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乡镇企业发展的几点思考_负债经营论文

世纪之交乡镇企业发展的几点思考_负债经营论文

世纪之交乡镇企业发展的若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之交论文,企业发展论文,乡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对经济的调节职能不断加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这使众多靠拼搏进取并有过成功和辉煌的乡镇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压力。乡镇企业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产品结构、经营管理方面的不足,越来越明显,面临的冲击也越来越大。

在世纪之交,乡镇企业如何重振雄风,寻求新的突破口,已成为政府部门、乡镇企业以及理论工作者的关注焦点。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纪之交乡镇企业的现状,掌握导致目前乡镇企业经营低速的具体成因,我们在对浦东新区百家乡镇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层次的理论思考,希望能找出某些具有共性或规律性的问题,以做好推进乡镇企业改革这篇大文章。就我们对浦东百家乡镇企业进行调查所掌握的资料来分析,目前在乡镇企业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亏损与资金匮乏导致发展滞缓

这是我国乡镇企业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如在上海地区,浦东新区的乡镇企业起步早,发展快,早期发展的势头也较好。但由于绝大多数乡镇企业走的是一条外延扩张道路,或是停留于为大企业配套、加工,或是盲目投资,扩大规模,即使一些产品型的企业,牌子响的好产品也不多。因此,1993年以后,浦东新区的乡镇企业开始落伍,工业总产值增幅一直跌至全市郊县的倒数第二位,目前经营状况非常好的已经极少,大部分企业盈利水平下降,亏损企业日增,停产或倒闭的也不在少数。据1997年7月份统计,浦东乡镇企业明亏达到29%, 如加上暗亏则达到50~60%。有些镇的乡镇企业亏损面高达80%,形势严峻。其中因资金匮乏而导致发展滞缓的占将近一半。调查数据表明,乡镇企业大多负债经营,而融资渠道又相对稀少,其中69%的企业融资渠道是依靠银行的短期贷款,17%来自内部集资。由于70%以上的企业没有长期贷款,使得乡镇企业普遍只顾眼前,缺乏长期打算,具有短期行为。由于缺乏投资,便无以扩大再生产、带来规模效应,致使大部分乡镇企业只能处于小打小闹、因陋就简、自生自灭的状态。即使部分企业能够获得贷款,但融资利率偏高(89.2%的企业融资平均利率为10~15%),一般乡镇企业都感到压力很大,导致部分乡镇企业的经营者不敢负债经营,而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方式来从事工业生产。

更为严峻的是,银行常常因为乡镇企业的还贷能力低下而拒绝放贷。事实上,由于亏损与资金匮乏,几乎60%~70%的乡镇企业都是负债经营,有的负债率高达95%。如此,便形成了一个怪圈:因资金匮乏而负债经营,因负债经营而导致资信不佳,因资信不佳而无从贷款,因无从贷款而形成资金匮乏。而所有这一切的根源就是由于经营不善而导致亏损,因亏损而无法还贷。

出现亏损与资金匮乏首先是企业自身缺乏实力。乡镇企业大多为镇办、村办,创建时主要依赖土地资源和政府的优惠政策。一旦由土地资源转化的资金投资不当,造成了产品积压,就会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引起亏损。倘若再遇上拖欠贷款,那便如雪上加霜。而政府的优惠政策通常不会向已经严重亏损的乡镇企业倾斜,致使企业的生存面临威胁。如浦东龚路镇的大东金属材料厂、祥龙电子显影材料有限公司、亚东新型建筑材料厂等,都属上述情况,目前这些企业大多已濒于倒闭,我们去实地考察时,厂门多已上锁,车间毫无声息。

前车之鉴,使得有些乡镇企业断然拒绝负债经营,以免后患。如浦东东沟镇的周桥村,全村22家企业都不搞负债经营,而是以滚雪球的方式积累资金,以“勤俭节约”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如今全村银行存款2千多万元,一年利息就够一个村的开支。 再如顾路镇的浦东新威机械厂,从创建之初就定下“不搞负债经营”的原则,理由很简单:借债要付利息,万一亏损,连本带利,拿什么还贷?而不搞负债经营的代价是企业仅靠自身力量很难迅速发展,因此村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就相对缓慢。

