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归来话环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欧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0年的10月,中国辽宁环境教育考察团根据欧盟-中国辽宁综合环境项目环境意识项目的计划安排,来到意大利、奥地利、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进行了为期三周的学习考察。欧洲优美清洁的环境,古老典雅的建筑,特有的历史和文化,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绿地,符合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和布局都给代表团成员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特别是人们符合环保观念和社会公德的文明举止显示了欧洲国家在提高环境意识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
从一次性产品上反映出的环保观念和意识
我们在环境意识方面与欧洲国家到底有什么不同?当我们离开北京到达欧洲第一站德国慕尼黑的一家宾馆时,特别是又当我们走过了六个国家后,这种差别就随着我们的衣食住行日益凸现出来。在国内,随着我国服务业水平的提高,人们越发感受到了出行的方便,在中档以上的宾馆都准备了一次性的用品:牙刷、牙膏、香皂、木梳、先头膏、沐浴液、拖鞋等等,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在饭店一次性的木筷、一次性的纸杯、一次性的快餐盒、一次性的方便袋更是司空见惯。据说使用这种一次性用品的做法当初是从发达国家引进的。可这次在我们的欧洲之行中我们却没有或很少发现这种一次性的用品。在宾馆,沐浴液、洗头膏盛放在洗手间的器皿中,用多少取多少,十分方便,宾馆中确实没有看到牙具,一位同行的老教授因不慎丢失了牙具也确实感到几天的不便。欧洲的同行告诉我,这是因为人们从节约资源等环保角度考虑,宁可忍受一时的不便,也要养成有利于环境的消费观(欧洲人出门旅行都自带牙具)。而且这种做法一经环保部门宣传提倡,就在很短的时间内推广开来。回国后,我们越发对随处可见的一次性用品感到刺眼,先不谈生产这种一次性用品消耗的能源和人力,单就其消耗的自然资源来说,细算起来也是触目惊心的,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数据:南宁市一年消耗的一次性木筷达24万公斤,相当于一年扔掉木材37.5万多公斤!那么,北京、上海、天津、沈阳这些大城市以及全国又要消耗多少木材?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在世界上是最低的国家之一,这种一次性用品泛滥成灾的后果将使我国的自然资源面临日益枯竭的危险,最终将影响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我们的环境宣传中,应大力提倡使用能多次重复利用的产品,以使用有利于环保的产品为社会时尚。
垃圾分类——21世纪初的中国环保话题
当我们刚刚到达欧洲国家时,就被不同颜色、摆放整齐的分类垃圾箱所吸引;每到一地,不同装饰、形状各异的垃圾箱成为当地的一道风景线,他们的垃圾大致分为三类:纸类、玻璃制品类、金属类。有的地方分类更细致,在德国的汉堡我们还发现了不同颜色玻璃制品的分类,无色玻璃与有色玻璃的分类垃圾桶。一些城市垃圾箱外壁涂有固定的颜色表明分装不同的垃圾;一些城市垃圾箱上面直接用三种物品的彩色照片来标明,既起到装饰作用,又很容易分辨不同的垃圾种类。
在欧洲,垃圾分类被视为公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有的国家如奥地利、德国已将其明确写进法律条款中,并且已经成为公民的自觉行动,每个城市都有垃圾处理系统。垃圾分类的好处是将已分类的垃圾分别送到城市垃圾处理系统进行处理,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在我国,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备,大城市的污水处理厂刚刚起步,垃圾处理厂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城市还谈不到垃圾的分类收集。目前我国的垃圾问题已经成为突出的环境问题,由于垃圾没有处理,直接堆放占用了大量农田,2/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因此垃圾处理将成为我国即污水处理厂兴建之后急需解决的又一首要问题。随着城市垃圾处理系统的建立,我国也必然要走垃圾分类这条路。环境宣传应有超前意识,那么,作为公民对垃圾分类这样的举手之劳是否能够很好地遵守还需要环境宣传部门早做舆论准备。
环境教育从知识灌输向注重行为改革转化
这次到欧洲国家参观了十几所学校之后,对国内与欧洲国家环境教育的不同特点得出一些初浅体会。应该说,我国在环境教育的理论探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我们在国内经常参加一些环境教育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看到的往往是长篇大论的就理论到实践的论述,我们曾经看过几个省、市关于“绿色学校”创建的管理办法和评估指标,总体感觉是比欧洲国家的标准复杂,看起来更系统、规范和条理化,因此说,比欧洲国家在理论深度的研究上毫不逊色;相反乍一看到外国的就事论事、非常具体的环境教育做法倒感觉有些粗浅。
