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本科专业建设中的 翻译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李 超
[提要] 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指出翻译能力与翻译职业能力的区别,并对翻译职业能力进行了初步的定义与构成分析。基于建构主义的视角,结合翻译本科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三课一体”和“一体四翼”的翻译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希望摈弃传统外语专业中的翻译教学方向,着眼现实与未来的翻译实务中的职业能力培养。
[关键词] 翻译能力;建构主义;翻译职业能力;翻译本科专业建设
自2006年教育部批准设立翻译本科专业以来,截至2018年6月,全国已有252所本科院校开设有翻译专业。[1]如何面对市场、面向就业狠抓翻译本科专业建设,提升学生的翻译职业能力;翻译职业能力与翻译能力有哪些区别,翻译职业能力培养又有哪些模式可以借鉴,这些即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一、翻译能力文献综述及反思
关于翻译能力,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不同的定义和理解。总括起来可分为天赋说、自然展开说、建构说、转换说、策略或认知说、语篇协调说、生产选择说、交际说、语言语篇能力说、多因素均力说等。[2]奈达认为杰出的译者天生而非后天造就:“杰出译家不知语言学,他们常惊讶于创造性的译文如泉喷涌于头脑。甚或有人天赋语际天资,未经训练即成一流译家。”[3](P.285-286)笔者不否认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天赋,但是把翻译能力全部归为天赋,结论未免过于简单。换言之,难道译者是爹妈生出来的,不是后天培养出来的?那翻译专业和课程就完全没有必要开设了,因此该结论禁不起推敲。
哈里斯(Haris)和舍伍德(Sherwood)认为,一个会说两种语言的人,自然会成为译者(natural translator)。[4]这一点笔者也不敢苟同,因为笔者在对外语本科生的授课中发现,虽然有些双语学生(如彝族学生,既会汉语也会彝语)语言能力不错,但是并不能很好完成翻译任务。因此,仅有语言能力,还不足以胜任翻译这一复杂的工作和职业。
图里(Toury)指出了哈里斯(Harris)和舍伍德(Sherwood)观点的不周之处。他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是由社会和其它因素激发而启动的。翻译能力是一种内在的翻译潜能,它与双语能力不同。[5]这一点笔者表示认同。翻译作为一种社会化参与的智力劳动,译者除了需要较强的语言、文本能力外,还需要社会交际特别是文化交际的能力。
对于翻译能力的构成,各家观点也各不相同。德利尔认为翻译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百科知识能力、理解能力、再表达能力。[6](P.98-127)可以看出,德氏对于翻译能力的理解偏重于翻译的文本行为,局限于翻译过程中的语言和文本层面,是以译者对文本的转换所需知识或能力为视角的,属于内部能力要素范畴。
从翻译行为框架的视角,皮姆(Pym)认为,翻译能力是一种针对特定读者,依据特定目的,基于同一原文生产多译文以及选择合适译文的能力。[8]诺德(Nord)与皮姆(Pym)的观点类似,她认为交际功能是文本的最重要标准。翻译能力的终极体现在于交际,即生产出符合“功能+忠诚”标准,而不是等值的译文。[9]两人的研究视角已经将翻译能力的触角从译者翻译过程中的语言层面拓展开来,伸向了与翻译相关的社会生产关系层面,即将翻译视为一种能够谋生、为达到特定目的的职业行为来看待,因而强调特定读者和特定目的,译文的功能也在于交际,对客户忠诚,而不仅仅是对原文和原作者负责的传统翻译方式,体现出翻译能力关注客户需求、关注译文功能的视角。
关于翻译职业能力,目前没有统一的称谓和定义。韩晓将其称为“翻译从业能力”,苗菊将其称为“翻译职业能力”。笔者倾向于使用翻译职业能力这个术语。
薛宇航:这篇作文写完后,我自己读了两遍,感觉还不错,严老师也表扬了我,说写得不错。看过两位“小编辑”的修改之后,我觉得他们改得真好,我的这篇作文,果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看来,以后我写完作文,也要注意多修改了。
维耶纳(Vienne)将现实中翻译行为过程的诸要素概括为译文需求者、译员、译审、译文使用方和读者。因此,对翻译情境诸要素进行分析以及对符合翻译情境的资源进行检索、挖掘和评价的能力成为翻译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10]对翻译能力的这种界定已经超越了对文本理解、转换的范畴,而将视野投向了与翻译职业相关的行为过程中的环节诸要素及完成翻译行为的资源检索和评价技能上来。王少爽将译者对信息资源的检索和评价技能称作译者信息素养,并认为信息素养是职业化时代译者的一项必备能力,关乎译者的知识体系构建和可持续发展。[11]