其次,乡镇企业过度依赖外力导致缺乏应变能力。由于乡镇企业大多依赖国有大中型企业,其产品也大多是为大中型企业加工的零、配件。由于产品单一,或没有自己的主干产品、拳头产品,生产任务因大厂的需求而异,产品销路因市场的需求而异,自身缺乏足够的应变能力,导致亏损和资金匮乏的也不在少数。如龚路镇的某制药厂第一分厂即属这种情况。该厂为上海新亚制药厂与龚路镇合办企业,生产维生素B6。由于近年来产品无销路,企业已关门停产。我们实地考察发现:该厂有五、六个车间,每个车间面积约为500平方米,厂内设备较好。 据说当初投资上千万元,如今因产品单一、销路不好只得停产倒闭,厂房设备全都闲置,极为可惜。倘若初创时作一广泛的市场调查,倘若所用的设备能生产多种产品。倘若企业上马时不那么仓促,可行性研究报告少一点水份的话,也许不至于陷入难以挽回的局面。

第三,三角债制约企业发展。较为典型的是浦东金桥铜带厂。该厂产品是专为二汽配套的,工厂有技术、有资金、有市场,但沉重的三角债使它每年仅支付的利息就达500万元, 至使企业忍痛断了扩大生产规模的念头。一个极具潜力、极有活力的乡镇企业被三角债拖得步履沉重,无发展前景可言,令人痛惜。

据悉,此类现象在我国许多地区的乡镇企业中都普遍存在。

二、技术落后导致产品老化

乡镇企业由于技术落后而导致产品老化的问题由来已久,至今仍有许多乡镇企业处于半机械、甚至手工操作的阶段,致使产品技术含量低,难以立足当今市场。然而在调查中,当问到“你们企业目前最希望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时,则大多回答“税收优惠”、“融资渠道”,仅有11.4%的企业希望获得“技术支持”,而希望能引进高级技术人才的仅为1.7%。这部分希望获得“技术支持”的企业, 正是因为他们从技术引进与开发中尝到了甜头,因此将技术开发视为支柱,舍得大投入,促使企业进入了高投入——高回报——高投入的良性循环。而大部分乡镇企业则并不重视技术支持。一般来说,导致技术落后有其主、客观双重原因。

从客观上说,企业的生命力在于技术的进步。技术落后必然导致产品老化而失去市场。从主观上说,乡镇企业的主体大多是刚从田野中走来的农民,缺乏技术改造与更新、运用新技术的内在冲动。之所以无内在冲动,据我们观察主要原因是:(1)缺乏运用高新技术的观念, 仍以小生产、“依附”发展的心态来看待高新技术,把高新技术看作外在于企业发展的东西,因此在资金、人才方面都不愿意或不舍得投入。(2)缺乏长远的发展观念,期望有一些“短、平、 快”能迅速看见效益的新产品上马,但又不知道哪些产品能迅速见效?由于不了解行业发展新特点,不了解市场,又怕投资失误,所以一般乡镇企业不愿或不敢开发新产品。(3)缺乏体制创新的观念,加上正在老化、 退化的乡镇企业的体制与机制,新技术更难以在乡镇企业“第二次”落户,凭有限的经验和盲目的热情,要开发和推行高新技术困难重重。因此,大部分乡镇企业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下的生产活动。

此外,50%以上的乡镇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和改造,还要受制于与之有业务关系的厂家。由于乡镇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如服装厂、针织厂、零配件加工等,设备简陋,规模狭小,所用多为成熟技术或衰落技术,企业以接订单为主,这些行业只需简单地按照客户的要求去做便是,不需创新。若有创意,也必须事先在人员、技术、市场、资金诸方面做到万无一失,稳操胜券,方可实施操作。如此依赖性强的企业,要其冒风险开拓新的技术领域、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显然是不现实的。更何况采用高新技术首先就需要有相应的技术人员,而乡镇企业缺的就是技术人才。据调查,目前乡镇企业中技术人员仅占全体员工的 2%~3%,专业技术人才就更少,许多企业甚至没有技术员。

