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义务教育体育课程纲要的演变_课程标准论文

我国义务教育体育课程纲要的演变_课程标准论文

我国义务教育体育课程纲要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纲要论文,义务教育论文,课程论文,我国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程纲要,这里指的是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在我国,20世纪之初新学制诞生以后,1950年以前和2001年以后称之为课程标准或者课程纲要,1951年(严格说是1956年)至2000年则叫教学大纲,为了行文的方便,我们将其统称为课程纲要或课纲。它是根据教学计划,规定中小学各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要点、教学进度与时间安排以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评价等等的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指导性文件。体育课程纲要就是其中之一。

      我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从酝酿到试点到推行到改革到深化,从1986年国家颁布《义务教育法》起,到2011年教育部颁发新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全国全面实施为止,历经将近30年,值得我们全面回顾演变的过程,系统总结演变的特点,以此探索体育课程纲要发展演变的规律,旨在为当前和今后我国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我国义务教育体育课程纲要演变的五个阶段

      我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从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到2011年教育部新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发,这25年之间,先后推出过全日制小学、中学、义务教育小学、初级中学和整个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纲等文本12个。这些课纲文本的时代背景、文本内容、结构框架、改革特点、实施过程、成功经验、存在不足,乃至不断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等等,具有无比丰富的内涵。本文仅仅简要地将其分作五个阶段,采用文献资料法与比较研究法,从不同视角客观地分阶段地描述与分析20多年来义务教育体育课纲演变与发展的基本轨迹。

      第一阶段:酝酿阶段(1986—1988)。其代表性课纲是1987年《全日制小学、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和1988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初审稿)》。

      1949年以来的38年,中国的体育课程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课程统一管理制度之下,因而课程建设存在脱离我国实际,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等弊端,内容往往比较单一、陈旧、死板,因此,急需新的体育课程大纲来消除这些弊端,指导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以满足社会需求。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的颁布,有力地推动了新的体育课程大纲的出台。

      1987年的体育教学大纲在目的和任务上依然强调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的学习。而1988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大纲(初审稿)开始强调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以期达到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提高,并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规定在满足大纲权威性的基础上,各地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多样的选择教材,体现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

      从1986年秋天开始,我国教材的编审体制,由原来的编审合一的“国定制”转变为以编审分开、专家审定为标志的“审定制”,这是包括体育课程在内的课程教学改革取得进步的主要标志。然而,此时的体育大纲虽然比起过去有很大的进步,但其权威性和强制性依然存在,连每个年级的课程内容和上课时数、考核标准等都作了详细而明确的规定,对学生的评价和老师的考核也比较单一。

      第二阶段:试点阶段(1988—1992)。其代表性课纲是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试用)》。

      自从1988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大纲(初审稿)问世以来,经过4年的实践和不断探索,1992年颁布的大纲(试用)进一步体现了“育人”的特点,并且,把体育课程定位为必修课。提出体育教学的目的:“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教育,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1]687进一步强调了教育性、符合生理特征、适应学生心理特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统一性与灵活性结合、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相结合的7项确定体育教学内容的原则。特别是,还有了比较严格的基本部分和选用部分内容比重和评分表,加强了成绩考核方法的改革。

      此时的体育教学大纲较1988年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毕竟体育课在学生总科目中占的比重和分量很轻,同时体育观念仍显滞后,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显,过分强调机械记忆和模仿。评价标准有“一刀切”倾向。因而,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第三阶段:推行阶段(1992—2000)。其代表性课纲是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试用)》和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这8年,体育课程大纲首先是在名称上,由“体育教学大纲”向“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转变。因此,此时的体育课程在向着“健康”的目标迈进,发生了课程理念上的变革,迈出了“课程改革,理念先行”的坚定步伐。

      其次,它奠定了素质教育的基础,强调身心的全面发展。它的教学目的表述为“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以育人为宗旨,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相配合,促进少年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准备。”[1]335最后,在强调健身、教育、科学等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性的原则。指出“运动项目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组成部分。在学校学习一些运动项目是为达到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目的。选编的内容应简单易行,有利于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文化,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1]355在教学内容的时数比重上随年级增长逐步增加选修课比重,学年评价强调综合评价。

