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实施舞蹈教育的必要性论文_王利桥

中小学实施舞蹈教育的必要性论文_王利桥

(项目编号:18SB0648)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舞蹈是一门视听结合的综合性艺术,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审美意识,更有助于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更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潜力,对个体的品质塑造和心理特征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从舞蹈教育的美育功能、智育功能、德育功能、社会功能四个方面对舞蹈教育在中小学实施的必要性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梳理了近几年来国家在政策层面上对素质教育以及美育工作的新要求,以求进一步明确未来奋斗目标和奋斗方向,为中小学舞蹈教育的实施、推进和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中小学;舞蹈教育;必要性

一、舞蹈教育的功能

(一)舞蹈教育的美育功能

美育又称美的教育、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美学观念以及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它是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艺术的学习是进行美育最为直接的途径,美育主要通过艺术的手段来实施、进行,同时,美育常常也被认为是“艺术教育”的同义词或代名词。

舞蹈是一门视听结合的综合性艺术。其中,舞蹈教育是美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它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在学校教育中,舞蹈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促使学习者更好地发挥自身潜力,更可与学校中的其他学科课程相辅相成,使学习者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在实施舞蹈教育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婀娜的舞姿、多元化的舞蹈形象,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和感受,从而陶冶情操,获得心灵的升华。而长期坚持舞蹈学习不仅可以强体健身,同时,它更有助于学生身体形态的匀称发育,对塑造形体,养成优美的举止以及正确的体态习惯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通过舞蹈教育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是重要且必要的。学校舞蹈教育应注意强调符合学生成长的身心发展规律,舞蹈教育的内容应具有具象性和动感性。通过广泛的学校舞蹈教育,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二)舞蹈教育的智育功能

“左脑具有理智,以逻辑思维的方式活动,主要支配语言,文字,运算等,而右脑更富情感,以形象思维的方式活动,主管形式,空间和非口头活动。”而在我国,中小学教育多以语言,文字为主,人们往往忽视了由于右脑发育长期处于劣势的现状,而导致儿童形象思维及想象力发展薄弱甚至欠缺的结果。舞蹈教育是一个言传身教的过程,它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活动的过程,因此,作为受教育者,必须身体力行地参与其中,通过对教师的观察和模仿,而后经由自己的想象和理解,最后转化为自己的方式来呈现舞蹈内容、表达舞蹈内涵。一段好的舞蹈音乐,一个优秀舞蹈作品折射的更像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例如舞蹈《与太空对话》,通过该舞蹈的练习,大胆想象,激发学生们对科幻、未来及宇宙太空的浓厚兴趣,促进学生对科技发展、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舞蹈的同时,学生身体控制力逐步增强,身体感官意识逐渐清晰明确。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舞蹈艺术的真切体验,了解、领会艺术创作的方法及其发展规律,从而培养、提高他们从艺术的角度进行思维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舞蹈教育所突出的实践性特点。我们要通过舞蹈教育使学生亲身参与学习的过程并且引导、促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除了在学习领域有所收获之外,更为了助其提高生活质量。实践证明,舞蹈教育不但有助于青少年艺术综合能力提升,对其创新整合能力、融合迁移能力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多种能力共同提高,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无疑是有极大好处的。

(三)舞蹈教育的德育功能

真、善、美是舞蹈亘古不变的艺术精髓与精神内涵,舞蹈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审美意识,更有助于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舞蹈乃至所有艺术的最高目标都应该是追求“美”的,美的生活,美的心灵,美的世界。它对个体的品质塑造和心理特征的形成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不管是从舞蹈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还是教育实施过程方面都具有很好的道德教育作用。舞蹈中丰富多变的舞蹈动作、变化多端的旋律线条、风格不一的音乐节奏,无一不带给人美的体验与享受。学生通过学习过程真切地感受美,进而激发对美的向往与追求。舞蹈不仅可以使人的仪态美化,更能培塑人的气质与性格。一些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舞蹈作品中就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思想内容。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劳动最光荣》舞蹈作品的排演,使学生认识到“幸福的生活一定来自于劳动,劳动最光荣”的人生态度;可以通过《兵娃娃》该舞蹈作品的排演,使学生学会了为祖国肩负使命,勇于担当时代责任的使命感。当然还有大量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蹈,它是我国极具特色和地方文化特点的传统文化,可谓是中国舞蹈艺术的精髓。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各具特色,具有民族特点的舞蹈作品不仅可以使学生近距离真切感知民族文化,也是培养青少年爱国意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当地的特色舞蹈文化,学生在进一步领略中华民族悠远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思想深度提升,通过舞蹈课程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由此看来,舞蹈教育对增强国家的向心力、凝汇力和内聚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舞蹈教育的社会功能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是否具备团队意识与集体协作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现代公民基本素养的重要标志。但在当今社会,各家庭独生子女比较多,孩子大都是在父母的溺爱中成长起来,个性张扬,以自我为中心,原生家庭教育中便缺乏团队协作,互帮互助的意识,缺少人与人之间的协作配合和深刻的情感互动。而舞蹈教育作为一种不管是教学还是表演都有着严格的强制性、统一性、规范性的教育课程,对于培养学生集体观念和团队协作能力有着极佳的效果。

