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与文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李大钊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李大钊是伟大的政治家,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70年前——1927年4月28日以年仅28 岁的年轻生命实践着自己的革命理想,用鲜血浇灌着播散在中国大地上的共产主义的种籽。
70年来,人们多从革命先驱、思想先驱与青年导师的角度缅怀、纪念李大钊;文学史与各种版本的高校文学史作品选,基本不提李大钊。其实李大钊在文学革命初期,对文学事业的贡献是不应磨灭的,不论是文学理论还是文学创作,都起着开创者的先驱作用,为新文学的诞生筚路蓝缕、披荆斩棘。
一、李大钊的文学观
李大钊学的是政法专业,曾在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攻读六年,于1914年春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正如他的《狱中自述》所言,是“有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而选择学科、从事斗争的。但李大钊认为文学与政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他在注视政治时亦未放过对文学的关注。在他的文集中有两篇专门阐述文学的论著:1918年写的《俄罗斯文学与革命》及1919年12月8 日写的《什么是新文学》。他重视文学内容,公开提出仅是“用白话作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刚是介绍点新学说、新事实,叙述点新人物,罗列点新名辞,也算不得新文学。”肯定俄罗斯文学是从社会作用着眼,认为它与南欧各国文学最大不同是“视文学为社会的纲条,为解决可厌的生活问题之方法,故文学之于俄国社会,乃为社会的沉夜黑暗中之一线光辉,为自由之警钟,为革命之先声。”这是李大钊一以贯之的思想。早在1913年4月介绍明末学者朱舜水的文章中, 即引朱的话说:“所贵乎儒者,修身之谓也。身既修矣,必博学以实之。学既博矣,必作文以明之。不读书,则不能作文,不能作文,虽学富五车,忠如比干,孝如奇伯、曾参,亦冥冥没没而已,故作文为第二义。”同年11月在《言治》上发表了用文言写的《文豪》,开头就强调了文学(文章)的作用力量:“洒一滴墨,使天地改观,山河易色者,文豪之本领也。”“文字感化之伟,充其量可从化魔于道,化俗于雅,化厉于和,化凄切为幽闲,化狞恶为壮伟。三寸毛锥力能造光明世界于人生厄运之中。”认为“文学本质,在写现代生活之思想”,要以“全副血泪,倾注墨池,启发众生之天良,觉醒众生之忏悔。”要让人读后有满腔热泪的反响,从而达到救人救世之作用。1923年4 月他在上海复旦大学演讲时还是强调“文学可以发扬民族和社会的感情”。“文学教我们发扬蹈历。”也许正因此,他短暂繁忙的一生基本未脱离文学。或直接或间接地关注着文学,思考参与着文学。他不断地倡导健康的、矫正不良的文学现象,如对北京广德楼演出《自由宝鉴》的批评。
他还一直重视编纂刊物——宣传主张的阵地。1913年在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读书时,就主持了《言治》月刊的编辑工作。1914年在日本参与章士钊创办《甲寅月刊》。1916年8月创办并主编《晨钟报》, 接着与白坚武等合办了不定期刊物《宪法公言》。1917年又参与了在北京复刊的《甲寅日刊》。1918年底与陈独秀等在北京创办了影响很大的《每周评论》。1919年参与《少年中国》月刊的诞生,与面向大众的通俗刊物《新生活》的编辑。更有大家皆知的轮流编辑《新青年》。
总起来说,李大钊的文学现可以概括为:
1.重视文学的作用。认为文学可以救国救民,与民族兴亡相关联,特别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提倡撰文者自觉的承担起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他的文章目的性明显。