      由此看来,此时的体育教学大纲虽然还有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但比较之前的版本,在理念和思路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第四阶段:课改阶段(2001—2010)。其代表性课纲是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将沿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教学大纲”更换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2]。因此,二者的明显差异是大纲重点指向“教学”,而课程标准重点指向学生,指向未来国民的素质。前者强调知识、技能、体质等,而后者更加强调情感、态度、过程、价值观及健康等,且对各项教学内容没有明确而详细的规定。课程标准是指导性文件而不是规定性文件,它更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倡导多元评价,能为老师们自主编写符合本地本校特点的特色教材提供更多的空间和自由度。

      然而,课程标准的弊端是容易造成对一些难于量化的教学效果的忽视,同时也给体育教师和体育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如果,大家不能很好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内涵,容易走偏,出现“放羊”式教学。而且,小学、初中不同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系统衔接问题,也是摆在每一位一线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难题。现实的课程标准还不能实现理想意义上的“自由”和“解放”。因而,让大家有一种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无力感。

      第五阶段:深化阶段(2011—至今)。其代表性课纲是2011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

      2010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开启了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征程。《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出台,是时代的呼唤,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突出特点是它提出了体育与健康的“课程目标”,即:“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育与健康实践和创新能力;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与交往能力;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3]并由此组成“课程目标→学习方面目标(含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水平目标(分水平1、水平2、水平3、水平4)”三个递进的目标体系。

      这种提法是符合国际潮流和世界体育课程发展趋势的,因为美国加州的体育课程标准就将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知识与技术、个人发展与自我表象及社会发展三个方面;新西兰则将内容划分为个人健康与身体发展、运动概念与技能、健康社区和环境及与他人的关系四个方面;澳大利亚更把学习内容划分为基本的运动模式和协调的身体活动、体能的概念、生长和发展、个人特征、挑战和冒险、安全、有效的人际关系、健康、食物和营养等九个方面。我国台湾则分为运动技能、运动参与、生长与发育、安全生活、人与食物、群体健康、人际关系七个方面。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2011年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念是符合中国国情并与国际体育课程理念接轨的,体现了它的先进性和世界性。同时,它特别强调促进健康,促进人的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崇尚终身体育和大众体育。提出“三维健康观(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强调个人在进行增强体能、增进健康的身体锻炼时,还必须把自己的身体和体育与健康活动纳入群体体育与健康活动中。学校体育课程将帮助每一个学生学会如何把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很好地结合起来。与此同时,我们知道,在现代社会合格人才的理念中,“学会健康”应该是“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工作、学会创造”的物质基础。

      二、我国义务教育体育课程纲要演变的三大特点

      历史与现实已然证明,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根本在于“守正维新”。“维新”就是弃旧图新,推陈布新。《诗·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礼记·大学》援用汤铭的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综观我国义务教育体育课程纲历经长时间的反复修改,12个文本的不断更替,我们大致可以洞察到我国体育课程纲要30年来不断演变的运行轨迹,大体可以看得到体育课纲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发展历程。在这些运行轨迹与发展历程中,也可以大致揭示出我国体育课纲发展演变的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这些带规律性的东西,至少可以归纳为这样三大特点;而这些特点集中到一个字:新。

      (一)体育课程理念的日渐更新

      理论指导实践,观念决定行为。在学校教育中,在课程教学里,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在我国体育课程领域,广大的学校体育教育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在前38年长期积累的基础上,在后28年不懈奋斗的摸索中,体育课程的理念日渐更新。这种理念更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科学体育观的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终身体育”的观念逐步得到推行。这种科学体育观被人们用来观照体育课程,指导体育教学,并且反映在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中,具体写进了义务教育体育课纲的文本里。

      第二个方面是先进生本观的强化。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思想愈来愈明确,在课纲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等处,着意突出通过体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育人;在事关体育课程根本宗旨的课程目标方面,明确指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些“师”与“生”、“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上,毫不含糊的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第三个方面是现代评价观的倡行。从以往体育教学大纲中教师单方面对学生体育课学习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到“采取结构考核,综合评分方法”,再到“倡导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以多元的内容、多样的方法、多元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构成科学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体系”,深入实践,大胆探索,努力寻求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的现代化与科学化。

