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对台经贸关系促进两岸和平统一_台当局论文

扩大对台经贸关系促进两岸和平统一_台当局论文

拓展对台经贸关系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台论文,经贸关系论文,促进两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经贸合作在两岸关系中的作用

(一)经贸合作有利于增进共同利益

经贸合作在两岸统一中的基础地位,首先是可以增进双方共同的利益。两岸经济存在很强的互补性。通过这种合作,有利于双方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一方面,台湾可以通过对祖国大陆投资,为过剩的资本找到出路,同时集中力量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而祖国大陆可以更充分地把资源和劳动力利用起来,从而更快地发展经济。另一方面通过双边贸易,台湾可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原料;祖国大陆可以销售自己的某些原料和初级产品,这对双方经济的发展都是有好处的。

从实际情况来看,两岸的贸易从1979年开始得到恢复,中间虽经过一些曲折,但双边贸易量仍然不断扩大。1997年,双边贸易已达198.4亿美元。台湾已成为祖国大陆第五大贸易伙伴;祖国大陆也成为台湾的第二大出口市场。 据台湾统计, 从1990 年至今, 双边贸易累计已达1218.1亿美元。台湾学者认为,近年来台湾经济增长中,有1.5到2个百分点,是与祖国大陆贸易有关的。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从日本进口生产资料的势头却有增无减,对日本贸易逆差持续扩大。但在两岸贸易中,除少数年份外,台湾大都保有顺差,并且数量不断扩大。1995年以来,台湾在两岸贸易中的顺差额每年都超过100亿美元。台湾通过两岸贸易中所持的大量顺差, 得以弥补对日贸易逆差,并保有大量外汇盈余。这对台湾抗击东亚金融风暴起了极大的作用。

80年代后期以来,台商对祖国大陆的投资十分活跃。到1998年9 月底,台商对祖国大陆的投资项目合计为40608项,协议金额400亿多美元,实际投资累计200多亿美元,在祖国大陆吸引的外商投资中, 台商居第二位。台商对祖国大陆的投资,一方面延缓了台湾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命周期,另一方面对台湾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也起了促进作用。在此次亚洲金融危机中,台湾受冲击较小,与其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很大关系。

(二)经贸合作有利于增进相互了解

海峡两岸之间的分离,除了政治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两岸之间缺乏互信。

怎样才能解开过去历史所形成的疙瘩呢?党中央提出的方针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在政治上是个创造。它的实行,需一定的条件,这就是经贸合作。“一国两制”与经贸合作,这两者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联系,实际上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在实践“一国两制”时,如果没有经贸合作,那么,双方的经济体只是作为独立的竞争主体存在,只能进行孤立的竞争。在此情况下,“一国两制”的统一作用将是有限的。但是,如果在实行“一国两制”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经贸合作,双方的经济体已从过去互不相干的独立竞争主体发展成合作伙伴。这种转化使“一国两制”更加充满活力。因为,一方面,一国中的“两制”在相当程度上消除了现实生活中政治上的对立与担心;另一方面,“经济合作”赋予了经济体由竞争身份到合作身份的转化,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产生共同利益,增加相互了解与友谊,从而可以淡化历史上的一些积怨,有助于解开历史上形成的疙瘩。

(三)经贸合作有助于文化认同

海峡两岸在经济上的合作,有利于两岸文化方面的认同。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对祖国大陆“文化革命”的片面了解,台湾相当多的人曾经误认为,祖国大陆的传统文化已经不复存在,只有台湾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者与继承者。两岸的经济交流,使经济界人士认识到,两岸在教育文化、管理文化、科技文化、体育文化等许多方面,有很多共同之处。即使在传统文化方面,两岸也有许多共同之处。经济交流也带动了文化交流,它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台湾一些人上述问题的片面认识。现在很多台湾人都认识到,祖国大陆传统文化的底蕴是相当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在祖国大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往与日俱增。