2.倡导文学写实。主张关心国家命运,反映社会生活,抒写人民疾苦。他歌唱青春,赞美青年,鼓励进取向上。无论中外古今,凡前进的力量他都支持。如宣传西方穷苦无名者经过刻苦奋斗而成为世界名报人事迹,赞扬俄国平民诗人涅克拉索夫被民众热爱情况等。
3.强调真情,提倡美文。认为“文学可以启发我们感情”。“千古之文章,千古文人之血泪也。”他写了文情并茂的美文:1918年4 月刊于《新青年》的《今》曾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美文。1917年初他在《甲寅日刊》上提出:“甲寅欲成其自身之美以固阅者之爱也”,“欲以其身之美,感化国人,使之益昭其美而交相爱也”。——以上三点是李大钊文学观的基本点,在革命文学先驱者中有普遍意义。鲁迅弃医从文,不就是认为当时的第一要义是改变人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1〕吗?陈独秀倡导文学革命, 不正是从文学的作用着眼吗?胡适、周作人等提倡文学改良,高喊人的文学,其终极目标也是人的觉醒。李大钊的文学观除这时代共性外,还有独特外:
第一,大文学观念。他对文学的看法是基于古今中西文化观念比较后而产生的,视野宽阔,高层建瓴,给人以君临文学之感。1917年初在《宪法公言》上发表了对比新旧文化矛盾的《矛盾生活与二重负担》,从日常生活现实谈起,然后归结东西文明、新旧文明的矛盾,提出改进社会的意见。1918年7 月在《言治》上发表洋洋万言的专题研究《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尖锐提出“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并追本溯源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太阳照射影响以及历史发展诸因素,分衣食住行与思想、伦理,道德,哲学宗教,政治诸方面逐次比较,并联系其他国家情况,针对中国实际分析利弊,最后强调“愚确信东西文明调和之大业,必至二种文明本身各有彻底之觉悟,而以异派之所长补本身之所短,世界新文明始有焕扬光采,发育完成之一日。”对古今文化也如是比较研究,在他的文集中题目同为《今与古》的就有两篇。从革命家角度,他的出发点是颂扬“崇今派”,举大量例证详细分析阐述。曾说:“今古的激战,于文学(特别是诗歌)为最烈,又最易引起公众热烈的兴趣。”李大钊以其渊博的知识为底蕴,努力梳理东西古今文化交汇之河,企图寻找出结合点。他既有别于五四时期全盘西化的虚无主义主张,又与守旧思想截然不同。如1917年在《甲寅日刊》上发的短文《真理(二)》明确地说:“孔子之道有几分合于此真理,我则取之;否者,斥之。释迦之说有几分合于此真理者,我则取之;否者,斥之。耶稣之教有几分合于此真理者,我则取之;否者,斥之。乃至各宗各派,吾人对之罔不若是,”他甚至引戏谑之语,说孔子等不过是牛肉、鸡肉虾蟹等,求自我发展,不能不兼收罢了。他头脑清醒,在打倒孔家店的呼声中,他的主张已包孕了拿来主义的文化观。而比大家公认的1934年6月鲁迅发表的《拿来主义》早了十七年。
第二,政治、经济、历史、哲学、宗教与文学的综合研究观。由此及彼,透视观察。对文学现象看得深,分析得透。他说:“史学教我们踏实审慎”,“哲学教我们扼要达观”。他对比过文学家与科学家看世界的差异,他批判过只靠圣贤豪杰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悲观叹息。他热情肯定培根等崇尚今,赞成新的观念。说:“以前的圣贤的知识,并不如我们多,今世仍旧可以要出圣贤豪杰的。”——确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预见。由历史,由哲学返观文学,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文学观的痼习:“诗人的梦想,多从前代、过去的时代为黄金时代。中国的《采薇》、《获麟》诸歌和陶渊明一流的诗,都有怀思黄、农、虞、夏的感想。黄、农、虞、夏之世,便是中国人理想中的黄金进代。”——总之,李大钊的文学观是前进的,向上的,充满朝气地看文学。他的作品更是给人热气扑面之感。这得益于他唯物史观的修养与对马克思主义的掌握。
