辨力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学生思辨力培养的现状 |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学生思辨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
1. 学生缺少对思辨力的正确认识 |
2. 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 |
3. 教师缺少对学生思辨力培养的具体方法 |
4. 评价方式单一 |
5. 学校未能提供有效培养思辨力的机会 |
(三)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学生思辨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学生缺乏对思想政治课的正确认识 |
2. 教学方式重知识传授、轻思辨能力培养 |
3. 教学内容无法体现思辨因素 |
4. 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 |
5. 缺乏良好的思辨氛围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学生思辨力培养的对策 |
(一) 树立思辨意识,培养思辨习惯 |
1. 重视思辨意识的培养 |
2. 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
(二) 开展思辨课堂,拓展思辨深度 |
1. 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
2. 创新思辨教学方式 |
(三) 多元教学评价,助推学生思辨力 |
1. 评价主体广泛化 |
2. 评价内容多元化 |
3. 评价方法多样性 |
(四)营造思辨氛围,调动思辨主动性 |
1. 优化学校思辨环境 |
2. 共建家校思辨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学生思辨力的培养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学生思辨力的培养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8)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研究 ——以2015-2019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特点赏析 |
(二)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命题分析 |
(三)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解题分析 |
(四)文献简评 |
三、基本概念 |
(一)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比较分析法 |
(三)专家咨询法 |
(四)统计分析法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概述 |
一、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标准 |
(一)考试性质 |
(二)学业质量标准 |
二、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要求 |
(一)考试目标要求 |
(二)考试内容要求 |
(三)考试范围要求 |
三、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考试评价的理论依据 |
(一)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二)教育测量理论 |
(三)教育评价理论 |
(四)多元智能理论 |
四、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原则 |
(一)思想性原则 |
(二)基础性原则 |
(三)科学性原则 |
(四)时代性原则 |
(五)开放性原则 |
第二章 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内容分析 |
一、试题的内容与分值结构分析 |
二、试题考点考查详细情况分析 |
(一)心理道德模块 |
(二)法律常识模块 |
(三)国情政治常识模块 |
三、试题取材分析 |
(一)生活情境类 |
(二)社会新闻类 |
(三)名言哲语类 |
(四)时政热点类 |
(五)文件法规类 |
(六)云南发展类 |
第三章 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题型分析 |
一、题型与分值结构 |
二、客观题分析 |
(一)填空型选择题 |
(二)组合式选择题 |
(三)判断式选择题 |
(四)因果式选择题 |
(五)引文式选择题 |
(六)漫画式选择题 |
三、主观题分析 |
(一)体现类主观题 |
(二)评析类主观题 |
(三)措施类主观题 |
(四)意义类主观题 |
(五)认识类主观题 |
(六)图表类主观题 |
第四章 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质量分析 |
一、试题结构及难度分析 |
二、试题内容及分值分析 |
三、试题特点分析 |
(一)考点覆盖全面,引领课改方向 |
(二)贴近学生生活,直面成长问题 |
(三)聚焦社会热点,培养家国情怀 |
(四)渗透课改理念,体现实践开放 |
(五)试题生动活泼,符合认知水平 |
四、试题效度、信度、区分度分析 |
(一)效度 |
(二)信度 |
(三)区分度 |
第五章 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题的优化分析 |
一、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不足之处 |
(一)个别题目考查内容重复 |
(二)部分试题问答设置欠佳 |
(三)部分题题型区分度不高 |
(四)少量试题有模式化倾向 |
二、优化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建议 |
(一)题型稳重求变,结构优化组合 |
(二)弱化机械记忆,提高能力素养 |
(三)利用乡土资源,实现多元开发 |
(四)立足教材文本,明晰考点范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学位论文类 |
三、期刊杂志类 |
四、文件类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江苏政治卷研究 ——以2017-2019年江苏试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依据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 素养 |
(二) 核心素养 |
(三) 学科核心素养 |
二、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 |
(一) 政治认同 |
(二) 科学精神 |
(三) 法治意识 |
(四) 公共参与 |
三、理论依据 |
(一)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二) 多元智能理论 |
(三) 教育评价理论 |
第二章 基于核心素养的2017-2019年高考江苏政治卷透视 |
一、2017-2019年高考江苏政治卷概况 |
(一)2017-2019年高考江苏政治卷内容概述 |
(二) 2017-2019年高考江苏政治卷总体特征 |
二、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高考江苏政治卷试题分析 |
(一) 有关政治认同素养试题状况 |
(二) 有关科学精神素养试题状况 |
(三) 有关法治意识素养试题状况 |
(四) 有关公共参与素养试题状况 |
三、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高考江苏政治卷试题特点 |
(一) 关注时政热点,强化政治认同 |
(二) 重视探究任务,弘扬科学精神 |
(三) 强调现实冲突,彰显法治意识 |
(四) 引入生活情境,激发公共参与 |
第三章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江苏政治卷存在的优点与不足 |
