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口生产与知识生产的辩证关系_辩证关系论文

论人口生产与知识生产的辩证关系_辩证关系论文

论人口生产与知识生产的辩证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口论文,辩证关系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4)04-0103-05

关于人口生产与知识生产的关系问题由来已久,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比较关注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的关系,没有明确提出人口生产与知识生产的关系问题。其实知识生产与知识产品都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支柱手段,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知识生产与知识产品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这一时期讨论这二者的关系是有深刻的学术背景和社会背景的。一方面,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人口高质、低速增长;另一方面,高科技产业的兴起,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又激发了人们对知识生产的探索。历史在向我们昭示:人口生产与知识生产二者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发展和人口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在这个前提下,笔者力图站在唯物辩证法的立场上,从科学与社会发展的角度,对人口生产与知识生产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和哲学反思。

一、两种生产的概念

两种生产的概念是恩格斯1884年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文中建立的。“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1]恩格斯所说的两种生产就是指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马克思在批判“蒲鲁东对财产的起源问题的糊涂看法”时指出:“人”的肉体组织是一种自然前提,是“生产的原始条件”[2]。在一定意义上,这种“原始前提”是生产的恒定的内生变量。但是,若没有物的生产作为依托,人的生产就只能是生物学上的“种的繁衍”或“肉体组织的再生产”。“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著名命题恰恰说明了物的生产对于人的生产的社会决定意义。物质资料生产赋予了人类以社会属性,而且其社会属性是历史的,具体的内容会随着人类从事的社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的拓展而日益丰富起来。这两个概念是一对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都有其不同的特点。物质生产的水平总是受技术发展程度和人的能力素质制约的。所以,物质生产概念的核心应当是知识生产,正是人口生产与知识生产的相互作用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1.知识生产。传统观念认为,知识主要包括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等理论知识。现代观点对此则有一个重新定义。对于什么是知识,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沿用了在西方自60年代以来关于求知的“4个W”的概念:“知道是什么(Know-what)”,“知道为什么(Know-why)”,“知道怎么做(Know-how)”,“知道是谁(know-who)”,而中国学者吴季松则认为应该加上“知道什么时间(Know—when)”和“知道什么地点(know-where)”。因此,目前已把知识概念的外延扩展为“6个W”。他同时又针对中国缺乏定量的传统,提出了应补充一个Q(quantity)即“知道什么数量(Know-quantity)”[3]。其实,就中国在增长战略方面长期重量不重质的弊端,我认为还可以再增加一个Q(quality),即知道什么质量(Know-quality)。解决“6个W”,和“两个Q”问题的实践活动就是知识生产。它是获得新知识的过程。通过这种实践活动所找到的能够回答以上各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广义的知识产品。与广义知识产品相对应的狭义知识产品,是指已具有交换价值、并成为社会财富直接生产源泉的知识。

知识产品主要分为:第一,包括通常所说的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第二,包括科学和技术两个方面;第三,科学又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总之,在这里知识包括:科学、技术、能力、管理,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隐形的知识产品(tacit knowledge)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知识产品有三种存在方式:即理论性知识的存在方式是科学;应用性知识的存在方式是技术;隐形知识的存在方式是人的能力和智慧。这三种存在方式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科学是自由思想开放的花朵,技术的不断进步则是市场竞争的果实。科学之发达,技术之进步,所需要的社会文化环境正是人类的思维能力(主体的能动性)所决定的。所以知识生产的主体和知识产品的驾驭者是人。人类的进步与知识产品的发达程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是一切知识生产和知识产品的生产者和拥有者。因此在物质生产中人和人本身的生产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函数。