德国美茵兹大学的吉拉里(Kiraly)认为,学生的翻译能力是一个建构过程,应当在真实的项目参与和实施过程中去习得,同时应将翻译能力转为译者能力进行研究。因为在他看来,译者能力是由发现问题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基于翻译情境的权衡能力、反思能力和行动研究能力等一系列建构式能力组成,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基于产生与原文等值的翻译能力不同。[13]吉氏进一步将翻译能力拓展到译者能力,并且从文本能力拓展到与完成翻译项目所需要的各种非文本能力,属于翻译职业能力范畴,与下文笔者所要谈的翻译职业能力基本吻合。
由方梦之教授主编的《中国译学大词典》指出,翻译能力包括形成共识的双语能力、翻译思维能力、双语文化素质及技巧运用能力,并且强调翻译能力的界定与翻译主体及教学方法有关:若以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看,翻译能力即是把源语句或文本译成合乎目的语规定语法的句子或语篇的能力;若从交际的角度看,翻译能力不仅包括语言能力,还包括文化交际能力;而从人工智能和机器翻译的角度看,翻译能力则指专家系统能力。[12]这个定义分类而制,比先前的定义更有针对性,涵盖了当今新技术下的翻译实践所需要的翻译技能(能力),但似乎又缺少将翻译视为一种面对规模化生产的、需要团队合作的职业能力方面的考虑。
对于目前翻译能力方面的论述,有学者总结认为:存在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一元到多元、结论也更趋向科学的发展脉络。[14]而对翻译能力研究的深入体现了学界对其多维度、多视角的认知过程。学者韩晓认为,通过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进行翻译能力培养存在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学生对方法掌握能力、学习发展能力、思维创新能力、行业适应和转岗能力被忽视;二是工具能力和职业能力被混为一谈;三是翻译能力和职业能力被混淆,把职业能力作为翻译能力的一个下属能力,这给翻译专业教学研究带来阻碍。[14]笔者同意他的观点,即须要厘定翻译能力和翻译职业能力,只有弄清楚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才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采取合适的翻译教学策略。
二、翻译职业能力的内涵与特征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提出培养翻译本科专业学生的翻译职业能力,但笔者无意否认,也无意削弱翻译能力在翻译职业能力体系中的重要性。相反,提出培养提升翻译职业能力正是为了补充现行翻译本科教学培养译员机制中的不足,使其更全面、更完善,更能适应当下及未来翻译职业化发展的需要。
吉拉里(Kiraly)提出的译者能力其实就是译者从事翻译这个职业所需的能力总和,换言之,即翻译职业能力。何谓“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一职业活动所必备的专业能力和非专业但可迁移,适用于不同职业的‘通用能力’或‘关键能力’”。[16]从宏观层面来看,“职业能力由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以及个性能力构成。”[17]据此,翻译职业能力由专业能力(文本转换能力和语言能力等)、方法能力(翻译工具使用、文献检索能力等)以及社会能力(人际沟通、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构成。其中,翻译能力作为翻译职业能力的下属范畴,强调专业性和针对性,是其核心能力;方法能力强调举一反三的适应性、可持续性、逻辑性和创新性,是其外围和下属能力;社会能力强调与他人的交际性、合作性及个体的人生态度等,是职业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属外围边缘能力。如图1所示:
20世纪下半叶百日咳发病率居台州市各类法定传染病的第5位[1]。自百白破疫苗投入使用后,百日咳发病率逐步下降。由于百日咳疫苗的保护期等原因,疫苗大规模应用的数十年后,在欧美和中国一些地区发生了发病水平控制在低点后陆续出现百日咳发病反弹,被称为百日咳再现[2-3],这一现象已引起广泛关注。为了解台州市百日咳流行病学特征,提前预测是否会出现“百日咳再现”现象,本文分析了浙江省台州市1954—2017年百日咳流行和免疫接种开展情况,为防控百日咳提供依据。
图 1翻译职业能力构成示意图
笔者之所以强调翻译职业能力是基于以下事实:
3、注意:家长一定要在旁边观察宝宝的反应,并且多用言语鼓励宝宝看镜子和拿玩具,还可以利用镜子的反射和宝宝做鬼脸、对话。建议大家从宝宝2个月左右大的时候开始做这个亲子游戏,每周安排至少2次这样的训练。玩具最好能经常换一换,增加宝宝的新鲜感。
1)翻译本科专业是原来的外语专业中的翻译方向转向市场化及职业化教育的尝试,目的是为了培养更适合市场需要的职业化和专业化译员。因此,针对这一转向,必须由传统的重语言文字转化能力的单一培养模式向多元化的全方位综合能力培养方向发展,让学生真正适应翻译职业化带来的深刻变革并合符其要求;
简言之,翻译能力与翻译职业能力的关系可以表述如下:翻译能力是一种从事翻译实践的能力,它是由众多子能力构成的一种集合能力。如果说翻译能力是译员的冰山以上显性文本操作能力的话,那么翻译职业能力则是隐藏在冰山下的隐性能力,而这些隐性能力是冰山上显性文本操作能力的重要支撑,同时在当前翻译职业化的语境下,也是译员发展与翻译相关职业的关键能力。
