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交际_全球化论文

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交际_全球化论文

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交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境论文,跨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489(2001)03-0038-05

申奥的成功,不仅意味着中国体育文化的成功,而且深涵着中华民族在国际关系中的成功 。当“我们赢了”的欢呼伴随着“申奥”的成功响彻在“今夜无人入睡”的华夏上空时,我 们真正欢呼的是“中国走向了世界、世界走向了中国”这一深层内涵。在这种双向走向的背 后,根本的动因是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全面交流与融合,其当代表征之一就是“全球化” 。

文化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世界趋势。将文化全球化置于国际关系的框架和时代发展 的视野中,不仅能使我们获得一种全球战略的高度,而且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学术视角,有 助于我们以冷静的态度透视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一、跨文化交流与国际关系

文化的国际交流,或曰跨文化交流,早已有之。这是由文化本身性质决定的。就文化本身 的性质而言,它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作为社会现象,文化不是孤立的、 封闭的,在个人、群体、民族、国家的交往过程中,不同文化特质必定会相互作用,相互交 融,因此,跨文化交流是文化的一种内在必然性。而作为历史现象,文化不是静态的、停滞 的,它必然会伴随着人类由古至今交往的足迹,不断丰富与完善,不断借鉴吸收异质文化中 的优势,抛弃自身的弊端。所以说,文化自身所固有的性质,必然引发跨文化交流,这已被 世界各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所证明。

跨文化交流历来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国际关系包括国际政治关系、国际经济关系 、国际文化关系。三者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

一方面,国际文化关系,也即跨文化交流,影响着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政治交往,促进着 国际关系的良性互动。在文化的国际交往过程中,彼此间的借鉴与吸收,丰富、发展了双方 文化。同时,文化融合也使国与国之间具有了更广泛认同的基础,为改善国际关系状况起着 积极作用。跨文化交流并非单纯地为了“交流而交流”,而是能够先于国家交往,在国际关 系中起着“桥梁”的作用。“中美乒乓外交”就是有力的证明。文化正是适应了国际经济、 政治发展的要求,并以其特殊的交往功能影响着经济、政治在国际上的拓展。

另一方面,国际经济关系、国际政治关系不仅促使文化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而且跨文化 交流又受制于国际经济、政治关系,是国际经济、政治关系在文化上的反映。跨文化交流不 仅带来文化融合,借助经济、政治强势进行文化渗透也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表现。文化渗透 已成为当代国际关系中强权政治与霸权主义的主要手段。美国富布赖特基金创始人富布赖特 曾说,当今世界外交政策不能仅仅依靠军事力量和外交活动,我们必须向其他国家传播我们 社会的价值观。影响下一代,对世界格局产生的作用要远远胜过军事和外交上的作用。可见 ,文化霸权实质上是经济、政治霸权邀请文化交流同台演出的双簧戏。

90年代被称为“后冷战时期”,随着两大政治集团长期对峙的结束,二元对立的政治性取 向和以意识形态来划分国际间阵容的思维不再成为处理国际事务的绝对准则。两种社会制度 文化、两种社会文化价值体系、两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明显分野和对峙弱化了,文化交流在国 际关系诸要素中的地位大大提高,文化融合在改善国际关系状况中的作用也明显增强。文化 上的沟通与共识已成为稳定世界局势的一个重要手段。当然,异质文化间的断裂和隔离状态 并没有完全改变,真正的沟通和对话依然存在障碍。异质文化背景和价值判断仍然使人们在 理解某些国际关系中的事物时产生歧义。如不同文化背景和国情的人们对人权的理解。值得 注意的是,国际关系中的一种新的动向凸显出来,即冷战时期的文化对峙在后冷战时期转化 为文化渗透,成为跨文化交流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趋向。

二、全球化概念的提出及其争议

在世纪之交众多的关键词中,最富有诱惑力和复杂性的词汇当数“全球化”(Globalizatio n)一词。这一概念是1985年提奥多尔·拉维特(Theodre Levitt)在其《市场全球化》一文中 首次提出的。其实,一个半世纪以前,在《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的分析中就已经听到了 这种“全球化”预言的声音:“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 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注: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254页。)与此同时,马克思不仅揭示了物质生产的全球性,还 指出了精神生产的世界性:“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 益成为不可能”