2.人口生产。自人类有史以来,恩格斯是完整地提出了“人口生产”概念的第一人。他指出:“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力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4]人类自身生产具有双重含义,即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具体地说,人口生产即自然人与社会人产生的过程。自然人的产生是通过人的生育来完成的,社会人的产生是通过接受教育,提高素质产生的。二者之间的转化方式是通过劳动(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类自身生产是作为主观的自然条件存在的,与土地等自然资源作为客观的自然条件处于同等地位,两者都构成生产的“原始前提”。因此人口生产既是历史的前提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历史进步的制约因素。人口数量的多寡对于社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我认为这里有必要将人类自身生产与人口生产概念做出明确的科学界定,因为这两个概念并不完全是同义的。总的说来,“人类”是一个一般范畴,而“人口”则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范畴。在当前理论界,人口、人类这两个概念的使用是相当混乱的。“人口作为一个生物群体,有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的生命过程,有自身遗传、变异以及全部生理机能。”[5]这个表述显然混淆了人口与人类的定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人口是“一个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7],这就充分地说明了“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个人与具有许多人口之间是难以用数量关系来说明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从现象上看,人口是由个体的人组成的;从本质上讲,人口是人的关系的复合。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结合,其结果绝不是两个孤立的人之和,它蕴藏着复杂的关系。这就是说,作为集合概念的人口,会表现出特殊的历史性质。人类是标志人口群体的类本性的概念,表现的是各种人口在各个时代的共性,因此可以通用。人口生产是人口不断更新、世代更替、人类自身得以延续和发展的过程,它是从微观到宏观的过程。在微观方面,一个家庭的全部成员由于新的生命的诞生而增加,由原有的人口的死亡而减少,形成世代更替,处于不断运动中。在宏观方面,社会的总人口不断更新,在世代的更迭中,人口的量和质的规定性不断变化,人类自身从而不断延续和发展。社会的总人口由不同年代出生的、不同性别的有生命的个人所组成。这一人口总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新诞生的人口加入其中,同时又有人死亡退出人口总体。由于人口总是作为社会群体而增殖和发展,因而人口生产具有社会整体性;又由于家庭是人口生产的基本单位,社会人口生产只有通过每一个家庭才能实现,所以人口生产又有家庭的个别性。人口生产是与物质资料生产相辅相成的社会支柱。

二、两种生产的辩证关系

纵观历史,从两种生产原理到两种生产相适应原理的提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口生产虽然与物质生产同时提出,其实人口生产也是一种物质生产,只不过人口生产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充当生产劳动力的角色,而物质资料生产在人口生产的过程中又是物质资料的提供者。前面已经讨论了知识生产的内涵,它的最终结果是知识产品,知识生产及其产品对人口生产都具有制约作用,确切地说是相互促进的作用。马克思认为:“我们把劳动力和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保存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了体力和智力的总和。”[8](P53)另外马克思还指出:“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归根到底是来源于智力劳动[8](P534-535)。这里的智力劳动即知识生产,智力劳动的结果即知识产品。知识生产和知识产品的质和量,直接决定着物质生产的水平,反过来又必然影响人口生产的数量和质量。在产业革命之后,知识产品对人口生产的决定性作用开始日益充分地显示出来。人口生产与知识生产关系可以用下述公式来表示:

ΔE=[α(ΔL/L)+β(ΔC/C)]×ΔK/K

其中,ΔE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L为劳动力的增加值,C为资本的增加值,K则为知识产品的增长值。而K的值则为K=KB+KT1+KT2,其中KB为基础科学发现,KT1为技术发明,KT2为隐知识。由此可知,在工业革命以后,社会生产力不是线性增长,而是按着几何级数增长。在这里劳动者的自身生产即人口生产,已经从单纯的数量增加转为控制数量而提高现有人口的素质,也即转为“减员增效”的增长方式。人口生产与知识生产的关系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

1.知识生产的发展,促进了人类对自身的生理构造的认识和医药事业的发展,从而帮助人类抗击疾病,延长寿命。人口生产的速度和人类防治疾患的能力密切相关。16世纪以前,由于科学技术、生理卫生知识和医药事业还处于原始状态,婴儿存活率为“十生九死”,人们在疾病面前毫无抵抗能力,社会一旦流行疫病,只能束手待毙。1347-1350年,西欧流行鼠疫无法控制,死于疫病的人就有2500万,占当时欧洲人口总数的1/4。在知识生产不发达时,疫病不知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

2.知识产品在生产中的运用,不断改善人类的劳动条件,使劳动者的健康水平日益提高、寿命延长。人口生产的主体是劳动者。劳动者的体质状况和人口增殖有极密切的关系。随着知识生产的不断进步,促使劳动者的劳动条件不断改善。奴隶劳动是原始的,使用简单的粗笨的工具,全靠体力支出和体力劳动。沉重而又恶劣的劳动条件,只能使劳动者过早地丧生,在中国古代,奴隶的平均年龄只有18岁。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人平均寿命为25岁。人类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虽然资本总是千方百计地榨取劳动者的血汗,但是随着知识产品的发展和广泛采用,劳动时间不断缩短,劳动条件得到改善,劳动者平均寿命大大延长,今天已可以达到70多岁。

