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其发展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果转化论文,对策论文,制约因素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关键,也是我国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要着力解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知识经济时代,产品的知识含量将成为衡量其价值的最重要尺度。因而,科技成果的转化是整个经济的基本形成方式。
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涵盖下列三种情况:(1)现有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即技术转让);(2)在现有知识或成果的基础上,对外协作,进行深层次的开发;(3)与企业共同申报、共同完成项目,使科技成果直接进入企业应用。因此,转化的意义应该是宽泛的。尽管转化已深入人心,但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转化的力度和收效依然欠佳。
1 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分析
科技成果的转化的主要制约因素:(1)转化成果的技术性能、技术的成熟度、转化成功系数及市场前景等;(2)成果接收方(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包括对技术的消化能力、科技和生产人员的技术能力、市场预测与开拓能力等;(3)环境支撑条件,包括政府、企业、学校的有形投入(经费、设备、人员等)、无形投入(政策、措施等)的数量和质量等。
1.1 高校系统的政策和观念的偏差。我国高校一直重视教师学术水平,无论对学校水平、教师水平的评价,还是评博士点、重点学科,都以科学研究水平为主要指标,而对成果转化不很重视,导致教师倚重成果、重视理论研究,而忽视成果转化。在成果排名、职称评聘等方面人为地限制参与研究人员的人数,一篇论文前三名、一项成果前5名才算有效人数。而一项成果从研究到实际应用,并非三、五人就能完成的,特别是现在跨学科的研究不仅仅局限在一个教研室,而需要跨系,甚至跨校才能完成。上述规定使科技成果的开发与转化受到限制。
1.2 研究主体的认识偏差。高校部分教师对科技成果与技术产品之间的差距认识不足。有些科技成果只是实验室的优秀成果,但到工厂企业却很难产业化。而工厂则希望技术拿来就能用,风险不大,投资收效快。因此,成果本身的“缺陷”决定了其难转化的命运。
1.3 研究条件的局限——缺乏中试、开发的经费和基地。我国计划项目一般只有研制费,没有中试费和推广费。大部分项目都需要经过中试才能进入实际应用,高校靠政府拨款,对仪器设备、原材料的投入仍存在相当的困难,而且厂房、人员有限。一些成果不能进行中试和生产实“证”,仅仅只能做做实验,最多也只能做一台样机,不能准确测试成果的成熟度和适用性,致使企业和研究者对成果转化的成功缺乏信心,直接影响成果的转化和适用。
1.4 企业主观意识的偏差。企业片面追求短平快项目,怕承担吸纳高新技术的风险,怕产品更新太快,而使尚有潜力的技术、产品过早惨遭淘汰。
1.5 企业支撑条件的制约。大多数工厂资金短缺,缺乏技术改造和技术更新的物质基础。尽管企业的科技意识在逐渐增强,但其吸收高校科技成果的财力、技术力量、设备管理等方面难以适应,加上考核指标不完善,只重产值、利润而忽视技术储备,以及我国绝大部分企业处于亏损状态,致使企业对于吸纳高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心有余而力不足。
1.6 成果转化过程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科技成果的转移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既要求成果先进、可靠、实用,又要科研人员找“买主”;一旦与“买主”接洽成功,科研人员又要在实施过程中耗费大量精力,影响其多出成果。
1.7 对合作方式的取舍不一。教师往往希望一次性成交,不愿惹后续麻烦,而且特别怕提成不能兑现,不愿以入股或提成方式合作。而企业担心高校的科技成果不成熟,买的技术短期内不能出效益,怕担风险,往往希望合作开发,共担风险,在技术上有依靠和后盾。双方利益取向不一致,往往使科技成果的成交洽谈失败。
2 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趋势分析
成果转化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受到各界的高度重视。不但强调应用研究的成果转化,而且还强调基础研究,特别是高科技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近几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已明显在向基础研究的应用前景倾斜,采用倒推式的考察选题方法(应用→应用研究→基础研究),即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大动向确定需要的技术,再根据技术中所需研究的基础理论问题来确定资助项目。因此,科技成果的转化必然会形成良好的机制和发展前景。
2.1 转化需求将进一步增强,高校的横向科研比重将逐年加大。目前,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都在进行股份制改造和资产重组,转产企业纷纷寻求高新技术。而且国家采取抓大放小方针,因而,企业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必须以高科技去抢占市场,扩大优势。在这种形势下,高等学校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应用研究将不断增多。而且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机制的日益健全,技术市场将不断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高校的科技成果势必会迅速进入市场,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
2.2 科技合作项目将日益大型化和集成化。以往,横向科研以解决企业个别工艺、材料、技术、设备等单一问题居多。随着企业的大型化、技术的高难化、管理的科学化,使企业的统筹规划意识加强,对技术、产品的全方位考虑增加,从企业战略到企业形象;从单一机器到配套生产;从在线产品到更新换代,企业在通盘调整中往往需要一条龙的服务。因此,高校的研究将从解决局部问题转向集成项目和“交钥匙工程”。
2.3 科技合作方式不断增加。长期以来,高校的转化以转让和技术咨询为主,形式比较单一。随着科技体制、教育体制、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方式将呈多样化的格局。共同研究、共同开发、科研生产联合体、技术入股、交钥匙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等形式将各自走进自己的应用“轨道”,有效地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3 对策与措施
尽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诸多制约,但问题与机遇同在,只要认识统一、管理到位,措施得力,“转化”一定能得到蓬勃发展。
3.1 大力推进科技成果的内部消化。科技成果转化有二个渠道,一是外流;二是内部消化。能否外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的决策,而内部消化则能自主运行。内部消化有两个优势:(1)自己的技术、产品自己开发、生产,减少中间推广环节和交易过程,缩短转化周期;(2)对成果了解透彻,把握性大、技术后盾强大,因而成功率高。高校有选择地转化有高附加值的成果,一方面,能激活校办产业,为学校增加财政收入,改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成功的企业将成为学校科技成果的活生生的宣传品,扩大影响,拓展转化市场,起到很好的促销效果。
3.2 创造宽松环境,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政策是行动的导向,通过政策来引导,激励作用重大。科研管理部门可从提高教师的提成比例、提高对大项目奖励力度、设立开发基金、成果在校内转化一定时间内免交利润、科技成果在校内企业的股份化等方面着手,不仅调动教师研究应用项目的积极性,而且形成校内良好的转化机制。
3.3 加强成果的管理,提高转化质量。科技成果的成熟与否、可靠与否,是决定企业投资成败的关键因素。为了减少企业的风险和失,在成果推广转让过程中,对于成果要做全面详细的了解,甚至对市场进行全面考查,被确认为有应用价值、有效益,且成熟度高的技术和产品才能推广转让,尽量避免不成熟的技术和产品流入市场。这样把关既维护了学校的利益和形象,也提高了学校的信誉,为建立良好的校厂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
3.4 广泛开辟转化渠道,扩大成果转化数量。首先,抓信息,促沟通。高校要将信息的输入和输出作为常抓不懈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既要随时了解厂方的需求,帮助教师选择研究课题、选择转化对象和合作伙伴,又要及时将学校的科技信息传输出去,使技术需求者能迅速准确地找到技术、产品或合作伙伴。通过校外科技信息报、校内成果选编、展览会、交流会、洽谈会等多种形式,宣传成果,推介成果。
由于地缘关系,高校与所在城市、所处社区具有紧密的依存关系,为了取得所在地政府的大力支持,高校要将支持其经济建设作为纽带,创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标签:科技成果转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