第三,辩证观点。与同时代作家作品比较,这点很突出。他看问题从不绝对。如他一贯推崇青年,青春;但不忽略老人的长处。主张互相协力发挥各自长处。如1916年8月写的《“晨钟”之使命》, 用诗人激情的语言赞美青年:“青年不死,即中华不亡,《晨钟》之声,即青年之舌。”“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盖青年者,国家之魂”。——就在洋溢于情感的奔放之时,李大钊也不失于偏颇,在文章末尾以“附言”的形式,科学而辩证地强调青年的概念:“篇中所称老辈云者,非由年龄而言,乃由精神而言;非由个人而言,乃由社会而言。有老人而青年者,有青年而老人者。老当益壮者,固在吾人敬服之列,少年颓丧者,乃在吾人诟病之伦矣。”
二、李大钊的文学创作
李大钊从未全力于文学创作,但他留下的文字中,除了戏剧外,各种文体都涉及了:诗(文言诗白话诗),小说,散文(抒情的写景的叙事的,书信体,游记体),论文(杂感式的小品,学术性的论文),翻译等。这,与他的文学观有关,他说:“由来新文明之诞生,必有新文艺为之先声,而新文艺之勃兴,尤必赖有一二哲人,犯当世之不韪,发挥其理想,振其自我之权威,为自我觉醒之绝叫,而后当时有众之沉梦,赖以惊破。”他把文学创作看作唤醒民众沉梦的手段,看作宣传新思想的载体。加之他才思敏捷,文笔出众。还在读书时即被誉“其文章浑厚磅薄为全校冠。”〔2 〕章士钊也回忆说:“1914年在东京办《甲寅》,从邮件中突接论文一首,余读之,惊其温文醇懿,神似欧公,察其自署,则赫然李守常也。”
正如可从鲁迅作品中发见其思想之深邃,革命之坚毅,文学使其成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三者同位一样,李大钊的文字也证明了他革命家、思想家与文学家的同步。仅从我读到的387篇文,29 首诗与数十封书信看,的确文采斐然。
他写过两篇短篇文言小说。1916年9月4日刊于《钟晨报》的《别泪》(署守常)。1918年7月1日刊于《言治》季刊的《雪地冰天两少年》(署剑影)。两篇都借人物寄寓作者当时的思绪。《别泪》为告别《晨钟报》而作。1916年夏,他从日本回国不久,即为筹办该报劳心劳力,还在船上就想好了名字,取其“培植青春中华之根基,吾乃高撞自由之钟”之意。他充满希望,他的名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即为第六号《晨钟报》拟的警策之语。22天中他撰写14篇文章!然而仅仅22天,于《别泪》发表的第二天就刊登了离开《晨钟报》的“李守常启事”。——当时该报是梁启超、汤化龙为首的宪法研究会(即研究系的)机关报。研究系日益依附段祺瑞等军阀。汤化龙是留日的,是北洋政法学校的举办人,李大钊赴日接受过他的资助。这时,李对汤的趋于反面很失望,只好被迫离开。——《别泪》表示了既留恋又不得不离开的哀痛心情。小说仅九百字,借世族华姓三支影射三派政治势少。以丙支(多文弱书生,喜批评是非,势力最微)中一少年的未婚妻桐子自喻,规劝其未婚夫迪穆“勿过于随波逐流,于断崖绝壁之前,稍一自持”希望自崖而返。并表示如能是,“妾纵漂泊天涯“仍当求所以效命于君子之前矣”。文笔凄梦哀婉,年青女子自述口气与其内容、感情和谐。但只记录人物语言,比较单调。最后介绍桐子身世后,反复声明她不宜“十分干预”的苦衷及对迪穆直言相谏的目的。从小说角度看,过于累赘。
1918年李大钊开始任北大图书馆主任,6 月他作为主要发起人之一的少年中国会开了筹备会,《每周评论》创刊。这年他接连撰发了《今》《新的!旧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俄罗斯文学与革命》《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的胜利》等一系列重要文章。1918年是他思想发展的重要一年,也是他精神焕发的一年。《雪地冰天两少年》是思想成熟、精神振奋的产品。小说两千字,塑造了两位长途跋涉,历尽艰险信心百倍,充满乐观精神,为国家为民族奋斗不息的少年形象。此文写作目的,文末有交待:“以代表少年之精神而预示其未来无限之希望,前途无量之成功。”这篇小说有形象、有情节、有对话。特别对险恶环境,群狼怒嗥,悲马嘶鸣的描写,绘声绘形。对人的描述也生动扼要。全篇充满阳刚之气,以历险奋斗为“男儿丈夫气”。最后两少年在昆仑山巅晶莹白雪的大背景下,在旭日光辉映射中,背行囊携手奔向前方——一幅壮伟的雪山红日勇士图,一篇富有散文美的小说。
