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183;模式#183;农村现状——中国流通现代化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中国论文,现状论文,概念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流通业在一个国家各个产业部门之间起着纽带和桥梁的作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产业。如何能使流通业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而非“瓶颈”,是所有围绕流通业改革创新的基本目标。自中国共产党在第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要“改革现有商品流通体系”、“推动流通现代化”以来,各级政府和企业在推进流通的现代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学界同仁对流通现代化也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探索,为中国流通业的创新和发展献计献策。
但现有的许多研究大都着眼于流通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层面,直接照搬西方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管理技术和理论,而很少认真根据中国流通业的实际情况对之作相应调整;另一些研究则热衷于在流通研究过程中套用程式化的定量技术来改造流通经济学理论,其结论往往也未必适合现实经济世界。因此,如何结合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科学、系统地研究中国流通现代化对流通经济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流通产业的政策制定和行业发展也可资借鉴。这里在综述现有关于流通现代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提出了我们的观点和建议。
一、流通现代化的内容
研究流通现代化,需首先理解现代化的基本定义。现代化是发展经济学所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库茨涅兹等对现代化的内容和过程均有详细的论述。现代化研究的权威人士塞缪尔·亨廷顿于1976年将现代化定义为“将人类及这个世界的安全、发展和完善,作为人类努力的目标和规范的尺度。现代化意指社会有能力发展起一种制度结构,它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挑战和需求”。他认为现代化包括“工业化、城市化,以及识字率、教育水平、富裕程度、社会动员程度的提高和更复杂的、更多样化的职业结构”。这一定义综合了现代化中静态和动态的层面,比较完整地诠释了现代化的涵义。
流通现代化则是对现代化概念的具体延伸。有学者从现代化理论的角度解释了流通现代化的概念,认为流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包含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既包括批发、零售等“方面”结构,也包括物质、制度与观念等“层面”结构。另有学者认为,流通现代化就可以理解为流通创新,它包括流通体制创新、结构创新、技术创新等十项内容。
上述观点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流通现代化的涵义。我们认为,在理解流通现代化的内容时,既要考虑流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还应兼顾流通现代化对于整个经济的作用。具体而言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流通现代化的目的是以现代化的手段来促进流通发展。通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思想对传统的流通业加以改造,从而加速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周转,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经营效率,以提高流通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率;第二,流通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流通现代化,和工业、农业现代化一样,是整个社会经济全面现代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条件。流通现代化加速了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发展,而第一、第二产业的参与也促进了流通现代化的进程;第三,要以科学的标准来评价流通现代化。流通业的规模、从业人员数量及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等都是衡量流通现代化乃至整个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完整理解流通现代化的内容,特别是理解在中国特定现实条件下流通现代化的范畴,是制定正确流通产业政策、选择适当经营业态、采用科学管理模式的前提条件。
二、我国流通现代化的具体模式分析
流通现代化的内容从狭义上讲包括组织规模、经营模式、管理手段和流通设施的现代化程度,从广义上还包括信用体系、法治环境、产业政策、产权制度等的现代化进程。从具体模式来说,流通现代化主要强调的是连锁(特许)经营的组织形态、物流配送的服务体系和电子商务的交易模式。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谈谈我国流通现代化中所遇到的问题:
(一)以连锁经营扩大企业规模的问题
连锁经营由于其在运营模式和组织结构方面所具备的优势,已经成为流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零售业领域中最受青睐的主导业态。近年来,传统的商业企业纷纷采取合并、直营、加盟、特许等各种方式向连锁形式转化,从而扩大企业规模,但这种做法在实践中往往存在着一些问题。