2)尽管我们希望每个翻译本科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都能从事翻译工作,但是事实上并非每个人都能胜任翻译实务,只有少数学生最后真正从事翻译工作,而大多数可能会从事其它相关工作或其它工作。因此,有必要开发和发展他们与翻译相关的技能和能力,以备他们工作转型或升级时使用;
3)翻译项目越来越大,翻译活动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和复杂,译员职业技能也不再是仅需一本词典就能胜任,而是要求技能复合化,传统意义上的译者身份已分化为双语认知与理解者,信息检索管理员,文化调适员,翻译软件应用、开发与本地化工程师,术语专家以及项目经理等多种职业角色。因此,有必要培养学生适应复杂翻译环境的各种职业能力;
4)在当前语境下,翻译已经由传统单一对原文、原作者忠实向根据客户具体要求或满足客户不同要求的职业化方向转变,需要培养译者与工作相关的沟通、交际、团队合作等职业能力,不仅要为原文和原作者服务,更主要的是向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
5)现代化语境下的翻译实务是一种市场行为,多数翻译项目并非由译者个体劳动所能完成,而是向大型翻译项目的团队合作化发展,除了译者需具备个人能力,还需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熟练运用各种网络电子辅助翻译工具的能力,以提高其翻译效率,满足客户的需要。
在探讨翻译职业能力之前,有必要先谈一下翻译能力与译者能力的区别。这里有一个前提是翻译作为一种职业,而译者是作为从事这种职业的主体人。对译者的评价标准不仅仅考虑是否“忠实”于原文,而且还需要按照客户的要求,圆满完成客户交待的任务,从而实现语言服务售出与货币价值的回收。例如,在客户并不要求全译文本,只需译出大意的摘译或编译情况下,就是以客户的要求为标准,而不是单纯以忠实于原文为标准。在这种语境下,译者所做的工作不仅是文字转换这么简单,还需根据客户的特定要求,针对特定读者群体,生产出供他们阅读、使用、决策的特定目的语文本。同时还要真正融入到译文生产链的各个环节的群体当中去,与他们协调合作,完成客户交给的任务。因此,成功的译者要具有在不同的语言文化群体中交际合作的能力。此时,译者的身份也由传统的“忠实”于原文与原作者的文本转换者转向“职业文本解释者和交流者,所作的不是转译意义,而是生产意义。”[15](P.12)在这点上,他与皮姆(Pym)对翻译能力中文本能力的阐述一致,即生产高质量目的语文本的能力,包括双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的知识和技巧;而译者能力则是指与译事相关的不同群组的成功组合来完成译事的能力。[15](P.13)译者能力在此表现为不仅仅是正确理解字句和转换字句的能力,而是能够达到成功的交际,让客户满意为目的,在相关特定专家群体中获得肯定,并视不同语境和情境,完成各种翻译任务的能力。
在15045条外来新词中,共计获取IT领域新词976条,占整体数量的6.5%。将IT领域新词与其它不同领域新词进行了数量比较,结果如下:
Q235D、20#、20G、Corten、ND钢在15%H2SO4溶液,0MPa应力,不同温度下的腐蚀速率如图3所示。5种材料在恒定硫酸浓度下腐蚀速率均随着温度上升而升高,且相对大小为:Q235>20#钢>20G钢>Corten钢>ND钢。这反映了它们的耐腐蚀性Q235<20#钢<20G钢
西班牙巴塞罗纳大学自治大学的“翻译能力习得过程和评估”小组(Process in the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Evaluation,下简称PACTE)认为,翻译能力是译者顺利进行翻译行为的必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其知识层面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技能层面包括理解能力、语言脱壳能力、再表达能力和实施翻译任务能力四部分;其核心是转换能力,包括沟通交际能力、非语言能力、生理和心理能力、职业工具运用能力,以及对上述诸能力加以协调的策略能力。[7]应该说,PACTE对翻译能力的划分既抓住了文本转换能力这个核心要素,也兼顾了译者翻译能力的非文本能力要素,所提出的定义和次能力划分相对比较全面。
关于翻译职业能力,苗菊指出,翻译能力及翻译职业能力研究是应用翻译研究中的主题,应结合全球化信息时代背景下翻译产业的发展动态、最新成果和专业技能研究的成果,研究职业译者所具备的职业能力。[18]同时,她对翻译职业能力的内涵做了如下解释:“能够持续在翻译活动中产生专业表现所需的一整套认知资源和知识。”[18]前一个陈述虽然指出了翻译能力研究与翻译职业能力的关系,但略显宏观;后一个内涵描述给出了翻译职业能力的详细内容,但是略显复杂。基于翻译现在已不仅是一种个人技能,而是一个全球信息化背景下不可或缺的团队产业以及前文对职业能力的论述,笔者尝试给翻译职业能力做出如下定义:翻译职业能力是在翻译作为一种产业和职业的大背景下,译者将已有知识、技能、素养在翻译及其相关职业活动中进行类化、整合、迁移所形成的综合能力表现,包括翻译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系列次能力。
