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课程:学习方式的转变_微课程论文

微观课程:学习方式的转变_微课程论文

微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微课程不仅是一种新的学习工具,更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微课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学习方式上的重要变革。

微课程创造了无所不在的微学习

微课程的首要贡献在于创造了微学习模式。“微学习”(Microlearning)这个概念是奥地利学习研究专家马丁·林德纳(Martin Lindner)于2004年首先提出的,他将其表述为一种存在于新媒介生态系统中,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的新型学习。微型内容,指的是微课程的碎片化特点,这表现在两个方面:时间“微”——一集微课程只有几分钟的长度;含量“微”——一集微课程一般只涉及一个小问题。微型媒体,指的是利用可随身携带的移动媒体就可以对微课程进行学习。当今,随着媒介终端设备的微型化,各种微型媒体终端层出不穷,不断推向市场,这给微学习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因为微型内容这一特点,学习微课程不占据大块的时间,也不会带来学习强度上的压力,从而解决了时间和精力不足的问题,使得学习者随时都可以学习微课程。因为微型媒体这一特点,微课程极大地减少了学习工具和学习场合的限制,令学习者几乎可以做到在任何地点进行学习。所以,微学习的基本特点在于,学习可随时随地进行,也就是说微学习模式将学习变得泛在化,它使得学习延伸到人们生活中所有的时间和空间当中,让学习无所不在。

微课程促进了更富创造力的右脑学习

微课程不仅体量微小,其呈现形式与传统的课程也有着很大的差别。吉林一所希望小学的教学校长曾这样评价:“与常见的网络相比,微课程带来完全不同的学习感觉:它调动人们的所有感官参与学习,视觉、听觉、想象……精巧,短小,生动活泼,极富吸引力。”

现代脑科学研究认为,人的左右脑分工是不同的,左脑在逻辑、语言、抽象思维方面发达,右脑则在音乐、绘画、空间几何、想象思维方面擅长。有人这样比喻:“左脑就像个雄辩家,擅长语言和逻辑分析,又像个科学家,擅长抽象思维和复杂计算;而右脑就像个艺术家,擅长非语言的形象思维和直觉。”这说明,右脑更具有艺术感,而艺术的刺激也会激发右脑的活力。微课程就是如此,它是一种富有艺术感的右脑学习,会使人的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微课程在呈现形式上,由“文字+画面+音乐”组成——简洁的文字替代解说,令学习者注意力更容易集中;清新干净的画面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美感;轻音乐则能让人平静下来,并且产生愉悦的感受。这为大家学习微课程营造了一种轻松、恬静而优雅的艺术氛围,从而促进了右脑学习,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也更容易激发学习者的创造力。

微课程推动了实践与理论更好的衔接

与传统的课程相比,微课程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它不从理论出发,而是基于实实在在的现实问题。微课程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直接诉求,而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理论上的提升,这也就是所谓的“将理论倒过来讲”。

对于传统课程的弱点,李玉平曾作过这样的分析:大家习惯上认为“理念”决定“行为”,只要理念转变了,行为自然会跟进,因此以往的培训课程的结构大多是这样的:背景——现实存在的问题与改革的迫切性;理论——新课程的理论体系、结构等;操作——基于理论的案例、操作办法。这从表面上看顺理成章,但落实起来往往就乱了章法,因为每位教师的头脑中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统”,它总体上决定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当新接触的很多理论一下子进入教师的头脑中,与其原有的理念对接时,会经历一个选择、分析、淘汰、嵌入的过程。这一过程处理不好,常常会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都“吸收”,结果是迷失了自己,反而变得无所适从;另一种是索性将自己屏蔽起来,我行我素。实际上,从理论到实践有着漫长的路,远非一蹴而就。当现实中的某些问题不能顺利解决时,教师往往还会回到老路上,课程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这就是很多传统课程的弊端之所在。

微课程反其道而行之,换了一个角度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它舍弃了冠冕堂皇的理论,从现实当中身边的一个个小问题出发,对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进行层层的剖析和梳理,而新的理论就在这样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渗透到教师已有的理念系统中,并不知不觉地开始影响其行为,而后,教师再对研究成果进行理论的反思,开展深度研究,之后再反馈到实践当中。这是一个从实践提升到理论、再从理论反馈到实践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可以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衔接和相互提升。

微课程吸引了更多的教师成为研究者

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学习工具,更是教师成长的一种新范式。因其简单而充实的内容和轻松而生动的呈现,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喜欢上了微课程。同时,因其在理论和技术上的要求起点都很低,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了微课程开发的行列。通过制作微课程,教师们不断深入反思,不断归纳总结,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成长。

当前,微课程正改变着许多学校和地区的教师的成长方式。作为国内微课程研究的领头人,李玉平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曾经分析道:现实当中,学校一般都要求教师写论文,每一篇论文都要包含背景、意义、价值、理论依据等内容,这样的论文体系完整,面面俱到,理论宏大,颇具深度,只有少数教师才能够胜任,虽然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显然以专业研究者的标准来要求老师,是并不现实的。这就使得多数教师要么远离了研究,要么对研究采取敷衍的态度。而与写论文相比,讲故事显然更受教师的欢迎,教师做起来也会轻松得多。微课程恰恰是基于“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而开发出来的,会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研究工作当中。同时,微课程可以让教师对已有的零散的故事和浮浅的经验进行深度的挖掘,也就是对自己的教学资源进行课程化开发,并且形成微课程之后,更有利于优秀经验和成果的传播和推广,使得一个教师的成功可以在更多的教师身上进行复制。微课程的开发,意味着教师成长方式的变革,实现了教师由学习者到开发者、创造者的转变,同时教师的研究成果也会得到更好的传播,产生更为广泛的有益影响。

综上,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微课程的特点和优势在于泛在性、创造性、实践性和生发性。微课程极大地拓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得学习不再仅仅限于课堂上和教室中。微课程使学习不再单调和枯燥,而是充满了愉悦,同时也激发了学习过程中的创造力。微课程具有良好的实践效应,并且促进了实践与理论的相互提升。微课程令教师对研究感到近易和亲切,带动广大教师更加积极地从教学走向研究,从而更大地提高了教学的质量。这些优势,都是传统的学习方式所不具备或不可比拟的,因此可以说,微课程依靠新的思维方式并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在多个维度实现了学习方式的重要变革,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

其实,以上所列举的还远非微课程优点的全部,在当前的教育领域,微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可以说才刚刚起步,它的优势还远没有全部发挥出来,正期待着我们进行更深的开掘。当然,微课程并不是万能的,它也有着自身的局限,我们所需要做的是,让微课程与传统的学习方式更好地结合起来,从而扬长避短,形成相得益彰的最佳效应,这是广大教师和学习者现在需要认真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标签:;  

微观课程:学习方式的转变_微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