(注: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255页。)。马克思的断言在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世界扩张的本质的同时,也 揭示了全球化的实质根源。这样的分析是有根据的,因为500多年前的地理大发现就已经使 这种趋势成为可能,它强烈刺激了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和资本输出,促进了世界贸易, 拓展了世界市场,从而揭开了全球化的序幕。到19世纪末,世界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最终得以 形成,帝国主义的殖民活动已遍及世界各地。20世纪80年代,全球化概念演变成一个描述世 界未来发展趋势及其特征的基本概念。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世界贸易的发展,全 球化的实际可能和进程,及其所带来的种种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人们从经济学、政 治学、文化学、历史学、社会学和国际关系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对全球化作了各种各样的 探讨。

全球化这一概念,在其诞生之时就已命定要伴随着无尽的争议。随着它所描述的种种可能 的现实兑现及其所进一步展示的多种趋势,中外对全球化的理解更是五花八门。从所涉及的 范围来讲,有观点认为全球化即经济、政治全球化;也有观点认为全球化是文化的全球化, 是文 化整合并趋于同质的过程,在这个整合过程中会引发各种文明之间的冲突。实际上,全球化 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从目的与结果来讲,有观点认为,全球化是西方霸权 的全球化,是发达国家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制造的“陷阱”,甚至有人认为全球化是“帝国 主义的变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实现和平演变苏东之后抛出的又一政治阴谋, 是其谋求全球霸权的一块“遮羞布”。也有学者认为,全球化是把人类社会生活作为一个整 体加以考虑的整体思维方式,全球意识的传播使人类的共同利益受到重视、得到认同。

争议随着全球化的出现而出现,还将随着全球化的各种发展、表现而继续下去。但无论怎 样,这一现象已融进了世界发展的进程。现代科技进步所提供的交通与通讯手段的历史性突 破,为全球化创造了超越时空约束的物质手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多领域在民族、 国家、地区之间的隔离状态被打破,世界范围内的联系不断加强,人类交往的时空约束被弱 化,全球范围内的全方位的沟通、联系、相互影响成为可能,并成为可以感知的现实,人类 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地球村史”(global village)

(注:参见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三、文化全球化是跨文化交流的当代表征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的固定空间限制越来越失去效力。“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 ralism)、“文化间主义”(interculturalism)、“跨文化主义”(crossculturalism)思想 ,甚至文化一体化(cultural integration)主张应运而生。文化全球化成为跨文化交流的当 代表征。

首先,文化全球化是经济、政治全球化的伴生物。全球化不是某一个社会领域单纯发展的 产物,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综合影响作用的结果。全球化肇始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 ,资本主义国家在推进其经济全球化的同时,自觉地推行着资本主义制度、生产方式、价值 观念的全球化。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载体的全球化是意识形态色彩很强的全球化。可以说 ,全球化以经济为中心,逐渐向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领域扩展。正如西方学者阿兰·伯 努瓦指出的:“一件有利于理解文化全球化性质的新奇事物,即资本主义卖的不仅仅是商品 和货物,它还卖标识、声音、图像、软件和联系。这不仅仅将房间塞满,而且还统治着想象 领域,占据着交流空间。”

(注:阿兰·伯努瓦:《面向全球化》,王列、杨雪冬编译:《全球化与世界》,中央编译出 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其次,文化全球化依托信息革命,是科学技术全球化的直接后果。信息革命消除了人们的 空间界限,把人类居住的整个世界变成现实的空间,交通工具的日益现代化,通讯手段的飞 速发展,大大缩小了彼此间的时间空间距离,使信息交流与传递完成于瞬息之间。凭借现代 媒体与工具,文化交流与传播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以更快捷的方式得以实现。因此,这 些先进交通通讯设施的发明与改进为文化交流在当代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物质条件, 是当代跨文化交流的“催化剂”。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西方纷纷建立信息高速公路, 一个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似乎向人们显示出无穷的诱惑力。信息革命在文化全球化中的 作用更为直接、显著,它不仅从根本上变革了通讯工具和交流手段,开辟了文化传播与文化 交流的新时代;更重要的是,它丰富了文化的内涵,因为信息本身及其传播与接受方式就是 文化。借助于科技的文化传播与交流,呈现出一种全球化的文化景观。