从主观上说,来自田野的乡镇企业经营者较为保守,经营理念中有相当浓厚的小农意识。他们普遍认为,乡镇企业干的就是拾遗补缺,或是为大中企业配套服务,无须高新技术和高等专业技术人才,认为即使投入大笔费用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十之八九也很快会“东南飞”,更不必说技术革新需要大量研究经费,还不能保证研究一定成功。小小的乡镇企业,何以承受得了如许资金,等等。因此,乡镇企业极少有主动开发利用新技术、生产新产品的。

事实上,乡镇企业只要跨出认识上的误区,在改进技术、开发新产品的新思路下,是完全可以有所作为的。这方面,地处浦东东沟镇周桥村的上海商业机械厂是一个成功的例子。8年前, 许多乡镇企业一拥而上研制花式雪糕机,又纷纷以失败告终,匆匆下马。上海商业机械厂深知:成功的希望在于先进技术和技术人才。他们到国营大企业聘请了高级工程师,又自己培养大学生,仔细研究进口设备的原理,经多次反复,最终获得成功。如今,花式雪糕机深受市场欢迎,在市面上畅销,成为该厂的拳头产品,去年创利1700万元,创产值4000多万元,占全村产值的1/4。商机厂成了周桥村的龙头企业,还带动了相关企业的发展。

技术落后导致产品老化的问题纵然有许多复杂的原因,但归根结底,与乡镇企业的“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调”有密切联系。这种“先天不足”,是与我国大中型企业的许多产品本身技术含量不高是联系在一起的。试想,主体设备及产品技术含量尚属“初级阶段”,又如何要求它的零配件技术含量必须是“一流”的呢?而简陋的设备、简单的工艺、低下的技术,又如何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来呢?至于后天失调,指的是经营决策上的诸多失误,至使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成为空想。

三、行业竞争导致步履艰难

在此次调查之前,行业竞争虽早已广为人知,但对其严重程度,以及给乡镇企业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尚没有引起普遍重视。调查发现:乡镇企业不仅面临来自国有企业、“三资”企业等国内企业的竞争,而且随着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还要面对国外企业的竞争,特别是来自国外高科技所带来的竞争。进入90年代后,国外同类产品采用的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即使是一个普通零部件,其技术含量之高,也常常令乡镇企业瞠目。高科技必然带来产品的高品质、高产量、低消耗、低成本,带来市场的高占有率。浦东新区龚路镇的上海新亚制药厂第一分厂生产的维生素B6,就是由于不敌德国高产、优质、低成本的同类产品而被挤出市场,陷于破产。与此相反的例子是杨思镇的洋帆实业总公司,该公司的主要产品——旅游帐蓬同样面临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同行业竞争。但他们毅然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学习使用最新技术和国内最新设备,使产品在质量上领先于其他同类产品,所用设备皆严格符合国际认可标准:IS09002型,从而赢得了主动。目前, 该企业产品源源不断地飘洋过海,打入国际市场,营业额在两年内翻了几番。

调查数据还表明,人们普遍认为造成乡镇企业发展步履维艰的主要原因是“同行业竞争激烈”,而非原先所推测的主要是“社会负担重”(当然,这并不否定现在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不仅税负担重,而且还承担开发开放过程中劳动力安置的艰难任务)。前者占被调查人数的78.3%,后者仅为6.3%。

此外,还有税制的变动。众所周知,乡镇企业产品原有的最大“优势”是低价竞争。但随着1994年分税制实行以后,乡镇企业应缴纳税种与税率与国有企业无异,使其拥有的“优势”已荡然无存。如浦东施湾镇某厂(为“上工”牌机床生产配件)近三年的税后利润连续出现负增长,分别为-1.15万元、-3.3万元、-1.38万元。