3)辩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存在普遍联系的,根据这个准则,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应当存在相互的影响,都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事物的发展方向。基于这种观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辩证思维能力,以辩证的思维思考问题,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三、以翻译职业能力建设为中心的培养模式、路径及方法
2014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600多所“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为职业技术学院,其职能也转变为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19]2013年6月28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发起成立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不难看出,职业教育将是很大部分高校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而翻译本科专业的设置,作为外语应用化、职业化的尝试,必将从原来的学术教育体系中分列出来,走职业化教育发展的道路。而与此对应的是翻译本科专业必须要有适应自己职业化发展的培养模式、路径和方法。
翻译本科专业应选择何种培养模式?简言之,即:目标+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或者说,翻译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两大基本问题。其中,前者“培养什么人”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等,“怎样培养人”包括课程设置、教学设计、组织实施过程与方法以及培养评价等。
那么应以什么样的理论来指导翻译本科教学模式建构呢?针对大学生的认知特征、翻译本科专业培养的学生职业化、专业化特征,以及传统翻译教学重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弊端,笔者以为,吉拉里(Kiraly)的建构主义翻译教学理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翻译职业能力,即学生在教师和专业译者的引导下,在真实的环境中,通过合作完成真实的翻译任务,达到对外界知识的主动建构,从而获得翻译职业能力。
上文已经提到过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因此,企业要想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考虑如何更加有效的运用管理会计。确保管理会计能够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其职能,从而促进整个企业的发展。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则主要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吉拉里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翻译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认为学习是一个习得过程。这个过程既包括对知识的习得,也包括对解决新问题的策略和能力的习得;同时学习也是社会认知的反思过程。学生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主体,在对自己所见所闻所获的经验中依靠自己的认知进行诠释,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以及在总结反思中创建理论、建构意义。与此同时,学生学习不是一个闭门造车的过程,需要参与到群体社会实践中去。学生进入职业社群是一个从外围逐步向核心过渡的文化介入过程。学习是一个认知、身份、环境同时出现的共现过程。[20]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吉拉里提出了翻译工作坊(workshop)的翻译职业培养模式。该模式分为三个阶段:1)导引式工作坊:此阶段属与翻译实务相关的基础知识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主要学习掌握翻译必备的知识、技巧和分析翻译任务的能力,了解译者责任,学时一个学期;2)翻译项目工作坊:此阶段属实战进阶阶段,学生主要通过真实的翻译项目,获得与之相关的各种能力,包括团队合作、与客户沟通、了解翻译规范;3)研究课:此阶段属高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进入互动性研究当中,在专家的指导下,与同伴互动、协商,以及进行头脑风暴后产生自己的视角和观点。[15](P.62-74)