第三,文化全球化从某种角度体现着西方的文化霸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世界扩张所引 发的全球化,其背后必然深深地隐藏着西方中心主义的本质,其中,文化霸权就是西方中心 主义在文化全球化中的体现。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处于主导地位,这种主导不单 单存在于物质层面上,即西方的产品充斥了世界市场的各个角落,而且也体现在国际社会中 的制度和思想文化层面上,经济的优势赋予西方发达国家在文化全球化中也处于主导地位, 其在文化上的表现就是文化帝国主义构成的对发展中国家民族文化的压制和消解。一些西方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不仅搞经济和政治的扩张和侵略,而且进行文化扩张和文化 侵略,试图把自己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现代物质文明的巨大成功使西 方人陶醉于他们所创造的“文明”体制中,认定自己作为“上帝的选民”,有责任把自己的 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政治制度传输给其它国家。基督教文化中的这种“传教士”心态和“ 救世主”精神渗透到西方人思维的各个方面,成为西方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 而西方的价值观之所以吸引了其他文化的人们,也正是因为这些价值观被看做是西方财富的 源泉。因此,意识形态的输出是西方某些大国追求文化全球化的根本目的。就连有些西方学 者也认为,这种文化的“全球化”,具有政治性和侵略性,是西方人向东方推行自己的东方 主义,本质上是推行一种殖民文化观念。后殖民主义“三巨子”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W ·Said,1935-)、加亚特里·查克拉渥蒂·斯皮瓦克(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1942 -)、霍米·K·巴芭(Homi K·Bhabha)就是这些学者中的代表。

第四,文化全球化的重要表征之一是商业文化、大众文化以及后现代的消费主义占领文化 市场的世界现象。已进入后工业阶段的发达国家,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大众消费社会,培育了 与这种社会经济发展形式相适应的消费主义的商业文化。其借以推行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 ,是以“第一世界模式”为榜样的社会发展进程,以西方模式为基准的文化全球化。这些“ 消费文化”、“商业文化”、“大众文化”等新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贩卖西方社会模式 和价值观念的新殖民主义,这种消费主义模式的全球化,实质就是发展中国家被西方同化。 如流行音乐、流行影视作品、流行服装、流行食品……凡此种种,都反映出日常消费、生活 方式的趋同化。这种趋同虽是表层的,但仍然表现了西方对不同文化模式和传统的同质化追 求 。以大众消费文化为遮掩的文化全球化运动,最终服务于经济政治上的霸权主义。

由此可见,文化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跨文化交流开始了“世界历史”的新时期的同时, 也面临着文化霸权的挑战,文化主权的问题由是凸显出来。作为经济、政治全球化的伴生物 和现代科技发展的直接后果,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客观事实,这个客观事实不仅意味着文化或 文明的全球整合,孕育着文化的融合,而且也孕育着文化的冲突。21世纪世界文化发展的新 格局将是不同文化之间经过相互碰撞后达到某种程度的共融,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进程,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然而,文化全球化同时也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主观战略,是 西方国家为了谋求全球文化霸权地位,把西方社会发展模式、价值观念和欧美的现代性规范 作为不发达的非西方国家实现社会发展的唯一道路和模式,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文化模式强 加于发展中国家,强调以西方为中心的价值观和霸权意识,推行全球文化一体化,并利用客 观存在的文化全球化趋势加以推波助澜,将其纳入它们设定的轨道的一种战略。因此,对西 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在这一进程中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仍要有清醒的认识,对发展中国家的 边缘地位和被动处境也要有准确的判断,并藉此坚持文化问题上的辩证法,在文化交流中即 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抵制文化帝国主义;又不能因此走向极端,不能彻底否定一切 西方思想和话语,主张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跨文化交流,既是对本土文化的冲击,又是对 外来文化的整合。其结果既可能带来本土文化的发展,也可能导致本土文化的异质化。以文 化全球化来彻底取代本土化只能导致本国文化特色的丧失;反之,过分强调文化的本土化, 一味排斥外来文化的影响,也容易滋长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情绪,这无异于搞文化关门主义 和文化自杀。

