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法课纠错技巧实例_英语语法论文

例谈英语语法课上的纠错技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上论文,英语语法论文,技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英语语法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千姿百态”的“错误”,于是,纠错便成了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特别是面对中考的压力时,教师拼命地纠错,学生辛苦地改错,甚至死记硬背,成了课堂上屡见不鲜的现象。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如果教师善于利用“错误”,巧妙地加以引导,就会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案例,谈谈英语语法课上的纠错技巧。

      一、以错导入

      【案例1】

      教学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8B Unit 3 Grammar板块中的“现在完成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句式“Eddie has borrowed the book already.”,于是,我在新课导入时,引导学生变换该句时间状语,把“already”换成“for two days”。学生觉得十分简单,马上就造出新的句子:“Eddie has borrowed the book for two days.”

      “我们同学的反应真快啊!”我假意表扬,学生马上得意洋洋。

      我不动声色:“但是否正确呢?”

      学生被泼了冷水,开始进行思考。

      我宣告此句为错句,学生立刻用惊讶的眼神盯着我,等待我的解释。我因势利导开始当堂的新课,讲授新的语法知识:现在完成时当与“for+时间段”或“since…”时间状语连用时,瞬时动词要相应变成延续性动词,所以这个句子应为“Eddie has kept the book for two days.”。

      研究表明,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不断地尝试错误来调整原先不恰当的语言意识和行为,进而促进现有认知水平的发展,产生新的认识。每一次问题或错误的出现都是前一状态发展的结果,是发展过程中新的生长点,更是学习的契机。英语语法教学也不例外。教学中,若能根据学生已有的一些错误认识或错误经验来导入,可以使新课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并且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给课堂增添活跃的气氛,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放大“典型”

      【案例2】

      教学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7B Unit 7 Grammar板块中的“感叹句”。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少学生混淆了“what”和“how”两种句式的用法,于是,我将一些典型错句板书在黑板上。如:

      1.How important news it is!

      2.What interesting the stories are!

      板书的魅力就在于将学生本来不在意的东西“放大”。果然,一些学生开始心存疑惑地仔细看起句子来,而原本就心存疑惑的学生则胆子更大了,有人开始举手说出句子的错误之处,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得出公式:How+形容词+主语+谓语+其他!What+名词短语+主语+谓语+其他!

      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的教育秘诀之一就是宽容地、理性地看待孩子的一切,包括“错误”。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应当循循善诱、亲切指导,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愿意积极地探索,而且能从所犯的错误中找出自身的问题,不惧怕错误。在这个案例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放大“典型”,因势利导,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给学生以鼓励,又加深了学生对此类问题的印象,保持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巧戴“高帽”

      【案例3】

      教学“反义疑问句”。我板书了一个句子:“Jim's father will leave for Shanghai next week,is he?”并让学生来分析这个句子是对是错。

      学生很聪明,纷纷表示这个句子是错误的。

      我开始给他们戴“高帽”:“我以前的学生至少要讲过五次才会理解,而且很多同学到中考还是照样会出错,看来我们班有高手啊,有多少人能说说哪里错了呢?”

      

      绝大部分学生当堂就巩固了这一类题型。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里有一种强烈的需求——总想自己是发现者,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体验到创造的快乐。”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引导其通过自主发现、探究去解决问题,并鼓励其在此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尤其是对错误进行反思,找出错误的根源并及时调整自己努力的方向和策略。在这个案例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巧戴“高帽”,鼓励其自己发现错误并侃侃而谈,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

      四、设置“陷阱”

      【案例4】

      教学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9B Unit 2 Grammar板块的“宾语从句”。我给出两个句子让学生来合并:“I'd like to know ________.”“Where did Mr.Jiang buy the robot?”我特别强调这个句子十分简单,诱导学生说出错误答案。

      果然,有学生“上当”了,脱口说出句子:“I'd like to know where did Mr.Jiang buy the robot.”

      “同学们,你们怎么看?”我故意卖个关子。

      一些学生摸不着头脑。于是,我将错误答案写在黑板上。之后,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改出正确的答案:“I'd like to know where Mr.Jiang bought the robot.”并告知学生:这个句式的特点是要注意宾语从句是“特殊疑问代词+正确语序”的结构;而普通的特殊疑问句是“特殊疑问代词+一般疑问句语序”的结构。

      修建高速公路时,连接两地的公路明明可以修建成直线,但是技术人员却总是有意地设计几处弯道,为什么?原来,据心理学的研究,司机长时间驾车行使在平直的公路上,视觉容易产生疲劳。一定数量的弯道可以有效克服这种现象,使司机一直处于谨慎状态,保证行车安全。其实,教学时也可以精心设计“弯道”——教师故意出错或者设置“陷阱”。这样不仅能促成学生认知矛盾的加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更能防止思维定势,克服“视觉疲劳”。

标签:;  ;  ;  

英语语法课纠错技巧实例_英语语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