(四)经贸合作有利于推动政治谈判

首先,两岸之间的经贸合作不可能建立在严重的军事对立基础上。要进行经贸合作,就必须有相应的缓和气氛。为此,祖国大陆早在1979年就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并宣布即日起停止对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的炮击,从而使海峡两岸关系大大缓和。祖国大陆的改革开放,对台商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纷纷转道第三地,到祖国大陆进行投资与贸易。

其次,海峡两岸经贸合作,有利于两岸建立互动关系。在祖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多年以后,台湾于1987年开放台胞赴祖国祖国大陆探亲,使台商到祖国大陆投资与贸易更加方便。1991年,台湾宣布终止“动员戡乱时期”,两岸关系进一步改善。台商到祖国大陆投资与贸易考察,成为潮流。

最后,随着贸易量的扩大,台商已经不满意台湾当局的间接贸易政策,纷纷要求“三通”,进行直接贸易与投资。台商的不满客观上构成了对台湾当局“三不”政策的压力,有利于促使台湾当局坐到谈判桌上,就政治问题进行会谈。第二次的“汪辜会谈”,正是在这样背景下进行的。

总之,在两岸关系中,政治与经济是互相促进的。一方面,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需要在两岸关系的政治层面上做些调整;而政治的松动,是两岸交流的前提。交流扩大了,要求政治关系上作进一步的调整;而这种调整,又进一步推动两岸经贸合作的开展。经贸合作以自己独有的方式,积蓄力量,推动两岸政治关系向前发展。

二、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979年以来,两岸贸易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两岸之间的经贸合作潜力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主要是因为两岸政治关系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台湾当局推行“戒急用忍”政策,由此衍生出许多问题,影响了两岸经贸的发展。

(一)投资限制问题

台湾当局对台商赴祖国大陆投资严加限制。一是规定投资的领域。台湾当局把台商对祖国大陆的投资分成三类,即准许类、专案审查类、禁止类。对属于禁止类的项目,原则上不得对祖国大陆投资。但如果投资者坚持投资要求,则必须经由有关部门进行专案审查。二是控制投资的规模。规定对祖国大陆的投资单项不得超过5000万美元。王永庆的海沧投资案之所以中途夭折,与此规定不无关系。三是实施“南进战略”。台湾当局提倡并通过辅导的办法,鼓励台商到东南亚国家投资。此一政策,由于近年来东南亚地区经济与金融危机,使台商蒙受重大损失。以上这些政策的出发点,主要是着眼于政治,而非中华民族之整体利益。它客观上不利于两岸经济的共同发展,与台湾当局所宣扬或主张的两岸“双赢”,是不吻合的。

(二)贸易管制问题

台湾的工商企业界对发展两岸的贸易积极性较高,但台湾当局缺乏思想准备,在民间通商浪潮的冲击下,台湾当局被迫作些让步,但有关的政策始终没有放开。最初,台湾方面对与祖国大陆的贸易设立了指标,以占台进出口总值10%为限。实际运作已经超出这一指标。尽管如此,台湾当局限制两岸贸易的政策并未放弃。其手段之一是通过特殊的贸易管制进行。这种贸易管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定只能进行间接贸易。即贸易中的一方必须在台湾以外的第三地设立公司,才能进行贸易。两岸贸易中的货物运输也必须通过第三地间接运输。这不仅使贸易双方不便,而且延长货物在途时间,增加风险,提高了贸易成本。二是对两岸贸易的商品种类进行限制。台湾方面规定,从祖国大陆进口的商品种类,由台湾有关方面研究并公告,海关等部门据此办证、验收。到1997年年底,对祖国大陆开放进出的有5370多项,占对外开放项目的53.1%。在近4000项农产品中,对祖国大陆开放进口的仅300多种。 其实,台湾进口的大部分商品,祖国祖国大陆都可以供应。但由于台湾当局的各种限制,使祖国大陆对台出口受到很大的影响。三是对祖国大陆经贸人员去台的限制。祖国大陆对台湾工商界人士敞开大门,但台湾对祖国大陆经贸人士去台从事经贸考察,却在审批手续、数量、提保等方面加以限制。出了问题,甚至一些货款收不回来,也无法去台处理。这些特殊的贸易管制措施,对两岸是有害的。一方面是两岸经济不能充分利用互补关系和分工,发展经济合作,促进经济的更快发展;另一方面,造成两岸贸易的不平衡,祖国大陆出现较大的逆差,累计已达近千亿美元。