回顾整个20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必须看到,文化上的悬殊差异使真正的对话交流成为空谈 。世纪之交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的文化意义上的殖民运动,也已不再是鸦片战争式的火枪战 舰 。然而,制度文化和意识形态差异的对抗和冲突并没有因为冷战的结束而偃旗息鼓,在世纪 之交新的历史语境下又凸显出新的发展趋势。凭借现代文化的强势,进行文化移植或文化侵 略是现代殖民文化的典型表现。毫无疑问,民族文化与殖民文化的激烈碰撞和冲突,已成为 世纪之交文化全球化中的新景观。

四、后殖民主义回应文化全球化

西方发达国家文化霸权对第三世界国家文化的渗透与控制,激起了非西方国家捍卫自己文 化主权的力量,抗拒西方文化霸权是后殖民时代国家间冲突的长期内容之一。在这种文化间 冲 突中,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的兴起与文化霸权直接相关。

后殖民主义以对西方的东方主义文化战略审视、反思为出发点,对欧洲文化中心论进行了 反省、批判,乃至反叛和否定。其理论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庞杂,但值得注意的是,坚持认 为文化艺术与社会生活、国际关系有紧密联系的后殖民主义提出了反对全球化过程中的“西 方中心主义”,反对西方大国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推行的文化霸权,反对“文化帝 国主义”,认为“西方人向东方推行自己的东方主义,本质上就是推行一种殖民文化观念, 具有政治性和侵略性;西方的东方主义的目的是让东方‘西化’”。

(注: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51页。

)美国学者萨义德认为 ,在东西方关系格局中,东方始终是一个“沉默的他者”,处于中心言者地位的一直是西方 。西方主体在面对东方文化时,依然是以其西方文化语境为标准和价值参照系。东方无法在 西方意识形态所规定的舞台上言说自己,因而也无法和西方形成真正的对话。后殖民主义虽 然是宗主国培养出来的一部分来自前殖民地国家的知识分子在他们自己置身其中的学术营垒 的“反戈一击”,但由于它分析了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和关于文化“他者” 等问题,从而揭露了西方形而上学话语在阐释东方时的局限性和话语霸权的目的性。

作为一种文化,各民族和国家的价值判断和追求更多地呈现出它的非一致性。而霸权文化 强调世界文化的同质性,认为西方文明具有普适性,是世界发展的模本,以西方文化、价值 尺度为唯一圭臬,并规范世界各异质文化。这种否认世界文化多元性而强调单极性的霸权行 为,是通过认定霸权国家文化的优越性和合法性来实现的,目的是要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 中国家完全追随其文化价值标准、行为理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最终达到意识形态上的 同化,从而按照自己的战略需要建构国际文化新秩序。在这个意义上,跨文化交流就蜕变为 文化侵略。因此,世纪之交的跨文化交流呈现出与殖民文化相互交错的态势。在这一点上, 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政治高度的后殖民主义对文化全球化有着较清醒的认识。不过,弗朗兹 ·范农(Frant Fanon)在其后殖民主义的奠基作《地球上的不幸者》(1961)所呼唤的“来吧 ,同志们,欧洲的游戏终于结束了!现在是第三世界开始的一个新纪元的问题了”,是否又 有些过于乐观了呢?东方文明在全球化中真正走向西方、走向世界是否还需要一个不短的过 程?这个过程中是否还隐藏着许多曲折与艰辛呢?

在某种意义上,全球化的确推动着一种融合。文化融合穿越了刚刚过去的20世纪,走进已 经来临的新世纪,成为一种历史发展趋势,并且超越了经济、政治,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 域。然而,交流与融合必须是在彼此尊重对方本质与特性的基础上,否则,一切交流与融合 都将从积极的意义走向它的反面。所以说,与交流和融合相伴的文化帝国主义的威胁也应该 引起各民族国家的注意和警惕。

标签:;  ;  ;  ;  ;  ;  ;  ;  ;  ;  ;  

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交际_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