李大钊诗作29首,文言21首,基本是音韵严格,对仗工整的律诗或绝句。写法多从眼前景物或时局起笔,感时伤怀,抒忧国忧民之情。也有几首怀人伤逝之作。送别诗写了离愁,更写了祝福与企盼;悼诗,除了啼血悲哭,还有对死者死因的喑示。如《题蒋卫平遗像》,蒋被誉为“关外大侠”,是李永平府中学同学,少怀大志,以身许多,曾参加反清活动,同盟会成员,只身赴东北勘查中俄边界情况,被暗杀惨死。李大钊诗末:“夜夜空江头,似有蛟龙起”。暗示精神永远鼓舞后人。文言诗篇前期之作,核心是爱国,诗境宽阔,如在日本留学时写的《黄种歌》,用歌谣体,内容振奋昂扬。他还留下了八首白话诗,皆写于文学革命时期,除《欢迎陈独秀出狱》外,都是写景的,且都是作者登家乡五峰山时所作。作者诗文写五峰山游踪的有两次:一次为1913年;一次为1918年暑假。这几首白话诗,作于第二次游五峰山。他赞美自然,同情弱小,惦念樵夫,也常寓哲理。如《悲犬》:“我初入山,/犬狂吠门前;/我既入山,/犬摇尾乞怜。/犬哉!犬哉!/何前倨而后谦:”
李大钊的新诗是现代文学史初期白话诗的一部分,比胡适《尝试集》中早期的诗、也比鲁迅1918至1919年间发表在《新青年》上的白话诗,语言更通畅、规范。这也许与他生长在河北的属于普通话方言区有关。总观他不多的白话诗,清新清秀,又有一定内涵,浅而厚,淡而浓,具有他的个性。
李大钊更大的影响是文章。读时常令人想起鲁迅对他的描述:“他的模样是颇难形容的,有些儒雅,有些朴质,也有些凡俗。所以既象文士,也象官吏,又有些象商人。”〔3 〕——如果承认文如其人有一定道理,那么按鲁迅介绍的,李的文章的确有几类:
1.衫类。如《物价与货币购买力》、《各国议员俸给考》、《论宪法公布权当属宪法会议》、《欧州各国选举制考》等。这类文字准确,有数字、有图表,还常注明资料出处,语言简洁,平实无华。务实的笔墨,精当的说明,的确让人想起“朴质”二字,并联想到商人性格。
2.理论类。高度概括,简明扼要地阐释真理。善设譬与类比、对比。高深的道理在他笔下竟那样的明白通俗。如《政客之趣味》,先说小动物猫鼬的兴趣:“专寻鳄鱼卵而破坏之,为其一生事业。”再说蜣螂兴趣:“专以转弄粪丸为其本能,方正横斜,推行自若,顽童儿见而拨其粪丸,犹抱持弗忍舍。”接着笔锋一转:“今之政客,鸡鸣而起,孳孳焉日在恶浊之政海潮流中求生活,其兴趣不知较猫鼬之破鳄卵,蜣螂之弄粪丸何若耶?”如《原杀》《改造》《蔷薇缘欤?蔷薇恨欤?》《新生命诞孕之努力》《风俗》。又如谈到言论自由,作者只三句即让人明了:“立宪国之有言论,如人身之有血脉也。人身之血脉有所停滞,则其人之精神必呈麻木不仁之象。社会之言论有所阻塞,则其国之政治必呈销沉不进之观。”——这类文字在李大钊文集中比比皆是,敏锐、雄辩与平易晓畅结合,还常含热烈的鼓动性,不但令人信服,还促人起而行之。
3.学术类。李大钊身兼北京大学政治、社会两科教授,同时兼任图书馆主任。他有授课任务,文集中留下不少讲义。这类篇章引经据典,纵横广博,集中翔实,又不乏个人发见。如《原人社会于文字书契上之唯物的反映》《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之特点》,学者治学的严谨,知识的渊博,论证的丰富,如面对长江大河,滔滔滚滚,无穷无尽,深受智慧的洗礼。
4.散文与游记类。可体味作者诗人气质的一面:热烈、雄浑,有气势、富文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如《今》《时》《青春》《“晨钟”之使命》等美文。他的游记,亮丽雅致,常夹入历史社会人生的记述。如《游碣石山杂记》,写初入山不识路径,又适逢暴雨,找不到人问路。正“陟一峰巅徘徊不知何往”时,无意大呼:“何处为五峰?”“而云树缥渺间,竟有声应者曰:‘此处即是五峰。’遂欣然往,相讶为人间奇境。至则守祠人欢迎于门外。延入祠,则用松枝烹茶,更为煮米粥以进。食之别有清味,大异人间烟火气。”——简直是至美至善之境地!这其间,他曾给友人一信绘状五峰山:“入山以来,晨莫呼吸烟霞,日必攀松披榛,寻登绝,白云从足下飞来飞去。梨树正值果熟,一枝低压,盈千累百,所至憩息,园主辄赠十数颗,坐石凳食之。泉自高山流下,激动碎石,声响清越,举手仰吸,悠然有羽化登仙之概矣。深泉濯足,长歌采薇,回山去也。此中佳趣正多,不敢向人间泄漏,恐山灵见怪,且惧兄等羡煞也。”——有风景,有人情,有感受。景美人美,确有羽化登仙之感。令人想起六朝文人书信中那赏心悦目的景致,想起唐柳宗元那些情景交汇的游记。
