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对一种新型智能一体化安全帽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以期待能给相关人员带来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智能;一体化;安全帽
1.建设背景
随着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架空输电线路分布广、数量多、通道环境复杂,由此,现场安全作业具有工作范围广、危险系数大、违法机率高等特点。目前,因现场作业人员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低、安全意识不强的问题,尤其缺乏基础防护设施(如安全帽)的佩戴意识,人工检查存在监管费用高、主管干扰大、不能全程实时监控等问题,大大增加了作业风险。诸如人工长时间监控易疲劳,知识监控的疏忽、遗漏或者误判的安全隐患;人员监工和人员情绪、状态、工作经验、性格和生活条件的影响,安全判别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缺乏客观性等。长此以往将会为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从而为企业带来巨大经济压力,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各级施工安全监管部门对作业人员的要求逐步提高,诸多示范工程已率先采用各种智能监控手段保障作业人员人身安全。安全帽作为防止物体冲击伤害头部的防护用品,是现场作业人员的标准装备,能有效保护佩戴者的安全。研发的智能一体化安全帽作为现场安全风险管控的感知端,将传统安全工具和互联网新型技术结合,结合射频识别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高科技手段,打破当前安全防具的困境,进行智能化高效型现场管控,为现场安全生产监管提供准确信息,实现对现场人员的远程监控和管理,定位并跟踪工人作业的全过程,规范工人作业流程,丰富现场安全监管手段,有效提高现场安全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及时接收、处理报警信号,更有效、更有力地杜绝安全事故为企业带来的不必要的安全事故损失。
2.预期效果
(1)危险源状态检测与警告。检测有毒气体CO等,保障工作人员生命安全;高压电带电检测,作业人员现场检修电力线路和用电设备时,在报警距离范围内发出报警声,表明电力线路或用电设备带电,进行安全提醒;监测设备现场的温湿度状态;声纹身份识别智能穿戴设备佩戴人员,防止错戴、替戴等情况,避免人为隐患;具备一键呼救功能,使发生意外可以及时得救援。
(2)智能安全宣贯。智能安全帽开机自动播放安全警示、工作安排、工作内容等信息,落实作业安全制度,强化作业执行过程,用心保护作业人员。
(3)远程协作沟通。通过回传视频进行远程指导现场作业人员精细操作,随时远程巡查现场情况,实时掌握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4)语音通讯对讲。与现场人员实时对讲及圈选建组,组呼/群呼实现人员的快速集结处理事件,提升事件处理时效;实时语音指挥有助掌控全局,全面掌握作业过程;
(5)现场数据实时采集传输。现场工作过程中,解放双手,将电力设施情况以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实时回传指挥中心,发现缺陷与隐患及时上报,为指挥中心提供最及时、最详实的一线资料。
(6)人员位置定位。由于输电线路都处于野外、路途遥远,只有对人员、车辆的当前位置可知才能合理进行有效调度和指挥,保障设备运行的安全和防止设备事故的升级和扩大。
(7)行动历史轨迹。输电线路电力铁塔等设备多处于荒郊野外,只有记录下正确有效的路径,以后才能少走弯路,快速达到工作地点,在日常工作中才可以省时省力,在事故抢修、人员救援时才可以争分夺秒。
3.解决方案
智能一体化安全帽作为作业现场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担负着作业的安全与施工现场的保卫工作。传统安全帽的防护功能之外,智能一体化安全帽利用物联网/空间定位/移动通信/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提供具有定位、感知、预警和音视频通讯功能的一体化智能穿戴设备。
为保障现场作业人员安全,杜绝日常工作时面临着临边作业风险、高空作业风险、高空附物风险等,智能一体化安全帽采用一体化设计,以安全帽为载体,实现工作现场音视频通信、安全宣贯、危险源报警等功能,解决安全生产现场作业过程中的问题,实现“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管“五位一体”,打造“互联网+”时代的智慧化管理、精细化管理、过程结果并重的安全生产管理新模式。有效杜绝作业人员现场造成的安全事故与经济损失,降低现场作业难度。
智能一体化安全帽具有危险源检测预警、高清视频采集、语音通讯对讲、本地存储等功能。
(1)危险监测告警。包括有毒气体检测,高压电带电检测,温湿度环境检测、声纹身份识别和一键呼叫等。
(2)远程专家协助。内置麦克、扬声器,集成通讯模组,可进行远程指导精细操作、对讲通话、可视化指挥、远程巡查、一键对讲、动态建组等。
(3)高清影像模块,现场实时拍摄、采集、回传、存档,提供一键摄像、本地储存、视频回传、事件上报功能。
(4)人员精细管理。进行任务派发、巡查派遣、安全宣贯、上下班考勤打卡、脱帽自动报警、人员定位分布随时检查、巡检路线清晰可查,责任明确高效智能。
4.技术原理
1)射频识别工作原理
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缩写RFID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自动识别技术,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在低频段基于变压器耦合模型(初级与次级之间的能量传递及信号传递),在高频段基于雷达探测目标的空间耦合模型(雷达发射电磁波信号碰到目标后携带目标信息返回雷达接收机)。
RFID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Passive Tag,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或者由标签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Active Tag,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2)空中接口通信协议
空中接口通信协议规范 读写器与电子标签之间信息交互,目的是为不同厂家生产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性。ISO/IEC制定五种频段的空中接口协议,这种思想充分体现 标准统一的相对性,一个标准是对相当广泛的应用系统的共同需求,但不是所有应用系统的需求,一组标准可以满足更大范围的应用需求。ISO/IEC 18000-1 信息技术-基于单品管理的射频识别-参考结构和标准化的参数定义;ISO/IEC 18000-2 信息技术-基于单品管理的射频识别-适用于中频125~134KHz,规定在标签和读写器之间通信的物理接口,读写器应具有与Type A(FDX)和Type B(HDX)标签通信的能力;规定协议和指令再加上多标签通信的防碰撞方法;ISO/IEC 18000-3信息技术-基于单品管理的射频识别-适用于高频段13.56MHz,规定 读写器与标签之间的物理接口、协议和命令再加上防碰撞方法;ISO/IEC 18000-4信息技术-基于单品管理的射频识别-适用于微波段2.45GHz,规定读写器与标签之间的物理接口、协议和命令再加上防碰撞方法;ISO/IEC 18000-6信息技术-基于单品管理的射频识别-适用于超高频段860~960MHz,规定读写器与标签之间的物理接口、协议和命令再加上防碰撞方法;ISO/IEC 18000-7适用于超高频段433.92 MHz,属于有源电子标签。规定读写器与标签之间的物理接口、协议和命令再加上防碰撞方法。
论文作者:臧博琦 白镇锁,李建伟,金熙,刘玄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4
标签:作业论文; 现场论文; 安全帽论文; 人员论文; 射频论文; 智能论文; 标签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