连锁企业规模扩张速度过快导致管理不善。为了在零售业对外全部开放之前加速发展,抢先占据有利位置,许多零售企业盲目扩大规模,更有一些政府主导下的国有商业企业之间进行合并重组建立所谓“商业舰队”。这种情况下,连锁企业的总分店关系、管理技术、软硬件设施、人员安置等一系列问题都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出现了“连而不锁”的现象,达不到连锁经营的标准化、规范化、一致性等要求。如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在北京红火一时的希福连锁店,该店前身为西城区副食品公司属下的六间小副食店,原先经营不善面临倒闭命运,后经区政府主导改造成为连锁店后,扩张速度极快,但终因各自相互独立,总店未能有效控制和协助,连年亏损,最后于1997年被并入了现在的好邻居连锁公司。
连锁模式在百货零售业规模扩张中的应用不足。有些人认为零售业连锁经营改造的对象主要是超市和便利店;而在与连锁超市、便利店和购物中心的竞争中,百货店会逐渐萎缩、退出。根据豪威尔(Hower)和豪兰多尔(Hollander)的零售业态综合化与专业化循环理论,用商品种类的深度和宽度来描述零售业的业态发展,即零售商的库存商品种类是从大深度/小宽度到小深度/大宽度,再到大深度/小宽度循环变化着的。其发展的具体模式表现为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零售业发展顺序的五个时期:(1)杂货店时期(综合化的时代,小深度/大宽度)(2)专业店时期(专业化的时代,大深度/小宽度)(3)百货店时期(综合化的时代,小深度/大宽度)(4)便利店时期(专业化的时代,大深度/小宽度)(5)商业街时期(综合化的时代,小深度/大宽度)。任何一种业态都有其生存发展的空间,不存在什么“夕阳”、“朝阳”之分,而应根据其周边环境条件和消费者行为特点确定业态的选择。传统的百货业在扩大规模时,可以利用连锁经营和专题化经营的方式进行改造,如法国的拉法耶特、春天百货等百年老店到现在仍然焕发着勃勃生机。
我们认为,首先,连锁经营的实质是企业的一种横向一体化,即通过大规模采购、运营模式复制、品牌商誉共享等,使企业实力在外延式增长的同时,内部供应链的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其次,以连锁模式扩大企业规模要符合一定条件,如规模经济的边际收益要小于边际管理成本;企业要具备核心竞争能力等。实践中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正是因为企业在扩张中享有的规模经济效应被不断上升的管理成本所抵消,或企业尚没有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盲目叠加或复制其运营模式只会使情况更糟。第三,连锁经营要与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相结合才能使流通价值链的增值最大化。上述情况下,连锁经营并不能提高其内部供应链的效率,而需要重新审视企业内外部流通价值链和流通信息链,同时完善其物流配送体系和进行电子商务方面的改造。(关于内部供应链、流通价值链和流通信息链的详细论述见本刊2003年第8期,编辑部专稿《论我国流通信息化——实质·内容·趋势》一文)
(二)物流配送体系现代化的困境
对于物流的早期研究仅仅局限于实物配送(Physical Distribution):商品的运输、储存和包装;现代物流研究则将研究范畴拓展至一般供应链管理;广义的物流研究还包括国家的储运网络、管理结构和技术系统等方面。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讲,物流配送都是流通领域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内容。最近几年中国电子商务的蓬勃兴起为物流配送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技术背景,使之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由于现有的国情条件,物流体系的现代化也遇到了一些困境。
从宏观上讲,铁路仍然处于垄断经营状态,而公路运输和河道航运由于网络限制也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我国复杂的地形条件又增加了物流网络延伸的难度;现有的行政规划管理机制,基本上是彼此分割,自成体系,制约了物流配送的现代化;各物流部门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难以对接,比如铁路和海运的集装箱和托盘尺寸的不统一使多式联运很难实现;物流平台的技术水平还很低,缺乏系统的技术开发。所有这些现状都严重阻碍了流通现代化的进程。
从微观上讲,传统的仓储运输企业在向现代物流企业演变时,尽管具备原有经营网络、客户和基础设施等优势,但经营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专业化物流服务方式又很有限,主要业务仍是代理运输、保管、包装等,而商品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占其主营业务的比例仍然很小。而大型的制造企业如海尔、联想、TCL等宁愿自己建立物流部门,既满足了企业内部需求,又涉足第三方物流产业对外提供服务。但总体来说中国的物流企业现代化水平还不高,远远不能胜任企业“第三个利润源泉”的职能。
我们认为,物流体系的现代化需要建立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物流资源,以铁路和水运的主干线为基本框架,以航空和公路运输为辅助,建立贯通全国的现代化物流体系,特别应强调物流网络的结点建设。另外,物流配送的效果应体现在流通价值链的增值上。从产品生产过程的原材料采购运输、半成品加工处理、制成品包装储存,到产品转化为商品,再销售到消费者手中这一系列流通过程,层层环节的价值增值都离不开物流成本的控制,因此物流效率的提高决定着企业利润的增长。其中,原材料供应链、商品分销渠道与企业内部供应链构成了完整的整体流通价值链,这一链条的整合决定了流通的效率和物流现代化的进程。而电子商务(E-Commerce)模式的实施会加速流通价值链的整合过程,有助于实现便利、快捷、低成本的物流配送。
(三)流通业电子商务化的误区
