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 150030
摘要:目的 分析某市某县2007-2016年非职业性一氧化碳(CO)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发生原因,探讨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对某市某县2007-2016年各级医疗机构报告的120例非职业性CO中毒人群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7-2016年,某市某县共报告非职业性CO中毒事件83起,中毒120人,其中17人死亡,死亡率为14.17%;报告时间以12月份为中毒高峰共41起,占49.40%;中毒57人,47.50%;农村地区中毒事件48起,占57.83%,城市中毒事件35起,占42.17%;中毒原因由于燃烧取暖52起,占62.65%,燃具使用不当26起,占31.32%。结论 某市某县非职业性CO中毒事件和人群发生率相对较低,但是病死率较高。11月至次年3月是该病的高发期,考虑是由于该时段气温较低,采取燃煤方式取暖不当导致的。应加大非职业性CO中毒事件的健康宣教,指导人们正确进行取暖。
关键词: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流行病学;气温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是指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氧化碳中毒,主要由燃煤取暖引起,还包括炭火取暖、煤气热水器使用不当、人工煤气泄漏、汽车尾气等。一氧化碳(CO)俗称煤气,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刺激的气体,一种亲神经化学毒物,极容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破坏输送氧的正常功能,造成大脑严重缺氧。当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含量超过0.05%或30mg/m3就可使人中毒[1]。因为一氧化碳气体无色无味,不易为人们所觉察,所以一旦产生,极易引起中毒死亡。现将青州市2007-2011年报告的156例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对某市某县2007-2016年各级医疗机构报告的120例非职业性CO中毒人群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其中,男性64例,女性56例,年龄2-81岁,平均年龄(43.6±13.8)岁。
1.2方法 对120病例的《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表》和《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个案相关信息报告卡》,逐一记录患者的中毒原因、姓名、职业、时间、性别、年龄、中毒地点、程度等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
2.1基本情况 2007-2016年,某市某县共报告非职业性CO中毒事件83起,中毒120人,其中17人死亡,死亡率为14.17%。中毒57人,47.50%。
2.2时间分布 1月报告11起,占13.25%,发病15例;2月报告9起,占10.84%,发病13例;3月报告5起,占6.02%,发病8例;4月报告3起,占3.61%,发病5例;5月报告2起,占2.41%,发病4例;6月报告1起,占1.20%,发病3例;7月和8月均无病例报告;9月报告2起,占2.41%,发病3例;10月报告3起,占3.61%,发病5例;11月报告6起,占7.23%,发病12例;报告时间以12月份为中毒高峰共41起,占49.40%,发病52例。
2.3地区分析 农村地区中毒事件48起,占57.83%,发病68例;城市中毒事件35起,占42.17%,发病52例。
2.4中毒原因 由于燃烧取暖52起,占62.65%,发病62例;燃具使用不当26起,占31.32%,发病50例;其它5起,占6.02%,发病8例。
3 讨论
CO极易造成细胞和组织缺氧窒息,容易在无意识中造成窒息死亡。秋冬季节气温较低时,门窗关闭、室内通风差,当燃烧取暖、燃具使用不当等情况下,室内蓄积的CO气体排出不畅,人体吸入一定量CO后容易发生CO中毒。中毒后病情发展迅速,可在短时间内造成损害甚至死亡,造成严重的健康危害与经济损失。由于冬季天气寒冷,使用采暖炉增多,人们室内活动时间长,如果通风不畅,再加上气压低、风速小、气体不易扩散等,导致煤烟排放不畅甚至倒灌,引起一氧化碳中毒[2]。在其他月份,天气转暖,采暖炉使用减少,居家大多开窗通风,CO中毒发生明显减少。济南市绝大多数非职业性CO中毒主要是居民燃煤使用不当而引起,这与冬季家庭居室通风差,门窗紧闭,又无通风措施,未安装或不正确安装风斗;疏忽大意,思想麻痹,致使煤气大量溢出;煤炉没有烟囱或烟囱安装不合理,烟囱闭塞不通或因大风吹进烟囱,使煤气逆流入室有关[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2007-2016年,某市某县共报告非职业性CO中毒事件83起,中毒120人,其中17人死亡,死亡率为14.17%;报告时间以12月份为中毒高峰共41起,占49.40%;中毒57人,47.50%;农村地区中毒事件48起,占57.83%,城市中毒事件35起,占42.17%;中毒原因由于燃烧取暖52起,占62.65%,燃具使用不当26起,占31.32%。因此,应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控制措施,预防和控制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发生,保护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首先要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自我保护能力和防范意识,提高家庭自救互救技能,尤其是重点地区(农村地区、城乡接合部)和重点人群(流动人口、从事家务劳动的女性)的宣教,注意保持室内通风。其次加强监测与预警预测,严格信息报告。作好中毒信息的汇总与分析,关注事件发展情况,及时将有关情况向卫生行政部门等报告。第三,与建设、气象、宣传等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互通信息,相互协作,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共同做好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预防与控制。综上所述,某市某县非职业性CO中毒事件和人群发生率相对较低,但是病死率较高。11月至次年3月是该病的高发期,考虑是由于该时段气温较低,采取燃煤方式取暖不当导致的。应加大非职业性CO中毒事件的健康宣教,指导人们正确进行取暖。
参考文献:
[1]张军,张济,周林,等.2007~2012年济南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资料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13,19(6):451-453.
[2]秦德玉,贾海江,孙义启.156 例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5):527.
[3]许明佳,程薇.2007—2015年上海市某郊区冬春季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J].职业与健康,2016,32(14):1936-1939.
论文作者:张弛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
标签:氧化碳论文; 职业性论文; 报告论文; 中毒事件论文; 流行病学论文; 不当论文; 某县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