舞蹈是一门整体性艺术,在舞蹈的训练中,队形是否整齐划一、舞蹈动作是否步调一致,对舞蹈整体美感都有着重要影响。如果一个学生态度不认真,或者动作不协调,必然会破坏舞蹈画面的美感。故而在这样步调一致的训练里,孩子们会主动养成一种互帮互助,相互监督,团结协作,自觉守纪律,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的优秀行为习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上课的集体排练过程中,教师强调表演风格的一致,充分运用音乐伴奏协调学生动作,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通过这种系统性的整体训练,久而久之,学生们便自然地养成一种自觉性与纪律性,并能够学会主动关心与帮助他人,形成集体意识,进而养成团结协作的习惯。

舞蹈不仅仅是粗浅的肢体运动,其中更蕴涵了一个人受用一生的意志品质——坚持、自信、坚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舞蹈教育,不是所有接受舞蹈教育的学生,将来都一定能在舞蹈领域出人头地、有所作为,都能够成为舞蹈家。但学习舞蹈的这段经历,即便汗泪融之、酸痛相伴,但在之后再次回想起来,我想她们都将无怨无悔。舞蹈的学习经历将会赋予他们面对生活的勇气,并于无形中帮助他们形成永不放弃、坚韧不拔的品格。正所谓,“舞之初,在于师;舞之长,在于恒;舞之美,在于心;舞之颠,在于魂”。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同时,舞蹈又是一门残酷的艺术,它的艺术形象是通过人体有韵律的运动来塑造的,身体就是其最为直接的载体。在舞蹈训练过程中,有些动作必须依靠坚定不移的意志,甚至要承受肉体的痛苦才能完成。学生的基本能力和体质的增强,以及意志品质的形成,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刻苦练习的基础上获得的。对于那些本来身体娇弱、意志力不强的孩子,近乎于残酷的舞蹈训练过程,则能够帮助他们克服过去自身意志的软弱,逐步培养起吃苦耐劳的精神,从而升华为人生奋斗的精神动力。

二、中小学阶段实施舞蹈教育的政策依据

从上世纪末中央颁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来,教育界乃至社会越来越认同艺术教育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舞蹈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十八大以后,我们终于迎来了“舞蹈教育的春天”。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实行素质教育是提高我国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其目的在于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努力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重大转变,而学校舞蹈教育更是为我国教育领域注入了一股清流,为素质教育增添了新的活力。随着近年来人们对艺术教育越来越多的关注以及社会不同程度的重视,在学校推行舞蹈教育也已然成为许多家长和学生共同的心声。舞蹈是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如今,舞蹈教育也已经逐渐成为帮助学生施展个性、培养特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全面实行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大教育背景下,舞蹈教育作为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其娱乐性、健身性、实用性等特点赋予了其本身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2015年起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遵循美育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以美育人,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

国家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中指出:“切实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工作;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深化学校美育综合改革,进一步强化美育的育人功能。”

2016年教育部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出台2016年1号文件中明确指出“深化学校美育综合改革,进一步强化美育的育人功能。以开齐开足美育课程为重点,并推进美育评价工作”的教育理念。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高度重视,促使舞蹈教育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可以说,舞蹈教育真正迎来了精英教育、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并重的新时期,因此,此阶段艺术教育工作责任重大,机遇与挑战并存。

2017年1月10日,国务院在〔2017〕4号文件中出台了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在通知的第二大点“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第五条中提出: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从上世纪末起,中国的青少儿舞蹈发展得愈加迅速,全国各地舞蹈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遍地生花。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青少儿舞蹈教育的发展和进步,然而由于舞蹈课程并未真正进入校园,且课程设置缺少普适性。因此,舞蹈教育往往只局限于艺术特长生以及其他形式的培训学校,常让人们形成一种“舞蹈似乎只是属于少数人的专利”的认识,事实上,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舞蹈美育推行进程依旧十分缓慢。与很多国家相比,尤其是与欧美等注重艺术教育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舞蹈教育方法、理念、程度均存在较大差距。同时,舞蹈教育的硬件设施、财政投入以及舞蹈师资的数量、质量等都还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舞蹈教育的全面有效推行需要国家从上至下多方面多角度地通力配合,从政策制定到方针落实,全方位衔接合作,加大对舞蹈教育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提升教育水平,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校舞蹈教育发展的初衷。

综上所述,舞蹈教育的美育功能已引起了从上至下全社会的集体关注及重视,大力推广舞蹈教育也更符合现实的国情与社会需要。众所周知,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敢于创新、学习能力极强、好奇心强烈,对未知世界充满着向往。而充分意识到该阶段学生的这一身心特点,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态,更有利于形成身心协调的人格,培养积极乐观的健康心态。故舞蹈教育也不只是简单的身体运动,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态度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因素。简而言之,舞蹈教育有感情,有思想,有希望,学生在舞蹈中不仅可以强其筋骨、励其志气,更能提升艺术修养和品味,在舒展身体的同时得到生命的释放,这对于缓减较大的文化课压力无疑是有益的。因此笔者认为在中小学阶段应通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让孩子们在舞蹈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梦姣:中国古典舞教学中的多元化训练,载《艺海》,2013年第5期;

[2]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意见,2015年第71号文件;

[3]教育部:《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2016年2月;

[4]教育部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2016年工作要点》,2016年;

[5]国务院:《教育“十三五”规划》,2017年1月.

作者简介:王利桥(1982-),男,男,艺术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舞蹈教育与创编。

论文作者:王利桥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  ;  ;  ;  ;  ;  ;  ;  

中小学实施舞蹈教育的必要性论文_王利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