(三)“三通”问题

通商、通邮、通航,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但是,台湾当局因从政治上考虑,对“三通”持消极立场,致使这一合理要求至今无法解决,给两岸经贸交流造成了诸多不便。

首先,两岸之间的间接贸易、间接运输、间接投资等,给台商到祖国大陆投资及贸易活动造成不便。为了按照台湾当局的这些规定与祖国大陆开展经贸活动,一些原在香港没有机构的公司也在香港注册了有关的公司。由于香港房地产租金与人员工资较高,使台商增加了成本开支。而货物的间接运输,也给贸易商增加了成本开支。

其次,因为不能直接通航,台商到祖国大陆仍必须经香港转机,或通过澳门进行所谓的一机到底的航行,费时、费钱,大为不便。如果两岸能实现直航,将节省台商许多时间与金钱。据有关专家研究,如果台湾当局能开放两岸贸易中的直接航运业务,每年可增加55万个TEU。 由于不能直航,使目前参加两岸试点直航的运输公司经济效益不佳。

再次,少数台商利用两岸暂时不能直航的机会,进行坑、蒙、拐骗等不法活动,逃避交货或付款责任。有些人公然叫嚷,“钱——,我就是不给,我在台湾,你能怎么样?”这对保障祖国大陆贸易公司的合法利益、调动祖国大陆外贸公司从事对台贸易的积极性十分不利。

此外,祖国大陆的投资环境,始终是台港澳工商人士与外商十分关心的问题。经过近20年的努力,应该说,祖国大陆投资的软硬环境,已有很大的改观。但是也要看到,发展是不平衡的。从总体上来看,沿海相对较好,而内陆地区相对较差。沿海的地市与内陆的地市也有差别。如福建,虽然投资中的水、电、土地以及沿海的道路问题已大体获得解决,但内陆山区的道路还未得到解决。

三、拓展两岸经贸关系的方针与思路

(一)发展两岸经贸关系的方针

1.“一国两制”原则

海峡两岸之间的经贸合作,属于什么性质的合作,过去认为是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不征关税,不搞配额,没有许可证,这就是所谓的“一国一制”。实践证明,这是行不通的。海峡两岸之间的经贸合作,应是国内特殊的经贸合作,是在“一国两制”前提下,“中国主体与主体内不同关税区之间的经贸交流”。相互之间的经贸交流,应借助于外经、外贸的手段来进行。这就是“一国两制”原则。

2.市场经济原则

在海峡两岸经贸合作中,应给台商特殊照顾。但是,应该如何照顾?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有些人认为,对台商的照顾,应在市场经济原则以外,只给台商,不给其他客商。但是,两岸现在分处于两个不同的关税区内;两岸都在创造条件加入WTO,而WTO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规定,国民待遇原则是一条基本的原则,大家都必须遵守。因此,给予台商的任何特殊照顾,在加入WTO以后都有可能为其它国家所引用。 因此,在两岸经贸合作中,对台商要贯彻“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最近,外经贸部部长助理安民指出,此措施特别针对那些因受台当局种种干扰而较晚来祖国大陆投资的大型企业,包括基础建设、高科技、金融和商业服务业等项目。

3.“积极主动,发挥优势,互补互利,共同发展”方针

海峡两岸的经贸合作,因种种原因,目前仍有一定的困难。但由于这项工作除了其固有的经济意义外,还有其特殊的政治意义,因此,必须提倡不怕困难的精神,要知难而上,在实践中摸索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在整个经济合作过程中,要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两岸经贸合作的目的所决定的。

4.不以政治影响经贸合作

两岸关系是历史遗留问题。它是国内问题,同时一开始,它就有一定的国际背景。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国际上的反华势力已从前台退到后台,从台面退到台下,两岸关系的国际环境进一步改善。但由于两岸历史上积怨较深,相互之间建立互信尚有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双方政治上的对立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在所难免。但是,所有这些问题,都不应防碍两岸长远的交流与合作。