不难看出,吉拉里的职业翻译教学模式有三个特点:1)紧紧围绕翻译实务,从多个现实翻译领域对学生进行能力建构;2)教师既是职业译员,又对教学中的翻译项目进行管理,协调学生与客户的交往,为学生提供指导、译稿修改与反馈;3)学生作为社会认知学徒,在自主与互动中掌握翻译实践能力,同时获得高阶的多视角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及与团队合作的能力,最终掌握职业翻译所需的各种能力。[13]可以看出,吉拉里强调翻译能力习得的情境真实性和社会实践性,而不是通过练习获得翻译能力;强调翻译教师的专业支持和协助作用,以及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互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与翻译职业相关的其它能力。针对计算机和网络新技术在翻译实务中的应用,吉拉里还提出译者工作站(translators work station)的概念等。
亚急性型羊链球菌病的染病羊主要表现是体温升高、食欲下降以及咳嗽的症状,同时排泄物中偶尔会出现黏液或者血液,在发病过程中病羊运动数量大幅减少,经常卧在地上,病程通常在7-15天时间。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笔者尝试提出“三课一体”和“一体四翼”的翻译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在公路工程施工中,人是整个工程的主体,因此,在目标管理的应用中,管理人员一定要重视并充分贯彻与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提供平台和机会加强不同岗位施工人员的学习和相互交流,提升其综合素养,使人的作用和价值在公路工程目标管理中得以充分实现。此外,企业要让员工个人思维和智慧参与到整个工程的施工规划和组织中来,并对这种参与进行合理引导和控制,从而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激发其空前的热情和创造力,为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
所谓“三课一体”,是指在“第一课堂”开设“翻译职业能力”为必修课,集中培养学生的翻译职业核心能力,同时在其它课程中渗透培养学生的这方面能力,这基本上属于书面理论阶段;在“第二课堂”如每年一度的翻译职业能力大赛、社团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中切实提升学生的翻译职业能力,这个阶段主要是在校园情景中锻炼学生的翻译文本转换能力,以及锻炼其在模拟翻译职业情境中的各种翻译职业能力;而在学生实习实训及社会实践的“第三课堂”,将学生在第一、第二课堂习得的翻译能力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同时锻炼其与现实翻译公司团队沟通协调的社会交际能力。这样,“三个课堂”联动,再与专任教师、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等共同形成“三课一体”教学模式,参见“三课一体”翻译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图(图2)。
图 2“三课一体”翻译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图
所谓“一体四翼”翻译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则更加强调校企合作、定向培养、构建立体交叉的路径。“一体”即为“第一课堂”,是基于翻译职业活动导向的主要培养路径;所谓“四翼”指四个翼展平台:校企文化融通情景平台、翻译职业技能竞赛平台、翻译社团活动平台和翻译就业创业过程平台。这种培养模式紧密围绕“一体”这个核心环节,充分发挥四个翼展平台的互动联动作用,最大限度让学生的翻译职业能力在真实的翻译环境中得到有效提升,让其对翻译职业能力在教师的指导学习和自主学习中得到建构。具体参见图3。
图 3“一体四翼”翻译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图
以上两种翻译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是笔者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与翻译本科专业的职业性特征相结合提出的两个构想,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另外,相关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订出符合学科发展的翻译职业能力培养模式,让翻译本科专业这棵大树“百花齐放”,培养出符合时代、市场需要的合格翻译人才。
四、结语
作为面向职场、面对市场而设置的翻译本科专业,其职业性、专业性毋庸置疑,因此对于其专业建设,不应沿袭传统外语专业中的翻译方向展开教学,而应着眼现实翻译实务中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推动翻译本科专业的学科建设向更加健康、完善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国翻译硕士及翻译本科办学院校名录(381所)[EB/OL].(2018-08-2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73 392308134990&wfr=spider&for=pc.