行业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信息。但调查发现,很多乡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知该做些什么,只是盲目焦虑。即使模模糊糊知道一些信息的重要性,也不知该如何去获取并利用信息。半数以上的乡镇企业是通过客户的反馈得知一些“行情”,大多是凭感觉“自行调研”或“利用社会网络”,极少采用“购买信息”或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捕捉信息,而这两项,正是在发达国家经济中用得最为普遍的手段之一。

由于信息不灵,多数乡镇企业对产业动向、市场现状和竞争对手的情况知之甚少,而又不具备主动出击的自信,因此习惯于坐等客户上门。一旦订单没有了,或是被同行截去,有的企业便只能关门停产,表现出了乡镇企业“落后挨打”的被动与无奈。如浦东江镇的某两个厂,二者都是“上菱集团”的定点厂,为其加工冰箱和微波炉的外壳。由于最终产品滞销,而两家厂又不知新的出路在哪里,只好坐等。如今这两家企业已停工多时,尚未见起色。还有的乡镇企业则因信息不灵而盲目生产,造成产品大量积压。

行业竞争还表现在产品的质量和营销的理念上。但事实是,很多乡镇企业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都有误区。

理论上,他们也懂得产品的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但一方面,乡镇企业是“心有余,力不足”;另一方面,潜意识里总以为天下之大,哪能碰巧就我的产品没有销路?这种盲目侥幸心理曾经坑害过全国许多乡镇企业。事实上,随着市场经济发育的日臻完善,低品质的产品早毫无出路可言。在这方面,黄楼镇吉龙玩具厂就较为清醒。该厂生产玩具已有十年,1991年初与文体进出口公司建立供货关系,产品大多外销,产值和利润都很高,但他们不满足于现状,几年前就提出:“不是让客户选择我们,而是让我们选择客户”。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就是产品的高质量。由于质量过关,该厂的外销形势一直看好。如今他们已拥有1450种产品,每年还以55%的比例递增新产品,1997年,自营出口额约达1200万美元。

即使有了品质优良的拳头产品,倘若没有科学的营销理念,同样难以在竞争中取胜。如东沟镇的上海嘉华时装有限公司主要产品是衬衫,品质相当好,为许多世界名牌如Lee、皮尔·卡丹等认可定牌生产, 75%的产品外销。但其内销产品Karwell在国内却名不见径传, 远不是同类产品的对手。据说该企业在国内从不宣传自己的产品,一是怕国内市场品牌繁多,竞争激烈,虽有高达30%的毛利,但风险太大,因此无意“苦争春”;二是怕广阔的内地市场三角债严重,万一陷入,难以自拔,因此宁愿多接外销加工任务,也不积极参与国内市场竞争。他们认为,外销加工虽然每件只赚1~1.5元,利少但保险。哪怕今年外销任务不足,价格下降,纯利润估计要比去年下降50%也在所不惜。这家企业的营销理念在我国乡镇企业中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其实,只要产品确实具备实力,何处不是市场?这种把国内市场拱手让人的营销策略,是乡镇企业难以“把蛋糕做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缺乏现代市场营销手段是乡镇企业发展步履维艰的又一重要原因。调查发现,人们普遍认为乡镇企业腾飞的障碍之一是“产品没销路”,却很少有人认为营销手段可能有误。目前乡镇企业的营销手段大多较为单一,大部分经营者缺乏现代营销手段中的首选——广告意识,在浦东使用广告促销产品的企业仅为5.3%。 唐镇的某厂主管甚至发问:“本厂产品供不应求,还要做什么广告?”以为广告是专为无销路产品服务的。

四、体制、机制的老化、退化导致效益滑坡

乡镇企业效益滑坡的原因,涉及体制、机制、法制等一系列宏观政策方面问题,如政企不分、产权不清、法人资格残缺、企业缺乏自主等;也涉及具体经营管理等一系列微观措施方面问题,如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用人机制等。如何评价乡镇企业效益滑坡已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但从根本上说,体制和机制问题似更为本质一些。

