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扩张症230例临床治疗分析论文_徐春华, 刘明海

乳腺导管扩张症230例临床治疗分析论文_徐春华, 刘明海

徐春华 刘明海

(山东省昌邑市妇幼保健院 261300)

【摘要】 目的:总结乳腺导管扩张症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我院2008-2015年共收治的230例乳腺导管扩张症,并结合文献报道对本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行乳腺肿块切除术108例,占46.9%脓肿切开引流后行乳腺象限切除85例,占36.9% 瘘管及周围乳腺组织切除37例,占16%,乳头凹陷者均给予矫正,术中病变性质不确定者行快速病理检查,大体标本见扩张的乳腺导管,管壁呈慢性炎症改变,部分有官腔闭塞,管壁纤维化,病理见周围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结论:乳腺导管扩张症在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行手术治疗是有效、彻底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乳腺导管扩张症;治疗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2-0067-02

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一种病程冗长、病变复杂而多样化的慢性乳腺病。过去对本病认识不足,曾用过多种名称。本病发展到最后阶段,乳腺导管分泌物不仅刺激导管扩张,而且可以溢出管外,引起管周以浆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并定名为“浆细胞性乳腺炎”。后来根据其病理特点称为“乳腺导管扩张症”,认为浆细胞浸润仅是本病后期的一种炎症反应,其始发病变及其病理特征是以乳腺导管扩张为其基本病变,从而阐明了本病的本质,并得到大家公认。我院2008-2015年共收治230例乳腺导管扩张症,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30例均为女性,年龄16~53岁,平均34.5岁,已婚210例,未婚20例,病程20天-6年,平均11月,临床表现为乳腺肿块108例(占46.9%),脓肿85例(占36.9%),瘘管37例(占16%)。有偏心性乳头凹陷,乳头溢液,乳白色或血性。

2.治疗及结果

行乳腺肿块切除术108例,脓肿切开引流后行乳腺象限切除85例,瘘管及周围乳腺组织切除37例,乳头凹陷者均给予矫正,术中病变性质不确定者行快速病理检查,大体标本见扩张的乳腺导管,管壁呈慢性炎症改变,部分有官腔闭塞,管壁纤维化,周围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术后随访2个月-3年,治愈221例,复发9例,其中乳腺肿块3 例,脓肿4例,瘘管3例,均经再次手术治愈。

3.讨论

乳腺导管扩张症病因至今未明确,结合本组临床病例分析,可能的原因为先天性乳管发育异常,哺乳方法不当,炎症外伤内分泌失调,乳腺退行性变等,导致乳管引流不畅,分泌物淤积,使脂类物质分解产物从官腔内溢出,刺激管周组织,引起以浆细胞为主的多种炎症细胞浸润和剧烈炎症反应,乳管通而不畅可继发细菌感染,病程从无菌性炎症转化为细菌性炎症。本病多见于30-50岁的非哺乳期妇女,本组约占69%,发病率约占乳腺良性疾病的4-5%,常以乳头溢液、乳头凹陷、乳腺肿块、乳晕区脓肿为首发症状。急性期肿块较大,伴表面皮肤红肿、疼痛,但一般无明显发热和中性粒细胞增高等全身中毒表现。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肿块变小或呈硬结,破溃或引流后形成长期不愈合的窦道或瘘管多次不当的手术引流,使乳腺严重毁损变形。乳头溢液多为浑浊的黄色粘液,少数情况为为血性,可合并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

本病临床特点多样,缺乏特异性,极易造成误诊,临床主要根据病史,体检,彩超,放射线钼靶,纤维乳管镜针吸细胞学检查做出初步诊断,在急性期应与急性细菌性乳腺炎鉴别,浆细胞性乳腺炎好发于中年女性,年龄30~50岁,炎性肿块或硬结多发在乳晕区,边界不清,疼痛不剧烈,浆细胞性乳腺炎标本细菌培养多为阴性或厌氧菌,抗生素治疗无效,在肿块形成,尤其伴有乳头内陷,“橘皮佂”,火并皮肤粘连、腋窝淋巴结肿大时,应与乳腺癌鉴别,乳腺导管扩张症既往有红肿热疼的病史,慢性期和亚急性期的肿块有触疼,合并窦道,瘘管,病程反复多年不愈,主要依靠针吸细胞学检查或术中冰冻切片鉴别,切记在无病理诊断的情况下将本病按乳腺癌手术治疗,本病以乳头溢液为主要症状需与乳管内乳头状瘤鉴别。乳腺导管扩张症乳头溢液以多孔透明或混浊的黄色粘液为主,血性溢液少见,多伴乳头凹陷畸形,乳管镜检查能明确诊断,镜下表现为官腔明显扩张,乳竇相对狭小,絮状物较多,且粘附性好,不易冲走,病变多为官腔开口狭窄或畸形,在合并瘘管形成,伤口不愈合时,应与乳腺结核瘘管鉴别,乳腺结核多为继发性病变,能检查到肺部或其他部位结核病灶,且瘘管分泌物涂片能找到抗酸杆菌,乳腺导管扩张症不是一般的乳腺感染疾病,对其病理发展过程的全面认识是诊治的关键,本病很少能自愈,目前最有效的治疗办法是病灶切除,包括受累的导管及导管下的区段和少量的正常组织,因其病理变化复杂,应根据不同的病期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单纯乳头溢液者,染料定位后行病变导管切除术。本组11例均一期愈合。在急性期应先行局部理疗,脓肿穿刺、引流及抗生素(抗厌氧菌)治疗,待急性炎症得到完全控制,肿块缩小或皮肤肿胀消退后再行手术切除,否则易发生切口感染形成乳管瘘。本组3例切口感染,为术前急性炎症未完全控制,经换药延期愈合。慢性期已形成瘘管者,应术中局部注射染料龙胆紫,取放射状切口,显示全部病变导管组织,利于完整彻底切除病灶,防止复发,对于病程均在5年以上,久治不愈的多发性瘘管或伴有乳腺严重变形者行单纯乳腺切除。

【参考文献】

[1]吕新生,韩明主编 甲状腺.乳腺外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51.

[2]傅西林.乳腺癌癌前病变的病理诊断.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5)310.

[3]宋文华等.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诊治.临床外科杂志. 2005,13(9).

[4]蒋宏转等乳腺导管内窥镜诊断乳头溢液22例临床分析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0,20(5).

[5]张广涵等浆细胞性乳腺炎 沈镇字编,乳腺癌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

论文作者:徐春华, 刘明海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5

标签:;  ;  ;  ;  ;  ;  ;  ;  

乳腺导管扩张症230例临床治疗分析论文_徐春华, 刘明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