[2]王树槐,王若维.翻译能力的构成因素和发展层次研究[J].外语研究,2008(5).
[3]Nida,E.A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 in Translating [M].Shanghai:SFLEP,2001.
[4]Harris,B.& B.Sherwood. Translating as an innate skill [A]// D.Gerver & H.W.Sinaiko.Language Interpre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New York: Plenum,1978:155-170.
[5]Toury,G.Monitoring discourse transfer :A test -case for developmental model of translation [A]//J.House & S.Blum-Kulka.Interlingu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Discourse and Cognition in Transla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tudies [C].Tǖbingen: Gunter Narr Verlag,1986:72-94.
[6][加]德利尔.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法[M].孙慧双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7]PACTE.Acquir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Hypotheses and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of a Research Project [A]// A.Beeby,D.Ensinger & M.Presas.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 [C].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2000: 99-106.
[8]Pym,A.Translation error analysis and the interface with language teaching [A]//C.Dollerup & A.Loddegaard. Tea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2:279-288.
[9]Nord,C.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or training [A]//C.Dollerup & A.Loddegaard.Tea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Training ,Talent and Experience [C].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1992: 39-48.
[10]Vienne, J. Which competence should we teach to future translators ,and how ?[A]//C.Schäffner& B. Adab. 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0:91-100.
[11]王少爽. 职业化时代译者信息素养研究:需求分析、概念阐释与模型构建[J]. 外语界,2017(1).
[12]方梦之.中国译学大词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13]Kiraly,D.C.A passing fad or the promise of a paradigm shift in translator education ?[A]//B.James & S.K.Geoffrey.Beyond the Ivory Tower :Rethinking Translation Pedagogy [C].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2003:3-32.
[14]韩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翻译专业教学模式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2).
[15]Kiraly,D.C.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Translator Education [M].Manchester: St.Jerome Publishing,2000.
[16]韩晓.从翻译能力到职业能力:译员从业能力再思考[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
[17]徐朔.论关键能力和行动导向教学概念发展理论基础与教学原则[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28).
[18]苗菊.产学研一体化教育理念下的翻译职业能力构建[A]//2010年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0.
[19]教育部副部长称全国600多本科院校将转型职业教育占总数85%[EB/OL].(2019-03-16).http://www.guancha.cn/Education/2014_05_10_228396.shtml.
[20]Kiraly,D.C.Project -based Learning :A Case for Situated Translation [J].Meta,2005 (4):1098-1111.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926(2019)06—0223—05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多模态视阈下中国诗画英译与传播研究”(19YJA740022)、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新时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译介与传播增值研究”(2019SYB1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李超,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南民族大学教授,研究方向:翻译与跨文化研究、翻译教学、翻译史研究等。四川 成都 610064
收稿日期 2019-03-15
责任编辑程 融
标签:翻译能力论文; 建构主义论文; 翻译职业能力论文; 翻译本科专业建设论文;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论文; 西南民族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