又如《哭沈汉卿君》,全文约三千字,有11个排比段,各段皆用“吾安得不肝肠痛断耶?”作结语。感情一泻千里,哀婉痛绝。哭声中夹叙对死者生前桩桩件件为人作事的回忆,实在让人有肝肠寸断之感。
总之,李大钊的作品,确确证明他是难以描绘规划的;只能说他的各类作品,正是他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不同角色的恰当的载体。
三、文体的创造性
现代文学的先驱者们与研究者们,如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茅盾、钱杏村等等,在多年之后,虽从不同角度,但却不约而同地肯定早期随感录式的小品文,认为它“包藏着深刻的意味”(胡适),是“一种战斗的,反封建的工具”(钱杏村),其“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以上”(鲁迅)。
陈独秀在《新青年》4卷4号开始辟“随感录”专栏是1918年4月15 日。李大钊着笔于随感短文起于1916年8月主编《晨钟服》时期, 早此近两年——虽然当时还没有随感这一名称。 而且一直坚持下去, 直到1924年还时或发表一篇。其写作高峰是1917年初至1921年春,集中发表于《甲寅日刊》(约69篇),《每周评论》(约54篇),《新生活》(约72篇)。这近200篇文章,基本上都是杂感式的短文,最短的仅35字 ,长的也不过千字上下。用今天的话可称为“微型杂文”。李大钊短文针对现实,关注人生,言简意赅,且多含深意。它们既含新闻性,有反映问题快速,及时之特长,又是从作者观感角度落笔,具有主客观结合,叙事评议融为一体的灵活性、直感性。同时李大钊充分发挥了运用文字灵活的长处,或直剖,或对比,或设譬,或呈现,或讥讽等不同笔墨。有的篇章锋芒直露,穷追不舍;有的鞭辟入里,犀利尖锐;有的含而不露,耐人咀嚼;有的委婉善诱,浅析深剥。有庄有谐,仅从文字看也是妙趣无穷。如《“中日亲善”》从铨释下笔矛头直指日本军舰侵略福建这一大事。五个并列句子讲的全是人们常见的事,而大道理不言自明。又如仅三句话53个字的《掠夺物品的遗迹》:”一群告化子拥着一顶红轿,帘幕封得紧紧的,几个人抬着飞跑,好象掠夺来的物品一样。这是中国结婚的仪式。这是中国女子的人格!”第一句叙述传统结婚现象,第二句点明是仪式。只有第三句九个字是议论,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女子无人格的本质。事实是常见的,确凿无疑;叙述简明扼要;点评入情入理,一语中的。让人想起中国文学点评文字的悠长历史精华。
李大钊还极善用疑问句式启迪读者,让读者自己得出他未说出的结论。如《政客》:“主客是对待的名辞,即有政客必有政主。今日中国的政治现象,但见有几个政客,抱着强盗的大腿转来转去,混一口饭吃,看不见主人影儿。请问这种客吃的饭是那个款待他们的?共和国的政主到底是谁?”又如《秘密……杀人》揭露五峰山下瘟疫狮獗,而官员“秘密”消息,任其流布。作者问:“温疫是自然的恶呢,还是人为的恶呢?很是一个疑问。要说是自然的恶,何以死的大半是无产阶级和妇女?”有时他用严密的三段论法推理,有时又似闲谈,通过趣事归到主题。如《光明与黑暗》,借京城一美术家每日清晨登城眺望,午后则足不出户的癖性说清晨看的是担菜推粪的劳动者,是“人的生活”,“发挥人生之美”;午后则只消费者的汽车呜鸣与凶赳赳者,是“鬼世界”——诙谐幽默,又敏感、犀利。
有时李大钊又用诗笔写杂感。如不足百字的《牺牲》:“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有情有质有境,归入散文诗也无不可。
总之,李大钊的短文,一篇一题,集中尖锐,不暧味,不敷衍,言之有物,写法多样。充分发挥了他政治家的高瞻远瞩,思想家睿智深邃,革命家忧国忧民,文学家文采斐然的综合长处。因之他的杂文,一出世即臻于成熟。
杂感小品,在新文学的早期文坛,其成绩是公认的。其针砭封建的战斗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在杂感作家群中,李大钊的贡献不容忽视;他从事这类文章写作的时间早,作品多,质量高。对此文体的形成有滥觞之功,对其成熟,尽了实践之力,文学史著述确实应写上一笔。
注释:
〔1〕鲁迅《呐喊.自述》
〔2〕《李大钊年谱》
〔3〕鲁迅《南腔北调集.〈“守常全集”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