一、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江苏政治卷存在的优点 |
(一) 试题命制凸显价值引领作用 |
(二) 试题分布基本能覆盖学科主要知识点 |
(三) 考查目的重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
(四) 考查内容凸显综合性 |
(五) 情境材料贴近学生生活 |
(六) 试题评价标准具有开放性 |
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江苏政治卷存在的不足 |
(一) 有关学科核心素养的试题结构不均衡 |
(二) 学科任务指向模糊 |
(三) 设问方式不灵活 |
第四章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考江苏政治卷教学启示 |
一、构建整合式的课程内容,奠定核心素养培养基础 |
(一) 搭建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的课程框架 |
(二) 有机融合教材知识与时政材料 |
(三) 紧密关联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 |
二、创设结构化的教学情境,助推核心素养培养 |
(一) 情境设计注重价值引领 |
(二) 情境难度与素养水平相对应 |
(三) 情境材料保留关键信息 |
三、设计综合性的教学评价,引领核心素养培养 |
(一) 拓宽评价内容 |
(二) 丰富评价主体 |
(三) 优化评价方式 |
第五章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江苏政治卷教学启示课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和选题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研究概述 |
(二)研究评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应然性 |
一、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
二、思想政治学科发展的客观需要 |
三、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
四、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 |
第二章 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刺激----反应”学习理论 |
二、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
三、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四、“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 |
第三章 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问题现状调查 |
一、问卷调查与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
(一)实证调研学校的基本情况 |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
(三)访谈的设计与开展 |
二、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目前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缺乏教学衔接意识 |
(二)初高中教师之间互动与交流少 |
(三)高中教师教学方式更新不到位 |
(四)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衔接不到位 |
(五)初高中学生对政治科目的重视程度普遍偏低 |
第四章 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不到位的归因分析 |
一、应试评价机制对思政教学衔接的影响 |
二、思政课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 |
三、初高中学生心理状态和学习习惯差异造成的衔接问题 |
四、教材设置梯度较明显 |
第五章 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策略 |
一、精准把握教学目标 |
(一)研究两个课程标准,了解衔接工作的任务 |
(二)分析培养目标,重视培养目标的差异 |
(三)剖析教材,做好整体课程目标与每小节教学目标的衔接 |
二、善于创新教学方法 |
(一)改变“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找准情感代入的切入点 |
(二)紧扣时政热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
(三)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分析的能力 |
(四)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增强教学实效性 |
(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资源,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 |
三、将衔接理念融入教学过程 |
(一)熟悉两种教材,明确衔接工作的重点 |
(二)深入了解学情,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
(三)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四、校方助力师生更好的实现教与学的衔接 |
(一)加强初高中教师联系,建立教师间畅通的沟通平台 |
(二)举办丰富的校园活动,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生活 |
(三)让初中生和高中生定期友好互动,交流学习体会 |
(四)开设专门的衔接课程,帮助学生快速适应高中生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四、中学政治考试改革与素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反思性教学法在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D]. 麻璐琦.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2]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研究[D]. 林星霓.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实效性提升的对策研究 ——以九年级下册为例[D]. 张雪颖.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4]中国故事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D]. 何雨.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5]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研究[D]. 周易初. 西南大学, 2021(01)
- [7]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学生思辨力的培养研究[D]. 周晓娜. 苏州大学, 2020(03)
- [8]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研究 ——以2015-2019年为例[D]. 王德志.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江苏政治卷研究 ——以2017-2019年江苏试卷为例[D]. 杨远. 扬州大学, 2020(05)
- [10]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研究[D]. 李星. 河南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