(二)进一步发展两岸经贸合作的思路

1.变单向交流为双向交流。

目前,海峡两岸的经贸合作的一个特点是,许多合作仍停留在单向交流上。从投资来看,现在只有台商到祖国大陆投资,却没有祖国大陆的工商业者到台湾投资。这种投资方式的单向,使祖国大陆一些熟悉自己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营销特点的企业失去了开拓市场、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从服务贸易看,台湾的一些相关企业已纷纷到祖国大陆设立据点,而祖国大陆企业却不能前去台湾设立相关的办事处等。这种单向的经济交流显然是不公正的。有悖于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有效的渠道,向台湾方面呼吁,以使这种单向的经贸合作方式变为双向的合作方式。

2.大力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经济合作,促进工业结构的调整。

这种高层次的合作,有利于带动祖国大陆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型,也有利于台商对祖国大陆市场的开拓。如果台商停留在低层次的产业合作,高层次的产业合作将逐渐为欧美等工商业者所取代,这对台湾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显然是不利的。

3.加大对台商品出口,实现两岸贸易的基本平衡。

两岸贸易的不平衡状态,主要有3 个原因:一是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带动了设备与原材料对祖国大陆的出口;二是台湾当局实行岐视性政策,使相当部分祖国大陆的商品不能进入台湾市场;三是目前的单向交流,使祖国大陆公司不太了解台湾市场。对第一个原因,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无法改变的;对第二原因,有待于台湾当局政策的改变,但需要时间。目前我们可以做的主要是第三个方面。一方面,祖国大陆的贸易商在目前情况下,要尽可能加强对台湾市场的调研,了解台湾市场对祖国大陆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要通过一定的培训使更多的业务人员掌握进入台湾市场的办法。

4.加强农业合作,提高农业产业化的水平。

海峡两岸对农业的交流,共识较多,分歧较小。因此,开展经济合作阻力较小,相对比较容易。引进台湾发展农业的先进技术,尤其是加速农业产业化的先进技术,对实现祖国祖国大陆农业的现代化将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5.寻找新的结合点,拓宽第三产业合作领域。

——金融合作 经贸合作需要金融的滋润。但目前台湾当局借口“祖国大陆地区金融市场缺乏自由市场机能”等原因,不让台商到祖国大陆设立银行和保险公司等机构。祖国大陆在这方面也还有些限制。亚洲地区的经济、金融危机对解决这一问题是有利的,需在政治上作出决断。

——兴办贸易公司 受过去计划经济的影响,祖国大陆的对外贸易基本上由国家的外贸公司垄断。随着改革的深入,这一情况正在逐步改变。现在国家已在上海、深圳两地进行试点,由中外双方合资成立对外贸易公司。这一举措,对引进境外贸易公司的管理经验、开拓国外市场、促进贸易公司的竞争等,都有好处。应该扩大试点范围,允许更多的地方进行试点。

——展览合作 展览是促进商品流通的重要手段,对企业扩大销售,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厦门的展览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为了促进对台出口,从1997年开始,厦门已经连续两年举办对台出口商品交易会,受到两岸工商界的欢迎。

根据中央对台工作会议精神,从明年起,在对台出口商品交易会里,拟增设台港澳专馆,同时对世界招商。这样,两岸的厂家不仅可以向两岸的客户提供商品,而且可以向全世界的客户提供商品。今后,可考虑由两岸经贸界联合在厦门举办“台湾海峡两岸商品交易会”,向全世界展示两岸的商品。

——旅游合作 海峡两岸旅游资源丰富,双方进行旅游合作,前景十分看好。截止1997年,台湾已有1200万人次、300 多万人来祖国大陆参观、旅游;祖国大陆也有几十万人到过台湾。在台湾海峡航行,在两岸之间的景点参观、旅游,对很多人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双方应加强合作,开发这一旅游资源,以便在“三通”实现后不久,使这一旅游项目正式出台。

标签:;  ;  ;  ;  ;  ;  ;  ;  

扩大对台经贸关系促进两岸和平统一_台当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