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当下合理规划市政工程逐渐成为了市政建设中的主要议题。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兴概念,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本课题主要以海绵城市为主线,详细论述了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
近年来,城市发展迅速,广大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城市建设自然灾害面前,依旧是不堪一击,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造成城市发展受挫,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在此背景下,建设海绵城市逐渐受到了大众的认可,海绵城市在面临自然灾害时,具有着良好的弹性,同时在蓄存水方面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市政道路作为海绵城市基础建设项目之一,应该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实现雨水的利用,以此提升雨水资源利用效率。鉴于此,本文就“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1.海绵城市概念及其市政规划重点概述
所谓“海绵城市”,主要是指城市如同海绵一样,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与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着良好的弹性,同时在下雨天气下,能够实现吸水、蓄水、渗水以及净水等目的,以此有效提升雨水的利用率。海绵城市建设核心应该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在充分整合利用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的情况下,在保障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上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率[1]。
海绵城市建设中,市政道路建设可谓是重中之重,其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海绵城市的整体建设效果。因此,市政道路设计时,应该全面考虑自然降水、地表水以及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好给排水。然而在此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的是设计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各项工作的复杂性与长期性。根据住建部2014年颁发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相关规定,可以了解到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城市实际承载力,避免市政给排水管网长期处于负荷状态下工作,影响到工程的使用寿命,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另外,在整体布局时,需要充分考虑区域实际情况,不能在忽视海绵城市整体规划,避免影响到海绵城市的整体形象。
2.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分析
海绵城市市政道路建设过程中,设计作为关键的一环节,其直接影响到后期建设效果。根据住建部颁发的相关文件,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主要分为偏坡支护方式、绿化带设计智能管理方式以及人行道路设计突出渗水效果三种。接下来,对其加以具体论述。
2.1偏坡支护方式
偏坡支护方式通常情况下,多用于城市周边地区。城市边角地区之所以采用此类设计方式,是因为海绵城市市政道路建设需要全面考虑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全面贯彻海绵城市的基本设计理念, 二是从长远角度考虑,市政道路建设建设应该充分考虑到城市是否能够抵抗周边雨水的潜在威胁[2]。偏坡支护方式能够在面临雨水威胁时,临时转变为防洪堤。基于这一认识,偏坡支护方式选择,具有两种选择,分别是护面墙以及植草防护。
护面墙形式,从表层看,与海绵城市的整体建设理念并不具备密切的关系,但是伴随着城市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多,市政建设工艺水平得以不断提高,施工技术也随之更新,当中渗水层设计方案的应用,使得护面墙设计方式在稳定性与倒流性两个方面具有着明显优势[3]。然而在直接控水能力方面并不具备优势。因此,对于一些海波落差较大的城市而言,选择护面墙设计方式,显然更加理想化。例如,湖北恩施州的市政道路规划设计中,就在城市周边大面积采用护面墙方式,同时城市的主干道上,也大量使用护面墙,全面有效增强了城市的防汛抗旱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植草防护形式,作为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中常用的一种形式,植草防护形式之所以得以广泛使用,是因为在保护水土资源方面,植草防护可谓是最为有效、最经济的一种方式,同时在审美方面,能够有效增强城市的整体美观效果。然而植草防护也有着一定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一旦雨量短时间过大,或者是防护面长期处于雨水冲刷状态下,极有可能出现塌陷问题[4]。因此,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人员在实际设计中,为避免此类问题,通常会将挡土墙与植草防护两种设计方案融合在一起,在临近路基的位置,设置低于35厘米的挡土墙,这样一来,避免了雨水的冲刷,从而减少了塌陷对路面造成的不良影响。
2.2绿化带设计智能管理方式
在以往的城市道路设计中,城市内主干道的绿化带设计大部分是采用粗狂方式进行管理,绿化带设计通常比人行道高出几十厘米,并且采用物理导流措施,引导雨水进入给排水管网中。这种方式,不仅仅增加了行车道路排水压力,影响到了道路上正常行驶的车辆,还不利于整体的雨水导流,尤其是在绿化带蓄水饱满之后,将会出现雨水倒流情况[5]。例如2015年之前,河北省石家庄就经常性出现雨水倒流的问题,造成城市内涝问题频发,主要原因在于绿化带设计采用了这种不合理的设计方式。
智能化管理方式的应用,具有多种优势,一方面,雨水收集过程变得更加简单,除了部分市政道路渗水之外,其余均是按照自然导流方向,汇集到雨水收集系统当中,这样一来,避免了大量水资源涌进城市生活给排水管网当中,从而有助于缓解城市生活给排水处理压力;另一方面,海绵城市市政道路建设基本采用的是渗水基材,能够减少自然导流压力,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力、物力等的投入。最为重要的智能化管网技术,在雨水篦子前端设计了一个远程管控设备,便可以根据瞬时水量的大小,进行周期性或者是瞬时调整篦子的大小,这样不仅仅满足了排水需求,还减少了人工操作,同时在全面智能操控下,可计算出雨水收集量,对于下一环节的雨水管排水系统的运转工作具有着重大帮助。
2.3人性道路设计突出渗水效果
海绵城市道路建设中所采用的砖,基本具备了渗水功能,然而其不具备高强的载荷能力。因此,市政道路设计与规划并不会影响到整体的市政道路施工效果,然而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特殊天气下,渗水效果才会有所折扣。人行道路只要突出了渗水效果,便能够高效完成瞬间来水的处理工作。然而在此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靠近行车道一端,需要设置一条30厘米左右的碎石沟,关于沟深度的确定,需要在充分考虑路基工作区深度,同时需要将人行道范围内雨水与路基地面碎石渗水层连接在一起,从而能够在确保渗水效果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上提升人行道路的稳定性。
3.结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的建设,虽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出现在我国,但是在短时间内引起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海绵城市道路设计作为一项全新的设计方式,不仅仅是设计理念的转变,还是城市防洪、水土保持的重要举措,是城市赖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相信在相关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必然会随着技术的革新不断创新,从而走向一个新的高度,以此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耀楠.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施工方式浅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8(01):179-180.
[2]银钊,刘程林.海绵设计背景下市政道路雨水资源化利用研究[J].山东化工,2017,46(21):205-206.
[3]刘程林,银钊.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设计探讨[J].山东化工,2017,46(19):182-183.
[4]钱勍,曾英.海绵城市在市政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7 (06):223-224.
[5]黄华伟.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雨水建设研究[J].福建建材, 2017(03):77-78.
论文作者:张艳玲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7
标签:海绵论文; 城市论文; 方式论文; 市政道路论文; 雨水论文; 绿化带论文; 效果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