从体制改革的角度看,乡镇企业现存的最大问题之一是政企不分。许多乡镇企业对乡镇政府的行政依赖,使之很难摆脱乡镇政府的行政干预。有的乡镇企业本身就是由乡镇政府所创办、二者有着天然的联系。由于利益驱动,乡镇政府不断强化对企业的“管理”,对企业的干预越来越多,仅从浦东乡镇企业56.1%的厂长经理是“上级指派”,而经营决策权又主要是这些厂长经理所决定这一点,即可见一斑。

乡镇政府同样认为乡镇企业效益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体制问题。乡镇政府认为,管理体制的不顺,导致乡镇政府很难处理和协调目前乡镇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如乡镇企业参与的项目组建问题,理论上农发局现在有立项和审批权,但实际上一个项目的完成,要经过许多部门和环节,而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协调好,都可能使项目受影响。又如,目前乡镇企业与上级部门之间的交道往往要通过乡镇政府来打。而乡镇政府只要插手,便是“政企不分”,若是置之不理,便是“不问乡企疾苦”。对此,乡镇政府认为,既然项目审批权给了农发局,其他部门应该相应配合,减少乡镇企业的压力。

从机制上看,乡镇企业以前是有过很灵活的机制的,特别是在企业的用人机制上,曾令国人为之欢呼。然而近年来,由于国有企业的改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国有企业新体制与新机制的运作;而乡镇企业由于缺乏体制创新的意识,津津乐道于自己原“体制与机制的优势”,导致体制老化和机制退化。就乡镇企业内部用人机制而言,同样陷于“政企不分”、“政企难分”的困惑之中。如浦东某镇的乡镇企业大多受辖于该镇实业总公司,在总公司里,担任各正职的都是镇政府中的“大员”。如总公司的总经理是该镇的党委书记,副总经理是该镇的副镇长。而真正负责生产管理和协调的各部门副经理并无实权。如此,这些乡镇企业便成了地方政府的附属物,既不能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阴影,又无法成为严格意义上的法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经营决策、人事安排、利润分配等,必然多方掣时,出现企业对自己的人、财、物当不了家,产、供、销作不了主的现象,导致“集体所有制”异化为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所有,严重削弱了企业经营自主权,挫伤了企业的积极性。有的乡镇企业则陷入用人制度的混乱,因人设岗、凭关系进企业当“干部”者日增,以至企业管理人浮于事,甚至有的企业管理人员占到全厂职工人数的25%以上,形成新的机构臃肿,各部门协作关系由简单变复杂,互动关系极少总体设计,至使企业利润下降,效益滑坡。浦东某镇的一家出租汽车公司从1995年到1996年一年间,管理人员由原先的8人猛增到25人,税后利润减少了6万多元,即是一例。更有相当部分乡镇企业几乎是家族化管理,企业要害部门的成员均是厂长经理的亲友,他们中的有些人依仗亲属关系,视集体企业为私有,随意挥霍或侵占集体利益,致使企业管理陷入混乱,效益严重下滑。体制的老化和机制的退化,使企业的职能也模糊起来,许多本该属于政府行为的事情,往往也由乡镇企业来承担。如某些属于教育、社区、公共事务等的开支,常常摊派到乡镇企业。调查表明,各种社会性支出在有些乡镇企业多达70多项,乡镇企业不堪重负,叫苦不迭。更令企业不满的是,国家三令五申减轻农民的负担,可现在却把原来农民的负担,转嫁到了乡镇企业身上。

此外,乡镇企业中无论是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租赁制,还是实行承包制,经营状况都存在“负盈不负亏”的现象。经营者急功近利,没有长期打算,“捞一把就走”的短期行为较为普遍,至使企业陷入掠夺性经营,结果往往是“富了方丈穷了庙”,企业资产严重流失,甚至成为空壳。即使是一些较有责任心和忧患意识的乡镇企业家,个人品质也许无可挑剔,但他们中大多数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开拓创新意识。当他们处于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并存的特定时期和环境中时,尚能以其身先士卒的艰苦创业精神勉力支撑企业的发展。但随着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大转移,外部环境的日益复杂,使得乡镇企业家们难以迅速适应。他们特定的文化背景、生活基础和思维方式也制约了他们主动参与竞争的热情。更不必说有些乡镇企业经营者原本就缺乏良好的个人品质和自我约束意识,盲目搞负债经营,做投机生意,置企业死活于不顾,恶性透支企业的资信,挥霍浪费,加速了企业效益的滑坡。