从1999年电子商务热潮席卷中国大江南北、各个领域,到2001年对电子商务全面质疑,电子商务在中国经历了大起大落的过程,现在电子商务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几乎谁都可以说出几个诸如“B to B”、“.COM”之类的专业术语。电子商务的表现形式和直接目标就是信息化。而对于流通业来说,“信息化是流通现代化的重要依托,也是流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吴仪)。当然,众所周知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实施遇到了诸如信用体制不完善、配送体系不健全、网络安全缺乏保证等许多障碍。但电子商务有助于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和拓展流通功能,这一点大家已然达成共识。我们这里要指出的是在流通业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手段的同时,应该避免某些认识的误区。
误区之一:盲目接受概念炒做。从“B to B”、“B to C”到“P to P”;从SCM、ERP到CRM;从OA、MIS到Al。电子商务的新概念层出不穷。在众多的概念中,流通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采用适合企业发展水平的电子商务技术和模式,而不应盲目接受所谓“最先进”的技术和理念。电子商务的作用是为了提高传统流通业的效率,而无法取代实物流通,毕竟亚马逊取代不了巴诺和鲍德斯(美国两大传统书店)。因此,在采用在线销售、电子订货等网上交易模式之前,首先应做好的是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作为零售企业最基本的就是普及并及时更新POS系统,从而做好库存和卖场的商品管理。
误区之二:“信息化投入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据有关调查,截至2002年,中国的流通业已经成为继电信业和金融业之后信息化投入第三大的行业。可见,众多流通企业都意识到了电子商务对于推进流通现代化的重要作用。但是否信息化投入就一定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这个问题有很大争议。麦肯锡公司2001年底发表的《IT与生产力》报告中称“在绝大部分经济领域中,对信息技术方面的大幅投资没有起到任何帮助生产力增长的作用”。《哈佛商业评论》的尼古拉斯·G·卡尔在《IT不再重要》一文中也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和成熟,它的战略重要性在逐渐下降。在流通企业中,信息化的投入要根据产业发展水平和企业综合实力,并在慎重考虑所投资信息技术的兼容性和适用性后量力而行,否则不但不能降低成本,反而可能影响效率和浪费资源。
误区之三:“在中国只有B to C的模式才能成功”。鉴于8848等在中国大力倡导B to B模式的电子商务公司纷纷倒闭,而当当网上书店、携程网等B to C模式的公司仍然稳步发展,于是业界有一种这样的论断,认为物流障碍和安全问题将使B to B的模式在目前的中国无法实现。事实上中国B to B公司并非不能成功,阿里巴巴就是杰出的一个例子。而且B to B的模式真正反映了电子商务的实质——帮助企业运用互联网改善并转换关键的业务流程,是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流通业模式的一次革命。
我们认为,第一,电子商务化改造并完善了传统的流通过程。采用电子商务模式使流通信息链的各个环节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使对物流配送体系的实时全程监控成为可能,保证了企业内部供应链的稳定和一致,从而将企业整体流通价值链的增值过程定量化,便于对流通价值链进行不断重构。第二,电子商务化是实现流通现代化最重要的条件和内容。从宏观上讲,行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建立是各种物流网络彼此兼容对接的技术前提,也是连锁经营模式得以大范围推广的管理保障。第三,流通业对电子商务模式的采用要因时而异、因企业而异。超前地模仿所谓标杆企业的电子商务模式,其效果很可能适得其反,只有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电子商务改造才可能成功。如上所述,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是流通现代化的三个主要内容,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也是流通现代化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运用流通价值链的思想可以在实践中指导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当然产权改革等内容也是流通现代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里囿于篇幅就不一一论述了。
三、中国农村流通现代化的现状分析
中国农村人口的数量远超过城市人口,而目前又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极为显著,因此,农村的流通现代化是中国流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木桶理论”中决定木桶容量的最短一根木条,在推进流通现代化时尤其需要考虑农村的现实状况。中国的农村与城市在市场结构、消费者购买力和行为特点、流通组织形态等各个方面,均有很大差异,直接照搬城市流通现代化改造中的具体措施并不适合农村商品流通的特点,例如上述电子商务的模式如果在农村流通组织中直接套用将会收效甚微,因为大量的农民还是文盲半文盲,网上交易对他们更是遥不可及;此外,对农村流通现代化的评估标准也与对城市流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有所不同。农村市场中商品的流通主要涉及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用日用(工业)消费品的流通。用现代化手段解决农村商品流通中的问题,会有助于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持农村市场的繁荣稳定,这将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和社会安定。现有农村商品流通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农产品生产者和流通组织规模较小,彼此缺乏联系,因而流通成本高,效率低下。供销合作社是农村传统的农业资料和日用消费(工业)品的流通组织,尽管有其现成的经营网络,但由于经营合作形式松散,基层的供销社组织机构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而取代其农副产品采购功能的集贸市场和个体商贩,则因组织化程度太低而不能充分地发挥农村商品的流通效能。一些专家学者建议“农改超”,以连锁超市的经营模式改造农村商品集贸市场,将农村商品流通组织改组为现代公司制度,但这种方案因为忽略了广大农民现有的收入水平和消费习惯,而在实施过程中举步维艰。