3.知识产品的广泛采用对劳动者不断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产生了更多的新兴产业,引起人口数量和质量的新变化。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社会不能提供剩余产品,不能供养更多的人口,这时连战俘都被看成累赘而杀掉。到了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了,把战俘作为生产工具——奴隶被保留下来。知识产品的运用越广泛对于劳动的需求越大,人口增长越快。亚当·斯密认为,人口的增加是劳动生产的需要,支配人口增殖程度的恰恰是对人口的需要。人口增长标志着国家的发展,因此产业革命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开始骤增。人口生产受知识生产的水平决定和制约,但是二者又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并不总是相互适应的。人口增长的速度往往落后或超过生产力中知识产品的运用速度。从人类增殖史的四个时期看,一般表现为人口增长滞后于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因为低知识含量的生产力决定了人口缓慢发展,同时人口缓慢增长也不能给生产力提供足够的体力和智力劳动者。相反,人口进入猛烈发展时期后,由于人口基数大,使人口增长惯性加大,所以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知识生产与人口生产之间的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总的趋势是愈来愈密切,愈来愈复杂,人口素质对生产的制约作用也愈来愈明显。这个问题对于当代全球问题的解决具有决定性意义,是解决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两种生产的哲学反思

人口生产与知识生产的关系已经历了农业社会的人口推动型模式和工业社会的技术拉动型模式两个阶段。而现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口—知识互动模式”的雏形也已露端倪。知识生产与人口生产相互作用模式的这种变化,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人口—知识生产关系的类型。由于知识生产不断产生了更高层次的产品,使生产工具不断得到改进与应用,使生产力得到发展,进而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因此引发了人口生产规模的扩大。同时,知识生产也使劳动对象不断扩大,也发现和获得新的劳动对象总是离不开知识,人们只有借助知识去认识自然物质属性,才能发现适宜于加工的劳动对象。在工业时代,人口生产有“工厂化”的趋势,也就是说,人口生产完全被纳入追求利润的轨道。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口与知识生产的关系再次发生变化。在知识经济社会里生产力的提高是依赖于知识生产的速度和产品运用的广度。知识生产不再是一种劳动技术的重复,而是需要人的创造思维、创造能力的复杂活动,人口生产在知识经济时代已不再单纯地表现为数量的扩大,人的创造能力,成为主要的支柱。同时引发的另一个问题是,大量的只能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人失业,而只有少部分创造型精英成为生产力中的主导。所以知识经济时代人口与知识生产的模式应当是劳动人口素质的普遍提高、增强人口体质、控制人口数量的新的知识—人口生产互动模式。

人口生产在规模和速度上的发展是“同生活资料保持相适应并且完全符合道德和幸福要求的惟一方法。”[9]世界人口在现有庞大的基数之上,由于人口增长速度和人口年增长量不断叠加的作用,未来的增长规模将十分可观。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中位预测,到2000年全球人口增长到61亿,2025年的82亿,2050年的94亿,2100年的104亿。人口的增长虽然不再如马尔萨斯所说的按“几何级数”增长,但增长仍然很快。从根本上解决人口压力问题的途径,只能是建立完全新型的物质—人口生产关系,而知识经济又是这种新型关系的基础。知识经济是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形态,它内在地要求人口状况与可持续发展的一致性。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来取代稀缺资源,这是人类文明健康发展的保证,而要做到这一点又必须依靠人口生产转向提高素质型模式。这才是人类真正的出路之所在。因此,人口生产的规模、速度,只有在知识经济时代才能够真正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要求其各因子保持良性运行的综合系统工程。人口问题是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就我国的具体情况分析。我国的人口政策应该以控制人口数量增长与开发人力资源同步进行为基本方针。1994年,开罗召开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提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问题是人”,同年我国制定的《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中国二十一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也把人口放在首要位置。人口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与经济活动密不可分。适度人口与适度增长,合理的人口结构和地区分布,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我国人口发展应遵循着“低生育—低死亡—零增长—长寿命—慢更替—高素质”的理想运行模式发展,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必须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口素质。在工业社会中人们只把精力放在人口数量的控制上,而对如何提高素质和如何开发人力资源不够重视;生产管理也只是偏重于财与物的管理,而对人力资源的科学开发重视不够,现代经济发展愈来愈表明人力闲置不用就像流水不加利用一样是一种浪费。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不一样,人受生理条件的限制,有劳动能力的年龄阶段很短。到了一定年龄这种能力还会丧失,它真正体现了人口作为生产人口和消费人口的统一。在一定阶段不利用,就将从生产者变成纯粹的消费者;而他们的智力没有开发也同样会造成劳动资源的浪费。因此,我国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建立完善的基础教育与终身教育系统,培养出技术一流的产业工人和具有现代素质的智能劳动者。

[收稿日期]2004-01-14

标签:;  ;  ;  ;  ;  ;  ;  

论人口生产与知识生产的辩证关系_辩证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