除上述问题之外,还有诸如人才缺乏导致决策失误,管理落后导致资源流失,监督弱化导致约束虚设,观念滞后导致发展无序等等,均已成为乡镇企业的通病。

五、乡镇企业实现新飞跃的思路与对策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并为这一新突破指明了方向,进行了气势非凡的理论准备,即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大胆探索能够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大胆利用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并且明确肯定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这是又一次思想解放,也是世纪之交乡镇企业以改制为“突破口”,实现乡镇企业第二次飞跃的最佳时机。通过对浦东新区百家乡镇企业调查新发现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我们认为乡镇企业当前急需加大体制、机制的改革力度,促进集体经济茁壮成长,实现乡镇企业跨世纪的发展。主要的具体对策如下:

1.发展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经济, 加快乡镇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

异军突起的新区乡镇企业,在农村改革中创造了自己的辉煌,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不少乡镇企业由于产权不明晰,“二全民”味道越来越浓,再加上产业结构重复、产品老化、设备不能及时更新等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处于劣势。事实表明,要实现乡镇企业第二次创业,产权制度改革已势在必然。

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在改不改的问题上要“一刀切”,但具体采用哪种形式,可以因地制宜,不搞一个模式,重点是发展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经济,诸如:(1)“企业资产折股型”, 即将企业资产折合为股份分配给个人;(2)“横向参股联营型”; 即与其他企业以股权形式的联合;(3)“折股出售折卖型”, 即对严重亏损的企业将其资产折成股份在产权产易市场上出售拍卖;(4 )“农户参股合作型”,即两户以上的农户以股份为形式的联合;(5 )“多元复合占有型”,即以上各种形式的复合形态,等等。其他还可采用有限责任公司、资产租凭经营、承包经营(风险承包、抽资承包等)、兼并联合、嫁接外资等形式,但无论哪一种形式,都要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改制中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问题:(1)确保集体资产不流失。 所有改制企业都应按《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的规定,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进行资产评估。(2)把好回收资金使用关。 对改制企业回收资产实行上级监管,允许用于生产发展和再投资,不许用于非生产性开支。(3)抓好企业债权债务转移这个棘手问题。 如对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实行“死一块、活一块”的“脱壳”改制,可先将企业有效资产剥离、盘活,成立产权明晰的新企业。原企业债权债务仍挂在老企业,由原上级投资主体承担,并与银行签订有关还贷承诺计划。尽一切可能做到改制不减“残”(残疾人)、改制不减“老”(老职工)、改制不减“困”(困难户),使改制能得到大多数职工的支持。

改制后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在改制理念上不能认为改制是包医百病的良药,只要改制,“一改”就灵,“一股”就灵;要认识到改制对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不是万能的。(2 )在改制的具体措施上对资不抵债企业实行“零资产”出售,由经营者和职工共同出资组建股份合作制,如果经营者素质不高,监管不力,最后可能使入股职工的利益受到影响。(3)在改制的后续工作上, 从长远发展来看,企业减亏增效,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必然的。解决这个矛盾,要开拓新的就业门路,特别是要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保障机制;(4)在改制后的股权设置上,股权不宜太散, 否则不利于企业生产经营决策。但股权能否考虑在乡镇的范围内流动,在镇的范围内建立股权交易所,通过资产的纽带来选择最好的经营者,促进企业发展。

2.做好资本重组这篇文章,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

乡镇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或股份制,其实质是在企业内部实现资本的重新组合,但要改变以往那种单纯的劳动联合或单纯的资本联合,而要把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结合起来,使之产生新的合力作用,进而形成有利于企业经营者不断创业的责任机制,形成有利于企业风险共担的激励机制,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

