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例住院手足口病患儿临床分析论文_张廷君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科 637000

摘要:目的:了解本地手足口病患儿的发病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86例住院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等信息。结果:发病年龄大多集中在1-4岁,以男性为主,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7月,6月达到高峰,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肛周皮疹,主要并发症有支气管肺炎、肺炎、电解质紊乱、心肌损害,部分病例同时并发多种并发症。结论:手足口病是传染性较强的急性传染病,应加强对儿童及家长的健康教育;医务人员应加强对手足口病的认识,提高重症病例救治率,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手足口病;病例诊断;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一组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于10岁以下的儿童。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 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 virus A16,Cox A16)是该病的最常见病原体[1]。本病全球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病。自从卫生部2008年5月2日将手足口病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以来,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均有该病的报到,甚至有部分患儿因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损害,最终抢救无效死亡。为探讨本地区手足口病发病特点,进一步做好手足口病的诊治和预防工作,本文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收治入院的186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情况。为临床诊治及预防手足口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病例诊断

1.1.1一般病例诊断 按照2013版传染病学手足口病诊断标准。主要诊断依据为急性发病,发热,手和足掌及肛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可及手掌(背)、足掌(背)、臀部、膝部。口腔内出现疱疹、溃疡,伴有疼痛感。

1.1.2 重症病例诊断 一般病例患者合并有病毒性心肌炎、抽搐、脑炎、肺水肿、或心肺衰竭等症状。

1.2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1年1月-2014年8月收治入院的186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统计其发病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等情况;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

2 结果

2.1一般情况 186例患儿中最大的17岁,最小的12月。年龄大多集中在1-4岁,占患儿总人数的 其中1-2岁患儿人数最多118,占63.44%。1岁以下的患儿有19例(10.22%),3-6岁的患儿44例(23.66%)7-14岁患儿1例。186例患儿中男性125例(67.20%),女性61例(32.80%)。患儿分布于南充市9个区(县),来自农村的134例(72.04%),城市的52例(27.96%)。患儿发病时间为全年散发,主要集中在5-7月,6月达到高峰,10-12月又达到小高峰(如图1)。住院天数为1-7天,平均(3.52±1.26)天。

图1发病月份与发病人数图(横轴为发病月份,纵轴为发病人数)

2.2 临床表现

2.2.1.发热与皮疹:186例患儿中,发热的有167例,占89.78%。体温37.4-40.5℃,平均(38.51±0.58)℃,其中37.4-38.0℃的有26例,占13.98%,38.1-39.0℃的有82例,占44.09%;39.1℃以上的有78例,占41.94%。退热时间为1-4天,平均(1.67±0.65)天,186例手足口病患儿中176例患儿有口腔疱疹(占94.62%),手足皮疹152例(81072%),肛周皮疹89例(47.85%),躯干皮疹42例(22.58%)。皮疹持续时间最短2天,最长11天,平均(3.86±1.42)天。

2.2.2 并发症:186例患儿中出现并发症的有102例,分别是支气管肺炎43例、肺炎24例、电解质紊乱38例、化脓性扁桃体炎6例、肝功能损害12例、心肌损害46例,部分病例同时并发多种并发症。大多数病例经相应处理后均能很快恢复,仅有5例患者转入其他医院进一步治疗。

2.2.3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0×109/L的有例,心肌酶谱升高的有46例,X线胸片或胸部CT提示肺纹理增粗者或云雾状阴影者有67例。

3 讨论

儿童手足口病是急性传染性疾病,传染性强,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其次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发病常呈聚集现象。多数患儿病情较轻,预后良好,病程多呈自限性。从本组资料中可以看出,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7月份,故夏季是手足口病的好发季节。从年龄来看,多数发生在4岁以下的儿童(占93.55%)。提示低年龄组儿童更容易发病。可能是因为低年龄组儿童免疫功能尚不健全,容易受到病毒的侵犯而致病。病毒在患儿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及疱疹的疱液中大量存在,经消化道及呼吸道传播,常常造成托儿所、幼儿园、学前班等婴幼儿聚集场所流行,可能导致疫情难以控制[2,3]。

本病具有自限性,但少数病例可引起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甚至死亡,但本组资料中,出现支气管肺炎的有43例、肺炎24例、电解质紊乱38例、化脓性扁桃体炎6例、肝功能损害12例、心肌损害46例,出现并发症的比率明显较甘巧蓉等[4]报道的高,可能的原因是本组入组的患儿均为病情较重的住院病例,故有并发症的患儿所占比例较高。从本组数据可以看出,出现呼吸道感染(包括支气管肺炎、肺炎)的比率最高,其次为心肌损害,电解质紊乱。可能的原因是小儿患手足口病时,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患儿年龄小,不能及时排出呼吸道分泌物,从而更易并发支气管肺炎;心肌损伤在手足口病并发症中较为常见,而在本病中心肌损伤机制可能与病毒对心肌细胞的直接损伤及机体的免疫反应有关,两种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心肌细胞坏死和炎性反应,心肌内酶释放[5]。患儿发病后,因口腔内溃疡形成,患儿拒食或进食少,加之部分患儿有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故容易引起电解质紊乱。

综上所述,手足口病是传染性较强的急性传染病,且经呼吸道及接触传播,因此,一方面应加强对儿童及家长的健康教育,做好食具、玩具等日常生活用品的消毒,鼓励小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积极锻炼,流行期间避免到人群聚集且空气流通差的地方以避免被传染。另一方面,医务人员应加强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尤其是对有并发症的重症病例,给予及时正确的救治,对提高重症病例救治率,降低病死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绍基,李兰娟,任红.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25-130.

[2].侯长利.2011 年某地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及流行特点和救治[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133-135.

[3].莫瑜洁.江桥社区 2009-2011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上海医药,2012,33(16):51-52.

[4]甘巧蓉,郑玲,李艳珍等.126例手足口病患儿临床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2011,5(2):195-198.

[5]邓群繁.50例手足口病患儿血清心肌酶、肌钙蛋白变化及临床意义[J].临床研究,2012,50(28):22-23.

作者简介:张廷君(1985-),男,重庆荣昌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从事感染性疾病的研究。

论文作者:张廷君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8

标签:;  ;  ;  ;  ;  ;  ;  ;  

186例住院手足口病患儿临床分析论文_张廷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