实际上欧洲国家目前已将注重环境知识教育向注重行为改变上转变。奥地利一所专门从事环境教育教法研究的大学其研究结果显示:通过阅读能学到10%的知识;听讲能学到20%的知识;将学习的知识进行讨论能得到50%的知识;动手做得到75%的知识;将学到的知识正确地传授给他人学到了90%的知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境意识只有10%,环境意识转化为有利于环境的行为只有10%,也就是说传统的环境知识教育能转化为有益于环境的行为只有1%。因此,欧洲国家环境教育以行为态度的改变为导向,注重环境教育的参与和实践。
欧洲在注重环境教育的参与和实践方面更注重日常生活的环境教育。目前也在学校教育中大力推行环境教育,例如德国叫“生态学校”、比利时叫“明日之校”,大多数学校考核指标包括:通过环境教育活动,学校的垃圾是否减少,学校的水、电、气等能源消耗下降了多少,学生是否自己动手改善了学校的环境。在他们创建生态学校的标准中,将环保与节能紧密联系到一起,甚至我们认为非常琐碎而不屑去做的点滴小事也在标准之列。如定期擦掉灯泡上的灰尘,让灯泡更亮一点,减少灯泡开灯数量,达到同等照明亮度以节能;用亮颜色粉刷墙壁,增加亮度以节能;电脑不用时不采取休眠状态而是及时关闭。我们参观了柏林的一所中学,教师在进行环境教育的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建立太阳能供暖装置,安装利用雨水冲刷厕所装置等等,三年来共节省能源消耗达13万马克。目前德国有这样的学校超过了200所。
欧洲国家的环境教育做法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我们在创建绿色学校时是否也应重视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真正注重培养学生有益于环境的行为和习惯。
制定政策统筹考虑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确保了在新、扩、改建项目中统筹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国外建项目不但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还要经过公众参与——举办公众听评证会,建设单位要将所建项目的所有信息向公众公布,得到众众认可后,方可建设。在奥地利我们就听到了一则以垃圾为能源的大型纺织厂花费六年时间召开200次公众听证会才得以建成的介绍。
这次国外考察又得到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应用的介绍——政策制定的福利成本及效益分析,这种方法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论依据,以高科技手段为决策支持系统,将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换算成为统一的量化指标,对制定的政策作出定量分析,从而改变以往的政策出台仅有定性分析,仅仅考虑社会和经济效益,没有考虑环境效益的弊端,避免了决策的盲目性,真正实现决策的科学化、系统化。目前这种方法已被欧洲的很多国家在制定政策中所采用。
中欧环境宣传教育的差异
在欧洲访问过程中,我们对环境宣传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感触很深,各种公立和私立的环境教育机构并存,非政府组织在环境宣传中成为中坚力量,大型企业为树立良好的公共形象广泛参与环境宣传,例如我们访问的“拯救我们的未来——环境基金会”就是德国最早的私立环境基金会之一,它是1989年由一位汉堡商人建立的,目的是促进日常生活方面的环境保护。在国内社会团体或企业参与环境宣传教育的不多,即使有也是外资企业,如美孚环境教育基金、福特青少年环保基金。在东北地区更是凤毛麟角,环境宣传教育仅靠政府部门有限的财力和物力支撑,形式和内容单一,缺少社会的支持和赞助,都使环境宣传教育难于有所作为。因此,营造让社会广泛参与环境宣传教育的氛围,培育环保宣传教育的市场也是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者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在欧洲之行中,我们遇到很多国际友人,也常常被他们的热情好客和周到安排所感动。意大利北部的瓦尔斯塔那(Valstagna)市、荷兰的海尔维滋路易斯(Hellevoetsluis)市、斯宾堪尼斯(Spizkenisse)市的市长亲自接待了我们,并向我们介绍了环境教育情况。在意大利特兰托大学读博士名叫戴威的小伙子一路带领我们访问了欧洲6个国家的16个城市和30个机构,他对我们说: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一定会在21世纪在环保和其他领域成为世界最强国。在回国的飞机上,望着快速发展起来的祖国,我们也从心底萌发出同样的想法: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会在21世纪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