在我国乡镇企业中,大多数经营者与职工已接受劳力优化组合、按劳分配的模式,但对劳动者按资本重组或是劳动者的资本联合,按资本分配红利的方式还不熟悉,有的还感觉难以接受,有姓“公”姓“私”的疑虑。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倡和鼓励发展以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体集体经济,“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因此,乡镇企业应在这方面积极探索,走出一条适合农村在较高起点上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路子,要注意在进行资本重组的同时,更好地把资本重组与劳力重组结合起来(如资金股与劳力股的结合等),使这种结合在职工分配中加以合理的体现,在分配中体现资本、技术、劳力的不同价值。这是乡镇企业做好资本重组的重点。

3.理顺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切实使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最根本问题是理顺企业和政府的关系。这个前提解决好了,改革的方向、具体的形式和措施都好办。国有企业的“婆婆”问题,乡镇企业也同样存在,而且十分严重,这一点在镇办企业中尤为突出。对于镇办企业来说,镇常委、镇政府是直接上级主管。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往往能给企业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而一个不理想的领导,往往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多障碍。这一点,很多镇办企业的领导都有深刻体会。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到乡镇企业改革的进程;而解决这个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靠改革。为此应该通过产权改革的有效形式,明晰企业的产权关系,也明确政府和企业之间蝗关系,以有利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企业经营者能集中精力抓好企业的经营。

4.优化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

乡镇企业面对“市场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严峻局面,除了以改制为契机,提高企业的运行质量之外,还要优化管理。优化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对策有两种:

一是变“橄榄型”管理为“哑铃型”管理。所谓“橄榄型”管理,是一种“重生产”(如每个企业有大致相同的加工车间和工序,每一个企业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大而全或小而全的问题),轻产品开发与营销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对市场反应不灵,产品不能有效占领市场,而且一旦淘汰某种产品,就意味着工艺、设备的闲置。与之相反,“哑铃型”管理则是一种两头大、中间小,即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强、市场营销能力强、生产环节弱(指比例低)的管理模式。当今国外著名大企业如丰田、日立、三菱、五十铃等,都采用这种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管理模式。如日立公司的技术资产占公司固定资产总值的7.2%, 开发费用占销售总额的9%,开发人员占职工总数的15.7%, 销售和维修服务人员占职工总数的6%(不包括代理)。相比之下, 我们大部分乡镇企业还停留在重生产的“橄榄型”模式上。面对国内同行龙争虎斗,国外强手大军压境的局面,乡镇企业必须改革管理,变“橄榄型”管理为“哑铃型”管理,以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二是实施“目标利润,成本倒逼”管理。乡镇企业面对资金紧缺的情况,更应抓住产品成本这个要害,采用倒逼的方法控制成本。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项成本开支进行计划、分析、核算,对质量管理、生产管理、资金管理、分配管理进行有效调控,使“目标利润、成本倒逼”沿着“最少的投入,最多的产出,最好的质量,最佳的效益”的目标高效运转,从而把市场竞争的压力充分地转化成企业管理的推动力。

在推行倒逼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可考虑建立企业“内部银行”,理顺资金运营渠道。过去乡镇企业下属各经营实体挣了钱都交财务部门,谁花钱都向财务要,财务部门尽管忙得焦头烂额,还是四面八方受埋怨。现在,通过建立“内部银行”,贷款规模限额、利息摊入成本并进行目标控制,逼着各个环节紧密配合,千方百计减少资金占用。“内部银行”通过资本运营,提取资金占用费,加速资金周转。这有利于提高企业资金运作效率,增强竞争力。

除上述对策之外,乡镇企业还要加强政策信息引导,增强抗风险能力;要抓住改制这一机遇,开发本地名、特、优产品,为中国产品走向世界闯一条路子;要引进各类人才,改变乡镇企业“近亲繁殖”、“家族式企业”的职工结构模式,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高新技术开发,走出一条企业产品科技含量高、质量效益型的新路,在迈向21世纪的历程中不断壮大乡镇企业的经济实力,为中国实现跨世纪的迅速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标签:;  

世纪之交乡镇企业发展的几点思考_负债经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