我们认为,对现有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基层供销合作社及社办企业进行连锁经营改造,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最现实的一种方式。既充分利用了现有的网络资源,又以规模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完善了现有网络。结合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基层供销社可以以现有的大型商场、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专业合作社等流通经营主体与城市大型连锁经营企业联合或合作,采取加盟的方式,在农村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连锁超市,在县级城市组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的商品配送中心。需要注意的是,在改造基层供销社的时候,要重点考虑中小农户的利益,使农户在与公司的利益博弈过程中享有充分的话语权,保障农户的自身权益。江苏苏果超市就是供销社连锁经营改造的成功范例,苏果超市位列2002年全国连锁百强第5名,其70%的业务网点均设在县城乡镇。
(二)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流通设施陈旧,经营方式落后,没有形成规范的交易环境,使农村商品质量得不到保证,流通功能作用难以有效发挥。我国农村商品的供求格局,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目前农村商品的流通以批发市场为枢纽,据农业部2002年的统计,全国现有农村商品批发市场4500多家,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农村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现有的农村商品批发市场中,大多采用传统的面对面现货交易方式,很少使用票据结算和转账结算,现代化的拍卖、期货等交易方式更是不为市场接受。许多集贸市场设施简陋,露天式、大棚式的集贸市场屡见不鲜。缺乏必备的贮藏保险措施和农村商品质量检测设施,使食品的安全得不到保障。此外,农村商品流通立法滞后、交易监管主体模糊或缺位、流通规划布局不合理等问题都严重降低了农村商品流通的效率。
我们认为,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是农村商品流通现代化的目标,需要借鉴现代物流管理思想,使传统的农村商品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除了继续为农村商品流通提供交易平台之外,能够集合运输、仓储、包装、加工等价值增值功能,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将商流和物流统一起来,充分发挥流通“减少耽搁和停顿的效能”。尤其是要加大各类专业批发市场的改造力度,完善农村市场体系的职能,增强市场辐射力。
(三)农村商品流通信息链不完整,影响了农户-中介组织-生产企业之间的交易地位。近年来,我国政府在推进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基本建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农产品流通信息网络系统,大中型农村商品流通企业也普遍实现了局域联网或建立了企业网站。但这些现代化的网络信息系统却往往不能完全发挥其功效,主要是因为系统对农村商品信息的加工处理时效性不佳,或因未经过归类分析而不具有代表性。另外缺乏对农户和流通企业的信息化培训也使得用户获得信息的难度增大。由于无法获得及时准确的商品信息,使得农户、中介组织和生产企业各方在交易过程中往往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固化了由于体制原因造成的流通主体地位不平等。
因此,要想高效地发挥信息链在农村商品流通中的作用,在加强市场信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需要集中统一全国的农产品商务信息平台,以提供即时、适用的信息和分析、咨询等附加服务,还应加强对农村市场流通主体的信息化培训。针对农业资料和农用消费(工业)品的流通信息链,则要及时向厂家反馈农村市场信息,支持生产企业以满足农村市场供应,使农民消费者得到更多的便利。
综上所述,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加速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流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全面整合了农村商品流通价值链,合理利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经营模式,将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逐渐缩小农村与城市在流通现代化方面的差距,使大市场、大流通、大联合的概念得以切实贯彻。
(执笔人:马龙龙、郝耀伟)
标签:电子商务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传统物流论文; 企业价值链论文; 中国现状论文; 物流配送模式论文; 农村物流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连锁经营论文; 物流配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