      (二)体育课程性质的日益出新

      过去,有谁说过体育课程的性质?不仅没有人说过,恐怕也没有人想过。这说明体育课程理论界还存在着科学研究的空白。理论的贫困常常导致贫困的理论。究其实,正确理解体育课程的性质,是把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正确方向的前提。近百年来,特别是1949年以后,半个多世纪的学校体育课程发展历史证明,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制订的教学大纲或者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这个问题上,虽然表述上有所不同,有一定的侧重点,但是有几个方面是没有变化的,而这几个不变的基本点正说明了课程的性质。第一个基本点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必须是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目的;第二个基本点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必须要进行身体的练习;第三个基本点是必须学习必要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第四个基本点就是在体育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倡导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个不同的时期,这些都是体育课程几个不变的基本点。它反映了课程教学的基本规律,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基本性质。因此,通过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探索,2011年新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不仅明确地单列了“课程性质”的论述,而且明确提出三个“主要”,即明确规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4]1。跟以往的课纲相比,增加了“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这样一句重要的话。“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知识、技能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健康,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反映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本质特征,体现了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概括论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之后,2011年版新课标又进一步阐述和强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特性。即:

      基础性——课程强调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学习和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实践性——课程强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体育与健康学习、体育锻炼以及行为养成,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

      健身性——课程强调在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过程中,通过适宜负荷的身体练习,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综合性——课程强调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强调以体育与健康学习为主,整合多种价值。[4]2

      这样的论述与阐释,不仅全面系统,而且新意迭出。

      (三)体育课程标准的日趋求新

      从1986年国家颁布《义务教育法》到2011年教育部新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25年的不懈探索,不停总结,不断发展,我国义务教育体育课程纲要的研制开拓进取,革故鼎新。

      其一,定名创新。

      时移势易,百年沧桑。体育课程的名称历经风雨,几度更名。我国新学制肇始之初,“壬寅—癸卯学制”的学堂章程,本课程科目名称叫做“体操”。直到1929年,国民政府颁行课程暂行标准,中小学的体操课才更名“体育”,这一叫就是70年,直到20世纪末。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大纲(初审稿供实验用)》出台,首次采用“体育与健康”的名称。而真正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已经到了20世纪与21世纪新旧世纪之交的新课改了。不仅是课程名称创新了,而且,连课程纲要的名称也有重大改变,把从1956年以后的“教学大纲”改回到1950年以前的“课程标准”,这也不能不使现在的人们生发出许多新鲜感来。

      其二,结构出新。

      过往的体育教学大纲,文本结构大多由说明、大纲本文以及附件三个部分组成,相对简单,略嫌疏浅,而且,沿袭日久,似感陈旧。25年的探索开拓,改革创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文本结构使人觉得面貌一新。试以2011年新版为例。文本总体由四大部分加一个附录共计5个板块组成:第一部分是前言,包括引言与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与课程设计思路3点;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分别从整体的总目标和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的分目标,逐一阐述,条分缕析;第三部分课程内容,则以水平一(1—2年级)、水平二(3—4年级)、水平三(5—6年级)、水平四(7—9年级)的时间维度为纵线,以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的维度为横线,纵横交错,经纬交织,分门别类地逐一细说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具体,翔实,系统,全面;第四部分的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最后部分是附录3个:制订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建议,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案例,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参考用表。由此观之,这种课纲文本结构的设计,既是新颖活泼的,又是细致周全的。

      其三,内容更新。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纲要的内容大胆创新,刻意求新,虽然不能说是全新的,至少也可以说是新意盎然。除了前面所述体育课程理念和体育课程性质这些重大的创新点之外,内容创新之处随处可见,俯拾皆是。

      比如,课程指导思想的全新表述: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实践性特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努力构建较为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的评价方式,重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选择性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样性,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等,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4]2

      又如,课程内容要求可以概括为“三性”,即:

      1.融合性——在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基础上,强调在重视体育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各种知识。

      2.兴趣性——在强调激发运动兴趣的同时,提出要“重视对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教育,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等。

      3.差异性——强调各地各校要在保证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关注地区、学校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形成教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国家课程的基本要求。

标签:;  ;  ;  ;  ;  ;  ;  

我国义务教育体育课程纲要的演变_课程标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